学术投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国际刊号:2095-4344
  • 国内刊号:21-1581/R
  • 影响因子:1.38
  • 创刊:1997
  • 周期:周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辽宁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2014年37期文献
  • 经鼻内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损伤:还有多少问题待验证?

    背景:动物实验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可促进脑损伤的修复。目的:综述经鼻内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到颅内的现状。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9年1月至2014年1月PubMed相关文章,检索词为“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 ,brain injury,transplant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1999年1月至2014年1月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损伤、移植”,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8篇。结果与结论:近年来,较多的研究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明显改善脑损伤模型动物的脑神经功能。许多研究者对移植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文章比较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入颅内的不同移植途径,重点从鼻黏膜的处理、移植入脑的路径、干细胞的标记与颅内观察、动物实验4个方面对经鼻内移植的途径进行了介绍,可见经鼻内途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颅内,作为一种非侵袭性移植方法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

    作者:阎雪晶;王欣玲;杨咪咪;侯伟健 刊期: 2014年第37期

  • 神经迁移蛋白Slit2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血管再生的关系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骨髓中非造血干细胞的另一类重要干细胞,它可以促进血管再生,而神经迁徙蛋白Slit经多项研究证实也可促进血管再生。目的:针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Slit2的生物学功能、临床应用及促血管生成作用做一综述。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以及PubMed数据库1980至2014年期间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Slit2的文章。检索词分别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MSCs ”及神经迁徙蛋白Slit2。初检得到436篇文献,终纳入文章65篇。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Slit2二者在血管再生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但二者促进血管再生是否具有相关性目前还尚有争议。假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Slit2,那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血管再生是否与Slit2相关及Slit2/Robo是通过什么途径来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而促进血管再生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如若相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Slit2移植将会为治疗脑梗死等中枢神经损伤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思路。

    作者:蒋莱;张津宁;柴源;李福春;屈艳萍;马学玲 刊期: 2014年第37期

  • 牙髓细胞成牙本质分化的体外诱导:诱导因子及机制揭示

    背景:研究表明牙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经诱导可以向成牙本质细胞方向分化,该过程由信号网络调控。目的:综述牙髓细胞向成牙本质细胞方向分化的诱导因子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8年1月至2014年7月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献,检索词“牙髓细胞,成牙本质细胞分化”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计算机检索同期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检索词“dental pulp cel s,odontoblastic differentiation”,限定文献种类为英文。初检所得文献467篇。包括中文214篇,英文253篇。对于初检文献,阅读标题和进行初筛,排除因研究目的与本研究无关者或内容重复性的研究,终纳入63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不同的诱导因子可以作为调控器,文章系统归纳了牙髓细胞在不同的诱导因子作用下,例如:骨形态发生蛋白、β-甘油磷酸钠、抗坏血酸及多种生长因子等,通过相关信号通路信号转导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牙髓细胞向成牙本质细胞分化定向诱导。但成牙本质细胞分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进一步从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成牙本质分化诱导因子及相关机制对于牙齿再生治疗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邹慧儒;Steven Brookes;Xuebin Yang 刊期: 2014年第37期

  • 在心肌组织工程构建中的心肌干细胞:认识现状与预测未来

    背景: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成年哺乳动物的心肌是终末分化的组织,没有再生能力。心肌细胞一旦受损将由纤维结缔组织取代。目的:重新认识心肌细胞,对心肌干细胞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以明确心肌干细胞的存在。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以及PubMed数据库2003至2014年期间有关心肌干细胞的文章。检索词分别为“心肌干细胞,干细胞,心脏再生”和“cardiac stem cel s,stem cel s,cardiac regeneration ”。初检得到82篇文献,终纳入文章40篇。结果与结论:心脏中存在具有再生潜能的心肌干细胞,现已研究出一些心肌干细胞的表面标记物。心肌干细胞的研究为临床治疗某些心肌细胞损伤性疾病开辟了崭新的思路,但心肌干细胞的数量较少,如何分离纯化、培养鉴定,并扩增为满足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需要的心肌细胞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心肌干细胞的研究将为心肌组织工程研究开辟崭新的途径。

