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国际刊号:2095-4344
  • 国内刊号:21-1581/R
  • 影响因子:1.38
  • 创刊:1997
  • 周期:周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辽宁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2018年11期文献
  • 氨甲环酸局部应用和静脉注射对全膝关节置换有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常通过静脉和局部用药两种途径给药,两种方式在减少围术期失血和输血率上孰优孰劣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目的:评价局部应用和静脉注射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患者失血量、输血率等的影响及是否增加术后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英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6-08-01,搜索氨甲环酸用于全膝关节置换的相关文献,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所提取数据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纳入的12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共有1159例患者纳入,其中局部应用548例,静脉注射611例;②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和静脉注射相比,在围术期总失血量(WMD=-4.22,95%CI:-10.87至2.43,P>0.05)、术后引流量(MD=25.03,95%CI:-30.58至-80.63,P>0.05)、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MD=0.54,95%CI:0.11-0.98,P>0.05)、输血率(RR=1.15,95%CI:0.82-1.61,P>0.05)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上(RR=1.22,95%Cl:0.51-2.89,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③静脉注射的佳时机和局部应用的佳剂量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作者:石志刚;韩兵;付宇;王银生;李军;荆珏华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iASSIST智能辅助定位系统在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背景:与常规膝关节置换手术相比,膝关节内外翻畸形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对适应证选择、假体选定、手术技巧准确性、围手术期管理的要求更高.目的:对比分析 iASSIST 智能导航辅助定位系统与传统手术方式在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接受全膝关节置换的21例膝关节内外翻畸形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抽样法分为2组,iASSIST智能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组(A组)10例,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组(B组)11例.通过测量并比较2组术后冠状面髋-膝-踝角、冠状面股骨组件角、冠状面胫骨组件角、矢状面股骨组件角、矢状面胫骨组件角的偏移值评估手术精确性;通过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力线恢复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术后目测类比评分与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评估疗效.结果与结论:①2组患者术后下肢力线的髋-膝-踝角、冠状面股骨组件角、冠状面胫骨组件角、矢状面股骨组件角、矢状面胫骨组件角的偏移值均<3°,其中A组对内外翻畸形的矫正效果更好;②手术时间A组长于B组(P < 0.05),术后力线恢复程度A组优于B组(P < 0.05),术中出血量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术后引流量A组多于B组(P < 0.05),住院时间B组长于A组(P < 0.05),术后引流量、术后1 d、1周的目测类比评分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B组优于A组(P < 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2周、1个月、3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结果表明,对于需要行全膝关节置换且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的复杂患者,使用 iASSIST 智能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及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技术均可以获得较好的手术精度,其中 iASSIST 智能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对术后下肢力线的重建效果更好.两种技术的远期疗效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辰宇;刘帅;田书畅;姚庆强;王黎明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切除滑膜与失血量及关节功能的相关性

