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在髋关节翻修过程中移除固定良好的生物型假体柄及骨水泥柄很困难,应用大转子延长截骨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结合生物型加长柄能降低翻修后并发症。目的:回顾性分析大转子延长截骨结合生物型加长柄翻修人工髋关节的近期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13年5月于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骨病科进行人工髋关节翻修的25例患者,其中17例应用单切口双入路行大转子延长截骨,术中股骨重建均采用生物型翻修加长柄。随访12-60个月,记录翻修前后Harris髋关节评分、翻修后并发症,记录截骨长度、假体柄在股骨髓腔内远端固定的长度和截骨处远端至假体末端的长度。结果与结论:17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截骨长度17 cm(15-23 cm),平均假体柄和髓腔接触面长度为6.4 cm (4-11 cm),截骨处远端至假体末端的平均长度为11.5 cm(8-18.5 cm)。至随访结束,患者髋关节Hariss评分从治疗前(39.0±13.6)分提高到治疗后(75.0±14.9)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例患者发生假体柄下沉,17例患者大转子延长截骨处均固定良好。提示大转子延长截骨结合生物型加长柄翻修人工髋关节过程中,单切口双入路法松解髋关节周围瘢痕并使髋关节前脱位能保护后关节囊和外旋肌,加强髋关节后侧稳定性,减少翻修后脱位率,近期效果满意,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周卫;刘东海;徐振伟;吴登科;赵世阳 刊期: 2014年第40期
背景:Crowe 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表现为股骨头完全脱位,下肢明显短缩,髋臼及股骨上段发育严重不良、甚至畸形,目前尚无专门针对其治疗策略的报道。目的:探索成人双侧Crowe 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治疗策略。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进行治疗的12例成人双侧Crowe 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19-47岁,平均33.5岁。骨牵引两三周后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均于真臼位置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复位困难者行转子下截骨,对于前倾角>40°的患者,行转子下旋转截骨矫正前倾角。结果与结论:治疗后所有患者髋关节疼痛消失,活动满意,步态正常,双下肢基本恢复等长,下肢延长2.5-4.8 cm,平均3.1 cm。1例患者出现坐骨神经刺激症状。患者平均随访3.5年,无骨折、脱位和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出现。置换后患者Harris评分达86.3分。说明通过于真臼位置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矫正前倾角、重建外展肌力、选择合适假体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双侧Crowe 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可获良好疗效。
作者:孙晓亮;吴亮;吴国锋;周剑;王锟;张建伟;周立平;龚宗明;唐振宇 刊期: 2014年第40期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生活质量的概念在医学领域中逐渐得到了关注。目的:观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对老年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疼痛、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治疗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102例,进行临床观察及12个月随访。将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59例作为全膝关节置换组,确诊但未行手术而采用药物等保守治疗患者43例作为对照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均对患者进行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 评分)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 WHOQOL-100量表评价,并分析各相关因素与 HSS 评分及WHOQOL-100各项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患者治疗后12个月,全膝关节置换组膝关节HSS评分等级为良,总分为(82.03±10.17)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全膝关节置换组WHOQOL-100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心理子项评分接近于正常人群(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β=1.988)、并发症(β=2.035)及HSS评分(β=2.108)为影响患者置换后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提示HSS评分能较好地评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改善老年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疗效,将WHOQOL-100评分引入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疗效评估中能更全面的评价置换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婚姻状况、并发症及HSS评分是影响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深静脉血栓影响患者离床时间,研究发现随访期间有配偶照顾对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都有正面的影响。
