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有研究显示舒芬太尼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治疗可以提高新生的神经纤维数量.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干预对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大鼠后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①将100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舒芬太尼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和舒芬太尼+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治疗组,每组20只.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实施任何干预,其他4组参照改良的Al en's重物打击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②造模6 h后,联合治疗组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10μL细胞浓度为1×1010 L-1的神经干细胞悬液,腹腔注射100μL舒芬太尼(150μg/kg);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10μL细胞浓度为1×1010 L-1的神经干细胞悬液,腹腔注射100μL生理盐水;舒芬太尼组蛛网膜下腔注射10μL的神经干细胞培养液,腹腔注射100μL舒芬太尼(150μg/kg);模型组大鼠蛛网膜下腔和腹腔各注射10μL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和100μL生理盐水;③造模后72 h,RT-PCR检测脊髓损伤区周围AQP4、MMP9 mRNA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④造模后第1,3天和第1,2,3,4周通过BBB评分、斜板实验进行运动功能评定;⑤造模后4周取材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荧光显微镜观测CM-Dil标记的神经干细胞存活情况,荧光金逆行追踪观察脊髓神经纤维的再生与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①造模后72 h,与模型组、舒芬太尼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比较,联合治疗组脊髓损伤区AQP4、MMP9 mRNA表达和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②造模2周后,联合治疗组运动功能评分优于舒芬太尼组和神经干细胞移植组(P<0.05),舒芬太尼组和神经干细胞移植组优于模型组(P<0.05);③造模后4周,模型组可见脊髓空洞形成,舒芬太尼组和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损伤区脊髓空洞较小,联合治疗组脊髓空洞几乎消失;④联合治疗组CM-Dil阳性细胞多,神经干细胞移植组较多,舒芬太尼组和模型组未见阳性细胞;⑤联合治疗组荧光金阳性神经纤维数多,舒芬太尼组和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次之,模型组少;⑥结果表明,舒芬太尼通过促进移植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减少大鼠脊髓损伤区AQP4、MMP9表达和局部神经细胞凋亡,进而改善后肢运动功能.
作者:燕厚永;宋冷梅;刘越;姚光;张如意 刊期: 2017年第25期
背景:国内外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超声微泡能够促进移植干细胞归巢到缺血区,增强血管新生和小动脉生成,改善缺血心肌局部血流量,恢复心肌收缩功能.目的:探讨超声联合微泡对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的影响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方法:插线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模型,建模72 h后,随机分为4组:PBS组(n=1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n=18),超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n=18),超声+微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n=18).PBS组经尾静脉注射2mL PB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约3×106)用2mL PBS稀释后经尾静脉缓慢注射;超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经颅骨超声(频率1 MHz,功率2 W/cm2)辐照120 s,给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超声+微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在超声辐照前静注微泡对比剂0.1 mL/kg,再给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与结论:①移植后48 h,超声+微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细胞的脑内归巢率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超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造模后28 d,超声+微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的神经损害程度较其余组轻,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移植后7 d,超声+微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的脑组织含水率较其余组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移植后7 d,超声+微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脑梗死体积较其余组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超声联合微泡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脑内靶向归巢,能够减少脑水肿和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评分,增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
作者:钱健;范国峰;徐鹏;李启明;沙杜鹃;王军;张均 刊期: 2017年第25期
背景:骨折愈合是否需要一期红骨髓移植,是否植入间充质干细胞?当股骨粉碎性骨折时进行闭式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同期进行自体红骨髓一期移植是否可促进骨折处成骨的作用,尚处于研究阶段.目的:探讨采取闭式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方法,一期治疗同时给予自体红骨髓移植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新西兰兔20只,麻醉后以30 cm高度质量为5 kg重锤自由下落的做功条件制作兔股骨粉碎型骨折模型.给予2.0 mm直径克氏针髓内固定系统模仿股骨髓内钉内固定术对其进行固定.将兔股骨粉碎性骨折内固定造模成功的右侧股骨定义为骨折内固定组,将其左股骨定义为红骨髓移植组.红骨髓移植组将提取的1 mL自体红骨髓注射于骨折处.于造模后第14,28天分批处死10只兔,测量X射线片上骨折周围骨痂厚处骨痂厚度;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观察2组骨折处组织切片中软骨细胞数量及骨小梁相对面积.结果与结论:①骨折后14 d,骨折内固定组较红骨髓移植组骨折周围骨痂生成厚度明显减小(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②骨折后14 d,红骨髓移植组骨折处软骨细胞生成数量大于骨折内固定组(P<0.01),骨折愈合速度快于骨折内固定组;③骨折后28 d,骨折内固定组较红骨髓移植组骨折处骨小梁相对面积明显缩小(P<0.01);④结果提示,红骨髓移植对于闭式复位髓内钉内固定修复兔股骨干粉碎型骨折的愈合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潘琳琳;吴昊;刘广辉;赵振群 刊期: 2017年第25期