    作者:李润琴;黄春 刊期: 2014年第37期

  • 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问题与前景

    背景:目前,脊髓损伤的治疗仍然是世界性难题,采用干细胞移植的方法治疗脊髓损伤是近年来脊髓损伤修复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综述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基础与临床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索PubMed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2000年以后收录文章,检索词为“脊髓损伤,干细胞,细胞移植”,“spinal cord injury,stem cel ,cel therapy”,筛选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基础与临床研究,排除Meta分析等二次性文献,排除重复或较陈旧的文献,纳入52条篇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文章对干细胞种类及生物学特性、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基本机制、干细胞移植技术、干细胞治疗的疗效等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所面临的问题及展望。

    作者:李脉;敖丽娟 刊期: 2014年第37期

  • 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

    背景:多项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在梗死心肌存活,改善心功能。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经Percol 密度梯度离心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39只雌性Wistar大鼠采用结扎左前降支的方法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DMEM对照组(n=1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n=15)和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n=12)。8周后行血流动力学、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等检测。结果与结论:两个治疗组左室舒张末压显著降低,左室内压大上升和下降速率、左室内压大下降速率与左室收缩压的比值显著升高;术后体质量显著增加,左室相对质量显著减轻;梗死区Ⅰ、Ⅲ型胶原容积分数显著降低;梗死区血管数目显著增加。两个治疗组之间比较,除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室间隔厚度减小、梗死边缘区血管数目增加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免疫组化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梗死区内有BrdU阳性细胞,而在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梗死区内则基本没有BrdU阳性细胞;两个治疗组在心肌梗死区可见较多desmin阳性和cTnT阳性细胞或细胞团存在。结果提示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促进梗死区血管新生,降低局部胶原沉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显著改善心脏功能。

    作者:梁丽玲;杨庭树;李萍;冯斌;韩宝石 刊期: 2014年第37期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大鼠放射复合皮肤损伤及其体外致瘤性

    背景:许多学者已经通过实验证实了间充质干细胞对于放射损伤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目的:初步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放射复合皮肤损伤修复的机制及其体外是否具有致瘤性。方法:取SD大鼠15只,随机分3组(n=5),用直线加速器产生的β射线(40 Gy)照射大鼠右臀部2.5 cm×2.0 cm的区域,内做一直径约1.5 cm的圆形伤口。在制作大鼠损伤模型后12 h,分别经尾静脉注入5.0×106,1.0×107和2.0×107个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腹腔注入荧光素(20 mg/kg),使用IVIS活体成像系统示踪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体内分布。用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形成集落的能力。结果与结论:活体成像实验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注射后主要在肺脏中积聚。注射2.0×107个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损伤部位出现了细胞积聚;而注射5.0×106个和1.0×107个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损伤部位始终未见荧光信号。体外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在软琼脂上均未形成集落,而hela细胞阳性对照组可见明显集落形成。以上结果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局部迁移促进放射复合皮肤损伤修复,体外实验显示其在短期内不具有致瘤性。

    作者:苏仲奕;杨在亮;汤永永;扈江伟;盛宏霞;徐曼;张斌;陈虎 刊期: 2014年第37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免疫调节机制

    背景:干细胞治疗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其机制相当复杂,不能用单纯的干细胞分化机制来解释,是多种机制共同参与的结果。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对免疫细胞的影响,从而初步总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首先建立SD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体外培养纯化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模型体内,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分析大鼠脾细胞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对免疫细胞的影响,然后将上述受体SD大鼠的脾细胞移植到裸鼠体内,再使该裸鼠经历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监测裸鼠肾损伤前后肾功能和肾脏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明显抑制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大鼠脾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的降低;移植此组大鼠的脾细胞给裸鼠,可以明显保护裸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为血清肌酐和尿素氮的降低以及肾小管病理损伤评分降低。因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治疗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胡红林;邹丛;习小庆;叶真逢;江唯 刊期: 2014年第37期

  • ImmuKnow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肾移植受者CD4+T细胞的三磷酸腺苷水平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外均具有免疫调节能力,但其对肾移植受者体内CD4+T细胞免疫状态的影响目前仍不清楚。目的:探讨ImmuKnow检测技术对肾移植受者CD4+T细胞免疫状态的监测作用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治疗对受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于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并接受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治疗的受者24例,以各项移植前指标匹配、接受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的肾移植受者48例作为对照。两组受者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第14,30,60,90,180天,以及在发生急性排斥或感染时抽取静脉血,以ImmuKnow法检测CD4+T细胞三磷酸腺苷水平。结果与结论:移植后6个月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急性排斥和移植后总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巴利昔单抗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受者移植后外周血CD4+T细胞三磷酸腺苷水平均明显低于移植前(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12例、巴利昔单抗组26例发生了移植后感染,这些受者发生感染时CD4+T细胞三磷酸腺苷水平均明显低于病情稳定时(P<0.01)。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治疗可有效降低肾移植受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而ImmuKnow法检测外周血CD4+T细胞三磷酸腺苷含量可有效反映受者的细胞免疫状态。