作者:夏润福;李剑锋;闫金玉;张淑莲 刊期: 2014年第40期
背景:生物型股骨柄假体无菌松动是全髋关节置换失败的主要因素,减少无菌松动的先决条件是增加股骨柄假体在股骨髓腔中的填充率。目的:得到定制式股骨柄假体在髓腔中的填充率,验证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工业机器人加工(CAD/CAM/Robotic)集成方法和机器人磨削的有效性。方法:利用 CT 数据重建股骨髓腔三维模型,在此三维模型基础上设计股骨柄假体的柄体,依据标准直柄股骨柄假体近端模型设计股骨柄假体的其余部分。将设计的股骨柄假体模型导入CAD/CAM/Robotic集成系统生成机器人磨削轨迹,利用该轨迹对股骨柄假体进行磨削加工。将加工好的股骨柄假体与股骨髓腔匹配,分析股骨柄假体在髓腔中的填充率。结果与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定制式股骨柄假体在髓腔中有良好的填充率,髓腔的解剖结构可以阻止股骨柄假体的扭转,获得股骨柄假体在髓腔中的稳定固定。
作者:韩文龙;朱建非;吴琪;刘昌华;王爱民;席文明 刊期: 2014年第40期
背景:随着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增多,血源越来越紧张,同时输血感染各种严重疾病的风险也困扰者患者,故寻找一种减少输血并且不增加风险的方法显得很重要。目前国内外已有在全膝、全髋关节置换及脊椎手术中使用氨甲环酸减少出血的报道。目的:探讨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及间断夹管对全髋关节置换后出血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因股骨颈骨折或髋关节骨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99例,氨甲环酸组55例,对照组44例。氨甲环酸组于置换缝皮结束后关节腔注射2.0 g氨甲环酸(溶入20 mL生理盐水),置换后间断2 h后放开引流,此后每4 h放10 min。对照组间断夹管引流,置换后48 h均拔出负压引流管。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后可见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置换后24 h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置换前、置换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置换后6个月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形成情况。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置换后可见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置换后24 h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置换前、置换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置换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99例患者置换后3次(3,10,14 d)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未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置换后6个月随访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发生。提示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及间断夹管在全髋关节置换后能明显降低患者置换后失血量及输血率,并且未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作者:凡福成;桂斌捷 刊期: 2014年第40期
背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后脱位是仅次于假体松动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关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时关节囊和外旋肌群是否需要修复,学术界存在争议。目的:探讨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进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时修复后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对预防髋关节后脱位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后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髋部原发性或继发性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置换过程中不同的软组织修复策略分为2组,对照组不进行后方软组织修复,联合修复组进行关节囊及短外旋肌群的修复。所有患者置换后均已随访超过1年,定义置换后1年内发生的关节脱位为早期脱位。比较不同修复方法对早期脱位率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共有362例患者,计390例次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纳入研究,共发生早期脱位7例,其中对照组6例次(2.2%,6/268),而修复组1例次(0.8%,1/122),比较发现修复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早期脱位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对照组患者髋关节早期脱位率显著高于修复组(P=0.012)。提示对于后外侧入路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联合修复后方关节囊和短外旋肌群可降低置换后早期脱位率。
作者:林奇益;李玉茂;谢晓勇;张玉九;林智军 刊期: 2014年第40期