背景:多种手段联合应用可针对不同靶点进行有效干预,发挥叠加或协同作用,已成为当前脊髓损伤治疗的新思路.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应用小剂量雌激素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5组,假手术组(n=10)仅暴露脊髓,不做损伤处理;模型组、雌激素组、干细胞组、联合组(每组15只)采用改良的Al en's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干细胞组、联合组造模后立即在损伤部位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雌激素组、联合组造模后第1,24小时肌肉注射17β-雌二醇.造模后第1,3,5,7天,进行BBB行为学评价;造模后6,12,24,72 h,应用ELISA法测定脊髓匀浆组织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TUNEL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切片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结论:①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不同时间点的BBB行为学评分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雌激素组、联合组造模后5,7 d的BBB行为学评分升高(P<0.05),且联合组高于干细胞、雌激素组(P<0.05);②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6,12,24 h的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雌激素组、联合组造模后12,24 h的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降低(P<0.05),且联合组低于干细胞、雌激素组(P<0.05);③造模后72 h,模型组神经细胞凋亡率高于假手术组,干细胞、雌激素组、联合组低于模型组(P<0.05),且以联合组低(P<0.05);④结果表明在脊髓损伤中,雌激素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能更有效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作者:康聪;孟宪勇;杨新明;成垚昱;张振梁 刊期: 2017年第25期
背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潜力大,增殖能力强,免疫原性较低等特点,在创伤修复、局部缺血组织的血管再生等方面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目的:探讨心室内注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雄性健康SD大鼠120只,随机选取20只为健康对照组,余100只于腹腔皮下多点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建立心肌梗死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每组20只.造模后24 h,分别将生理盐水注射液、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含0.25×106个,1.0×106个,4.0×106个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2 mL缓慢注入心室.治疗2周后应用心脏超声测定左室射血分数、收缩末期左室容积及舒张末期左室容积.ELISA法测定血清乳酸脱氨酶、肌酸激酶及脑钠肽前体水平.取心脏标本,硝基四氮唑蓝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Western blot法测定心肌组织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结果与结论:①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低、中、高剂量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模型组及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组,而收缩末期左室容积、舒张末期左室容积低于模型组及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组(P<0.05),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高剂量组上述指标优于低剂量组(P<0.05);②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低、中、高剂量组血清乳酸脱氨酶、肌酸激酶及脑钠肽前体水平及心肌组织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均低于模型组及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组(P<0.05),而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高剂量组上述指标低于低剂量组(P<0.05);③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低、中、高剂量组心肌梗死面积小于模型组及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组(P<0.05),而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高剂量组心肌梗死面积小于低剂量组(P<0.05);④结果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明显降低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进而有效保护心肌组织,改善心功能.
作者:赵璐洋;孙瑛;李连冲 刊期: 2017年第25期
背景:伊马替尼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显著,但仍有部分患者对其敏感性较低.人间充质干细胞影响多种血液系统肿瘤的凋亡,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影响伊马替尼诱导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的凋亡的相关研究未见报道.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伊马替尼联合应用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K562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作用机制.方法:K562细胞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或伊马替尼共培养.①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鉴定;②应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V-FITC/PI双标法检测细胞凋亡率;③Western bIot检测凋亡信号通路相关蛋白Bax,BcI-2,caspase-9,caspase-3,PARP在K562细胞的表达;④应用泛caspase抑制剂Z-VAD-FMK抑制caspase信号通路活性,检测caspase凋亡信号通路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伊马替尼诱导K56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结果与结论:①体外细胞凋亡实验证实: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伊马替尼时,K562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②Western bIot实验证明,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伊马替尼时,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升高,抑凋亡蛋白BcI-2表达降低,caspase凋亡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剪切体形式cIeaved-caspase3、cIeaved-caspase9及cIeaved-PARP均表达升高;③泛caspase抑制剂Z-VAD-FMK显著抑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伊马替尼联合应用实验组中K562细胞的凋亡;④结果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伊马替尼可促进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的凋亡,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caspase凋亡信号通路实现的.
