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纤毛是触角样细胞器,在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形成与维持中发挥着重要功能。纤毛相关疾病是指纤毛结构和功能异常所导致的累及多个系统的疾病。目的:介绍目前人们对纤毛结构、功能的认识,并聚焦于纤毛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方法:以“初级纤毛、运动纤毛、纤毛疾病”检索PubMed数据库1959至2015年相关文献,共检索到英文文献371余篇,排除研究目的与本文无关及重复文献,通过阅读摘要初步筛选,共纳入介绍纤毛结构、功能及纤毛相关疾病的32篇英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纤毛病几乎影响机体的每一个系统,如脑,眼,肝脏,肾脏,骨骼以及生殖系统等;②纤毛相关疾病的特点是存在广泛的临床表型和遗传的异质性,且多为人类发育性或退行性相关的一些疾病,例如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多囊肾病、不孕不育症、失明、肿瘤等;③纤毛的医学重要性引起了学者对于这种潜在细胞机制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纤毛相关疾病不仅是由于纤毛的装配缺陷导致的,而且还包括纤毛信号的传导障碍。
作者:那玉岩;刘万林 刊期: 2016年第24期
背景:组织工程骨为负重部位大段骨缺损修复和重建提供了巨大潜力,目前关于组织工程骨应用研究策略主要集中于支架复合细胞或生物活性分子,而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结构化和功能化是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目的:利用3D打印制备兔胫骨解剖型支架,建立一种简便易行解剖形状可塑的组织工程骨骨缺损模型。方法:采用Mimic软件获得缺损骨的三维电子模型,利用熔融沉积制法备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解剖型支架。将15只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3只,对照组和实验组均6只,分别制备长1.2 cm的胫骨完全骨缺损,其中空白组缺损处旷置,对照组缺损处将截骨原位放回,实验组缺损处放置解剖型组织工程骨,并用实验设计的小钢板螺钉固定。结果与结论:①兔胫骨测量结果:兔胫骨长(93.77±0.59) mm;胫腓交界横径(8.36±0.13) mm,矢状径(5.97±0.12) mm,骨皮质平均厚度(1.20±0.10) mm,髓腔平均直径(4.30±0.06) mm;胫骨模型侧面上下关节面中点连线与截骨模型侧面上下截面中点连线的夹角α=(5.97±0.13)°;②缺损区 X 射线显示:术后4,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骨缺损处移植体未见明显移位和成角畸形,自体骨修复较好;③组织学检查:术后4周,实验组骨断端及支架内有少量新生骨填充,术后12周,重建支架内新骨生成明显增多并且部分矿化;④一般观察:术后4,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骨缺损处骨移植体无明显移位、成角畸形,实验组和对照组夹角(α)测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⑤结果证实:实验采取的3D 打印解剖形状可塑的组织工程骨构建的兔胫骨大段完全骨缺损模型稳定性较好,可模拟骨组织的结构和特异性指导新骨的再生和重建。
作者:鲍小刚;许国华 刊期: 2016年第24期
背景:近年来,骨膜作为细胞治疗的种子细胞来源,因其自身的优越性而备受关注。目的:探讨兔骨膜细胞分离培养的佳方法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出兔胫骨内侧面骨膜,以Ⅱ型胶原酶消化结合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兔骨膜细胞,置于DMEM/F12完全培养基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检测骨膜细胞增殖活性,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CD90、CD105;成骨诱导培养基诱导骨膜细胞成骨分化,2周后茜素红染色检测钙结节沉积;成脂诱导培养基诱导骨膜细胞成脂分化,2周后油红O染色检测脂滴颗粒。结果与结论:①Ⅱ型胶原酶消化结合组织块贴壁法原代培养耗时短,提高了组织块成活率;Ⅱ型胶原酶消化结合组织块贴壁法获得的骨膜细胞纯度较高,增殖能力强,呈梭形旋涡状或平形状生长,茜素红染色、油红 O 染色证实骨膜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②结果表明,Ⅱ型胶原酶消化结合组织块贴壁法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高纯度的骨膜细胞,且增殖能力强,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
作者:张峻玮;陆海涛;袁峰;杨宇明 刊期: 2016年第24期