背景:Ribbed解剖型生物固定柄设计符合股骨生物力学特性,具有初始稳定性好、骨长入快及应力遮挡低等优点,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目的:探讨Ribbed解剖型生物固定股骨柄假体(Ribbed柄)的设计特征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因髋关节疾病采用Ribbed柄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获完整资料者52例(52髋),男20例,女32例;置换时年龄22-78岁,平均59岁。随访时间2-4年。评估置换前后Harris评分、置换后大腿疼痛率、术中骨折发生率、切口愈合情况、脱位及翻修等。影像学重点评估股骨柄髓腔充填率、股骨柄假体下沉、假体周围放射学透亮线、骨长入、应力遮挡及骨溶解等。结果与结论:术中股骨骨折发生率为6%;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无髋关节脱位及翻修病例;大腿疼痛率为6%,均于置换后1年消失;末次随访时,平均Harris评分由置换前4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96分。置换后X射线片示所有患者股骨髓腔充填满意,平均充填率:正位片上干骺端、中段和远端分别为91%,88%和86%,侧位片上干骺端、中段和远端分别为88%,85%和81%;末次随访时,49髋(92%)为稳定性骨长入固定,3髋为稳定性纤维长入固定,股骨侧及髋臼侧假体周围均未见骨溶解;5髋(10%)发生股骨柄假体下沉,但均小于2 mm;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应力遮挡现象,其中1度31髋、2度19髋、3度2髋,无4度应力遮挡发生。提示Ribbed柄设计符合生物学固定要求,具有初始稳定性好、骨长入快及应力遮挡低等优点,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蒋涛;孙俊英;查国春;游镇君;王涛 刊期: 2014年第40期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计算机辅助设计;胫骨;股骨背景:膝关节的解剖形态个体差异显著,而术前模板测量方法不能准确预测术中所需假体的大小。目的:探索应用数字化技术提高全膝置换假体尺寸准确性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膝骨关节炎患者50例,男20例,女30例,年龄54-82岁,平均67.8岁,根据治疗方案分为2组。数字化组21例术前行64排CT 扫描患侧下肢,数据导入 Mimics 软件后建立胫骨和股骨的三维模型,然后导入假体厂家提供的不同型号的假体的 CAD数据,按手术原则利用Mimics软件的模拟手术功能进行虚拟截骨、根据胫骨、股骨截骨面形态选择匹配的三维假体模型。常规组29例按常规完成术前计划和手术。术中评估术前计划选择的假体尺寸与实际所需假体尺寸的一致性,术后拍摄下肢全长片,评估假体的匹配度与术前计划的准确性。结果与结论:术中和术后评估显示,数字化组1例患者术前计划的假体尺寸与预测值不一致,常规组11例患者与预测值不一致;数字化组预测准确率为95%,常规组预测准确率为6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常规组有4例患者假体悬挂,2例患者股骨前皮质过度切割;而数字化组均未发生。提示数字化技术设计的术前计划可以精确预测假体型号,并为个性化模拟手术提供了途径。
作者:胡翰生;王静成;熊传芝;颜连启;王强;陈岗 刊期: 2014年第40期
背景:胸椎与相应节段的肋骨相连构成胸廓,椎体部位深在,邻近组织结构复杂,操作困难,所以胸椎椎体的充分暴露显得较为困难。传统的前路手术虽然能较彻底的清除病灶、实现良好的内固定,但需要切除肋骨,术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切断肋骨,利用撑开肋间隙来进行操作,完全可以达到清除病灶、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治疗目的。目的:探讨前路钢板置入内固定与自体髂骨植骨融合修复胸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优劣性。方法:纳入胸椎结核患者30例,在传统的胸椎前路入路基础上,不切除肋骨,采用自动撑开器撑开肋间隙,经肋间隙操作,完成胸椎结核一期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进行植骨融合前路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Frankel分级及Bridwel 骨愈合等级等指标。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3-60个月。伤口均甲级愈合,无窦道形成;神经压迫症状得到改善,无加重病例;治疗后Cobb角平均矫正10.32°。术后平均6个月影像学显示病变椎体间骨性融合,治疗后18个月复查影像学显示椎体高度丢失不明显,无椎体结核复发。提示经前路通过肋间隙而不断肋骨可以完成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修复胸椎结核的要求,病变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保留了肋骨,可获得与切除肋骨同样的效果。同时自体髂骨三面皮质有很好的支撑作用,较为疏松的松质骨网眼有很好的成骨作用,有利于骨愈合。
作者:黄江;李小峰;杨渊 刊期: 2014年第40期
背景: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一种腰椎间盘突出类型,目前的治疗方法多样,但治疗效果和复发率报道不一。目的:探讨应用腰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修复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9年1月行腰椎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治疗的19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目测类比评分标准及Macnab评价标准进行疗效判定,观察治疗后腰椎稳定性,通过数据库文献检索方法评估腰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修复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结果与结论:19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3年。所有患者治疗后即有下肢及腰部疼痛不同程度的缓解,治疗前目测类比评分为(7.3±1.3)分,治疗后为(2.1±0.8)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根据Macnab评价标准,优15例,良3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断钉、断棒及松动现象,所有椎间融合器均达到融合,未发生继发性腰椎管狭窄。提示腰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置入椎间融合修复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缓解快,内固定牢固,可获得良好的腰椎稳定性。
