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国际刊号:2095-4344
  • 国内刊号:21-1581/R
  • 影响因子:1.38
  • 创刊:1997
  • 周期:周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辽宁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2014年44期文献
  • 腰椎退行性疾病椎旁肌的渐进变化

    背景:腰部椎旁肌对于腰椎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关于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椎旁肌改变的研究越来越多,此类研究对于腰椎椎旁肌康复训练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的:综述腰椎退行性疾病椎旁肌变化的研究现状,并展望发展前景。方法:以“腰椎,椎旁肌,腰大肌,多裂肌,横截面积,脂肪浸润,肌肉萎缩,肌电图,MRI,肌肉活检, paravertebral muscle,psoas major,multifidus muscle,cross sectional area,muscle atrophy,fatty infiltration,muscle biopsy,MRI,electromyography”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1986至2014年万方数据库及 PubMed 数据库关于腰椎退行性疾病椎旁肌变化临床及实验文献报道,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终选取48篇文献进行分析,其中中文8篇,英文40篇。结果与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椎旁肌改变包括肌肉萎缩和脂肪浸润,目前主要利用B超、CT、MRI、肌电图和肌肉活检进行研究,由于研究的样本量大小、样本年龄以及研究方法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甚至相互矛盾,所以今后的研究需对样本量大小,样本年龄以及研究方法进行限制,以期得到更为精确的结果。另外,腰椎椎旁肌具体由哪一条神经支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乔培柳;塔依尔·阿不都哈德尔 刊期: 2014年第44期

  • Bennett骨折修复:植入物选择的适宜原则及进展

    背景:Bennett骨折的修复是困扰骨科医师的难题之一,临床上Bennett骨折的治疗目前虽有多种的治疗方法,但现阶段尚无被广大骨科医师接受和认同的治疗方案。目的:为临床诊治Bennett骨折提供适合、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b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http://www.cnki.net/)、万方全文数据库(http://g.wanfangdata.com.cn/)2004年1月至2014年7月收录的Bennett骨折相关论文报告,同时手工检索坎贝尔骨科手术学、实用骨科学等骨科专著,并分析Bennett骨折的研究进展。结果与结论:共纳入Bennett骨折的相关文献37篇。传统的闭合复位石膏或克氏针固定的应用由于价格低廉简便易行,手术难度较低,但很难达到解剖复位。近年来骨折治疗的 AO 原则被大家逐步接受,AO 螺钉及AO钢板在Bennett骨折的应用逐步增多,在修复骨折的同时还可以对受损伤韧带的进行修复和重建,但治疗费用较高,且需二次手术取出内植物;传统中医正骨和中西医结合修复Bennett骨折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中药对症治疗效果明显,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由于拇指的功能在手的运动中十分重要,所以探索Bennett骨折的佳修复方案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孙磊;徐军;田军 刊期: 2014年第44期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术期镇痛方法:多模式方案及佳疼痛管理

    背景:积极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镇痛可以加快关节功能康复,减少置换后并发症,并提高患者对全膝关节置换技术的整体评价。目的:对全膝关节置换围术期中一些常用的镇痛药物和镇痛方法予以简要论述。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以及PubMed数据库1994年至2014年期间有关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术期镇痛方面的文章。中文检索词为“全膝关节置换,硬膜外镇痛、周围神经阻滞、关节局部镇痛、自控镇痛、冷疗”,英文检索词为“total knee replacement,epidural analgesia,peripheral nerve block,joint local analgesia, patient control ed analgesia,cold treatment”。结果与结论:初检得到986篇文献,终纳入文章55篇。随着对全膝关节置换、早期功能康复及置换后疼痛控制的关注,近有关镇痛药物、镇痛方案的文献大量涌现。镇痛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局麻药、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阻滞剂等,镇痛方案包括硬膜外镇痛、周围神经阻滞、关节局部镇痛、患者自控镇痛、冷疗镇痛等。各种镇痛药物和方法各有优缺点,目前多模式镇痛方案已为大家认可,但有关佳疼痛管理的方案仍然存在争议,对于这些镇痛方式,应权衡利弊,依据患者个体特征以及现有的技术基础综合考虑。