作者:刘莹;宋宝全;魏艺萌;范会芳;余怡;董树旭;韩忠朝;马凤霞 刊期: 2017年第25期
背景: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倡保髋治疗.在各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方法中,髓芯减压的疗效已经得到公认.目的:比较单纯髓芯减压与多小孔立体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Ⅰ/Ⅱ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泸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3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ARCOSⅠ/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30例(39髋)进行手术干预,并进行术后随访.其中试验组17例22髋,其中ARCOSⅠ期10髋,Ⅱ期12髋,行多小孔立体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对照组13例17髋,其中ARCOSⅠ期7髋,Ⅱ期10髋,行单纯髓芯减压治疗.治疗后第1,3,6,9,12,18,24,30,36个月随访,采用Harris评分标准、X射线、磁共振检查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①术后2组患者手术创面均Ⅰ期愈合,无并发症出现;②随访1-3年,末次随访时2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在治疗后的Ⅰ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中,试验组Harris评分较对照组高,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治疗后的Ⅱ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中,试验组Harris评分较对照组高,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试验组(22髋)ARCOSⅠ期1髋、ARCOSⅡ期1髋股骨头坏死进一步加重出现塌陷,行人工关节置换;对照组(17髋)ARCOSⅠ期3髋、ARCOSⅡ期5髋股骨头坏死进一步加重出现塌陷,行人工关节置换.试验组中股骨头坏死进一步加重的患者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结果提示,与单纯髓芯减压相比,多小孔立体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移植对于Ⅰ/Ⅱ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更具有改善功能、延缓病程的作用.
作者:王森;谭美云;刘少锋;吴天昊;范忠伟;章跃;饶勇 刊期: 2017年第25期
背景:随着移植方案的优化及移植物抗宿主病治疗药物的出现,使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越来越多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争取了长期生存的机会.目的:比较3种移植方式即同胞全相合、无关供体全相合及亲缘间单倍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伴有费城染色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6月至2013年11月间,69例伴有费城染色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同胞全相合移植23例,无关供体全相合移植24例,亲缘间单倍型移植22例;其中54例为CR1状态,12例为CR2到CR4状态,3例复发状态.获取供者骨髓干细胞或者外周血干细胞用于移植.预处理方案为阿糖胞苷、白消安、环磷酰胺及全身照射等.联合使用环孢素A+短程甲氨蝶呤+吗替麦考酚酯+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等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结果与结论:①68例患者获得造血重建,仅1例单倍型植入失败;②患者随访时间中位数为20.4个月,同胞全相合、无关供体全相合及亲缘间单倍型移植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分别为30%,33%及45%,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22%,29%及36%,各组间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同胞全相合、无关供体全相合及亲缘间单倍型移植的移植相关死亡率为9%,29%及41%,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0.01
作者:胡晓慧;周洁;周海侠;张日;吴德沛 刊期: 2017年第25期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有限,而且在多次体外传代培养过程中,其细胞形态、增殖及多向分化能力会发生改变.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经过多次传代、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增殖及多向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①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连续传代培养6次,观察其细胞形态变化;②将第6代细胞接种于96孔板中,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处理组,相应培养1,2,3,4,5,6,7 d后,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状况;③将第6代细胞接种于6孔板中,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处理组,分别用普通培养基和含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培养基培养7 d,换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培养基继续培养7 d,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成骨(RUNX2、ALP、OCN)、成脂(PPARγ2、AP2、ADIPOQ)、成软骨(SOX9、Col agen II、aggrecan)相关基因的表达,应用蛋白印记法检测RUNX2、PPARγ2、SOX9蛋白的表达;④将第6代细胞接种到6孔细胞培养板中,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处理组,分别用普通生长培养基及含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生长培养基培养7 d,换用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培养基继续培养14 d,进行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和阿利新蓝染色.结果与结论:①经过连续6次传代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处理7 d后其形态逐渐恢复原代特性;②与对照组相比,培养第3-7天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处理组的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加快,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处理组细胞成骨相关基因(RUNX2,ALP,OCN)、成脂相关基因(PPARγ2,AP2,ADIPOQ)、成软骨相关基因(SOX9,colagen 2,aggrecan)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处理组RUNX2、PPARγ2、SOX9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⑤与对照组相比,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预处理组细胞产生胞外钙结节的数量、细胞内脂滴的数量、细胞酸性黏多糖的表达明显增加;⑥结果表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维持多次传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干细胞特性.