作者:史瑞明;李国胜;张义峰;黄震源;孙利;王存 刊期: 2014年第40期
背景:腰椎退变导致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患者单纯椎管减压难以获得长期疗效,因为单纯减压被视为一种医源性的腰椎失稳,从而加重腰椎畸形,选用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减压植骨融合治疗此类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目的:评价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2月至2012年11月手术治疗的18例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例,女12例,年龄48-80岁,平均62.2岁,腰椎侧凸Cobb角平均为28.6°,均采用后路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结果与结论:18例均得到满意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2个月。所有患者均对治疗效果满意,生活质量提高,植入后平均矫正角度为13.7°(6.0°-28.4°),无内固定失败及感染病例。提示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王磊;祁荣;康全明;刘利民;陈华;王凯 刊期: 2014年第40期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方法有很多,选择髓内还是髓外一直都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就生物力学而言,髓内固定较髓外固定更加具有优势,那么高龄 Evans Ⅴ型转子间骨折是否也是髓内固定更好一些呢?目的:比较髓内与髓外内固定治疗高龄Evans 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武警沈阳总队医院骨科进行治疗的高龄Evans Ⅴ型转子间骨折患者47例,分别采用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及动力髋螺钉系统髓外内固定方式置入治疗。结果与结论:动力髋螺钉组平均随访12个月,加压交锁髓内钉组平均随访10个月。随访期内2组均达骨性愈合。置入内固定治疗后动力髋螺钉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交锁髓内钉组(P<0.05);但在骨折愈合时间上抗旋髓内钉组明显短于动力髋螺钉组,且Harris评分显示交锁髓内钉组患者髋关节功能好于动力髋螺钉组(P <0.05)。髓外组主钉松动退出1例,钢板断裂1例;髓内组1例内固定螺钉松动1例。提示2种内固定治疗转子间骨折均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短期内高龄Evans Ⅴ型转子间骨折,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髓内钉固定可使患者在不进行关节置换的前提下早期负重活动,髋关节功能效果更好。
作者:朱永超 刊期: 2014年第40期
背景:脊柱后路手术是胸腰段椎体骨折常用的治疗方法,传统后路手术显露过程中,大范围椎旁肌的剥离和牵拉,容易发生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的复位情况及稳定性。方法:对62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系统治疗22例,传统正中入路并GSS内固定系统治疗21例,传统正中入路并AF内固定系统治疗19例。通过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切口并发症、伤椎高度、Cobb角等各项临床指标,对比3种内固定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内固定后引流量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组优于传统正中入路并GSS内固定组及传统正中入路并AF内固定组(P<0.05)。3组内固定后3 d椎体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腰痛目测类比评分内固定后1周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3,6个月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组明显低于传统正中入路并GSS内固定组及传统正中入路并AF内固定组。3组患者均未见切口感染。提示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方式与传统后入路显露方式比较,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等优势,GSS内固定系统与AF内固定系统修复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效果相近,但GSS内固定系统操作简单,具有省时、出血量少、固定牢靠和复位良好的优点,结合椎旁肌入路,是目前修复胸腰段脊柱骨折较好的方法之一。
作者:张兆川;马超;吴德慧;吴继彬;戴维享;王兆红;韩猛;冯杰;刘光普 刊期: 2014年第40期
背景:目前应用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和应用锁定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报道较多,但对股骨干并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选择报道甚少。目的:观察髓内钉结合锁定板置入内固定修复股骨干合并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髓内钉结合锁定板置入内固定修复股骨干并股骨远端骨折患者18例,其中股骨干骨折合并髁上骨折6例,单髁骨折7例,髁间骨折5例。股骨股骨远端骨折按AO分型:33A2型3例,33A3型3例,33B1型2例,33B2型5例,33C1型1例,33C2型3例,33C3型1例。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依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18例患者均获随访,于治疗后3-5个月骨折愈合,平均3.4个月愈合。无感染、切口不愈合、骨折畸形愈合、内固定松动断裂、再骨折发生。HSS评分为68-96分,平均86.8分;其中优12例,良5例,中1例,优良率为94%。提示髓内钉结合锁定板置入内固定修复股骨干并股骨远端骨折,固定简约可靠,创伤较小,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功能良好。