    作者:孙扬;杨明敏;李亦梅 刊期: 2014年第44期

  • 中医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规律10年文献分析

    背景:目前中医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文献以临床观察研究、回顾性研究、临床经验总结为主,在研究设计、病例选择、评价指标等诸多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及差异性;其综述类文章作者对参考文献选择的随意性及倾向性很强,且对文献质量未做分析及评估,导致文章的观点存在偏倚及缺乏客观性。目的:通过检索万方、维普、CNKI数据库,探讨近10年文献中中医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规律。方法: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推拿”、“手法”、“按摩”、“康复”、“弹拨”、“点压”、“按压”、“指压”为关键词,通过万方、CNKI、维普3个中文数据库对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10年文献进行检索,并采用分层聚类统计方法统计分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前20种手法。结果与结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前20种推拿手法频次及分层聚类的结果表明:中医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法主要有以下几大类,第一类为作用于人体的软组织类手法:法、拿法、推法、压法;第二类为点压穴位类手法:以足太阳膀胱经(肾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秩边穴、承扶穴、委中穴、承山穴、昆仑穴),足少阳胆经(环跳穴、阳陵泉穴)、督脉(腰阳关穴)、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腧穴及压痛点(阿是穴)为主;第三类为作用于人体骨与关节的手法:腰部斜扳法、腰部背伸法、骨盆牵引法、直腿抬高法。可见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潜在应用规律是以点压穴位(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督脉、足阳明胃经腧穴及阿是穴)为主,并配合作用于人体软组织类手法(法、拿法、推压脊柱法)及骨与关节类手法(腰部斜扳法、腰部背伸法、骨盆牵引法、直腿抬高法)为辅。

    作者:李具宝;熊启良;屈尚可;贺竟哲;邓颖;贾涛;李琰;易红赤 刊期: 2014年第44期

  • 髓腔解剖交锁与F2L生物型股骨假体全髋置换:中长期随访比较

    背景:髓腔解剖交锁股骨假体为圆柱柄,文献报道其临床疗效满意,但也有研究显示有些患者出现大腿痛,骨改建引起的股骨近端骨丢失,以及磨损碎屑相关的骨溶解等。F2L 股骨假体为锥形柄,文献报道临床疗效满意,大腿痛的发生率较低。目的:对比观察髓腔解剖交锁与F2L生物型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置换的中长期疗效。方法:1997年11月至2005年1月采用生物型股骨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60例66髋,52例58髋获得随访。其中采用髓腔解剖交锁生物型股骨假体24例26髋,随访10年3个月至15年5个月;采用F2L生物型股骨假体28例32髋,随访8年3个月-11年1个月。通过临床Harris评分和X射线片进行疗效观察。假体的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以股骨假体的无菌性松动和任何原因所致的翻修为终点。结果与结论:末次随访时髓腔解剖交锁组和F2L组的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置换后F2L组大腿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髓腔解剖交锁组(P<0.05)。髓腔解剖交锁组应力遮挡1度21髋(81%),2度5髋(19%);F2L组应力遮挡0度20髋(62%),1度12髋(3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髓腔解剖交锁组的应力遮挡与F2L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F2L组骨溶解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髓腔解剖交锁组(P<0.05)。Kaplan-Meier分析髓腔解剖交锁股骨假体和F2L假体生存率均为1.0(95%可信区间:0.98-1.00)。提示髓腔解剖交锁股骨假体和F2L生物型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置换长期疗效满意,F2L组大腿痛及骨溶解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髓腔解剖交锁组。

