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感染已成为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但目前缺少对主要致病菌分布情况的阐述及临床研究,统计并分析主要致病菌的分布特点成为早期防治术后感染的基础.目的:分析国内外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细菌学分布特点,以期为临床充分把握主要致病菌分布特点及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16年有关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临床研究及文献报道,统计分析有关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共有103篇文献入选,统计1399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②感染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及肠球菌属等多见;国内外细菌分布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方法以保守及手术治疗为主;③综上,充分把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细菌分布情况,多学科团队合作采取预防措施和诊断,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才能终实现根除感染、保留关节功能的目的.
作者:崔苛苛;杨伟毅;刘军;潘建科;张葆青;曹学伟 刊期: 2017年第35期
背景:后路内固定术是治疗脊柱胸腰椎骨折的常用方式之一,对于联合骨折椎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疗效仍缺乏系统评价.目的:系统评价联合骨折椎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单个椎体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1990至2016年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药电子数据库电子数据库,查找对比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时骨折椎体置钉与否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或队列研究,制定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纳入文献11篇,其中5篇英文,6篇中文,共纳入689例患者,其中联合骨折椎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328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361例;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2种手术方式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对于改善后凸畸形及恢复骨折椎体前缘高度上,联合骨折椎体置钉组术后和1-5年随访效果均优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而且骨折椎体置钉组术后内固定失败率明显少于短节段固定组;③结果表明,在术后及1-5年的随访中,联合骨折椎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改善后凸角、恢复椎体前缘高度及减少术后内固定失败发生率方面均优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作者:莫凌;林顺鑫;梁德;张顺聪;杨志东;崔健超;江晓兵;晋大祥 刊期: 2017年第35期
背景:假体周围感染是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灾难性的并发症.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将有更多的患者面临关节置换手术,研究显示不同种族间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危险性存在差异.目的:通过Meta分析了解中国大陆居民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万方、CNKI、维普、CBM)、外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Embase、Medline),并以手工检索、文献追溯等方法收集自建库至2016年9月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大陆居民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危险因素的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提取数据,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14篇文献,假体周围感染417例关节;②Meta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有激素使用史、手术持续时间大于90 min、年龄大于65岁、既往膝髋关节手术史是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③提示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与多个因素相关,临床医师应注意相关危险因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患者发生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
作者:帖小佳;赵梦;韩亚军;张静;赵合意;马国驹 刊期: 2017年第35期
背景:多孔钽金属在人工髋膝关节翻修中提供有效的初始稳定性及优越的骨整合已获得公认,然而非骨水泥多孔钽金属胫骨平台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应用仍存在争论.有学者怀疑膝关节置换的非骨水泥固定方式影响假体寿命,甚至软组织易与多孔金属粘连而导致术后膝关节僵硬或疼痛.目的:对比采用非骨水泥多孔钽金属胫骨平台与传统骨水泥平台进行全膝关节置换的短期疗效.方法:选择使用非骨水泥多孔钽金属胫骨平台接受初次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14例,并随访同期使用传统骨水泥平台进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14例.全部28例患者术前均为终末期骨关节炎.对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1-3年.结果与结论:①随访期间2组未出现再次手术病例;②2组患者术后美国膝关节协会膝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功能评分、膝关节屈伸范围及末次随访股胫夹角对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2组影像学随访均未发现胫骨侧假体的无菌性松动,胫骨平台下沉及移位;④结果表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中多孔钽金属胫骨平台的使用能够获得与传统骨水泥平台相近的临床及影像学早期结果,而远期假体生存率需进一步随访.
