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当前皮肤慢性伤口的治疗方法是有限的,成体干细胞具有治疗许多皮肤疾病潜在功能。目的:综述干细胞在损伤皮肤修复和伤口愈合方面的作用。方法: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至2010年)和Medline数据库(2000至2010年),检索词分别为“表皮干细胞;毛囊干细胞;干细胞;移植;表皮干细胞;真皮干细胞;”和“Epidermal stem cels;hair folicle stem cells;stem cels;Transplantation; Epidermal stem cels;Dermal stem cels”,共计489篇论文,语言分别设定为中文和英文。终纳入30篇文献。结果与结论:表皮干细胞和其他成体干细胞作为细胞治疗应用于治愈伤口和其他皮肤疾病。表皮干细胞是皮肤发生、修复、重塑的关键性源泉,机体内表皮干细胞多处于静息状态,只有当皮肤受损或在体外培养的情况下,该细胞分裂、增殖才明显加快。表皮干细胞主要通过不对称分裂来维持表皮的稳定,具体表现为1个亚细胞群的不对称分裂,其每次分裂产生的2个子细胞,其中1个具有干细胞自身的特性,而另1个子细胞分化为短暂扩充细胞,后者经过3-5次分裂后形成有丝分裂后细胞,其不断变迁为基底层上的终末分化细胞,后以皮屑的形式从表皮脱落。此外,在创伤修复的过程中甚至在生理条件下,是否由于表皮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细胞凋亡、迁移和分化,目前仍未知。因此,干细胞在损伤皮肤修复和伤口愈合方面的作用仍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
作者:方少霞;郭芬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背景:干细胞、微环境与活血化瘀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目的:通过阐述干细胞、微环境与活血化瘀之间的联系,系统综述3者的相互影响,提出活血化瘀的“肾属性”观点。方法:以“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s, transformation, differentiation,blood-activation and stasis-resolved method,microenvironment”或“干细胞,微环境,活血化瘀”为主题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万方数据库中2009至2015年关于活血化瘀法促进干细胞增殖分化及与微环境相关的文章,选择其中的32篇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干细胞归巢到损伤组织将发生“环境依赖性分化”,这种在受损区域形成的特殊环境对骨髓干细胞的分化和增殖起关键作用,在局部微环境诱导下骨髓干细胞分化成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损伤组织细胞。微环境作为一个综合各指标动态、微观、发展的物质集合,在干细胞的生存、繁殖和分化诸多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活血化瘀方药对干细胞“归巢”过程的多个环节、多个靶点均有调节作用,课题从理论层面探讨干细胞、微环境与活血化瘀相关性,并结合前期实验和临床研究所感,在活血化瘀法“祛瘀血”层面和“生新”层面理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取了活血化瘀的“肾属性”观点,指出干细胞具有肾中所藏精气的特质,是活血化瘀法生新执行的主体,是活血化瘀“肾属性”的物质基础,对完整揭示活血化瘀理论的科学内涵有一定价值。
作者:张金生;张宝霞;朱慧芳;张阳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背景:将中医中药与干细胞移植学科相结合,开辟了传统中药学在干细胞移植学科应用方面的新道路,希望可以采用中药干预的方法来提高耳蜗干细胞的存活比率和分化为毛细胞的比例。目的:观察归芪地黄汤干预对耳蜗干细胞治疗感音性耳聋的影响。方法:将感音性耳聋豚鼠分成耳蜗干细胞移植+中药干预组,干细胞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向内耳耳蜗移植含有药物血清的耳蜗干细胞悬液,耳蜗干细胞悬液和生理盐水。于移植后7,28,56d 3个时间点进行ABR检测和免疫荧光观测实验。结果与结论:①在耳蜗干细胞移植+中药干预组和干细胞移植组观测到 Nestin 阳性细胞和 MyosinⅦA阳性细胞,耳蜗干细胞移植+中药干预组的Nestin阳性细胞和MyosinⅦA阳性细胞数量要多于干细胞移植组;②耳蜗干细胞移植+中药干预组和干细胞移植组ABR检测数值都下调,耳蜗干细胞移植+中药干预组豚鼠的听力恢复优于干细胞移植组;③结果表明,归芪地黄汤干预可以显著提高耳蜗干细胞的存活率和分化为毛细胞的比例。
作者:朱汉卿;张军峰;陈友东;徐侦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具备多向分化潜,能促进细胞植入和免疫调节,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鉴定方法及移植后对肺癌小鼠化疗的影响能为肺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鉴定方法及移植后对肺癌小鼠化疗的影响。方法:取新鲜的新生儿脐带,利用组织块培养法和酶消化法分离、鉴定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将Balb/C裸小鼠肺癌模型20只,随机分为化疗组和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两组均给予化疗治疗,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化疗期间联合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结果与结论:①瘤质量、肠黏膜组织形态及血常规指标:与单纯化疗的肺癌模型小鼠相比,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胃肠道红润、有光泽,肠黏膜光滑、完整,瘤质量和血常规指标稳定(P<0.05);②结果证实:通过组织块培养法和酶消化法能获得成熟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化疗联合应用可明显减少胃肠道的损害,稳定外周血象。
作者:郑天亮;赵松;郭海周;崔广晖;林大维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背景:有研究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调节骨髓造血功能的糖蛋白,不仅具有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作用,还可以营养神经及保护神经,但实验结果证实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修饰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成为治疗脑损伤的新途径。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修饰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对脑损伤大鼠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真核表达质粒 pcDNA3.1促红细胞生成素,并转染入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用Western blot检测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在转染前后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蛋白的表达。