    作者:李永旺;何荣丽;祁辉;张谦;安明;白晓亮;刘海超;李良;马文海;宋兴建;孙俊英 刊期: 2014年第44期

  • 股骨近端微量元素Zn与骨形态发生蛋白7及Stro-1+细胞的相关性:预测髋关节假体寿命

    背景:假体周围微量元素Zn的含量与骨形态发生蛋白7、Stro-1+细胞相关性可能影响髋关节假体的骨融合与生存率。目的:分析股骨近端微量元素Zn与骨形态发生蛋白7、Stro-1细胞的相关性。方法:24例初次髋关节置换患者,取术中股骨矩开槽时废弃骨块,提取细胞后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14 d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Stro-1+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培养细胞离心上清液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表达,放射免疫荧光法检测培养细胞离心上清液中Zn含量。结果与结论:Zn含量在不同年龄组及不同性别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Zn与Stro-1+、骨形态发生蛋白7正相关联系。关于股骨近端微量元素Zn的进一步研究可以用来预测和干预髋关节假体的寿命。

    作者:傅晓东;王伟力;沈奕;李晓淼 刊期: 2014年第44期

  • 全膝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应力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背景:目前膝骨关节炎、膝关节退行性等膝关节病变发病率较高,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手段是全膝关节置换,因此有必要对置换后假体周围应力及骨密度变化进行评估。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应力,并连续监测骨密度变化,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20例,置换后12个月应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将股骨假体周围分为4个兴趣区,分别为ROI 1-4区;胫骨假体周围分为3个兴趣区,分别为ROI 5-7区。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别在置换后1,3,6个月,置换后1,2,3年分析膝关节假体周围应力变化;同时应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膝关节假体周围骨密度。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感染或假体松动,置换后12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为(90.23±2.37)分,与置换前(39.68±1.31)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ROI 5区应力遮挡明显,ROI 3区应力遮挡少。置换后6个月,ROI各分区的应力遮挡率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后1,2,3年,股骨假体周围ROI 1区应力遮挡率减小,与置换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胫骨假体周围6区应力遮挡率增加,与置换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膝关节假体周围骨密度在置换后1个月时无明显下降(P>0.05),置换后3个月开始明显下降(P<0.01),且以ROI 5区明显,而ROI 3区变化较小。置换1年以后,骨密度变化不明显。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骨密度变化与其应力遮挡存在相关性,监测二者变化,可为预防骨质流失提供理论数据,并为临床康复指导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臧学慧;孙辉;高立华;丁惠霞;苗贵强 刊期: 2014年第44期

  • 应用抗凝药条件下全髋关节置换后自体引流血的回输

    背景:采用自体引流回血能够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异体血需求量,而全髋关节置换后应用抗凝药物保证围手术期安全。目的:观察应用抗凝药物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自体引流血回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潍坊市人民医院接收治疗的单侧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是否进行自体引流血回输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结果与结论:置换后,观察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总失血量和大腿中部周径变化大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 <0.05),而2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提示应用抗凝药物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采用自体引流血不会影响患者的隐性失血量,但会造成患者肢体肿胀程度增大。

    作者:李伟 刊期: 2014年第44期

  • 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与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维持颈椎活动度和稳定性的比较

    背景:单节段颈椎病的融合治疗可导致邻近节段运动范围异常加大及退行性表现等并发症。近年来许学者开始探索用非融合技术来替代传统融合治疗。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作为一种新型的前路非融合方案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不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还能使颈椎椎体接近生理性稳定、延缓相邻节段退变以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目的:比较单节段颈人工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修复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了59例影像学显示颈椎单节段椎间盘退变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并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符合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因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置换组)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组(融合组),其中置换组32例,融合组27例。治疗后5 d及治疗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测量脊髓功能JOA评分以及颈痛、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观察置换节段的活动度及对相邻节段的影响。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后各时间段的JOA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减少(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组治疗后置换节段活动度为(11.6±3.0)°,与治疗前(8.8±2.7)°。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融合组治疗后3个月融合基本上无明显活动。随访时置换组相邻节段活动度小于融合组(P <0.05);置换组治疗前后相邻节段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而融合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活动度明显增大。提示与前路减压融合比较,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恢复神经功能,还能保持颈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和稳定性,且对手术临近节段活动度无明显影响,可有效的维持颈椎曲度。