作者:宋明宇;杨勇;吴华;王蓉 刊期: 2017年第25期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多向分化潜能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领域,miRNA对于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具有重要作用.目的:探究miR-218和miR-26a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为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相关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前期依据和选材参考.方法:提取Wistar大鼠双下肢股骨骨髓,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备用.miR-218、miR-26a和聚乙烯亚胺(PEI)以特定比例混合孵育形成miRNA/PEI复合物,设立阴性对照组.结果与结论:①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状态良好;②MTT法筛选miRNA mimics转染适宜浓度为50 nmoI/L;③qRT-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的mRNA表达水平增高(P<0.05);④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碱性磷酸酶染色后胞质均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着色;⑤茜素红染色出现较多矿化结节.结果显示,以PEI为载体构建的miR-218/PEI复合物、miR-26a/PEI复合物及miR-218+miR-26a/PEI共转染复合物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相同条件下miR-26a成骨能力稍优于miR-218.
作者:孙璇;魏泽全;布文奂;方滕姣子;西洛片多;刘麒麟;孙宏晨 刊期: 2017年第25期
背景:目前发现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HIF1α)可提高组织和细胞在缺血环境下继续生存的能力,在促进血管再生方面有重要意义.目的:构建三点突变型HIF1α联合示踪因子hrGFP双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Ad-CMV-HIF1αmu-IRES-hrGFP-1,研究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组培养,实验组以突变基因Ad-CMV-HIF1αmu-IRES-hrGFP-1病毒液转染细胞,阳性对照组以未突变基因Ad-CMV-HIF1α-IRES-hrGFP-1病毒液转染细胞,阴性对照组以Ad-CMV-IRES-hrGFP-1空病毒液转染细胞,空白对照组不转染任何病毒液.转染72 h后,进行HIF1α基因mRNA及蛋白检测;转染24,48,72,96,120 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果与结论:①HIF1α基因mRNA检测:实验组、阳性对照组HIF1α基因mRNA表达高于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HIF1α蛋白检测:实验组细胞中HIF1α蛋白表达高于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0.05),后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细胞增殖:阳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细胞生长速度均较慢,两组间相比较无显著性意义;实验组细胞增殖程度高于阳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0.05);④结果表明,重组腺病毒介导的三点突变型HIF1α联合hrGFP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不仅可在常氧条件下持续表达目的蛋白HIF1α,同时也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
作者:张蔚威;王钰 刊期: 2017年第25期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因其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受到关注,但随着个体衰老和体外培养时间的增加,细胞逐渐呈现衰老的特征.非人灵长类动物与人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在动物模型和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猕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情况,探讨年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通过骨髓穿刺术采集3岁以内和20岁以上雄性猕猴的骨髓,分为幼年组和老年组,每组3只,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形态变化、增殖能力和分化能力,进行衰老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染色,ELISA法和蛋白芯片检测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与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猕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显著降低,衰老细胞显著增加,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b、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著降低,肝素结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胎盘生长因子水平显著升高,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旁分泌等功能会因衰老而逐渐受到损害.
作者:陈裕浩;朱向情;郭德镔;林庆铿;何志旭;潘兴华 刊期: 2017年第25期
背景:研究表明,TACC3基因在多种肿瘤中均表达上调,因此体外特异性干预TACC3的表达,可能是治疗或干预肿瘤生长的重要靶点.目的:探讨沉默TACC3基因表达对口腔鳞癌干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从人口腔鳞癌细胞Cal-27中分选出CD133+CD44+口腔鳞癌干细胞.shRNA转染组设计及合成TACC3 shRNA序列,利用LipofectamineTM2000将TACC3 shRNA序列转染至CD133+CD44+口腔鳞癌干细胞,设置空载体转染阴性对照组和未转染组.转染48 h后,采用MTT、细胞克隆形成实验、TUNEL凋亡实验检测沉默TACC3基因对体外CD133+CD44+口腔鳞癌干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沉默TACC3基因对CD133+CD44+口腔鳞癌干细胞Ki67、Bax、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细胞增殖:shRNA转染组细胞增殖速度、增殖相关蛋白Ki67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未转染组(P<0.05);②细胞克隆形成能力:shRNA转染组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和未转染组(P<0.05);③细胞凋亡:shRNA转染组细胞凋亡高于阴性对照组和未转染组,促凋亡蛋白Bax水平高于未转染组、对照组,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未转染组;④结果表明:干扰抑制TACC3基因表达,可抑制口腔鳞癌干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