作者:韩俊柱;朱勋兵;张涛;陈辉 刊期: 2014年第40期
背景:随着AO的发展,肱骨髁间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已经形成趋势。然而目前内固定的方法越来越多,具体使用哪种方法合适尚无定论。目的:探讨双钢板和Y型钢板两种内固定方法及不同手术入路修复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骨科2003年12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86例新鲜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使用不同内固定材料将其分为两组:双钢板组44例,其中行尺骨鹰嘴截骨入路22例,肱三头肌舌行肌瓣入路22例;Y型钢板组42例,其中行尺骨鹰嘴截骨入路21例,肱三头肌舌行肌瓣入路21例。内固定后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相关并发症。随访过程中采用改良Cassebaum肘关节评分系统进行治疗效果优良率的评定。结果与结论:随访12-36个月,Y型钢板组的总体优良率为76%,双钢板组的总体优良率为77%,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但有趣的是,双钢板组、Y型钢板组内对比,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患者的优良率均高于肱三头肌舌行肌瓣入路患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Y型钢板和双钢板置入内固定均是修复肱骨髁间骨折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对于不同的手术入路而言,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的疗效要优于肱三头肌舌行肌瓣入路。
作者:刘修信;王翀;任政 刊期: 2014年第40期
背景:目前,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椎间盘突出症常用方法是经后正中入路髓核摘除、神经根管减压和刚性融合内固定,由此引起相邻节段的退变和腰椎生理活动受限是临床所面对的问题;而非融合固定的传统后正中入路则由于存在切口大、剥离广、腰背肌的失神经支配等缺点。目的:观察经Wiltse入路腰椎动态稳定植入物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与传统后方入路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纳入因腰椎间盘突出症于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分别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腰椎间盘摘除+腰椎动态稳定系统固定的患者46例,其中经传统后方入路25例,Wiltse入路21例。结果与结论: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31个月,平均(13.8±2.4)个月。Wilste入路组患者切口长度、内固定中失血和内固定后引流均低于传统后方入路组(P<0.05);但2组患者内固定后1周和6个月目测类比评分与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X射线显示所有患者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无松动或断裂。提示Wiltse入路腰椎动态植入物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早期疗效与传统后方入路接近。
作者:明江华;赵奇;杨斌;郑慧锋 刊期: 2014年第40期
背景:手术是终止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理进展,改善脊髓功能的重要措施,但如何选择佳手术方式,减少并发症发生及提高临床疗效存在较大的争议。目的:系统性回顾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评价单纯前入路、单纯后入路及一期后前联合入路治疗对患者颈椎曲率指数及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00年2月至2008年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和青岛市市立医院接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资料共148例,分为单纯前入路、单纯后入路及一期后前联合入路手术组,评估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差异。结果与结论:单纯后入路组患者治疗前颈椎曲率指数高(P<0.01)。一期后前联合入路组患者治疗后颈椎曲率指数高(P<0.01),而单纯前入路手术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曲率指数变化为明显(P<0.01)。治疗后3组患者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一期后前联合入路手术组患者JOA改善率与其他2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01)。3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和SF-36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与单纯前路和单纯后路治疗方式比较,一期颈椎后前联合入路的减压方式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时,具有更可靠和有效的优势。
作者:侯增涛;赵爱琳;郭传友;陈伯华 刊期: 2014年第40期