背景:研究显示巴戟天能够直接刺激体外成骨细胞增加,促进成骨细胞分泌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促进成骨细胞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但是,对于巴戟天对骨质疏松大鼠破骨细胞RANK的影响机制尚缺乏报道。目的:分析巴戟天对骨质疏松大鼠破骨细胞表面的Ⅰ型跨膜受体蛋白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30只SD大鼠分为巴戟天组和17β-雌二醇组,每组15只。采用腹腔注入盐酸氯胺酮麻醉,切除双侧卵巢,建立大鼠骨质疏松动物模型,造模后大鼠正常饮食。17β-雌二醇组灌胃给予5 mL浓度10-6 mmol/L的17β-雌二醇;巴戟天组灌胃给予5 mL浓度为1.0 mmol/L巴戟天煎剂,连续给药3个月后,体外分离培养大鼠原代破骨细胞,培养第3,6,9天进行破骨细胞TRAP染色并计数;观察两组大鼠股骨近远端骨密度值;检测两组大鼠尿Ca2+水平、血清Ca2+以及血清P水平;检测两组大鼠RANK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①破骨细胞培养第3,6,9天后,巴戟天组大鼠破骨细胞融合相对较少,并且破骨细胞融合程度减少,细胞体积相对较大,酶活性部位呈现红色。17β-雌二醇组大鼠细胞数相对较多,细胞也相对比较成熟;②巴戟天组大鼠左右侧股骨近、远端骨密度显著大于17β-雌二醇组(P<0.05);③巴戟天组尿Ca2+水平、血清Ca2+以及血清P水平,显著高于17β-雌二醇组(P<0.05);④巴戟天组大鼠RANKA值、RANK mRNA表达显著低于17β-雌二醇组(P<0.05)。⑤结果提示,巴戟天能降低骨质疏松大鼠骨细胞RANK表达,抑制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从而发挥对骨质疏松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筠;苗德胜;吕刚;莫新元 刊期: 2016年第24期
背景: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率较高,其危险因素一直没有明确的专家共识。目的:回顾性提出和分析60岁以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99例60岁以下股骨颈骨折行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Garden分型,骨折季节,骨折复位质量,内固定后完全负重下床时间7个因素进行统计分析,评估这些因素与股骨头坏死之间的关系。结果与结论:①199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内固定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13%;②体质量指数,Garden分型,骨折季节季节性变动及骨折复位质量与内固定后股骨头坏死密切相关。患者年龄、性别,内固定后负重时间与内固定后股骨头坏死无明显相关性;③Logistic 回归多因素分析,Garden 分型、骨折复位质量和骨折季节性变动(冬季 vs 夏季)对于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发展有明显影响;④结果提示,股骨颈骨折的Garden分型及骨折复位质量对股骨颈骨折术后愈合有很大的影响;冬季骨折可能是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
作者:谢康;高维陆;常俊;尹宗生 刊期: 2016年第24期
背景:传统中药淫羊藿应用于各类骨科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主要成分之一淫羊藿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目的:探讨淫羊藿苷在体内及体外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在体外存在或不存在成骨诱导培养的条件下,用淫羊藿苷作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RT-PCR检测runx2、ocn和osx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通过茜素红染色检测成骨细胞分泌的钙结节数量。用淫羊藿苷喂养大鼠(2 mg/d)5周后,进行MicroCT扫描并分析胫骨上段骨结构。结果与结论:①无论是否存在成骨诱导培养条件,淫羊藿苷均能促进成骨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②在成骨诱导培养时,淫羊藿苷能明显增加钙结节沉积;③动物实验表明淫羊藿苷能显著促进骨小梁的生成。
作者:鲍远;黄俊明;靖兴志;李兴艳;董永辉;张津铭;郭风劲;陈安民 刊期: 2016年第24期
背景:多西紫杉醇为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单药抗肿瘤具有较好的缓解率,但对于化疗相对不敏感的肿瘤,多西紫杉醇单一化疗有效率较低。研究报道,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提高靶向药物局部富集肿瘤的能力。目的:验证多西紫杉醇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干预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取对数生长的 SMMC-7721肝癌细胞,将其随机分为空白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及联合组(多西紫杉醇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肝癌SMMC-7721细胞的周期变化;利用MTT法检测肝癌SMMC-7721细胞的生长率;采用聚合酶链法及免疫印迹法检测抑癌基因PTEN、p53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显示:多西紫杉醇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干预可以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与空白组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及联合组处于G0/G1期的细胞明显增多;②MTT检测显示:干预48 