    背景:近年来膝关节置换是治疗各种晚期骨关节炎较成熟的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对于术中是否保留滑膜仍有较大的争议.目的:分析初次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切除滑膜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失血量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6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其中男25例,女35例,年龄55-70岁,随机分2组治疗,试验组(n=30)在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切除滑膜,对照组(n=30)在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不切除滑膜.记录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理论总失血量;术前、术后3 d、术后4周及术后12个月时测定目测类比评分;术前、术后4周及术后12个月时测定膝关节HSS评分.结果与结论:①试验组的手术时间多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2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试验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理论总失血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前的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 < 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前的膝关节功能 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膝关节功能 H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 <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④结果表明,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过程中切除滑膜可明显增加出血量,但并未明显促进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李建锋;崔学文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泪滴下缘在全髋关节置换重建髋臼解剖中心高度中的作用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中髋臼假体的位置十分重要,其理想位置是恢复其解剖性旋转中心,泪滴下缘作为一个重要的稳定的影像学标记,对臼杯位置的影像学评估以及指导术中假体正确安放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探讨泪滴下缘在恢复解剖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的作用.方法:选择107例对侧髋关节正常的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病历资料和术后双侧髋关节正位片,臼杯下缘与泪滴下缘平齐,测量臼杯旋转中心及对侧正常髋臼旋转中心的高度、水平距离,以及臼杯外展角和前倾角,使用配对样本t 检验检测臼杯中心高度与对侧正常髋臼中心高度有无差异.使用散点图及Pearson相关系数评估两者高度差与外展角、前倾角的关系.结果与结论:①臼杯中心高度显著高于对侧正常髋臼中心的高度(P < 0.001),其中100例(93.4%)两者的差距为0-5 mm,7例(6.6%)大于5 mm;②但当臼杯下缘较泪滴下缘下移1.5-2.0 mm时,与对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345,0.331);③臼杯中心高度与对侧正常髋臼中心的高度之差与臼杯的外展角和前倾角相关性可(r=0.376,0.310,P均 < 0.001);④提示在全髋关节置换重建髋臼时,臼杯下缘低于泪滴下缘1.5-2.0 mm时,能精确地复制生理性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

    作者:路玉峰;郭万首;孙伟;刘林;许鹏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开窗病灶清除联合经皮微创腓骨植入治疗老年退行性股骨头坏死: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案

    背景:骨股头坏死是常见的老年退行性关节骨病之一,目前常用的保髋手术如前侧切口股骨头开窗病灶清除植骨术,股外侧切口转子下钻孔病灶清除打压植骨腓骨支撑术,这两种术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手术费用也较高,且术后易发生股骨头塌陷,对股骨头坏死的病程抑制及修复效果并不理想.目的:试验希望能有一种新型的可弥补传统保髋手术缺点的修复方法,采用术中创伤小和治疗费用低的开窗病灶清除加经皮微创腓骨植入术,观察其对老年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效果及对术后股骨头塌陷的预防情况.方法: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河北省优抚医院及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老年退行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共70例患者(117髋),按修复方式分为3组:①钻孔病灶清除组采用传统股外侧切口转子下钻孔病灶清除打压植骨腓骨支撑修复;②开窗病灶清除组采用传统前侧切口股骨头开窗病灶清除植骨修复;③采用在开窗病灶清除打压植骨的基础上加经皮微创腓骨植入修复设为联合修复组,每组39髋,随访12个月.试验的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12个月的患侧股骨头塌陷进展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术前、术后6,12个月髋关节X射线形态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变化,术后6, 12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讨论:试验结果数据,验证开窗病灶清除联合经皮微创腓骨植入修复成人股骨头坏死的效果可否优于传统的两种保髋手术方式,具有显著抑制术后股骨头塌陷、改善髋关节功能的作用.试验经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批准号:KE2016-011-1).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参与者本人对试验方案和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试验方案设计时间为2014年1月,伦理审批时间为2014年12月,试验对象招募时间为2018年6月,样本及数据收集时间为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结果指标分析时间拟为2019年8月,试验完成时间为2019年12月.文章结果将以科学会议报告,或在同行评议的期刊上发表传播.试验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CTR1800015124).

    作者:李立勋;秦迪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弹性髓针与锁定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对比