作者:李国庆;莫合塔尔?莫敏;马骏 刊期: 2017年第35期
背景:膝关节单髁置换因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低和接近膝关节正常生物力学等优点,在临床上越来越多的被用于修复膝关节单间室疾病.近年来应用膝关节单髁置换治疗晚期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在国外已有大量成功的经验报道,但国内开展该技术较晚,目前尚无此方面的长期随访研究报道.目的:探讨膝关节单髁置换治疗晚期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至8月收治的12例(12膝)采用膝关节单髁置换治疗的晚期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患者的病历资料,均发生在膝关节内侧间隙.采用Biomet公司第3代Oxford单髁假体行膝关节单髁置换治疗.术后第3,6,12,18个月随访,对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膝关节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及胫股角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与结论:①随访12-1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切口Ⅰ期愈合,术后未出现感染、下肢血栓、骨折等并发症;②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由术前的(6.67±0.78)分降至(1.75±0.97)分,H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63.92±7.27)分上升至(91.67±2.87)分,胫股角由术前的(178.28±3.38)°改变为术后的(176.82± 2.37)°,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术前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与末次随访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结果提示,膝关节单髁置换治疗晚期内侧间隙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短期疗效满意.
作者:冯恩辉;麦秀钧;黄永明;曹振武;陈康耀;苏海涛 刊期: 2017年第35期
背景:近年来微创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广泛应用于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性关节炎,并被公认为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前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42例(48膝)经单髁置换治疗的膝关节前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对照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西安大略和麦柯玛斯大学骨关节炎评分(WOMAC)及关节活动度来分析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①术后随访6-24个月;②术后患者关节内侧疼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HSS 评分、KSS评分、WOMAC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等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术后无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感染、活动半月板脱位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④结果提示,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前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近期临床疗效肯定,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
作者:苏军;孙长英;鲁世金;常廷杰 刊期: 2017年第35期
背景:单髁置换治疗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具有失血少、创伤小、恢复快、大限度保留骨量、费用低、并发症少和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但是对于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的选择问题目前还存在争议.目的:对比LINK固定平台与Oxford活动平台假体单髁置换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在解除膝关节疼痛、重建膝关节功能、纠正膝关节畸形方面的差异,为临床更好的选择假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6月广东省中医院关节科收治的单髁置换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90例,按假体类型分为LINK固定平台组和Oxford活动平台组,每组45例.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疼痛程度、膝关节活动度、并发症、下肢力线进行评估;同时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对2组患者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①无论选择活动平台型假体还是固定平台型假体,术后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②2组间KS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对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2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关节翻修等并发症;④2组患者在下肢力线矫正角度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活动平台组胫股角的矫正角度比固定平台大;⑤结果说明,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LINK固定平台与Oxford活动平台假体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均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痛苦,改善膝关节功能.虽然活动平台假体在恢复下肢正常力线方面更有优势,但也可能加速外侧软骨的磨损.
作者:卢明峰;胡广兵;李泽晖;曹学伟 刊期: 2017年第35期
背景:就目前来看,老年关节置换患者的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围置换期出血是关节置换重要的近期并发症,严重影响关节手术预后,增加其他并发症发生风险.较多输血或者止血措施纳入围置换期血液管理方案,但效果不一,存在不同的不良反应,存在个体差异.目的:旨在分析体质量指数及血脂水平与关节置换围置换期输血率的相关性,为关节置换围置换期血液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从2011至2015年在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行全髋关节置换及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按照排除/纳入标准招募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行关节置换术;收集统计围置换期研究对象输血率、预估失血量、失血百分比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研究对象体质量指数及血脂水平,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结果与结论:①2011至2015年共513例全髋关节置换及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76.1±9.2)岁,其中正常体质量指数组(正常组)124例,超重组229例,肥胖组160例;②全髋关节置换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输血率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2,0.002);全髋关节置换和全膝关节置换不同组别失血量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0.001);全髋关节置换和全膝关节置换不同组别平均失血量百分比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0.001);提示随着体质量指数上升输血率降低,总失血量提高,失血百分比越低;③手术部位深部感染发生率与体质量指数具有相关性(P=0.043),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与体质量指数增长无关;④全髋关节置换组中总胆固醇水平与输血率、失血百分比呈负相关性(r=-0.278,P=0.021;r=-0.329,P=0.034),三酰甘油水平与输血率呈负相关性(r=-0.449,P=0.014);全膝关节置换组中总胆固醇水平与输血率、失血百分比呈负相关性(r=-0.341,P=0.006;r=-0.489,P=0.017);⑤对于全髋关节置换输血率,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水平为保护因素;对于全膝关节置换输血率,体质量指数和总胆固醇水平为保护因素;⑥结果表明,全髋关节置换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输血率与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水平呈负相关;体质量指数较高患者总失血量增加,失血百分比降低,术后深部感染发生率增高.上述指标可以作为预测指标,应用于关节置换围置换期血液管理.