h后,与空白组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肝癌SMMC-7721细胞的生长率得到抑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比较,联合组肝癌 SMMC-7721细胞的生长率得到显著抑制(P <0.05);③RT-PCR检测显示:抑癌基因PTEN、p53的mRNA表达量在联合组明显高于空白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④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其他2组比较,联合组明显上调抑癌基因PTEN、p53的蛋白表达量(P<0.05);⑤结果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抑制体外培养的肝癌SMMC-7721细胞的生长,联合多西紫杉醇干预后,肝癌SMMC-7721细胞的生长率可以得到显著抑制。
作者:李京云;焦婷 刊期: 2016年第24期
背景:红细胞分布宽度与C-反应蛋白一样,是机体炎症水平的一个标志,红细胞表面可能存在多种炎症因子受体,推测红细胞参与了炎症过程,炎症导致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加。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和红细胞分布宽度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病机制及发病时疾病的严重程度之间关系。方法: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30例(实验组),使用HB(House and Brackmann Facial Grading System)评分和SB(Sunnybrook System)评分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将实验组按SB评分分为一般瘫痪组(30-100分)和严重瘫痪组(0-29分);按照HB评估结果分为轻度(Ⅱ/Ⅲ)、中度(Ⅳ)、重度瘫痪组(Ⅴ/Ⅵ)。同时选健康者32人做对照。对比各组间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红细胞分布宽度指标的差异;分析SB评分和HB评估结果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红细胞分布宽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实验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实验组不同疾病程度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且与SB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 <0.01),与HB评估等级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果说明,实验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红细胞分布宽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发病机制与炎症相关,红细胞分布宽度指标可能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发病时疾病严重程度评估有参考意义。
作者:舒湘宁;马跃文 刊期: 2016年第24期
背景:神经嵴细胞发育对中枢神经系统、颅颌面和心脏等组织器官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受多个基因调控,但各调控基因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神经嵴细胞发育的分子调控网络。方法:从 GEO 在线数据库获得在神经嵴细胞发生时差异表达明显的500个基因。通过 DAVID 和STRING数据库分析这些基因之间的关系。结果与结论:①从GEO数据获得的在神经嵴发生时差异表达的500个基经DAVID数据库分析后按照一定的共同属性富集在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同源盒基因、神经嵴细胞分化、神经管发育等不同的“信号通路”、“分子功能”和“生物学过程”子集;②经 STRING 数据库分析后建立了DLX5、MSX2、SNAIL2、PAX7、SHH、SOX9、NOG、GSC、KAL1、骨形态发生蛋白5、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8和WNT3a等12个基因的分子网络图,这些基因通过共表达、拮抗、激活等彼此关联;③神经嵴细胞发生时许多基因参与了调控,这些基因间存在相互作用并形成网络,提示要从信号通路和分子网络上整体思考神经嵴发育障碍相关疾病的防治。
作者:王君芳;王佳琦;毕庆伟;尹翰文;张国梁 刊期: 2016年第24期