    背景:对于锁骨中段骨折的治疗,弹性髓针因为其切口小、手术时间短等优势在临床上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可.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是目前主要的手术治疗方式.目前,已有少量对于两种方式治疗结果的对比研究,但结果仍有争议,尤其缺乏长期疗效和并发症的对比研究.目的:对于锁定钢板和弹性髓针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结果及并发症进行对比.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陆军总医院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锁骨中段骨折患者85例,根据内固定物不同分为2组,锁定钢板组62例,弹性髓针组23例.对比2组患者术中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出院后定期随访及摄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肩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①弹性髓针组患者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锁定钢板组(P < 0.05);②弹性髓针组术后并发症远低于锁定钢板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锁定钢板组并发症主要为伤口浅表感染、切口局部感觉减退和内植物突起症状;弹性髓针组仅有2例患者出现退钉并发症;③弹性髓针组术后骨折愈合率高于锁定钢板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2组患者术后12个月上肢功能评定标准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提示锁骨弹性髓针与锁定钢板均为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确切有效的方法.弹性髓针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方面有明显优势,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但其同时存在一定的弹性髓针退钉可能,刺激局部皮肤,对患者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作者:彭琳博;陈晓斌;张建政;王晓伟;孙天胜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三种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背景:目前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多采用髓内固定及髓外固定两种方式.髓内固定以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已经成为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金标准.目的:探讨应用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3种内固定方法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收治12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3组,其中动力髋螺钉组40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60例,InterTan组20例.记录各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中术后并发症,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与结论: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比较,InterTan 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优于动力髋螺钉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InterTan组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方面,InterTan组优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动力髋螺钉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又优于动力髋螺钉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3组在住院时间、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InterTan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动力髋螺钉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综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InterTan 相比动力髋螺钉系统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显示出良好的修复效果.相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InterTan系统骨折复位固定及稳定性更好,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更短,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优势.

    作者:曹军;胡攀勇;蔡保塔;杨绍安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弹性髓内钉治疗成人前臂22-A型骨折

    背景:弹性髓内钉在儿童骨干骨折治疗中不断普及,少有弹性髓内钉治疗成人骨折的研究.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钉对成人前臂22-A型骨折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成人前臂22-A型骨折患者,接受手法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共21例,35处骨折,随访时间12-18个月.术后定期拍摄X射线片并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前臂功能康复训练.采用Andserson法评估前臂骨折后患者肢体功能,记录骨折愈合情况、肘、腕关节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调查患者对手术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并记录原因.结果与结论:①21例患者中Andserson功能评分优16例,占76%;满意3例,占14%;2例不满意,占10%;②腕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172±4)°提高至末次随访(181±3)°,肘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102±18)°提高至(124±13)°,前臂旋转活动度由术前平均(84±11)°提高至(155±13)°,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在21例随访患者中13例对手术效果满意,5例一般满意,2例患者因出现肢体功能受限、1例因为钉尾激惹对手术效果不满意,不满意率为14%;④结果提示,弹性髓内钉修复成人前臂22-A 型骨折效果肯定,临床应用可根据患者骨折类型灵活选用.

    作者:陈浩;李敏英;潘俊曦;李绍烁;万鹭超;孙汉桥;赵京涛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基于UG与ADAMS的人体下肢骨骼肌建模及仿真

    背景:骨骼肌系统作为揭示人体运动形式变化的动力,其建模是人体建模的关键技术.目的:基于UG与ADAMS的人体下肢骨骼肌建模.方法:对6名男子分别测量身体下肢系统尺寸参数,根据采集到的下肢环节运动参数、动力学参数(地面反作用力)和下肢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使用ADAMS对下肢骨骼肌建模并进行动力学与运动学双向仿真,获得动力学及运动学仿真参数,后使用MATLAB对仿真值与实测值进行相关性分析以验证模型的可行性.结果与结论:得出实测动力学、关节角度、环节点位移等数据与 ADAMS 仿真数据存在非常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仿真结果表明,利用UG与ADAMS建立的人体下肢骨骼肌模型通过仿真计算能够有效求解繁琐的多刚体动力学问题.