作者:严建锋;李强;杨宗华 刊期: 2017年第35期
背景:参照目前主流的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复位滑脱椎体并全椎板加压椎间Cage融合术,以往的手术焦点往往聚集在对滑脱椎体矢状位移的整复上,而对于椎间隙高度是否需要恢复及恢复到何种程度并无统一认识.有些文章对该论点或许有部分涉猎,但对于具体椎间隙恢复至多高较好的量化指标缺乏.目的:针对采用椎弓根钉固定全板减压椎间融合术式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通过对比术中撑开椎间隙高度提拉复位与单纯提拉复位两种复位固定融合术的临床效果,观察椎间隙生理高度的恢复情况.方法:纳入60例L5椎体前滑脱症(L5/S1间隙滑脱)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术中是否行撑开复位(恢复椎间隙高度)操作,分为撑开组与单纯提拉组,每组30例.其中撑开组行椎弓根钉系统提拉+撑开复位+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采用12 mm高度椎间融合器融合;单纯提拉组行RF椎弓根钉系统单纯提拉复位+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术中并不做椎间撑开处理,采用8 mm高度椎间融合器融合.分别记录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ODI,以及术后滑脱的矫正程度及骨融合情况,采用Macnab评分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①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提示,与单纯提拉组相比,撑开组在椎间隙高度、椎间隙高度/椎体高度比、椎间孔高度、椎间隙角度及临床疗效评分方面均占优势(P < 0.05);②结果表明,应用椎弓根钉固定加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术中尽可能恢复正常椎体间隙高度,有助于恢复更优的脊柱序列,对于改善患者症状具有一定优势,且术中操作不增加难度,可达到更好的术后效果,推荐临床首选.
作者:王力;邱南海;余铭 刊期: 2017年第35期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越来越年轻化,青年患者该采用何种术式是每个骨科医生必须要面临的问题.目的:观察Bioflex弹性内固定治疗青年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将2013年10月至2015年11月在深圳市中医院住院并确诊的80例青年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采用Bioflex 动态稳定系统腰椎弹性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分别使用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于术前、术后及术后3,6,12 个月随访时行腰椎正侧位DR片及CT、MRI检查,测量病变经手术节段椎间盘腹侧高度、椎间盘背侧高度、棘突间顶距、椎间孔大距离.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结果与结论:①术后12个月,试验组在维持手术节段椎间盘腹侧高度、椎间盘背侧高度、棘突间顶距、椎间孔间大高度上均优于对照组(P < 0.05);②与术前相比,术后2 组JOA下腰痛评分明显升高,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及ODI明显降低(P < 0.05);术后3,6个月,2组各项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术后12个月,2组各项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③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对照组更优(P < 0.05);④并发症上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结果显示,虽然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经皮椎间孔镜占有优势,但是两种术式的早期疗效及并发症并无差异,而且就远期疗效来讲,Bioflex 弹性内固定手术在缓解患者症状、维持椎间高度、防止椎间盘及相邻椎体进一步退变等效果上明显优于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
作者:冯华龙;何升华;赖居易;黄飞强 刊期: 2017年第35期
背景:现有的胸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技术均以上关节突或联合横突为参考标志确定进钉点,以假想的横断面和矢状面为参考标志确定进钉角度,诸位学者描述不一.由于患者术中体位的影响和术者主观判断的偏差,易出现螺钉误置,产生严重并发症,限制了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推广.目前,临床上选择一个单一的不受患者体位影响且容易判断的骨性标志作为胸椎椎弓根置钉进钉点和进钉角度的参考,显得尤为重要.目的:通过三维重建 CT 图像的测量探讨正常成人胸椎以上关节突作为单一解剖标志确定椎弓根置钉参数的可行性及其具体的对应关系.方法:选取30例正常成人胸椎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在重建后的T1-T12特定CT图像上直接测量以下参数:①基础参数:包括进钉点至中线距离、上关节突外缘至中线距离和上关节突基底宽度.通过基础参数间接计算进钉点参数,包括横向点突距、进钉点比率和纵向点突距,即进钉点至上关节突外缘的水平距离及其与上关节突基底宽度的比率和进钉点至上关节突基底的垂直距离;②进钉角度参数:横向轴突角和纵向轴突角,即横断面和矢状面上椎弓根轴线与上关节突关节面的夹角;③进钉深度参数:螺钉安全长度,即椎弓根轴线上进钉点至椎体前缘骨皮质的距离.统计每组参数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并比较各节段统计数据的差异.