背景:目前,盘状半月板损伤后的形态学变化规律尚未完全明确,用于评价盘状半月板损伤的形态学指标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目的:比较症状性与非症状性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在MRI冠状面上的形态学差异,进而筛选出评价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形态学指标。方法:纳入36例(36膝)症状性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病例(研究组)和34例(34膝)非症状性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病例(对照组),采用GE Healthcare Centricity RIS/PACKS系统,在膝关节MRI冠状面图像上测量并采集2组病例外侧盘状半月板的主要形态学指标,所得数据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与结论:①研究组外侧盘状半月板冠状面体部宽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②研究组外侧盘状半月板冠状面游离缘高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③研究组外侧盘状半月板关节囊缘高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02);④外侧盘状半月板体部高度以及股骨外侧髁宽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⑤研究组外侧盘状半月板体部宽度与股骨外侧髁宽度比值、外侧盘状半月板游离缘高度与体部高度比值均大于对照组(P<0.001),而关节囊缘高度与体部高度比值小于对照组(P<0.001)。⑥结果说明,相较非症状性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而言,症状性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冠状面体部宽度以及游离缘高度增加,而关节囊缘高度降低,外侧盘状半月板体部宽度与股骨外侧髁宽度比值、外侧盘状半月板游离缘高度与其体部高度比值可以作为评价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有效影像学指标。
作者:孙晓新;周伟;左淑萍;刘昊;刘昊;宋敬峰;余向前;张岩;梁春雨;张柳 刊期: 2016年第24期
背景:前期研究表明,透骨消痛胶囊能调控软骨细胞Rho/Rock信号通路、抑制软骨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的信号转导、改变软骨下骨重塑的速率和模式、改善软骨下骨胶原纤维和钙磷结晶的排列等对骨性关节炎发挥治疗作用。目的:进一步观察透骨消痛胶囊及其拆方含药血清对大鼠退变软骨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揭示方中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主要治法。方法:①取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透骨消痛胶囊组、补肾柔肝组、活血祛风组和生理盐水组,按照药理试验中动物间和动物与人体间的等效剂量换算,前3组分别灌服等效剂量的透骨消痛胶囊、补肾柔肝药、活血祛风药,生理盐水组灌服生理盐水,制备含药血清用于细胞实验。②体外培养SD大鼠软骨细胞并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透骨消痛胶囊组、补肾柔肝组和活血祛风组。模型组及各给药组用白细胞介素1β干预软骨细胞24 h后,加入各组血清干预软骨细胞72 h,空白对照组用盐水血清培养,同一时间收集空白对照组软骨细胞。③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法分析Wnt 4、β-catenin、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Wnt 4、β-catenin、基质金属蛋白酶13表达均明显增加。②与模型组相比,透骨消痛胶囊组、补肾柔肝组和活血祛风组的Wnt 4、β-catenin、基质金属蛋白酶13表达均明显降低,且降低程度为透骨消痛胶囊组>补肾柔肝组>活血祛风组。③结果提示透骨消痛胶囊对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具有协同保护作用,补肾柔肝为透骨消痛胶囊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主要治法。
作者:吴追乐;陈星强;陈春蓉;于超;朱晓勤;庄志强 刊期: 2016年第24期
背景:外伤性耳郭上1/2或下1/2缺损,耳软骨及皮肤血管严重受累,自体肋软骨耳支架及脱细胞真皮组织相容性好,扩张皮瓣可提供菲薄无明显色差的缺失覆盖皮肤。目的:探讨脱细胞真皮及扩张皮瓣在半耳缺损再造中的应用,自体肋软骨耳支架的精细雕刻与吻合及半耳的共同特点及意义。方法:应用脱细胞真皮辅助残耳对接及颅耳角形成,采用扩张皮瓣、自体肋软骨支架移植、精细吻合软骨支架与残耳组织,行半耳缺损再造的患者8例;半耳缺损再造主要分3期:一期行耳后80 mL扩张器植入;二期耳郭再造、肋软骨支架精细雕刻置入、脱细胞真皮包裹填充、耳郭成形;三期主要行脱细胞真皮辅助耳支架及耳支架与残耳衔接细微修整以达到更好效果。采用客观测量结合主观评分的方法评价半耳缺损再造效果。结果与结论:8例半耳患者再造后均成活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耳软骨支架无明显暴露;修整后持续随访,再造耳郭形态良好,与残耳对合良好,耳轮缘流畅自然,无明显色差及臃肿,位置、大小、形态与健侧基本一致。修整后6个月随访客观指标检验显示,患侧与健侧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表明,应用脱细胞真皮可明显减少耳软骨支架暴露的并发症,获得较好的耳郭外形;采用扩张皮瓣、自体肋软骨支架雕刻移植、精细吻合软骨支架与残耳组织的半耳缺损再造有明显的临床效果。
作者:董海江;王喜梅;万程;李想;张琼阁 刊期: 2016年第24期