构建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大鼠,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修饰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移植,并设模型组和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组作对比。结果与结论:①转染结果鉴定: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能表达人促红细胞生成素;②行为学变化、生长相关蛋白43及水通道蛋白9表达:神经功能评分,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组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生长相关蛋白43及水通道蛋白9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明显小于其他2组(P<0.05);③细胞存活情况: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组 CM-Dil 的阳性细胞数多(P <0.05),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组次之(P<0.05),脑损伤组少(P<0.05)。④结果证实,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修饰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降低脑损伤区周围生长相关蛋白43及水通道蛋白9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吕刚;张宏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是心肌梗死区域的缺血缺氧微环境和早期炎症反应不利于移植细胞的存活,影响治疗效果。目的:探讨PTEN基因沉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①SD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阴性对照组用Lipofectamin2000转染无意义的 NCsiRNA,RNAi 组用 Lipofectamin2000转染 PTEN 基因特异的siRNA。采用MTT法描绘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②取30只SD大鼠建立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RNAi组。建模6 h后,使用微量注射器和立体定位仪在左心室前壁梗死区中心注射相应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4周进行超声心功能检测,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存活和增殖情况。结果与结论:①RNAi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培养各时间点的吸光度值均显著大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②RNAi组S+G2期细胞占总数的比例显著大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③RNAi组大鼠心肌组织中骨髓间充质细胞数量显著多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④治疗4周,RNAi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显著小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⑤体外实验表明PTEN基因沉默能有效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抑制细胞凋亡;⑥体内实验表明PTEN基因沉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肌梗死区域更易存活和扩增,心功能改善明显。
作者:徐慧敏;刘玉茹;万琪琳;李彦明;吴昌维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背景:脊髓损伤后的治疗和康复是一直困扰医学界的一个难题,其中神经反射通路的重建和再髓鞘化是关键,在其过程中少突胶质细胞发挥着重要作用。目的:观察少突胶质细胞移植对急性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为少突胶质细胞移植至大鼠损伤脊髓,并设少突胶质细胞移植组和单纯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作对比。通过斜板实验和BBB评分观察各组行为学变化,脊髓诱发电位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移植细胞存活情况。结果与结论:①行为学、脊髓诱发电位和脊髓组织形态变化:移植后4,8周,与对照组相比,诱导分化细胞移植组和少突胶质细胞移植组BBB评分及斜板实验倾斜平面临界角度明显增加(P<0.05),脊髓运动和感觉诱发电位潜伏期逐渐下降(P<0.05),脊髓损伤区均可见移植并存活的少突胶质细胞,而两组间相比较上述指标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结果说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为少突胶质细胞移植至损伤脊髓修复效果较好,能达到少突胶质细胞的移植修复效果。
作者:魏芬;肖秀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背景:干细胞移植之后是否会对心肌电活动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心律失常等情况的出现。尚缺乏明确的定论。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内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心律失常评分的变化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方法:73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5例),分别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和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1,4,8周,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心律失常评分,统计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治疗后1,4,8周两组患者心律失常评分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情况,其中,观察组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5);②观察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和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等均