背景:Cam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可使关节承受力学过载并终导致髋关节骨关节炎,然而其诱发骨关节炎的相关力学机制仍不清楚。目的:运用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分析Cam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关节内力学环境,进一步了解其病理力学特点。方法:采用正常髋关节CT数据,利用Mimics和Hypermesh软件准确构建正常髋关节和Cam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三维有限元模型。在LS-DYNA 软件中,模拟坐下、起立时的力学加载条件,对正常髋关节和Cam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髋关节的软骨接触力学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基于CT数据准确构建了包含关节软骨的正常髋关节和Cam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髋关节三维有限元力学分析模型。坐下、起立加载过程中,正常髋关节在大屈髋位时峰值接触压力分别为4.43,4.59 MPa;而Cam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髋关节分别为14.96,14.86 MPa,髋臼缘前上方出现过高压力和应力集中。提示髋臼软骨过高的接触压力可能是Cam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导致骨关节炎的力学机制。
作者:刘骞;王万春;姚长海 刊期: 2014年第40期
背景:交锁髓内钉并发症诸如锁钉弯曲或断裂、退出,钉尾或锁钉孔处再骨折仍然存在,基于此,作者所在课题组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髓内持骨动力性髓内钉。目的:检验髓内持骨动力性髓内钉设计和强度的合理性与安全性,并就其临床应用和改进提出合理建议。方法:分别建立全股骨及髓内持骨动力性髓内钉固定股骨干横形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全股骨模型和骨折模型进行垂直加载及步态分析,了解各模型的应力分布和动力加压特点。结果与结论:在承重载荷下,全股骨模型的股骨颈部及股骨干内外侧缘存在较明显应力集中,骨折模型的应力集中部位位于髓内钉顶端及锁钉周围;步态中,全股骨模型的股骨远端1/2前内侧及股骨颈部存在应力集中,骨折模型的应力集中部位位于髓内钉顶端及锁钉周围;髓内持骨动力性髓内钉有断端动力性加压功能。说明这种髓内持骨动力性髓内钉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作者:王国栋;姜海波;张元民;赵晓伟;潘滔 刊期: 2014年第40期
背景:目前脊柱胸腰段内固定方法均有优缺点,希望探索一种新的内固定方案,使脊柱有效固定的同时,可更安全、方便的进行其他操作。目的:建立脊柱胸腰段(T12-L2)三维有限元模型,观察钉棒系统后外侧前后一体内固定对胸腰段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基于人正常T12-L2节段的 CT 扫描数据,利用 Geomagic 11.0、Ug 7.0、Hypermesh 10.0、Abaqus 6.9.1软件建立T12-L2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钉棒系统后路固定、前路固定、后外侧前后一体内固定模型,在T12上表面施加500 N预载荷,再施加7.5 N?m的力矩,模拟胸腰段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等生理活动,观察不同工况下内固定节段的平均刚度。结果与结论:3种内固定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的平均刚度均较正常模型的平均刚度高。在前屈、左右侧屈、左右扭转等不同工况下,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固定的平均刚度均高于单纯后路固定,平均刚度分别较后路固定高13%,28%,11%,17%和9%,后伸时平均刚度低于后路固定,比后路固定低6%。但与前路相比,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内固定在前屈、左右侧弯3种工况下的平均刚度低于前路固定,平均刚度分别比固定低15%,10%和14%,而在后伸、左右扭转情况下平均刚度高于前路固定,分别比前路固定高5%,12%和2%。提示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内固定能够明显提高固定节段的稳定性,在抗后伸及左右扭转方面的稳定性略好于前路固定,而在抗前屈、左右侧弯、左右扭转方面略好于后路固定,因此可作为一种可选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汪建良;许科峰 刊期: 2014年第40期
背景:人体脊柱保护器对预防人体胸腰段脊柱损伤有保护作用,新型动力性保护器的研发需要通过多种实验手段的验证。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脊柱保护器在轴向载荷作用下对人体脊柱胸腰段的生物力学响应。方法:从已建立的全脊柱三维有限元模型中截取胸腰段,将佩戴脊柱保护器的胸腰段模型设计为实验组,未佩戴脊柱保护器的胸腰段模型设计为对照组。给上述两组模型进行赋值、约束、加载、运算,获得目标单元的等效应力及应变。结果与结论:在垂直承载的两组胸腰段模型中,应力均集中于L2椎体的中、后柱。根据目标单元采集数据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模型在16 ms时达到等效应力大值,分别为3.919,5.727 MPa。统计分析得出T12与L2节段实验组与对照组等效应力比较,P 均<0.05,对照组所受应力均大于实验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T11与L1节段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等效应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脊柱保护器可以明显减少垂直坠地时胸腰段椎体所受的应力,分担载荷,对胸腰段椎体具有保护支持作用。
作者:何剑颖;邓亮;李晨;吴小辉;舒勇;董谢平 刊期: 2014年第40期
背景:骨盆是人体骨骼中形态及结构复杂的部分,许多学者一直致力于其生物力学的研究。由于骨盆形状极其不规则,所附着肌肉及韧带解剖结构复杂,建立精确的包含主要肌肉及人韧带的骨盆有限元模型十分困难。目的:建立正常成年人骨盆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后续骨盆的生物力学分析提供数字模型。方法:采集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的骨盆CT数据,将DICOM格式的CT图像导入医学影像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10.0进行图像的分割及三维重建,将导出文件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 11中对图像进行曲面化处理,建立曲面模型,使其更加光顺,将生成的曲面模型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14.0中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结果与结论:建立了正常成年人骨盆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总单元数为818294个,总节点数为149290个。课题基于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的骨盆 CT 图像建立骨盆有限元模型,所得的模型精确度高、逼真、具有良好的解剖及几何相似性,可为下一步骨盆的生物力学分析提供基础。