结果与结论:①利用三维重建CT技术,可以成功获取T1-T12经双侧椎弓根轴线横断面、经上关节突基底且平行于双侧椎弓根轴线的横断面和经单侧椎弓根轴线斜矢状面的图像;②基础参数:T1-T12左右两侧进钉点至中线距离分别为(14.6±2.6) mm 和(14.5±2.5) mm,上关节突外缘至中线距离分别为(15.7±1.9) mm 和(15.7±2.0) mm,上关节突基底宽度分别为(8.8±1.3) mm和(8.8±1.1) mm.每一参数左右两侧测量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43,0.214,0.467);③置钉参数:T1-T12左右两侧横向点突距分别为(1.2±1.3) mm和(1.3±1.4) mm,进钉点比率分别为(14.3±17.0) %和(13.6±16.1) %,纵向点突距分别为(3.4±0.8) mm和(3.3±0.9) mm,横向轴突角分别为(92.4±4.7)°和(92.6±5.0)°,纵向轴突角分别为(91.8±4.1)°和(91.7±3.6)°,螺钉安全长度分别为(40.7±4.8) mm和(40.4±4.6) mm.以上每一参数左右两侧测量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73,0.084,0.310, 0.265,0.241,0.175);④以上结果提示,正常成人胸椎以上关节突作为单一解剖标志确定椎弓根置钉参数简单可行,前者与后两者存在特定的对应关系,可作为一种新的临床上选择置钉参数的方法.
作者:卢政好;李吉鹏;周菁华;王卫国 刊期: 2017年第35期
背景: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创伤性及非创伤性颈椎失稳及颈椎间盘摘除固定的可靠方法,但其手术风险及置钉失败率仍然较高.目前计算机数字化技术中的数字化导航模板技术在骨科领域的应用存在置钉准确率高及置钉长度误差小的优势.目的:试验观察数字化导航模板技术联合颈椎椎弓根钉植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文章为前瞻性、单中心、自身对照临床试验.试验计划纳入河北省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颈椎病患者32例,术前采用三维重建颈椎三维模型,设计个性化定制的导航模型,应用3D 打印技术制作导航模板,术中根据术前设计的模型进行颈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术后根据CT检测结果观察螺钉位置,随访40个月. 试验的主要观察指标为植入后40个月的螺钉位置优良率;次要观察指标为术前、植入后40个月患者目测类比评分、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损伤分级结果、颈椎X射线及CT图像形态变化及植入后40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经河北省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单位:河北省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审批号:20120630).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参与者本人对试验方案和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试验于2017年12月开始进行患者招募,样本及数据收集时间为2017年12月至2019年4月,结果指标分析时间为2020年10月,试验于2020年11月结束.文章结果将以科学会议报告,或在同行评议的期刊上发表传播.试验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CTR-ONC-17013481).讨论:希望通过此试验证实,数字化导航模板技术植入颈椎椎弓根螺钉成功率高,手术操作简便、快捷,植入后疗效及安全性均较好.
作者:魏巍;邢龙颜;焦甲勋;赵磊;陆爱清 刊期: 2017年第35期
背景:临床上脊柱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已使用多年,疗效肯定,但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Wiltse入路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及Sextant、Zina等经皮椎弓根钉系统亦存在切口大、固定强度不足、矫形力量有限等缺点.目的:探讨HXN型微创椎弓根钉系统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将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6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成2组,微创组行HXN型微创椎弓根钉经伤椎置入内固定术,对照组行切开复位经伤椎置入内固定术.采用出血量等围手术期参数、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伤椎前缘高度比值、Cobb 角等指标对比2组疗效.结果与结论:①对患者进行3-24个月随访;②2组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多于微创组(P < 0.05);③2组术前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降低(P < 0.05),但微创组低于对照组(P < 0.05);④2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 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 < 0.05),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Cobb 角无明显丢失(P > 0.05),且末次随访时2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微创组术后切口愈合良好,对照组出现2例切口感染;随访期间2组均未见内固定松动、移位及断裂情况发生;⑥结果提示,HXN型微创椎弓根钉系统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不仅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切口感染率低、残余痛轻等优点,并且操作安全易行,术后内固定稳定性好,能够与开放手术达到相同的固定效果.