背景:研究发现Osterix基因的表达能够受到骨形态发生蛋白2信号通路的调控,从而调节骨的形成发育。目的:分析骨形态发生蛋白2/Osterix信号通路对小鼠前成骨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将骨形态发生蛋白2作用于前成骨细胞,利用实时定量RT-PCR法及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时间段Osterix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构建pcDNA3.1/myc-Osterix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至前成骨细胞,利用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转染Osterix真核表达载体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作用后碱性磷酸酶、骨涎蛋白、细胞外基质磷酸化糖蛋白(MEPE)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①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结果表明骨形态发生蛋白2上调Osterix mRNA在小鼠前成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并在24 h时上调作用为显著;②免疫印迹法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显著上调Osterix 蛋白的表达水平;③成功构建了 pcDNA3.1/myc-Osterix 真核表达载体,在转染小鼠前成骨细胞和以骨形态发生蛋白2作用后检测到碱性磷酸酶、骨涎蛋白、细胞外基质磷酸化糖蛋白的mRNA表达显著增强;④结果说明,骨形态发生蛋白2通过上调小鼠前成骨细胞中Osterix的表达来调控碱性磷酸酶、细胞外基质磷酸化糖蛋白等成骨标志基因的合成,表明骨形态发生蛋白2/Osterix这一信号通路在骨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成琳;陈书兰;任伟伟 刊期: 2016年第24期
背景:研究指出上颌前牙唇倾度与前牙区唇腭侧牙槽骨厚度的空间位置关系,X射线头影测量存在种族和地域的差异。目的:对新疆维吾尔族及汉族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结构与切牙唇倾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维吾尔族及汉族年龄在11-16岁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各60例,平均年龄13.8岁,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测量上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和前牙唇倾度,利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汉族:上颌切牙根尖腭侧牙槽骨厚度(ULP)与上切牙唇倾度呈负相关(r=-0.715,P <0.05),下颌切牙根尖唇侧牙槽骨厚度(LBP)与下切牙唇倾度呈正相关(r=0.902,P<0.05);②维吾尔族:上颌切牙根尖腭侧牙槽骨厚度(ULP)与上切牙唇倾度呈负相关(r=-0.651,P<0.05),下颌切牙根尖唇侧牙槽骨厚度(LBP)与下切牙唇倾度呈正相关(r=0.745,P<0.05);③结果说明,维吾尔族及汉族上颌切牙根尖腭侧牙槽骨厚度随着上颌切牙唇倾度增大而减小,下颌切牙根尖唇侧牙槽骨厚度随下切牙唇倾度增大而增大。
作者:阮晓慧;侯鹏;吴佩玲 刊期: 2016年第24期
背景:研究认为川芎嗪可再生坏死部位的血管组织,增加局部血流量,促进坏死骨的吸收和新骨再生,恢复坏死股骨头的功能。目的:观察川芎嗪对大鼠牙移动保持阶段牙周组织改建和骨保护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所有大鼠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用50 g力牵引左侧上颌第1磨牙近中移动,加力21 d。实验组装置去除前1天在第1磨牙远中骨膜下分别注射50μL不同剂量的川芎嗪溶液(5,10,15 mg/L);对照组注射同等量生理盐水。第1周和第4周分批麻醉后处死,测量大鼠牙齿移动距离,观察大鼠给药后复发距离、复发百分率,免疫组织化学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大鼠牙周组织学观察,光镜下观察牙体牙周组织牙周膜宽度及成骨细胞数量。结果与结论:①对照组复发距离大于实验组;②实验组成骨细胞数量比对照组显著增加;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骨保护素阳性表达见原张力侧于胞浆,呈棕黄色,实验组染色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④川芎嗪10 mg/L组牙周膜宽度较好,复发趋势较小;⑤结果说明川芎嗪通过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提高骨保护素的表达,有利于正畸后牙齿的保持。
作者:郭睿;阮蔷;鲁微;吴晓丹;赵刚 刊期: 2016年第24期