未出现明显的改变,两组均未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及死亡病例;④结果表明,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冠状动脉内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可以获得较之常规药物治疗更好的效果,降低了心律失常评分,减少了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且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王成;郭长磊;李霞;刘振;韩明磊;侯永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所致心功能下降,但关于心肌病所致心力衰竭,相关移植效果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等问题,相关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取40只SD大鼠,其中10只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与培养,其余30只随机分为3组(n=10),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以及干细胞移植组。模型组以及干细胞移植组腹腔注射盐酸阿霉素建立心肌病心力衰竭模型,模型制备后7 d干细胞移植组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予以等量DMEM培养基。移植后4周,对3组大鼠进行心功能检测,免疫荧光检测移植干细胞的存活与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①移植后4周,与正常组和干细胞移植组比较,模型组的左心室收缩压、左室内压大上升速率、左室内压大下降速率均出现显著下降,左心室舒张末压显著上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正常组与干细胞移植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经免疫荧光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即刻,在宿主心肌内可观察到较高的荧光强度。移植后4周,荧光强度较移植后即刻出现一定的减弱,密度下降,但可观察到细胞迁移现象,部分细胞表达肌钙蛋白T;③实验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可以显著改善心肌病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移植细胞可在宿主体内存活,并向心肌样细胞发生分化。
作者:侯永兰;杨东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背景:有研究表明,丹参酮Ⅱ能改善微循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梗死面积,改善脑梗死后造成的脑功能代谢障碍。目的:观察丹参酮Ⅱ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脑梗死后受损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急性脑梗死大鼠模型,进行丹参酮Ⅱ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并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和模型组进行对比。采用Longa评分进行神经运动功能的评定;采用RT-PCR法检测大鼠脑梗死区周围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的表达;采用TUNEL法检测大脑梗死区细胞凋亡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梗死灶周围皮质Nogo-A和NgR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Longa 评分、凋亡指数、Nogo-A 和 NgR 蛋白表达:联合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模型组(P<0.05);②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表达:联合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模型组(P<0.05);③结果证实,丹参酮Ⅱ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通过抑制梗死区Nogo-A和NgR蛋白的表达,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的表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再生。
作者:卢乙众;李合华;卢奕帆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背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能促进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存和向心肌细胞分化及改善心功能。研究欲进一步验证吡格列酮能否促进内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的分化及改善心功能的相关机制。目的:比较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吡格列酮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单纯吡格列酮治疗及磷酸缓冲液治疗疗效的差异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开胸结扎30只SD大鼠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并随机分为3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吡格列酮组、吡格列酮组、磷酸缓冲液组。造模后2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吡格列酮组在局部梗死心肌内注射PKH26标记的由PBS悬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吡格列酮组和磷酸缓冲液组在梗死心肌内注射PB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吡格列酮组和吡格列酮组在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予以吡格列酮3 mg/(kg?d)连续灌胃2周。治疗2周后检测心功能,摘取心脏检测左心室心肌组织不同区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缝隙连接蛋白43和TGF-β1/SMAD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①3组大鼠在干预开始时心功能参数无明显差异性。