    作者:王威;王利民;王卫东;谭洪宇;刘屹林;张书豪 刊期: 2014年第44期

  • 胫骨平台及踝部骨折内外固定后低毒性感染伴窦道形成:口服利福平、环丙沙星加皮瓣移植修复的效果

    背景:近年国内外对骨折内固定后低毒性感染的报道有较多的文献,但对术后慢性低毒性感染内固定取出是否是必须的报道不一,没有固定的疗效判断标准,导致治疗方法结论不确切。目的:观察口服利福平、环丙沙星加皮瓣转移对胫骨平台及踝部骨折内外固定后低毒性感染伴窦道形成的疗效。方法:收集2005年9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胫骨平台及踝部骨折内外固定后低毒性感染患者56例,其中治疗组30例采用口服环丙沙星+利福平+皮瓣转移治疗,对照组26例采用常规静点抗生素+局部清创内固定取出治疗。两组均完成3-6个月的疗程,每1-3个月复查血沉、肝肾功及影像学指标评估疗效。结果与结论:随访6-24个月,治愈、好转患者无复发。治疗组24例治愈,4例好转,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11例治愈,6例好转,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65%。经χ2检验,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口服利福平、环丙沙星加皮瓣转移对胫骨平台及踝部骨折内外固定后低毒性感染伴窦道形成有良好的修复效果。

    作者:张波;赵金龙;欧阳振;于洋;吴涛;宋永才;李伍健;刘继超;尹伟;杨立峰;刘丰虎;杨斌辉 刊期: 2014年第44期

  • 后路经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短节段内固定修复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

    背景:短节段椎弓根钉技术治疗和修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在临床应用广泛,但经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内植骨是否具有优越性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观察后路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短节段内固定修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围手术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方法治疗的57例非合并神经症状单节段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跨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组(n=21)、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组(n=19)、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并植骨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组(n=17)。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后引流血量(拔管为标准)、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管侵占率、目测类比评分等指标变化。结果与结论:①单侧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技术可延长手术时间和增加治疗后引流血量(P<0.05)。②3种治疗方式均可恢复椎体高度。③治疗后3组间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椎弓根通道植骨在围手术期并非改善后凸畸形的因素。④椎弓根通道植骨为改善椎管侵占率的因素。⑤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可改善治疗后疼痛情况。提示后路经伤椎单侧椎弓根通道植骨并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是修复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安全可靠的方法之一。

    作者:丁磊;丁伟伟;闫生亮;焦文勇;王陵江;徐鉴;唐国军;石光美 刊期: 2014年第44期

  • 经皮椎体成形及后凸成形治疗对临近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及机制

    背景:相较于传统的保守治疗,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后凸成形两种术式可更快的缓解椎体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疼痛症状,但骨水泥灌注恢复了骨折椎体刚度的同时,理论上也会改变骨折椎体的应力分布和增加临近椎体的应力载荷,造成临近椎间盘退变。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经皮后凸成形对临近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并探讨其中可能的机制。方法:收集椎体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85例,分为经皮椎体成形组42例、经皮后凸成形组23例,并设置了行保守治疗的23例患者作为对照。分析患者在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ODI评分和椎间盘指数、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结果与结论: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后凸成形均能达到较快的缓解疼痛及减少卧床时间的满意疗效,但出院后24个月的ODI评分比较,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出院后24个月,经皮椎体成形组和经皮后凸成形组的MRI指数低于保守治疗组及治疗前(P<0.05);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值则高于保守治疗组及治疗前(P <0.05),且经皮后凸成形组较经皮椎体成形组差异更明显(P <0.05)。提示经皮椎体成形及经皮后凸成形能加速临近椎间盘的退变,且后者的影响可能更大些。另外,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与椎间盘退变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田力;孟纯阳;徐晓萌 刊期: 2014年第44期