作者:王经宇;董玉珍;安永博;崔明星;李清江 刊期: 2017年第35期
背景:课题组改良设计了关节镜下极后高位入路置钉手术技术直接进行骨折块复位内固定,目的是可以对骨折块直接进行垂直加压,使骨折块所受压力均匀分布在愈合线上,且手术操作方便,固定牢固,但其临床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证实.目的:比较关节镜下极后高位入路空心螺钉固定与标准入路缝线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7年5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骨科二病区收治的60例急性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骨折块横径>10 mm),根据不同时期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空心钉组(n=31),采用关节镜下极后高位空心螺钉固定;缝线组(n=29),采用关节镜下标准后内入路双股缝线内固定.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后随访分别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和 Lysholm 评分进行主观膝关节功能评价;应用KT-2000及后抽屉试验客观评估膝关节稳定性.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术程顺利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②空心钉组平均手术时间为(63.49±3.97) min,缝线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7.28±3.46) 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③末次随访时空心钉组患者后抽屉试验阴性率为90%,Lysholm评分为94.89±4.75, IKDC评分为94.01±3.25;缝线组患者后抽屉试验试验阴性率为90%,Lysholm评分为95.56±3.63,IKDC评分为95.52±4.72,2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 > 0.05);④KT-2000测量末次随访屈膝90°时患膝与健膝胫骨后向松弛度差异:空心钉组患膝(2.53±1.02) mm,健膝(2.12±0.83) mm;缝线组患膝为(2.65±0.82) mm,健膝为(2.19±0.63) mm,2组患者患膝与健膝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且2组间患膝KT-2000比较无明显差异;⑤关节镜下极后高位入路置钉与缝线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均可以获得满意疗效;对于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块直径>10 mm的患者,极后高位入路置钉手术时间更短,且骨折固定可靠,能保证患者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作者:王新民;刘飞;赵海霞;王巍;王健全 刊期: 2017年第35期
背景:目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临床常见的跟骨骨折治疗方案,但是手术并发症一直困扰着临床工作者,因此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比较改良经跗骨窦微创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单侧跟骨骨折(SandersⅡ、Ⅲ型)患者68例,其中改良经跗骨窦微创小切口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33例(改良组),经传统外侧L形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35例(传统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目测类比评分,及两组手术前后AOFAS 评分、Bohler角、Gissane角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分别对患者内固定后疼痛、关节活动度、踝关节稳定性等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①两组内固定后6月AOFAS评分优良率均高于内固定前(P < 0.05),且改良组AOFAS评分高于传统组(P < 0.05);②改良组内固定后1周、6个月、12个月的Bo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宽度与传统组同期相比较有明显改善(P < 0.05);③两组手术时间的比较相差不大,但在出血量、手术时间与目测类比评分上,改良组相比传统组均显著改善(P < 0.05);④改良组内固定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传统组(P < 0.05);⑤结果说明,与传统 L 形切口钢板内固定相比,改良经跗骨窦微创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在减轻疼痛、提供关节活动度等方面能够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使跟骨关节面有更强的稳定性.