    作者:陈书尚;蔡锦全;吴承耀;邓震;朱凌峰;周浩;王庆华;谭建明 刊期: 2014年第37期

  • 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糖尿病大鼠足背创面

    背景:糖尿病足溃疡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其治疗仍是国际性难题,目前缺乏良好有效的治疗手段,而基因疗法和干细胞疗法在创伤修复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和潜力。目的:探索转染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huma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165, hVEGF165)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糖尿病足背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体外构建hVEGF165基因的腺病毒表达载体,转染第3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12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成正常溃疡对照组、模型组、基因治疗组、干细胞治疗组和基因转染干细胞治疗组。后4组大鼠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在所有大鼠的后足背切取一3 mm×7 mm矩形全层皮肤制成足背创面模型。各组大鼠均在足背创缘皮下分点注射移植,距创缘5 mm处、等距6点,正常溃疡对照组和模型组各点均注射50μL的PBS,基因治疗组各点注射50μL的腺病毒悬液(1×1013 pfu/L),干细胞治疗组各点注射50μL的干细胞悬液(1×1010 L-1),基因转染干细胞治疗组各点注射50μL的病毒转染后的干细胞悬液(1×1010 L-1)。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基因治疗组、干细胞治疗组相比,基因转染干细胞治疗组大鼠创面愈合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局部毛细血管数量均有显著提高(P<0.05),但较正常溃疡对照组差(P<0.05)。说明 hVEGF165基因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疗法能够促进大鼠糖尿病足背创面的愈合,其主要机制为促进局部血管的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作者:蔡黔;万江波;梁文佳;刘毅 刊期: 2014年第37期

  • 中频脉冲电磁场照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拉曼光谱

    背景:采用中低频脉冲电磁场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研究很多,但采用表面拉曼光谱方法分析受电磁场照射单个干细胞的拉曼光谱罕有报道。目的:比较3000 Hz中频脉冲电磁场照射与无电磁照射后存活状态下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拉曼光谱的差异。方法:分离培养鉴定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接种到六孔板,分为2组:无电磁组和3000 Hz中频脉冲电磁照射组。培养7 d后,将2组细胞分别转移到生理盐水中,各取30个细胞,每个细胞收集细胞周围3个点和中间一个点的拉曼光谱,利用每组所得120个数据计算出拉曼光谱的平均相对强度,进行2组对比。结果与结论:电磁场照射组和无电磁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拉曼光谱特征峰基本相同,且 origin 软件作图后波形基本相同;电磁场照射组的峰值普遍较无电磁场组下降。提示激光镊子拉曼光谱技术能够应用于单个干细胞分子层面生物化学变化的检测和研究。与未经电磁场照射组相比,经3000 Hz中频脉冲电磁场照射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拉曼光谱有明显差异,峰值普遍降低。

    作者:崔向荣;苏伟;吴智辉;孟令晶;黄钊;覃万安 刊期: 2014年第37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活动与缓解期具有不同的促血管生成能力

    背景:活动期和缓解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血管生成能力有无差异目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多发性骨髓瘤活动期及缓解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血管生成能力的差异。方法:抽取1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前和4个周期治疗后的骨髓,分离培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ELISA 方法测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浓度;MTT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Transwel 小室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对脐静脉内皮细胞运动能力的影响;通过人工基底膜实验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促血管生成和成管能力。结果与结论:活动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浓度明显高于缓解期(P<0.05);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活动期明显强于缓解期(P<0.05);活动期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对脐静脉内皮细胞迁移作用明显高于缓解期(P<0.05);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具有明显成血管作用,活动期明显强于缓解期(P<0.05)。结果提示多发性骨髓瘤活动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血管生成能力明显大于缓解期。