  • 短节段非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修复胸腰椎爆裂骨折:中期随访

    背景:目前已有多项研究报道了短节段非融合内固定修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早期临床效果,结果令人鼓舞,但该方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中远期随访结果尚少见报道。目的:评价非融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不稳定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因不稳定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接受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非融合治疗的12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存在严重的椎管内占位并伴有神经功能障碍,且均为胸腰椎单节段损伤,内固定前实施体位复位2 d后在伤椎及其上、下节段水平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内固定后12个月取出内固定物。临床以及影像学评价指标包括椎管内占位情况、椎体高度丢失率、Cobb角、美国脊柱损伤学会(ASIA)运动神经评分、Frankel分级以及损伤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等。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至少5年的随访。在椎管内占位率、椎体高度丢失率以及Cobb角评估方面,内固定后多次测量结果较之初次内固定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多次评估结果均显著优于内固定前,但内固定后多次评估结果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置入后及其取出后,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加重。患者内固定前的ASIA运动神经评分为34.2±6.3,末次随访时为47.7±9.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103,P=0.000)。在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的损伤水平相邻节段均未发生退变,神经功能获得Frankel分级1或2级的恢复。提示伴有神经损害症状的不稳定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非融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中期效果良好,可有效重建和维持脊柱的矢状位对线,且不会导致损伤水平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作者:马景新;王祥艳;许国星 刊期: 2014年第44期

  • 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修复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椎间隙高度恢复的评价

    背景:峡部裂性腰椎滑脱主要依靠手术治疗,治疗方式多种多样,但其目的是对病变节段进行减压、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金标准为生物性融合,而内固定是融合治疗可靠的辅助方法。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修复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21例,其中Ⅱ度滑脱18例,Ⅲ度滑脱3例。对所有病例进行定期随访,以JOA评分及目测类比评分作为治疗后随访的客观疼痛评价标准,采用Macrab标准评定疗效,根据Prolo指标评价功能恢复,按Lenke标准评估脊柱融合率,通过影像学资料评估滑脱率、滑脱角、骶骨倾斜角和椎间隙后高在治疗前后的改变。结果与结论:21例腰椎峡部裂性滑脱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所有患者JOA腰腿痛评分及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根据 Macrab 标准评定,本组优17例,良4例。Prolo活动、症状分级评价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3)。治疗后腰椎滑脱基本复位,滑脱角明显减少,骶骨倾斜角增大,椎间隙高度基本恢复。提示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有效策略之一。

    作者:米东;杨明坤;张旭;吴继生;刘川;李舟;王杰 刊期: 2014年第44期

  • 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12个月随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背景:有研究表明采用内固定治疗可以降低临床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被临床广泛应用的主要是股骨近端髓内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方法。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股骨近端髓内钉组和动力髋螺钉组2组,分别接受股骨近端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固定治疗,每组30例。结果与结论:与动力髋螺钉组相比,股骨近端髓内钉组固定时间、固定时出血量、修复后12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均降低(P<0.05),修复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升高(P<0.05)。两组的伤口愈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证实,与动力髋螺钉相比,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骨折时的临床效果更好,安全可靠。