背景:临床门静脉系统胰岛移植后局部缺氧导致大量胰岛细胞凋亡,影响移植效果。目的:分析组织工程方法预先在局部形成微血管网络化对移植胰岛存活的影响以及异种胰岛移植的可行性。方法:将5 mm 长圆柱形中空硅胶管置入糖尿病小鼠腹股沟区,中央包绕腹壁血管,注入 MatrigelTM细胞培养基。分别于预血管化处理0,14以及28 d在硅胶管小室中移植同基因300个胰岛当量(IEQ)小鼠胰岛细胞,观察血糖恢复至正常时间。另在28d于硅胶管小室内分别移植100 IEQ、200 IEQ以及300 IEQ小鼠胰岛细胞,检测血糖变化。后将1000 IEQ人胰岛细胞分别移植到已血管化的硅胶管小室或小鼠肾脏包膜下,并用抗 CD45RB 或/和抗 CD40L(MR-1)抗体治疗,比较人胰岛细胞在两者中的生存情况。结果与结论:①硅胶管小室在构建28 d后可建立丰富的微血管网。②糖尿病小鼠血糖恢复至正常水平所需的时间与预血管化处理时间以及植入的胰岛数量均呈负相关。③移植至硅胶管小室的人胰岛细胞经抗CD45RB抗体治疗后无一例长期存活,加用MR-1抗体后7只中有1只长期存活,与肾包膜下移植组(n=8,平均生存时间>71d)比较生存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胰岛移植之前通过组织工程方法预血管化处理可显著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将异种胰岛移植在血管化的硅胶管小室内或为以后的临床应用提供有意义的探索。
作者:赵高平;邓绍平;黄孝伦;杨卯竹;魏玲玲;李姝蓉;魏亮 刊期: 2016年第24期
背景:目前膝关节瘢痕粘连的病理学机制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是膝关节瘢痕粘连的主要原因。目的:观察甲氨蝶呤通过内质网应激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及其预防膝关节粘连的作用。方法:①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以10-5-10-9mol/L的甲氨蝶呤处理,加入PBS作为空白对照,24 h后检测成纤维细胞的活力变化, Hoechst33342染色观察甲氨蝶呤处理对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和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PARP,CHOP,Bcl-2,Bax表达情况。②制备膝关节粘连模型,18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局部应用不同质量浓度的甲氨蝶呤,分别为2 g/L组、1 g/L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其预防膝关节粘连的效果和瘢痕组织中CHOP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①甲氨蝶呤能有效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活力,呈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的趋势;②Hoechst染色发现甲氨蝶呤处理组的凋亡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③Western-blot 检测显示甲氨蝶呤处理后的成纤维细胞随着时间延长,cleaved-PARP表达及CHOP、bax的表达量升高,bcl-2的表达量降低。④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甲氨蝶呤能有效预防兔膝关节瘢痕粘连,2 g/L组的效果优于1 g/L甲氨蝶呤组,甲氨蝶呤处理组的瘢痕中CHOP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2 g/L甲氨蝶呤组的CHOP表达量也高于1 g/L甲氨蝶呤组。⑤结果说明,甲氨蝶呤能通过内质网应激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预防兔膝关节瘢痕粘连。
作者:陈辉;李小磊;颜连启;孙钰;梁远;赵帅;朱耿耀;戴纪杭;何俊;王静成 刊期: 2016年第24期
背景:高频超声作为无创性检查手段应用于骨骼肌肉系统检查已得到广泛的认识与认可。目的:通过高频超声对正常成人背侧 Lisfranc 韧带、内侧楔骨与第2跖骨基底部之间距离(以下简称C1-M2)的检查,评价超声检查Lisfranc关节的可行性,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100例健康志愿者双足进行检查,观察背侧Lisfranc韧带的声像图特征,并测量C1与M2之间距离。结果与结论:①高频超声对100例志愿者(200个)背侧Lisfranc韧带的显示率为100%;②正常成人背侧Lisfranc韧带厚度右足与左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男性背侧Lisfranc韧带右足、左足厚度与女性背侧Lisfranc韧带右足、左足厚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C1与M2之间距离右足与左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1与M2之间距离男性右足、左足与女性右足、左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说明,高频超声对背侧Lisfranc韧带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测量C1与M2之间的距离也较方便、准确,是一种可行、无创、价廉的检查方法,可作为Lisfranc关节损伤早期诊断的间接征象指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陈佩瑾;玛依努尔?买买提明;侯霞;张爱红;刘纯红 刊期: 2016年第24期