干预2周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吡格列酮联合治疗组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径明显减小,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高;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吡格列酮组和吡格列酮组左心室心肌组织不同区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表达量显著增加;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吡格列酮组在梗死区和梗死边缘区Cx43表达较吡格列酮组和磷酸缓冲液组显著增高,TGF-β1、SMAD2、SMAD3表达明显下降,吡格列酮组与磷酸缓冲液组在上述指标方面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④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吡格列酮并不能刺激内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并改进心功能,吡格列酮联合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改善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抑制TGF-β1/SMAD通路进而促进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x43有关。
作者:晏平;侯婧瑛;郑韶欣;龙会宝;周长青;郭天柱;伍权华;钟婷婷;王彤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背景: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脂诱导方法众多,其主要诱导成分包含吲哚美辛或罗格列酮。各种方法均能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但其成脂诱导效率和机制尚缺少相互对比。目的:比较不同成脂诱导方法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早期成脂效果,并探讨其成脂诱导差异的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油红O染色和成脂相关基因检测,比较3种不同诱导方法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脂效果。在诱导早期不同时间点(0,1,3,7 d)检测成脂相关基因PPARγ, C/EBPα,Adiponectin,Leptin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成脂诱导第7天时PPARγ、C/EBPβ蛋白表达,并比较DIMI,DIMR对PPARγ-Ser273位点磷酸化作用。结果与结论:①油红O染色和成脂相关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诱导分化第7天, DIMR组成脂效果明显强于DIM组和DIMI组;②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在成脂第7天,DIMI组PPARγ、C/EBPβ蛋白表达量高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③DIMR组PPARγ-Ser273位点磷酸化比例低于DIMI组;④结果表明,含罗格列酮的成脂培养基DIMR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早期成脂诱导作用强,且该作用可能与减少PPARγ-Ser273位点磷酸化有关。
作者:田健健;池颖;宋宝全;杜文静;韩之波;韩忠朝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背景:有研究发现银屑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活性异常,细胞因子分泌水平也有差异,但有关银屑病患者皮肤损伤处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较少。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皮损间充质干细胞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分离和培养银屑病患者损伤皮肤间充质干细胞和正常皮肤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外周血 T 细胞共培养,MTT法检测外周血T细胞增殖能力。ELISA法检测皮肤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中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结果与结论:①银屑病患者皮肤间充质干细胞和正常皮肤间充质干细胞对 T 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与T细胞自然增殖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银屑病患者皮肤间充质干细胞对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较弱;②银屑病患者皮肤间充质干细胞组上清液中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高于正常皮肤间充质干细胞组(P<0.05),银屑病患者皮肤间充质干细胞组上清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低于正常皮肤间充质干细胞组(P<0.05);③结果表明,银屑病患者皮肤间充质干细胞对T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可能为皮损处微环境中生长因子水平失衡所致。
作者:王卿;王大虎;王爱学;郭兵申;王宁;李玉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背景:多氯联苯对P19细胞分化成心肌细胞有抑制作用。miRNAs在多氯联苯抑制P19细胞分化成心肌细胞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的:探索miR-32在调节多氯联苯对P19细胞分化成心肌细胞中的作用。方法:将P19细胞与1%二甲基亚砜和2.5μmol/L多氯联苯共孵育,通过Western blot鉴定分化标志物α-actinin、desmin、cTnI以及早期心脏发育的重要转录因子GATA4的变化。qRT-PCR鉴定多氯联苯对miR-32表达的影响。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成功构建了小鼠miR-32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染至P19细胞,与2.5μmol/L多氯联苯和1%二甲基亚砜共孵育,通过Western blot实验观察分化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多氯联苯降低了 miR-32的表达水平,抑制 P19细胞向心肌细胞的分化;②成功构建了小鼠miR-32真核表达载体,建立了稳定过表达miR-32的P19细胞系;③过表达miR-32发挥了削弱多氯联苯对P19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松雨;李燕;刘江波;李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背景:研究认为,肝癌干细胞中致瘤基因表达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关系,但目前尚缺乏对生物信息学和机制的研究。目的:对于肝癌干细胞相关的致瘤性差异基因进行筛选,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将人肝癌细胞株HepG2作为肝癌干细胞的细胞工具制备总RNA并进行荧光标记,使用基因芯片进行杂交试验,将获得的 mRNA 表达谱进行筛选后获得差异性 mRNAs,利用生物信息学进行 GO注释和Pathway注释分析。