作者:黄晟;沈鹏程;徐浩;朱立帆;翁峰标;侯青凡 刊期: 2017年第35期
背景:对于年轻股骨颈骨折的患者,螺钉内固定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如何减少创伤,保护好创伤部位的局部血运,降低术后并发症是学者们共同关心的热点.目的:观察经皮微创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修复年轻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其对双下肢长度和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浦东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30例,采用牵引床下透视闭合复位经皮微创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作为经皮微创组;选择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28例,采用切开复位股方肌骨瓣移植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作为肌骨瓣移植组.观察2组的疗效、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术后3个月和1年双下肢长度差和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与结论:①2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60个月;②经皮微创组优良率为90%,肌骨瓣移植组为93%, 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007,P > 0.05);③经皮微创组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肌骨瓣移植组(P < 0.01),而2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3个月、1年双下肢长度差和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1);④结果提示,牵引床下经皮微创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修复年轻股骨颈骨折疗效确切,闭合复位满意,创伤小,术后恢复快,适用于各型年轻股骨颈骨折.
作者:王永安;禹宝庆;周建华;敖荣广;瞿卫 刊期: 2017年第35期
背景:移位的关节内跟骨骨折的修复要点主要在于精确有效复位关节内跟骨骨折,有效减少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病率,目前微创入路已广泛应用于跟骨骨折的治疗当中.目的:试验旨在对比纵行微创入路及跗骨窦微创入路两种方法治疗移位的关节内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开放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试验将移位的关节内跟骨骨折患者200例随机分成微创入路组和附骨窦入路组,每组各100例,分别接受纵行微创入路及跗骨窦微创入路修复.随访时间为术前、术后5周及术后4,8,12,36个月.试验的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前、术后5周及术后4,8, 12,36个月两组美国足踝协会足部功能评分优良率;次要观察指标为术中手术时间,术前、术后5周,4, 8,12,36个月损伤部位CT和X射线形态,术后5周及术后4,8,12,36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经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参与者本人对试验方案和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试验伦理审批(审批单位: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审批号:20140402-2)为2014年4月,样本及数据收集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结果指标分析时间及试验完成时间为2019年12月.文章结果将以科学会议报告,或在同行评议的期刊上发表传播.试验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CTR-IOR-17013697).讨论:试验比较广泛应用的跗骨窦微创入路和纵行微创入路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以期明确两种微创技术的特点及临床适用范围.
作者:张斌;杨晓斐;杨志刚;陈静;华皎;袁凤来 刊期: 2017年第35期
背景:终末期踝关节炎常导致患者踝关节持续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经保守治疗症状未见好转者需经外科手术治疗,踝关节融合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金标准.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相关软件分别建立前侧钢板踝关节融合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1枚后外侧螺钉,模拟人体步态,分析前后模型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将采集到的正常人踝关节 CT 图像数据导入相关软件,建立正常人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经相关软件处理,模拟踝关节融合,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单纯前侧钢板踝关节融合模型及前侧钢板结合后外侧螺钉踝关节融合模型,模拟踝关节4种活动模式(中立位、背屈位、内旋位和外旋位)时的受力状况,进行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结果与结论: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对比前后两种模型融合面的大位移、应力峰值及应力分布情况,发现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钢板结合后外侧螺钉模型较单纯钢板模型在内旋、外旋、背屈应力位时大位移及应力峰值明显降低,中立位时两者无变化,应力分布情况两者无明显变化,钢板结合后外侧螺钉模型较单纯钢板模型明显增加了融合稳定性及安全性.
作者:谢强 刊期: 2017年第35期
背景:胫骨后方解剖钢板对于胫骨远端复杂骨折具有较好的固定效果,但固定后也存在断钉断板的情况,其具体规律如何尚未有相关研究.目的:建立胫骨远端锁定钢板固定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有限元分析,为其设计改造提供参考.方法:将34岁68 kg男性患者左侧胫骨远端影像学数据导入Mimics16.01软件,利用软件的自动识别和修改功能修饰后进行三维重建,将三维模型导入Ansys11.0软件,再利用solidwork 2014参照解剖测量数据建立锁定钢板及螺钉模型并导入Ansys11.0软件进行配准,并进行面网格和体网格划分,再在胫骨上端垂直加载340 N的力,分析钢板和螺钉的应力分布.结果与结论:锁定钢板钉孔与螺钉之间连接紧密,钢板的应变大小取决于应力的大小,胫骨后路远端锁定钢板能有效的分解骨折断端应力,应力分布较为均匀,各种运动状态下应力集中部分应力均小于钢板的屈服强度.说明胫骨远端锁定解剖固定钢板应力分布均匀,固定稳定,不易出现断裂.