作者:段瑞;李永生;夏翼超 刊期: 2017年第25期
背景:多项研究表明癌症有可能是起源于肿瘤组织内一个细胞亚群即肿瘤干细胞,近期的研究发现肺癌内也存在肿瘤干细胞,但肺癌内存在的肿瘤干细胞的表型目前仍未取得一致.目的:对人类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通过目前常见的肿瘤干细胞表面抗原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方法:A549肺癌细胞株在常规高糖培养环境下,培养1周后进行表面抗原的检测.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A549细胞CD133,CD44,CD24以及ABC运转蛋白家族G2的表达情况,并且通过流式分选的方法分离出CD44+/CD24+和CD44+/CD24-两类亚群细胞,在低黏附、无血清并添加生长因子的环境下观察肿瘤干细胞肿瘤球形成的能力.结果与结论:①细胞表型变化:A549细胞中度表达肿瘤干细胞常见的抗原CD44(64.23%)和CD24(58.62%),而CD133和ABC运转蛋白家族G2的表达率很低,均约为0.9%,其中CD133/CD44双阳性的细胞数比例极低.表型为CD44+/CD24+和CD44+/CD24-的细胞群比例分别为54.64%和23.38%.两类亚群细胞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表皮生长因子存在的条件下,无血清培养均可形成肿瘤干细胞肿瘤球;②肿瘤球形成效率:CD44+/CD24+和CD44+/CD24-的细胞群其肿瘤干细胞肿瘤球形成效率与A549细胞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结果说明:CD44和CD24也许并非肺癌肿瘤干细胞的特异性标志,对于肺癌内肿瘤干细胞的表型鉴别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作者:彭卓;党晓燕;张秋红;张瑞;杨拴盈 刊期: 2017年第25期
背景:研究发现基因治疗和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有效果,而且二者相结合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效果更为显著,但其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目的:探讨生长相关蛋白43基因修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大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分离和培养视网膜色素变性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以生长相关蛋白43慢病毒载体转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将60只视网膜色素变性大鼠分3组干预,实验组视网膜下腔注射生长相关蛋白43慢病毒载体转染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注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假手术组注射PBS,注射后3,7,14,21 d,观察眼球组织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变化及视网膜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注射后28 d,观察视网膜Rho蛋白、GS蛋白表达及外核层厚度.结果与结论:①实验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量逐渐升高,不同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实验组、对照组Rho蛋白和GS蛋白表达量高于假手术组(P<0.05);实验组Rho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GS蛋白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③实验组、对照组视网膜外核层厚度高于假手术组(P<0.05),实验组视网膜外核层厚度高于对照组(P<0.05);④结果表明,生长相关蛋白43基因修饰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大鼠模型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高俊彦;张芸;李明;刘学敏;武志兵;曹燕飞 刊期: 2017年第25期
背景:有报道显示,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特定为环境下可诱导分化为具有白蛋白合成功能及分泌尿素功能的肝样细胞.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皮下脂肪组织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肝样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胶原酶消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脂肪组织,结合贴壁培养法获得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采用三阶段诱导法诱导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分化,观察其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细胞相关蛋白甲胎蛋白、白蛋白和细胞角蛋白18表达,糖原染色法检测细胞糖原合成功能.结果与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3阶段诱导培养后,大部分细胞成多角形,类肝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诱导培养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白蛋白、细胞角蛋白18和甲胎蛋白染色阳性,且细胞白蛋白和细胞角蛋白18的表达随着诱导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诱导培养后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糖原合成功能,过碘酸雪夫试剂染色阳性.结果表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皮下脂肪组织间充质干细胞经成肝诱导培养后可分化为有功能的肝样细胞.