背景:肌丝牵拉实验是检验去神经后的肌丝标本在不同受力负荷状态下的肌肉自身力学变化的实验方法。目的:探讨不同前负荷平滑肌组织在肌动图上产生的自主性舒缩波形特点以及自主性舒缩时的膜电流特点。方法:平滑肌肌丝取自昆明小鼠主动脉平滑肌层及膀胱壁肌层。肌丝标本松弛状态下在任氏液中稳定5 min后将两端固定,微量步进定位器调整标本长度,使前负荷至1 g。以此作为标本初长度(L0)。微量器快速牵拉标本1次(L0+1)即低前负荷,每间隔5min快速牵拉标本1次,第10次为高负荷(L0+10),在快速牵拉前滴加3%CaCl2及0.05% Nitrendipine干预,观察L0+1及L0+10后标本的自主舒缩。制备2μm玻璃微电极,显微镜下贴附平滑肌组织并高阻封接,测量L0+1及L0+10两种前负荷后应力松弛时间相的膜电位变化。结果与结论:①平滑肌标本应力松弛期随前负荷上升而变短,且膀胱平滑肌张力松弛期短于主动脉平滑肌,显示两种组织在顺应性上存在差异;②应力松弛期自主舒缩幅度随前负荷的增加而加大;③主动脉平滑肌膜电流波动随前负荷的增加而显著;④高钙环境显著提高了主动脉平滑肌膜电流的幅度及频率,这可被L-型钙通道阻断剂(0.05% Nitrendipine)抑制而减弱;⑤结果提示,前负荷的增长会引起应力松弛期肌源性自主收缩加强,这种顺应性变化与机械性牵拉引起的跨膜离子流动有关。高负荷状态下的高钙环境引起平滑肌膜电流的加强,这种变化可被 L-型钙通道阻断剂所抑制。从而说明快速牵拉不仅直接作用于平滑肌机械门控通道,同时也影响到L-型钙通道的激活。
作者:倪志展;李洁垚;张培;夏莉;叶思琪;Annie Christel Bel;樊守艳;朴伶华;陈志斌;高凌峰;王杨 刊期: 2016年第24期
背景: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是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主要方法。目前针对前交叉韧带重建,从组织胚胎、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到重建材料、操作技术和重建后康复都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但缺乏前交叉韧带断裂和重建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断裂和重建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为预防和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提供指导。方法:统计了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患者352例,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受伤机制、就诊时间和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对半月板和关节软骨的影响,以及手术过程中的发现情况、手术方式和重建材料等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前交叉韧带断裂多发生于男性年轻人,左膝多于右膝;②男性患者多发生于篮球、足球和意外伤,女性患者多发生于意外伤、羽毛球和滑雪伤,损伤机制以膝关节内旋外翻伤多见;③手术时间以前交叉韧带断裂伤1-3个月多见,常伴有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外侧半月板损伤发生率相对稳定,内侧半月板损伤在前交叉韧带断裂超过半年后明显增多。关节软骨损伤以髌骨软骨损伤为主,超过1年,内侧髁软骨损伤显著增加;④韧带重建方式以解剖单束重建为主,骨道定位可参考住院医师嵴和束间嵴,重建材料多为自体半腱股薄肌肌腱;⑤结果提示,前交叉韧带断裂应早期进行前交叉韧带的解剖重建,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防止内侧半月板和股骨内侧髁软骨的继发损伤。
作者:陈连旭;付立功 刊期: 2016年第24期
背景: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能够对肩关节屈伸肌力量进行量化测试,客观分析屈伸肌力量的大小与平衡关系,可用于力量训练监控以及运动损伤的预测和康复治疗。目的:了解青少年垒球运动员肩关节屈伸肌力量特征,找出肩关节屈伸肌力量方面存在的不足,为青少年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提供指导,并指出力量不平衡可能存在的运动损伤风险。方法:使用德国D&R公司研制的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12名青少年女子垒球运动员的肩关节进行屈伸肌等速肌力测试。结果与结论:①随着测试速度的增加,青少年垒球运动员两侧肩关节屈伸肌峰值力矩、屈伸肌峰值力矩比、同名侧屈伸肌肌力比、屈伸肌平均功率比、屈伸肌做功在减小,而屈伸肌平均功率在增加。②在同一测试速度下,投掷侧肩关节屈伸肌峰值力矩、屈伸肌峰值力矩比、屈伸肌平均功率、屈伸肌平均功率比、屈肌做功大于非投掷侧(P<0.05),而投掷侧伸肌峰力矩、伸肌平均功率与非投掷侧伸肌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在同一测试速度下,两侧肩关节同名肌屈肌肌力比大于伸肌肌力比,投掷侧伸肌做功小于非投掷侧。同侧肩关节屈伸肌比值在70%-80%之间。④结果说明,青少年垒球运动员两侧肩关节屈肌肌力存在显著性差异,伸肌肌力差异不明显;投掷侧肩关节屈肌快速力量偏低,伸肌大力量比较低。可以利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能够对青少年垒球运动员的肌肉屈伸肌力量进行评估,指导教练员有针对性的对青少年垒球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
作者:马涛;高炳宏 刊期: 2016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