    作者:刘韵婷;郭辉;黄将诚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数字化测量正常成人男女性髋臼前柱解剖学参数的临床意义

    背景:髋臼前柱外形复杂,周围有股动脉、股神经等重要结构,固定螺钉进入髋臼内亦时有发生,目前关于骨盆髋臼前柱骨折钢板内固定技术的定量解剖学资料较少.目的:通过数字化三维重建与测量分析正常成人髋臼前柱切面的数字解剖特点,比较男女骨盆的性别差异.方法:对30例(男女各半)正常成人骨盆行CT扫描,获取数据,利用Materialise Mimics Innovation Suite 16.0软件测量以骨盆界线为参考线切片,以闭孔沟、髂耻隆起、髂前下棘、髂前上棘为参考标志,将男、女各15例(30侧)髋臼前柱自闭孔沟到髂前上棘段对应界线以5 mm为层厚进行切片,切线与界线垂直,切面与前柱上面垂直,测量各切面距离界线5,10,15 mm点到髋臼的切线角度及长度,以及髋臼前后缘到髂前下棘、髂耻隆起和耻骨结节的垂直距离.结果与结论:①髋臼前柱从闭孔沟到髂前上棘切面,侧别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不论男、女,第5层切面的切线角度小,第6层切面的切线长度长;男、女性别比较除第2层切面5 mm点长度和角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女性大于男性;③结果提示:a.不同骨折范围,不同固定钢板位置,其置钉角度和螺钉长度都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只能按照以上的区间范围选定,而不能固定到一定数值,准确有效的设计置钉角度和长度应该针对每个患者设计个体化的置钉参数;b.运用 Mimics软件可对成人髋臼前柱骨折的 CT 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可测出多项指标,为髋臼前柱骨折的临床诊治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王剑;云文科;李格当;蔡永强;张少杰;恩和吉日嘎拉;王星;王威;王海燕;高尚;王建中;王志强;高明杰;马界荣;李筱贺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夹板固定治疗尺骨茎突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背景:桡骨远端骨折常伴有尺骨茎突骨折,临床中对尺骨茎突骨折的治疗存在争议.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是治疗此类疾病的常用方法,治疗过程中对尺骨茎突骨折干预的机制难以在尸体力学实验中获得.近年来有限元分析方法在骨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骨科疾病的研究开辟了途径.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夹板对尺骨茎突骨折干预的生物力学机制,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名健康女志愿者的前臂及腕部CT图像建立正常腕关节三维有限元基础模型,通过与文献中尸体实验数据对比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以此为基础建立有、无夹板固定的尺骨茎突Ⅰ型和Ⅱ型骨折的4种腕关节有限元模型.分析各模型在轴向压缩、横向拉伸、旋前和旋后4种工况下,下尺桡关节的相对位移变化、尺骨茎突骨折端位移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建立并验证了正常腕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以此为基础建立出实验所需另外4种模型;②在旋前及旋后工况中,尺骨茎突Ⅰ型及Ⅱ型骨折模型下尺桡关节的相对位移值均大于正常腕关节模型,其中Ⅰ型骨折模型小于Ⅱ型骨折模型,夹板干预后2种骨折模型位移值均明显减小;③在横向拉伸、旋前及旋后工况中,尺骨茎突Ⅰ型模型尺骨茎突骨折端位移值小于Ⅱ型骨折模型,夹板干预后2种骨折模型位移值均明显减小.其余工况下以上相应数值相差不明显;④结果提示,尺骨茎突骨折后下尺桡关节稳定性变差,其中发生Ⅱ型骨折后下尺桡关节稳定性不及Ⅰ型骨折,夹板这一弹性固定方式在治疗周期中能够增加尺侧柱的稳定性.

    作者:李永耀;程灏;赵勇;刘广伟;成永忠;关继超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3D打印个性化导航模板在后路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中的应用价值

    背景:后路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诸多优点.然而,由于椎弓根的解剖特殊性,对置钉操作的技术要求较高,对手术者来说也是一种挑战.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可辅助完成螺钉置钉,具有一定的优势.目的:介绍3D打印个性化导航模板辅助后路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方法,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0例需行后路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患者.术前将患者的下颈椎CT数据导入相关软件,并设计制造带钉道的3D打印个性化导航模板辅助置钉.记录置入螺钉数量,置钉后进行 CT 扫描计算置钉准确率.置钉前后以颈肩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颈椎神经功能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与结论:①患者置钉后均获得3个月的随防;②3D打印个性化导航模板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132枚,置钉准确率达94.7%;其中0级125枚(94.7%,125/132),1级3枚(2.3%,3/132),2级4枚(3.0%,4/132),无3级螺钉;③治疗后1,3个月患者颈肩部目测类比评分及颈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而治疗后1,3个月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综上,3D打印个性化导航模板辅助下颈椎椎弓根置钉准确率较高,修复效果满意.