作者:王彦会;王志茹;孙岩;赵文静;杨姝媛;赵淑丽 刊期: 2017年第25期
背景:人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犬退变椎间盘模型中可存活,恢复部分椎间盘高度,但其对炎性损伤后髓核细胞是否有修复治疗作用目前还没有文献报道.目的:观察人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对白细胞介素1β诱导大鼠髓核细胞退变的保护作用.方法:将第3代SD大鼠髓核细胞分3组培养,对照组用含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培养24 h,然后换完全培养基培养24 h;白细胞介素1β组以含白细胞介素1β和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培养24 h,然后换完全培养基培养24 h;实验组先以含白细胞介素1β和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培养24 h,再更换完全培养基与人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非直接共培养24 h.采用Annexin V/PI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测定3组髓核细胞凋亡率,RT-PCR测定各组髓核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4、基质金属蛋白酶3、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的表达,caspase试剂盒检测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活性.结果与结论:①白细胞介素1β组、实验组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低于白细胞介素1β组(P<0.05);②白细胞介素1β组、实验组基质金属蛋白酶4、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基质金属蛋白酶4、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量低于白细胞介素1β组,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表达量高于白细胞介素1β组(P<0.05);③白细胞介素1β组、实验组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相对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相对活性低于白细胞介素1β组(P<0.05);④结果表明,人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对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髓核细胞退变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李浩阳;陈旭;李强;马迅 刊期: 2017年第25期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是体内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影响肿瘤细胞的多种生物学行为,间充质干细胞的潜在临床价值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的:通过基因芯片方法分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NB4细胞基因组表达谱的影响.方法:体外建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NB4细胞共培养体系,检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NB4细胞增殖、凋亡和分化的影响,分别提取了NB4细胞单独培养组和NB4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NB4细胞的mRNA并将其反转录为cDNA,两组分别标记荧光,做成探针并与基因芯片杂交,检测其荧光强度,分析两组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结果与结论: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NB4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抑制其凋亡;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作用后的NB4细胞的基因表达谱中有530个基因上调和53个基因下调,与基因相关的功能和信号通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调节;③结果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改变肿瘤细胞内大量基因表达、基因功能及多种信号通路影响NB4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作者:范会芳;陈芳;马凤霞;池颖;卢士红;韩忠朝 刊期: 2017年第25期
背景:X染色体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 on chromosome X,X-STR)具有特殊的遗传规律,使其在法医物证鉴定中表现出常染色体遗传标记无法比拟的优点.但其群体遗传学研究数据远比不上常染色体STR,尤其是单倍型遗传数据的报道在国内外均很少见.目的:通过家系分析,研究深圳地区12个X染色体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为X-STR在法医学、遗传学的应用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方法:常规Chelex-100法提取118个家系的血样DNA,使用Investigator Argus X-12试剂盒进行PCR扩增.用直接计数法和Excel软件统计231个无关个体的等位基因频率,并用卡方检验对女性样本的12个X-STR基因座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根据公式计算个体识别力和平均排除率.采用家系分析确定女性样本的单倍型,用直接计数法和Excel软件计算111位父亲和119位母亲的4个连锁群的单倍型频率.结果与结论:①基因多态性分析:DXS10135基因座的多态性高,检出了21个等位基因;DXS7423基因座多态性差,仅有4个等位基因;男性累积个体识别力DPm为0.99999999;女性累积个体识别力DPf为0.99999999;累积三联体平均排除率MECtrio为0.99999999;累积二联体平均排除率MECduo为0.99999811;②单倍型分析:试验获得了349个单倍型.连锁群X1-X4中分别有238,139,153和157个不同的单倍型;③结果说明,X-12检测系统在中国深圳地区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在法医学个体识别及亲权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桢;李雪梅;邹红岩;程良红 刊期: 2017年第25期
背景:人类白细胞抗原E是非经典的人类白细胞抗原I类分子,目前的多态性分析研究主要针对其第3外显子人类白细胞抗原E*01:01及人类白细胞抗原E*01:03进行区分,然而其全基因序列测定方法及新等位基因报道尚不多见.目的:利用中国深圳地区无偿献血正常个体建立人类白细胞抗原E基因全长序列测序分型方法,鉴定人类白细胞抗原E基因全长序列新的等位基因.方法:提取研究对象外周血DNA,根据IMGT/HLA数据库中公布的人类白细胞抗原E基因序列,在保守区设计全基因扩增及测序引物,利用高保真反应体系对人类白细胞抗原E全长序列进行扩增,随后测序、拼接、序列确认及基因定型.结果与结论:①成功建立了人类白细胞抗原E的全基因扩增及测序分型方法,发现了两个人类白细胞抗原E新等位基因——人类白细胞抗原E*01:01:01:06与人类白细胞抗原E*01:01:01:07,获得了WHO人类白细胞抗原命名因子委员会的命名;②人类白细胞抗原E*01:01:01:06与其接近的等位基因人类白细胞抗原E*01:01:01:01相比,突变位点在5'-启动子区的NT-26(G->T),人类白细胞抗原E*01:01:01:07与其接近的等位基因人类白细胞抗原E*01:01:01:01相比,突变位点在3'-非翻译区的NT3345位(T->C);③结果提示,中国人群中人类白细胞抗原E全基因序列多态性数据有待填补,试验建立的方法为该项研究提供了关键的技术.
作者:何柳媚;王宋兴;徐筠娉 刊期: 2017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