    作者:沈宏江;郭亮 刊期: 2014年第44期

  • 经皮闭合复位锁定钢板和交锁髓内钉及切开复位钢板置入修复胫骨中下段骨折:生物稳定性比较

    背景:胫骨中下段骨折由于无肌肉覆盖,软组织薄,创伤后易发生粉碎的复杂骨折,致术中复位固定较为困难。其临床效果往往和骨折类型、软组织损伤程度、治疗方法及内固定的选择密切相关。胫骨中下段骨折一般以内固定为主,尽管内固定方法很多,但微创的坚强固定一直是胫骨骨折治疗的难点和研究热点。目的:比较经皮闭合复位锁定钢板、经皮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与切开复位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180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经皮闭合复位锁定钢板组、经皮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组与切开复位钢板组,分别进行内固定修复治疗。内固定后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从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内固定后并发症等方面比较3组的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剔除失随访患者,经皮闭合复位锁定钢板组56例,经皮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组52例,切开复位钢板组48例进入结果分析。经皮闭合复位锁定钢板组、经皮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等方面明显优于切开复位钢板组(P<0.05),而透视时间方面经皮闭合复位锁定钢板组显著长于交锁髓内钉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P<0.05),手术时间方面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经皮闭合复位锁定钢板组为11%,经皮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组及切开复位钢板组均为27%。提示对于修复胫骨中下段骨折,闭合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创伤小,不破坏骨折端血供,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以作为胫骨中下段骨折的良好选择;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操作简单,也是胫骨中下段骨折的常用方法;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对骨折端剥离较多,血供破坏大,并发症较多,应谨慎选择。

    作者:陈刚;钱明权;朱国兴;施克勤 刊期: 2014年第44期

  • 加压空心螺纹钉置入治疗成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效分析

    背景:自加压空心螺纹钉应用于股骨颈骨折修复以来,出现退钉或穿钉的现象并不少见,哪些因素影响加压空心螺纹钉治疗成人股骨颈骨折的稳定性尚无定论。目的:探讨加压空心螺纹钉置入修复成人股骨颈骨折后内固定失效的原因,以提高加压空心螺纹钉治疗成人股骨颈骨折的稳定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行加压空心螺纹钉内固定修复的9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相关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选取可能影响内固定失效的相关因素如年龄、性别、骨折 Garden 分型、术前骨牵引、手术时机、Garden对线指数、置钉标准、置钉形状、部分负重时间、内固定后并发症等10个危险因素,并对以上因素进行统计、分组及赋值,采用单因素χ2分析剔除无关因素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结论:92例患者获18-7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根据Harris评定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优28例,良25例,可17例,差22例,优良率为58%。影像学结果显示,根据骨折是否移位将Garden分型分为两组,GardenⅠ型22例和GardenⅡ型29例为无移位组,GardenⅢ型25例和GardenⅣ型16例为移位组,其内固定失效率分别为12%和39%;Garden对线指数正常组和异常组内固定失效率分别为16%和59%;置钉标准达标组和未达标组内固定失效率分别为19%和70%;内固定后无并发症与内固定后有并发症组内固定失效率分别为14%和55%。以上因素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选取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骨折Garden分型、Garden对线指数、置钉标准和内固定后并发症为加压空心螺纹钉置入修复成人股骨颈骨折后内固定失效(退钉或穿钉)的危险因素。

    作者:赵奇;刘世清;明江华;周炎;廖琦;张春;杨越 刊期: 2014年第44期

  • Ilizarov外固定联合负压封闭引流修复四肢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

    背景:目前治疗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常采用单边外固定架固定骨折,凡士林纱布覆盖减压创面,需长期、频繁敞开换药,增加了感染概率,不利于创面引流及肉芽组织培养,造成住院周期长、效果欠佳。目的:探讨Ilizarov外固定联合负压封闭引流修复四肢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2例四肢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在进行相同切开减压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Ilizarov外固定架固定骨折,负压封闭引流覆盖创面;对照组采用单边外固定架固定骨折,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比较两组骨折愈合、临床结局、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结果与结论:治疗组治愈10例,肌挛缩4例,截肢2例;对照组治愈7例,肌挛缩6例,截肢3例,两组临床结局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组骨折愈合率及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植皮及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表明在及时切开减压的基础上,采用Ilizarov外固定联合负压封闭引流修复四肢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保肢率高,可有效治疗骨折,提高骨折愈合率,降低感染率、植皮率,缩短住院时间,但费用较高。