    作者:李香丽;张小影;臧立;王晓芳 刊期: 2014年第37期

  • 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

    背景:转基因动物提取的间充质干细胞自身携带绿色荧光蛋白,与传统病毒、质粒转染相比,能在活细胞中稳定地表达,可较快筛选其修饰的细胞。目的: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取2周龄的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大鼠双侧长骨骨髓,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第5代绿色荧光蛋白阳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表型,并分别加入成骨及成脂条件培养液进行体外多向诱导分化,采用茜素红钙盐染色和油红O染色进行鉴定。结果与结论:成功获得了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达 CD90和CD105,不表达或弱表达CD14和CD45。经成骨诱导3周后茜素红染色可见有橘红色钙盐沉积,经成脂诱导3周后油红O染色见红色的脂滴。结果表明稳定表达的绿色荧光蛋白未影响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可作为良好的示踪因子。

    作者:王阳;曹志强 刊期: 2014年第37期

  • 慢病毒介导重组质粒转染兔下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背景: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损伤是临床中常见的问题,且治疗效果尚不理想。神经生长因子在神经元细胞损伤修复和生长发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局部应用的神经生长因子存在易于失活、流失的缺点。目的:旨在通过慢病毒载体构建人神经生长因子β重组质粒,转染荧光兔下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研究其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慢病毒作为载体,经 Hind Ⅲ+NotⅠ双酶切法构建含目的基因的 pDC316-hNGFβ-mCMV-EGFP质粒。分离和培养兔下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重组质粒转染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人神经生长因子β的情况。结果与结论:成功构建了pDC316-hNGFβ-mCMV-EGFP真核表达载体,经酶切鉴定和测序均证明质粒构建完整、正确。质粒转染后兔下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发出绿色荧光,且荧光强度不随培养时间延长而衰退。转染后兔下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的人神经生长因子β可以在第7天仍维持在25μg/L水平,生物学活性显著提升。

    作者:刘晓昌;赵英华;杨子桧;王磊 刊期: 2014年第37期

  • 间歇张应力对骨质疏松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骨向分化中细胞骨架的影响

    背景:细胞骨架在力学信号的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间歇张应力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骨向分化,但关于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骨架在间歇张应力作用下骨向分化中的变化尚无相关报道。目的:探讨间歇性张应力在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过程中对细胞骨架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用FX-4000T Flexcel 对细胞施加不同强度的间歇性张应力(5%,10%,15%),对照组不予施力,碱性磷酸酶染色明确骨向分化情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应用Image ProPlus6.0软件进行分析,测定细胞面积、长宽比及骨架蛋白F-actin的积分荧光强度。结果与结论:力学作用下,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排列基本垂直于加力方向,所选幅度皆可促进细胞骨向分化,以10%应变组碱性磷酸酶染色深,15%张应力组细胞排列出现连续性中断。加力后,细胞骨架发生适应性改建,F-actin纤维束平行排列似栅栏状。图像分析显示:间歇性张应力刺激下,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面积减小(10%,15%应变组)、长宽比增加(10%,15%应变组)、F-actin表达量增加(5%,10%,15%应变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由此可得,力学刺激下,在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的过程中,细胞骨架结构发生了相应改建。

    作者:欧阳宁鹃;傅润卿;张鹏;吴玉琼;王洁;江凌勇;房兵 刊期: 2014年第37期

  • 脐带采集液中添加美罗培南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背景:为避免脐带采集过程中发生细菌污染,常在脐带采集液中加入抗生素,实验旨在探索可以抑制污染同时又不会对细胞生长增殖造成影响的新型抗生素。目的:观察美罗培南抗生素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潜能的影响。方法:实验分2组,使用传统添加青霉素链霉素(终浓度均为100 U/mL)的脐带采集液采集的标本为对照组,使用添加美罗培南(终质量浓度为1.0 mg/L)的脐带采集液采集的标本为实验组,分别采集脐带标本100份,统计两组标本采集液的阳性率。两组脐带分离培养后取第3代细胞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型以及检测成骨、成脂分化能力。结果与结论:经统计,实验组的采集液污染率为3%(3/100),对照组的采集液污染率为20%(20/100),可见含有美罗培南的采集液标本污染率明显降低。使用含有美罗培南的采集液采集脐带,经培养后获得的第3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分化能力以及细胞表型均正常,且细胞增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因此该抗生素可用于脐带采集液。