结果与结论:芯片杂交实验的检出率为73.21%,说明杂交试验是成功的;实验共有38342个mRNA被发现,进一步分析后,筛选差异性表达基因1236个(P<0.05,fold change≥2),其中上调和下调表达基因的数量分别为599和637个(P <0.05);表达差异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主要涉及到了组蛋白的H4乙酰化,细胞的有丝分裂以及增殖、细胞相关蛋白质的合成以及分解、染色体的分离、细胞的分化以及凋亡、信号的转导、营养物质的运输、转录;Pathway 注释主要涉及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Hedgehog通路以及Notch通路、TGF-Beta和Jak-STAT等。结果证实,肝癌干细胞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与肝癌的发生有关,也可能参与信号通路的调控,这可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一种新靶点。
作者:李淑娜;宋娜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背景:已有报道证实miR-34a对肺癌干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其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清楚。目的:探索miR-34a对肺癌干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磁珠分选细胞技术从肺腺癌A549细胞系中分离出CD133+肺癌干细胞;脂质体转染技术构建miR-34a过表达的肺癌干细胞;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miR-34a与Notch1的靶向关系;基因敲除Notch1并检测其对肺癌干细胞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经过免疫磁珠分选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得到高比率的 CD133+肺癌干细胞;②qRT-PCR检测发现 miR-34a 在 CD133+肺癌干细胞中的表达明显低于 CD133-肺癌细胞;③成功构建 miR-34a过表达的肺癌干细胞,发现 miR-34a 能够抑制肺癌干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④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证明Notch1与miR-34a具有靶向关系;⑤基因敲除Notch1显著抑制肺癌干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⑥结果提示,miR-34a可能通过抑制Notch1信号通路来抑制肺癌干细胞的生长。
作者:韩纪昌;张祎捷;李红兵;杨存葆;马超楠;戚冠斌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背景:在多种肿瘤中已证实CD34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复发、转移、耐药密切相关,但是CD34与鼻咽癌的关系目前还知之甚少。目的:分选鼻咽癌细胞株中CD34+与CD34-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在鼻咽癌细胞株5-8F、6-10B、CNE1、CNE2中的表达,根据细胞表面标志物分选出CD34+与CD34-细胞,进行纯度鉴定;通过体外MTT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以及划痕实验分析CD34+细胞与CD34-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结果与结论:①4种鼻咽癌细胞株中CD34表达均恒定在0.1%-0.2%,且CD34水平与细胞的生长密度关系密切;②分选的CD34+细胞群中,CD34+细胞例能达到98%以上,在CD34-细胞群中未能检测到CD34+细胞;③CD34+细胞在第1,3,5,7天增殖速度显著高于CD34-细胞(P <0.05);④CD34+细胞克隆形成率显著高于CD34-细胞(P<0.05);⑤CD34+细胞向划痕区迁移的细胞明显多于CD34-细胞(P<0.05);⑥结果提示,CD34+细胞体外培养具有更高的增殖和转移能力,具有鼻咽癌肿瘤干细胞潜能。
作者:张军红;李青;王春华;吴秀云;卢新阁;王莉菲;杨蕾蕾;王秋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背景:肿瘤干细胞与肿瘤的发生和复发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是否所有肿瘤中都存在肿瘤干细胞,仍存有一定的争议。目的:探讨人原代胃癌细胞中肿瘤干细胞的分化培养效果。方法:获得新鲜胃癌组织进行原代培养,并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 CEA 免疫组化鉴定。利用无血清微球体培养体系获得胃癌微球体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微球体细胞CD44表达。以CD44作为标志物对胃癌微球体细胞进行免疫磁珠分选,将分选出的细胞接种于小鼠腋窝后方皮下,观察移植肿瘤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①以无血清培养体系获得人原代胃癌微球体细胞。球体培养获得的细胞中 CD44+细胞数量显著多于常规培养获得的细胞(P<0.05);②球体培养细胞接种小鼠的移植肿瘤体积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常规培养细胞接种;③移植90 d,获得肿瘤标本,可见球体培养细胞接种小鼠的移植瘤体积明显大于常规培养细胞接种;④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无血清微球体培养体系结合免疫磁珠分离法可以从胃癌组织中分离出肿瘤干细胞,该细胞具有一定的成瘤性。
作者:王影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背景:为了提高移植组织的存活率,多数学者把研究的焦点放在了细胞治疗上,特别是经细胞辅助的脂肪移植领域。目的:分析三点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转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后促进脂肪移植成活率的作用。