    作者:程建文;苏伟;谭桢;刘伟 刊期: 2014年第44期

  • 骨外固定架治疗创伤后骨髓炎:联合负压封闭引流的疗效评价

    背景:创伤后骨髓炎是开放性骨折或其他骨关节手术后出现的骨感染,可遗留窦道或有骨外露、伤口较多分泌物,其治疗周期长,并可导致骨折延期愈合,甚至不愈合。治疗的关键在于彻底清创,充分引流,以及对治疗干扰小、远离病区置钉的外固定支架的使用。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外固定架修复创伤性骨髓炎的近期疗效,并与传统置管冲洗引流进行对比。方法:自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纳入创伤后骨髓炎患者21例,其中负压封闭引流组11例,传统置管引流组10例。负压封闭引流组患者一期行病灶清除及负压封闭引流填塞死腔,覆盖创面。骨折未愈合者行外固定架治疗,其中10例内固定改为外固定架,1例原有外固定架继续保留。所有患者均Ⅱ期闭合伤口,9例伤口直接缝合,2例行皮瓣移植,其中1例因骨缺损,Ⅲ期行自体骨移植。传统置管引流组行病灶清除,术后常规置管冲洗引流,3例因创面不能闭合,行普通换药,二期皮瓣移植,骨折未愈合者行骨外固定架治疗。治疗后观察患者有无局部红肿痛及全身发热,记录总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与结论:负压封闭引流组较传统置管组更能较快的控制治疗前红肿痛及发热等症状(P<0.05)。总住院时间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通过门诊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负压封闭引流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传统置管引流组(P<0.05)。至随访结束,负压封闭引流组患者感染均未复发,传统置管组2例再发感染。结果提示负压封闭引流联合骨外固定架修复创伤后慢性骨髓炎具有感染控制快、方便护理、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治疗后再发感染率等优点,且骨外固定架可作为创伤后骨髓炎终的固定方式。

    作者:邓亮;何飞;吴小辉;何剑颖;董谢平 刊期: 2014年第44期

  • 外固定架结合泡沫敷料覆盖负压引流修复软组织严重损伤的四肢开放性骨折

    背景:软组织严重损伤的四肢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比较棘手,其创面渗出多,换药次数多,感染率高,而怎样解决伤口处理与骨折固定之间的矛盾是临床治疗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目的:探讨外固定架+封闭负压引流在软组织严重损伤的四肢开放性骨折中应用的疗效。方法:选择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4例软组织严重损伤的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其中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36.6岁;上肢骨折10例,下肢骨折24例;清创后形成皮肤缺损占体表面积1%-6%。在外固定架固定前提下,创面分别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治疗组)和常规敷料包扎(对照组)各17例,根据肢体肿胀程度及肉芽生长情况,采用延期缝合、植皮或者皮瓣转移覆盖创面。治疗后观察创面感染率,肉芽生长情况等,并根据创面愈合及肉芽生长情况评估疗效。结果与结论:治疗组11例治愈,5例显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约94%,感染率约15%;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约76%,感染率约40%,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感染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为8.66-16.23 d,对照组为15.68-22.36 d,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 <0.05)。可见封闭负压引流在软组织严重损伤的四肢开放性骨折中应用较传统换药明显优越。