    作者:刘俊江;周建宇;黄文敬;洪敬欣 刊期: 2014年第37期

  • 脐血血浆替代胎牛血清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及冷冻保存

    背景:采用胎牛血清扩增培养及冷冻保存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风险。目的:探讨以脐血血浆替代胎牛血清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及冷冻保存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符合广州脐血库供者合格性筛选标准的脐血,收集脐血干细胞制备过程中去除的血浆,经病原学及微生物检测合格,多份混合用于细胞培养。采用酶消化法从健康足月分娩新生儿的脐带组织分离获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为两组,分别以DMEM/F12为基础培养基,添加胎牛血清或混合脐血血浆,经培养扩增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并进行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成脂分化鉴定。在含有10%二甲基亚砜的DMEM/F12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体积分数为20%的胎牛血清或混合脐血血浆作为冷冻保存液,对扩增至第3代的细胞冷冻保存至6个月以上,观察复苏后细胞的活率、贴壁情况、增殖、免疫表型及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结果与结论:两种培养体系下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均呈现典型的梭形漩涡状生长,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表型的表达谱系基本无差异,均具有成骨、成脂分化的能力,但脐血血浆培养条件下细胞的增殖速度显著高于胎牛血清。冻存复苏后的细胞可正常贴壁,且具有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采用脐血血浆冻存的细胞具有更高的贴壁效率及扩增能力。上述结果表明,脐血血浆可以替代胎牛血清用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扩增培养及冷冻保存,并维持了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是大量扩增间充质干细胞用于临床治疗较为安全的选择。

    作者:吴洁莹;陆琰;陈劲松;朱璐;甘文婷 刊期: 2014年第37期

  •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方法的比较

    背景:脐血中含丰富的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作为组织工程中一种新的种子细胞来源。目的:应用两种培养基体外培养、扩增、分离纯化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比较其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方法:无菌条件下采取40份足月顺产的脐血,肝素抗凝。应用Ficol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核细胞,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0份用MesenGro人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进行培养,20份用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对比两组梭形的间充质干细胞出现时间、细胞集落出现时间、培养时间、原代细胞数量。选用生长情况良好的原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特异性标记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MesenGro组梭形的间充质干细胞平均出现时间、细胞集落平均出现时间、原代细胞平均培养时间、原代细胞平均数量为均优于DMEM组(P <0.01)。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培养的细胞强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CD73和CD105,阳性率99.1%,不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CD45和CD34,阴性率99.3%。结果提示在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形态、生长速度和培养时间诸方面,MesenGro 人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均优于DMEM培养基。选用MesenGro人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可以更纯、更快、更好地从脐血中培养出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的细胞。

    作者:黄宏宇;刘国平;段莉;陈云芳;熊建义;王大平 刊期: 2014年第37期

  •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背景:外泌体是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膜性小囊泡,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旁分泌外泌体而发挥对组织损伤的修复作用,目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分离鉴定尚未见报道。目的:分离纯化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收集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采用超滤及梯度离心法分离并纯化外泌体,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 CD63、CD81、CD90、CD73、CD105、CD29、CD166。结果与结论:人脐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分泌外泌体,电镜下呈椭圆或碟状的囊泡结构,直径40-100 nm。外泌体表达其共性表达标志 CD63、CD81及间充质干细胞表面黏附分子 CD90、CD73、CD105、CD29、CD166。结果表明采用超滤及梯度离心法可以成功从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中分离纯化外泌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具有外泌体的胞膜蛋白组分。

    作者:张娟;刘峰;张薇;丛旭;王彩生;魏来 刊期: 2014年第37期

  • 不同培养条件下脂肪干细胞与成骨细胞的共培养

    背景:成骨细胞与骨髓干细胞共培养后可以诱导骨髓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成骨细胞与脂肪干细胞共培养是否也能诱导向成骨细胞分化呢?目的:观察脂肪干细胞与成骨细胞共培养后能否向成骨细胞分化。方法:分离新西兰大白兔脂肪干细胞和成骨细胞,待脂肪干细胞生长至3代,成骨细胞生长至2代时,进行共培养。根据培养时血清浓度不同分为10%胎牛血清共培养组和5%胎牛血清共培养组,共培养14 d。结果与结论:共培养7 d后,2组脂肪干细胞均出现部分变圆。14 d后,脂肪干细胞高度分化与成熟成骨细胞相似,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茜素红染色阳性,其Ⅰ型胶原和骨钙素mRNA表达均增高,以10%胎牛血清培养组更为明显。提示脂肪干细胞与成骨细胞经过共培养后可以向成骨细胞分化,高浓度血清培养可以促进诱导作用。