作者:刘小龙;王朝晖;熊波;曾敏川 刊期: 2014年第40期
背景:目前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是修复肩锁关节脱位的趋势,纽扣钢板技术是近几年较新、较有效的手术方法,虽然近期疗效满意,但作为一种内固定方法,突出刚性固定,并不符合生物力学要求,且临床上随机对照研究较少,缺乏系统性评价。目的:对纽扣钢板与其他内固定方式修复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图书馆(2014年第1期)、PubMed(1966年1月至2014年3月)、MEDLINE(1966年1月至2014年3月)、EMbase(1984年1月至2014年3月)、CNKI(1979年1月至2014年3月)、VIP(1989年1月至2014年3月)、万方数据库(1982年1月至2014年3月);同时手工检索6种中文主要骨科杂志,并查阅相关文章所附的参考文献。收集所有纽扣钢板与其他内固定方式比较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随机对照试验,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利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2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终7篇文章符合纳入标准,共359例患者,其中纽扣钢板实验组共152例,锁骨钩钢板对照组共149例,喙锁螺钉对照组共58例。其中2个研究是3种不同方式比较,其余均两者比较。Meta分析表明,纽扣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优良率优于锁骨钩钢板(P=0.0002)及喙锁螺钉(P=0.009)。与其他内固定方式比较,在肩部疼痛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在手术时间、上肢肌力、出血量、复位丢失、伤口感染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44,0.10,0.37,0.21,0.96)。提示纽扣钢板修复肩锁关节脱位效果优于锁骨钩钢板、喙锁螺钉,肩部疼痛方面优于锁骨钩钢板,但在手术时间、上肢肌力、出血量、复位丢失、伤口感染方面三者无明显差异。由于文章纳入病例有限,缺乏设计更为严格的多中心、大样本、长期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证实可信度。
作者:王治洲;曲广华;韩亚军;徐超;伊力哈木·托合提 刊期: 2014年第40期
背景:手术固定前臂骨干骨折的方式包括钢板内固定和髓内针内固定。钢板内固定的优点是可以解剖复位,缺点是剥离多,对血供破坏大,手术并发症多,而且容易发生再骨折。髓内针优点是微创,但缺点是控制旋转能力相对较差。前臂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和髓内针内固定哪种修复效果更优,目前尚无定论。目的:系统评价钢板内固定与髓内针固定修复成人前臂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INAHL、EBM、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学术期刊网,手工检索《中华外科杂志》等中文主要外科杂志。收集钢板内固定与髓内针内固定比较修复成人前臂骨干骨折的前瞻性或回顾性对比研究,应用Jadad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4个临床研究,其中1个前瞻性临床试验,3个回顾性观察研究。无论是主要结局指标的功能评价及并发症,还是次要结局指标的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前臂旋转活动弧、再骨折、骨不连等方面,钢板内固定组和髓内针内固定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提示钢板内固定和髓内针内固定修复成人前臂骨干骨折疗效相当,但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仍需要多中心、大样本长期随访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
作者:李连华;王浩;吴大龙;张妍;蔡艳红;刘智;孙天胜 刊期: 2014年第40期
背景:计算机辅助导航能否提高全膝关节置换假体的精确性及临床效果,一直存在很大争议。目的:对国内外有关计算机辅助导航全膝关节置换的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评价计算机辅助导航全膝关节置换与传统技术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Elsevier,CNKI、数字图书馆等数据库,检索2005-01-01/2013-12-31有关计算机辅助导航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临床效果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资料。采用 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计算机辅助导航全膝关节置换与传统技术的临床疗效,并对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与结论:共纳入符合设计标准的16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导航组1322膝,传统组1299膝,导航组下肢力线内翻或外翻大于2°和3°的发生率、股骨胫骨假体冠状位对线内翻或外翻角大于3°的发生率、股骨假体矢状位对位线大于3°的发生率、胫骨后倾角大于3°的发生率均低于传统组。在胫骨假体矢状位对位线、股骨、胫骨假体内外旋转角度和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导航组能带来更佳的下肢力线和假体位置,但还需更多研究来提高远期效果。
作者:刘丙根;庞清江 刊期: 2014年第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