作者:王海燕;许贵存;蔡永强;李志军;张少杰;高尚;王星;李筱贺 刊期: 2017年第35期
背景:研究证明脊柱三明治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和经皮椎体成形强化后椎体后骨折发生率相较于传统保守治疗有明显的效果,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与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的生物学性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目的:比较后凸成形和经皮椎体成形2种疗法治疗脊柱三明治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基于脊柱三明治骨折有限元模型,构建治疗骨折的后凸成形及经皮椎体成形有限元模型.在两种模型加载荷的工况下,分析变形和应力分布特征.结果与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模型治疗L1、T11三明治骨折,治疗前与治疗后情况相比,脊柱处胸腰段刚度变化不明显,夹心椎处大应力变化及变形量基本没有明显改善,夹心椎前柱处应力集中现象无明显改观(26.12 MPa减小到23.37 MPa,减小了10.53%).而后凸成形模型脊柱处胸腰段刚度明显增加,夹心椎处的大应力变化及变形量明显减少(27.15 MPa 减小到17.52 MPa,减小了36.71%).
作者:王吉博 刊期: 2017年第35期
背景:髋骨体内受力复杂,需要更高效、准确的方法进行有限元分析.目的:构建与患者术后髋骨相对应的个性化骨肌多体动力学模型并进行步态仿真,探究患者术后髋骨的生物力学行为.方法:根据患者术后髋骨CT数据,在MIMICS中进行三维重建,在Geomagic Studio完成实体化和位置匹配并在 Hypermesh 中网格化.利用 AnyBody 软件建立患者个性化骨肌多体动力学模型,模拟正常人平地行走时的动作,导出髋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受到的肌肉力、关节力和关节力矩,将导出的数据作为有限元分析的边界条件,在软件Abauqus上计算步态过程中髋骨受到的应力、应变的大小及其集中部位.结果与结论:①关节力在2.1 s时,髋关节3个方向关节力的大值分别为600,2000,100 N;②髂骨关节几乎只有在Y方向受力,大值为1000 N;③髋关节所受大应力在30%步态周期处约为12 MPa,大相对位移为0.5 mm;④结果表明,患者术后髋骨所受应力较大的部位主要集中在骶髂关节附近、髋臼后上方、髂骨中央、耻骨上方,术后髋骨所受应力较正常髋骨偏大,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应注意活动强度.
作者:李兴;王洪福;罗伟;成博;王俊元;刘峰 刊期: 2017年第35期
背景:尺骨成角截骨矫形是治疗小儿孟氏骨折的首选手术方式,但仍然缺乏足够的生物力学证据证实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目的:采用 I-Scan测试系统以及有限元法分析尺骨成角截骨后肱桡关节的应力分布,为确定尺骨成角截骨角度及阐明成角截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9个肘关节标本,分别作生理角度截骨、后侧成角15°以及30°截骨,在中立位、旋前位以及旋后位情况下分别进行0°到90°加载,利用I-Scan传感器获得肱桡关节应力分布及受力面积改变.选取1个标本进行CT三维扫描,并以ANSYS建立由皮质骨组成的有限元模型,加载与I-Scan相同的工况.结果与结论:①I-Scan 测试显示,成角截骨后肘关节伸直时应力集中区在肱桡关节内侧,随着肘关节屈曲角度增加,应力集中区转移至后侧,肱桡关节应力及接触面积减少;后侧成角截骨组比生理角度组肱桡关节应力增加,接触面积减少;应力集中区域的转移,背离孟氏骨折多发的前侧及外侧,能减少桡骨头再脱位的发生,且在应力集中区转移方面分析,后侧成角30°截骨组优势可能大于后侧成角15°截骨;成角截骨后可能增加肱桡关节骨性关节炎风险,其中以后侧成角30°截骨更为明显;②有限元分析显示,后侧成角15°以及30°截骨组肱桡关节应力集中在内后侧;但后侧成角15°以及30°截骨组肱桡关节面压力增加;③综上,尺骨后侧成角30°截骨在防止肱桡关节再脱位上优于后侧成角15°截骨,但是可能增加肱桡关节退行性病变的发生.