    作者:张扬;刘大诚;杨效宁 刊期: 2014年第37期

  • 体外培养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成脂分化

    背景: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且在体外特定条件下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仍存在诸多困难与不足。目的:体外分离培养获得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对其形态学、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并鉴定其向成骨、成脂分化的潜能。方法:切取兔颈背区皮下脂肪,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第4代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向成脂、成骨诱导分化后进行油红O染色、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其成脂、成骨分化潜能。结果与结论: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呈长梭形漩涡样贴壁生长,能稳定传代至第10代,增殖能力强;流式细胞仪检测可高表达CD29、CD90及CD44,而CD34和CD45表达较低;成脂诱导后的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油红 O 染色呈阳性;成骨诱导后的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以上结果显示实验成功分离培养出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获得的细胞生长稳定,增殖活跃,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抗原以及具有向成骨、成脂等多向分化的潜能,有望为骨组织工程提供理想的种子细胞。

    作者:李受珉;吴子征;王泽;李智;张键 刊期: 2014年第37期

  • 分阶段添加细胞诱导因子诱导豚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内耳毛细胞

    背景:感音神经性耳聋主要是由内耳毛细胞的缺失或受损造成,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再生修复内耳毛细胞是治疗听力损失的有效方法。目的:探讨体外定向诱导豚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内耳毛细胞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豚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至第3代,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分阶段加入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全反式维甲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观察诱导分化的效果。结果与结论:豚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呈梭形,漩涡状贴壁生长,第3代细胞表面标记CD29与CD44表达呈现阳性,CD34与CD45表达呈现阴性。应用细胞因子诱导后细胞早期nestin和GFAP表达阳性,继续诱导10 d后表达毛细胞特异性标记物MyosinⅦa和Math1,说明细胞因子可定向诱导豚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内耳毛细胞分化。

    作者:王晓燕;李兵兵;张恩峰;毕晓娟;刘立中 刊期: 2014年第37期

  • 鸡卵清提取液中大于3 ku蛋白促细胞升高表达多能基因Oct-3/4和Nanog

    背景:将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目的:分析鸡卵清提取液中不同分子质量的蛋白促进293T细胞升高表达多能基因Oct-3/4和Nanog的作用。方法:分离鸡卵清提取液中大于3 ku和小于3 ku的成分,用于293T细胞共培养。实验分为4组:每孔加入1×105个293T细胞,总体积500μL。对照组加入500μL培养基;另外3个孔分别加500μL鸡卵清提取液、鸡卵清大于3 ku的成分和小于3 ku的成分。采用定量PCR检测多能基因Nanog和Oct-3/4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结论:用共培养法大于3 ku的成分有促细胞升高表达多能基因Oct-3/4和Nanog的作用,但小于3 ku的成分没有促细胞升高表达多能基因的作用。提示在鸡卵清提取液中促细胞升高表达多能基因的成分是大于3 ku的蛋白质。

    作者:阮光萍;姚翔;刘菊芬;舒帆;王金祥;何洁;杨建勇;赵晶;庞荣清;潘兴华 刊期: 2014年第37期

  • 羊膜细胞可保护和修复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脑组织细胞

    背景:羊膜细胞主要由羊膜上皮细胞和羊膜间充质细胞组成,均具有多分化潜能,可转化为神经元,且还有合成、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功能。作者前期研究证实羊膜细胞移植入脑内后,能明显促进脑内神经元的再生。目的:探索羊膜细胞对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细胞的作用。方法:将Balb/C小鼠通过夹闭双侧颈总动脉方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后,分离小鼠脑细胞。取孕鼠新鲜胎盘,分离羊膜细胞。将与羊膜细胞共培养的小鼠脑细胞作为实验组,以PBS培养的小鼠脑细胞作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小鼠脑细胞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培养24,72 h后实验组小鼠脑细胞坏死率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培养48 h后实验组小鼠脑细胞坏死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小鼠脑细胞中S期细胞数量增加,而对照组小鼠脑细胞中G 1期细胞数量增加,S期细胞数量减少,但2组小鼠脑细胞中G 2期细胞数量不变。说明羊膜细胞具有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Balb/C小鼠脑细胞的作用,且能抑制其坏死和凋亡并促进其再生。