    作者:柳申鹏;万广;梁秋冬;段永壮;徐海斌 刊期: 2014年第44期

  • 计算机辅助设计个体化腕舟骨重建:指导经皮空心钉置入内固定修复

    背景: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个体化经皮穿针空心螺钉置入内固定和石膏管型外固定均被应用于治疗无移位腕舟骨骨折,但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尚未明确。目的:对比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个体化经皮空心螺钉置入内固定和石膏外固定修复HerbertⅠb型腕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6例新鲜HerbertⅠb型腕舟骨骨折患者分成两组,计算机辅助设计个体化经皮空心螺钉置入内固定组(简称螺钉组)20例,石膏外固定组(简称石膏组)16例。螺钉组根据治疗前制定的个体化置钉参数,经皮自舟骨结节钻入0.8 mm导针,C臂透视导针方向,满意后经皮拧入合适Herbert螺钉。石膏组腕关节桡偏掌屈位石膏管型固定3个月。随访记录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骨不愈合率、恢复工作时间和腕关节活动度,并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10-24个月。螺钉组20例全部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周;石膏组13例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4周,3例骨不愈合,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01)。恢复工作时间螺钉组平均7.6周,石膏组16.8周,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01)。末次随访时腕关节掌屈+背伸活动范围螺钉组为96.4°-114.4°,平均104.4°;石膏组66.4°-104.2°,平均94.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提示计算机辅助设计个体化经皮空心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HerbertⅠb型腕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置钉准确性高,可重复性强的优势,修复效果明显优于石膏外固定。

    作者:林旭;曾俊;郭勇;谭伦 刊期: 2014年第44期

  • 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化钢板置入修复髋臼后壁骨折伴髋脱位

    背景:现代影像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加工、快速成型等数字化技术已使骨科进入崭新的时代,数字化、个体化、微创化、精确化和智能化是未来骨科发展的方向。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化个体定制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髋臼后壁骨折伴髋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髋臼后壁骨折伴髋脱位患者采用数字化个体定制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骨折根据Thompson-Epstein分型,Ⅱ型7例,Ⅲ型5例,Ⅳ型2例,Ⅴ型2例。影像学检查示髋臼关节面存在2-5 mm移位,平均3 mm。伤后至入院时间为6 h-2周,平均1.5 d。入院后行股骨髁上骨牵引,12例手法复位,3例股骨头卡压者于急诊手术中复位。所有病例4-10 d后行髋臼骨折切开复位锁定数字化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内固定后骨折复位的质量按Matta标准评定,解剖复位(移位<1 mm)15例,复位欠佳(移位2.0-3.0 mm)1例。远期髋关节功能采用dcAubigne 6分法评分,优12例,良3例,差1例。提示数字化定制个体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髋臼后壁骨折伴髋脱位更个体化、精准化,内固定牢固,避免了术中反复塑形,可有效恢复髋臼后壁的完整性,患者可早期行功能锻炼,为髋臼后壁骨折伴髋脱位内固定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内固定物。

    作者:徐润冰;丁亮华;何双华 刊期: 2014年第44期

  • RNAⅢ抑制肽抑制葡萄球菌对Hela细胞的黏附

    背景:葡萄球菌导致的细菌感染和生物被膜形成可在骨科植入物或创口愈合时发生。受细菌群体感应机制调控,葡萄球菌RNAⅢ抑制肽可以干预葡萄球菌的群体感应系统,阻断葡萄球菌细胞间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抑制葡萄球菌的生物被膜形成,防止葡萄球菌感染。目的:观察RNAⅢ抑制肽抑制表皮葡萄球菌对人宫颈癌上皮细胞黏附的效果。方法:体外培养人宫颈癌上皮细胞,实验分4组,空白组每孔加入DMSO的生理盐水,RNAⅢ抑制肽组加含RNAⅢ抑制肽的DMSO溶液,左氧组加入左氧氟沙星的水溶液,联合组用药剂量参照上述两组联合干预。通过组间对照的方法,对比研究表皮葡萄球菌在生理盐水、RNAⅢ抑制肽、左氧氟沙星及两药联合作用下对Hela细胞的黏附情况。结果与结论:空白组 Hela 细胞层表面有大量细菌黏附,而各用药组细菌黏附的数量均显著低于空白组(P<0.001),左氧组光点计数明显低于RNAⅢ抑制肽组(P<0.05),而联合组Hela细胞层表面黏附的细菌数量进一步降低(P<0.01)。结果证实,RNAⅢ抑制肽可以有效抑制表皮葡萄球菌对宿主细胞表面的黏附,并且与抗生素有协同作用。

    作者:邢庆昌;郝立波;王继芳 刊期: 2014年第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