作者:何倩伟;魏力;胡瀛宇;冯恩辉;邓万溪;周胜龙;陈海云 刊期: 2017年第35期
背景:椎体完全爆裂性骨折因其复杂的形态学改变目前在临床上制定手术方案时仍有争议.目前未见对AOA3.3型胸腰椎完全爆裂骨折相关固定方式的研究报道.目的:对AOA3.3型椎体爆裂骨折固定置钉行生物力学分析,为该类骨折选择置钉方式提供力学依据.方法:①三维运动测试:每个标本按测试顺序分完整组(A)、L1完全爆裂(AOA3.3型)骨折组(B)、跨伤椎固定上下节段组(C)、经单侧伤椎固定上下节段组(D)、经双侧伤椎固定上下节段组(E)、经双侧伤椎固定上节段组(F).取数具猪脊柱标本(预做A组),测试并记录标本的三维运动度后对L1行AOA3.3型骨折造模,取造模成功的6具标本的数据作为A组数据,并利用这6具标本继续按B、C、D、E、F分组顺序完成实验;②压缩刚度测试:添加1具新鲜标本作完整组(A),从三维运动实验的6具标本中抽取5具分别作B、C、D、E、F组行压缩刚度测试.结果与结论:①三维运动测试:B组分别经C、D、E、F组方式固定后的三维运动范围明显减小(P < 0.05);与C、D、E组比较,在前屈、左屈、右屈、左旋、右旋方向上的活动度F组均明显增大(P < 0.05);E、D组分别与C、F组比较,运动范围明显减少(P < 0.05);D组与E组比较,运动范围无明显变化(P > 0.05);②压缩刚度测定:所有固定组刚度均较AO A3.3模型组(B组)大,E组在所有固定组中刚度大,D组的刚度接近完整组(A 组);③结果表明,经单侧伤椎固定上下节段与经双侧伤椎固定上下节段均能显著提高AOA3.3型胸腰椎爆裂骨折脊柱稳定性,而前者少用1钉,降低了患者费用和置钉风险,性价比高.
作者:黄中飞;陈远明;陈科;王珣;万健;温永福 刊期: 2017年第35期
背景:目前尚未有一种系统的分型法能完全、精确、直观地反映骨盆髋臼骨折的特点.螺旋三维重建 CT 技术为诊断骨盆髋臼骨折提供了直观、全面的影像学资料.目的:介绍基于三维重建CT的骨盆髋臼骨折一干三枝分型法,并评价其在指导临床修复手术中的作用.方法:纳入47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根据一干三枝分型法,18例单干或者单枝骨折,18例一干一枝骨折, 7例一干二枝骨折,4例一干三枝骨折.根据一干三枝分型法选择修复方案:手术入路可分为改良的Stoppa入路、髂腰三角固定后入路、髂窝入路和 K-L 入路,术中选用一种或者多种联合;入路及固定顺序:先干后枝,若相连的枝已同时复位,无需另选入路及固定,如果没有复位,可能存在旋转,需另选入路及固定.术后随访评价临床效果.结果与结论:①单干或者单枝骨折、一干一枝骨折、一干二枝骨折、一干三枝骨折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75.2, 88.5,97.4,115.8 min,平均失血量分别为321.2,360.4,450.5,650.0 mL;②骨盆骨折术后复位优良率按Matta标准评定:优18例,良27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6%;髋臼骨折术后复位满意率按Matta标准评定:解剖复位25例,满意复位20例,不满意复位2例,满意率为96%;③所有骨折随访12-35个月,随访率为87%,所有骨盆髋臼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9个月(2.7-4.2个月),平均完全负重时间为3.8个月(2.5-5.6个月);④末次随访时骨盆骨折术后疗效评定按照Majeed量化评分评定:优16例,良25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7%;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疗效评定按照改良d'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评定:优15例,良24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为83%.无术后并发症发生;⑤结果表明,基于三维重建CT的骨盆髋臼一干三枝分型在指导骨盆髋臼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指导选择选择手术入路和入路及固定顺序,从而提高骨盆髋臼骨折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华;李峰;徐阳平 刊期: 2017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