    作者:郑彦涛;刘斌;Robert Lodato;李奇林;蓝迪慧;洪小英;鲜华 刊期: 2014年第37期

  • 三七三醇皂苷与脑缺血耐受对脑自体神经干细胞增殖的作用

    背景:脑缺血耐受可促进大鼠脑梗死后海马区自体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但传统中药三七通舒对脑自体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还未见报道。目的:明确中药三七三醇皂苷、缺血预处理与大鼠脑梗死后7d海马区自体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关系,以及其对大鼠脑梗死后神经行为学评分的影响。方法: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预缺血对照组、预缺血组和三七三醇皂苷组,后4组采用改良的Zea-Longa法制备急性脑梗死模型,假手术组仅做颈部手术切口,预缺血组采用二次线栓法建立局灶-局灶性脑缺血耐受的动物模型,缺血对照组利用假手术代替预缺血。三七三醇皂苷组大鼠在造模前7 d起,每天给予三七三醇皂苷100 mg/kg腹腔注射。结果与结论:大鼠脑梗死7 d后,缺血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和海马区中神经干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1),而与缺血组相比,预缺血组和三七三醇皂苷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下降(P<0.01),而海马区中神经干细胞数量增加(P <0.01),且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而预缺血对照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和海马区中神经干细胞数量与缺血组接近(P>0.05)。提示传统中药三七三醇皂苷可以发挥类缺血耐受作用,改善大鼠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作者:姜晓锋;张杰文;罗祖明 刊期: 2014年第37期

  • 红景天苷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中的Ca2+/CaM信号通路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红景天苷能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定向分化,Ca2+信号是实现其生物学信号传导的重要途径之一目的:探讨Ca 2+/CaM 信号通路在红景天苷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定向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红景天苷诱导组,红景天苷诱导组将不同质量浓度红景天苷(5,10,20,50,100 mg/L)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4 h和100 mg/L红景天苷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2,24,48,72 h。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红景天苷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神经标志分子MAP2和Ca 2+/CaM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CaM、CaMKⅡ的表达水平。另外实验设阻断剂组,分别加Ca2+信号通路特异性阻断剂:500μmol/L EGTA (细胞外Ca2+螯合剂)、1 mmol/L Nifedipine (L型Ca2+通道阻断剂)、10 mmol/L LY294002(PI3K抑制剂)分别作用细胞30 min后,再加入100 mg/L红景天苷作用细胞24 h,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阻断Ca2+/CaM信号通路后NSE、CaM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①红景天苷诱导后,MAP2的表达上调(P<0.01),说明红景天苷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②不同质量浓度红景天苷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4 h后,10 mg/L红景天苷组CaM、CaMKⅡ的表达与其他诱导组比较显著上调(P<0.01);同一质量浓度红景天苷诱导72 h后CaM、CaMKⅡ表达明显下调(P<0.01)。③阻断细胞外Ca 2+和PI3K信号通路后,NSE与CaM的表达水平较红景天苷诱导组上调(P<0.05)。结果表明,红景天苷通过抑制Ca2+/CaM信号通路实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定向分化。

    作者:赵玲;赵红斌;潘茜;李根;王九娜;唐俊杰 刊期: 2014年第37期

  • 三丁基过氧化氢体外诱导造血干/祖细胞衰老中的SIRT6/NF-κB信号轴

    背景:SIRT6/NF-κB信号轴是细胞衰老的调控通路,但其在造血干/祖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 ,HSC/HPC)衰老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探讨SIRT6/NF-κB信号通路在三丁基过氧化氢体外诱导造血干/祖细胞衰老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磁性分选法分离、纯化小鼠Sca-1+ HSC/HPC。用100μmol/L三丁基过氧化氢体外诱导Sca-1+HSC/HPC构建体外衰老模型,通过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细胞化学染色、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造血祖细胞混合集落培养确定三丁基过氧化氢诱导 Sca-1+HSC/HPC 衰老的生物学作用。荧光定量 PCR 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衰老调控分子SIRT6、NF-κB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衰老组Sca-1+ HSC/HPC 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细胞数、G0/G1期细胞比例增高,形成造血祖细胞混合集落数量减少;SIRT6 mRNA及蛋白表达下调,NF-κB 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结果表明三丁基过氧化氢可能通过调控SIRT6/NF-κB信号通路发挥诱导Sca-1+HSC/HPC衰老作用。

    作者:周玥;王亚平;王建伟;丁继超;杨勇琴 刊期: 2014年第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