方法:①利用目的片段重组三点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入腺病毒 pAdEasy-1系统,包装病毒并测定滴度;②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传代及鉴定;③以3种病毒液连同空白组共分4组进行后续实验(实验组含三点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空白组);将病毒液转染入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内,通过示踪因子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观察病毒转染效率,检测各组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④通过MTT法检测各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与结论:①腺病毒重组体构建成功并包装成功,符合转染要求;②通过成脂诱导、成骨诱导及成软骨诱导鉴定证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成功,可以作为后续实验的种子细胞;③RT-PCR 结果显示,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细胞内低氧诱导因子1α 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另外2组(P<0.05);④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实验组蛋白表达相对吸光度值明显高于其他3组(P <0.05);⑤实验组转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后分裂增殖程度显著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⑥结果提示腺病毒介导的三点突变型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转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后不仅可以在常氧条件下持续表达目的蛋白,同时也能促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显著增殖,达到一种双赢的效果。
作者:张馨;周琳;张晓雷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广泛分布,可以与其相应受体结合,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目的:探讨皮下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 nestin 阳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纳入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血管性痴呆组、假手术组以及治疗组。血管性痴呆组和治疗组制备血管性痴呆模型,治疗组皮下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后4周,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海马nestin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血管性痴呆组的潜伏期显著长于假手术组和治疗组,进出目标象限次数显著少于假手术组和治疗组(P<0.05)。假手术组和治疗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在荧光显微镜下,治疗组海马CA1,CA2,CA3区均可观察到带有黄绿色荧光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阳性神经元;③治疗组海马CA1区分布大量nestin阳性神经元,假手术组也分布较多nestin阳性神经元,血管性痴呆组 nestin 阳性神经元分布较为稀疏;④结果表明,皮下注射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迁移至海马区,刺激海马nestin阳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进而改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作者:刘森;戴振霞;吴春芳;胡敬;崔蓓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背景:目前对于脊髓损伤的治疗主要以激素冲击及手术解除压迫为主,但是对已损伤的神经元无特效疗法。神经生长因子及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应用,可以使神经元再生、轴突再髓鞘化,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与荧光金标记神经元数量增加的相关性。方法:昆明小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脊髓损伤组、治疗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治疗组建立急性脊髓损伤模型,正常组仅实施手术而不损伤脊髓,在脊髓损伤后恢复意识2h起开始,治疗组每日腹腔内注射溶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5μg/kg)的含1%白蛋白的MTPBS。在第7天对前3组小鼠再次实施手术,于 L1节段置入浸润荧光金的无菌明胶海绵,假手术组不进行处理。运用 Rotarod 和Platform Hang实验对小鼠的运动能力进行测试,使用荧光金对小鼠皮质脊髓束和红核脊髓束中的神经元进行标记计数,通过免疫组化检测 nestin 阳性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数量,同时分析荧光金标记的神经元数量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数量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显著改善受伤小鼠的运动功能,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处理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数量明显升高,且与荧光金标记的神经元数量的增加存在相关性;②结果表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内源性神经干细胞通过增加再生神经元的数量使运动功能得到恢复。
作者:李宇博;丁立祥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背景:人胚胎干细胞是一类特殊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力,在一定诱导条件下能够分化为内皮细胞。目的:探讨人胚胎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的条件,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人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的效果。方法:取40代H9细胞进行复苏,采用悬浮培养法制备胚体,培养5 d后转入贴壁培养阶段,分化为拟胚体,添加含50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胚胎干细胞培养基进行诱导培养。取诱导分化第2代细胞,进行DiI-Ac-LDL摄取实验;取诱导分化第15代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结论:①培养1 d时,可见条索或多角形的单层细胞在拟胚体细胞周围呈芽样放射状生长,细胞生长相对迅速,能够与周围集落的细胞相互融合;培养二三天后,悬浮细胞数得到进一步增加,但中心小圆形细胞开始死亡;培养5 d后,拟胚体细胞开始传代,细胞聚集呈现出典型铺路石样外观;②经过诱导分化后,部分人胚胎干细胞能够主动摄取荧光标记 LDL,且细胞呈现为红色荧光颗粒;③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诱导分化的第15代人胚胎干细胞呈CD31和FLK-1阳性;④结果表明:人胚胎干细胞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下可分化为内皮细胞。
作者:时洋;沈军生;毋涛涛;李小飞 刊期: 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