    作者:郝申申;刘志斌;王飞;刘延雄;刘荣荣;奥乐;杨翠萍;李霞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基于Hypermesh 14.0和LS-DYNA的老年转子间骨折有限元建模分析

    背景:目前运用有限元法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局限于应力分布情况,多类型转子间骨折有限元断裂模型国内外未见报道.目的:运用Hypermesh 14.0及LS-DYNA模拟股骨近端侧方跌倒受力建立多型转子间骨折有限元断裂模型,评估模型效果,分析转子间骨折的力学发生机制.方法:选取1例单侧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获取健侧髋部CT影像资料,导入Mimics 19.0建立股骨近端几何模型,经Geomagic studio 2013光滑等处理,Hypermesh 14.0划分网格,设置材料参数,确定边界条件并赋予载荷参数,导入LS-DYNA求解器进行分析运算,在HyperView中查看运算结果.结果与结论:①股骨近端的应力分布情况与既往研究高度符合,在持续剪切应力作用下获得Evans Ⅰ型转子间骨折模型,调整载荷后共获取6型骨折模型;②结果发现,基于Hypermesh14.0和LS-DYNA的有限元法可以较好的模拟转子间骨折断裂情况,剪切应力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以上结论可为转子间骨折防治提供一定的实验参考.

    作者:何祥鑫;林梓凌;李鹏飞;杜根发;孙文涛;陈心敏;梁子毅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个性股骨假体的三维仿真及模拟力学试验

    背景:有研究将医用CT技术与数字化三维影响交互式控制系统Mimics软件以及计算机仿真技术等工具软件相结合重建活体股骨三维模型,并进行仿真再造,专门定制的个性化股骨假体与人体结构具有较高的匹配度,在临床研究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目的:探究个性股骨假体的三维仿真及移植在人工股骨假体置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拟行人工股骨假体置换的患者82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各组分别设计不同类型的股骨假体,个性化组28例,普通生物型组27例,骨水泥型组27例,分别进行股骨假体三维仿真及模拟力学试验.采用医用CT技术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重建活体股骨三维模型,在计算机上虚拟假体模型的置入过程并记录相关信息,对股骨假体在双足及单足载荷下进行力学试验的模拟操作,为股骨假体置换提供适宜的方案,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做好术前准备工作.结果与结论:①3组在模拟力学试验中,双足与单足载荷下,假体置换后假体和股骨上应力情况比较,个性化组明显优于生物型组与骨水泥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假体置换后的正应力与剪切应力,个性化组明显优于生物型组与骨水泥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假体置换后假体的初始微动情况,水平微动与垂直微动个性化组明显优于生物型组与骨水泥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综上,联合计算机CT三维技术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软件可以有效为患者定制个性化股骨假体,与生物型与骨水泥型假体相比,个性化股骨假体在各种性能上尤其是在生物力学层面其应力分布、界面应力、初始微动等都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李亢;姜燕;田大为;刘向阳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胸锁关节的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特征

    背景:临床治疗胸锁关节脱位及周围骨折的经验相对缺乏,然而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国内外关于胸锁关节解剖及生物力学的研究甚少,尚无有关胸锁关节系统性解剖测量的报道.目的:通过对胸锁关节的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研究,为胸锁关节脱位及周围骨折的临床诊治提供生物学参考.方法:①选取16具(32侧)成人防腐、湿润尸体标本,解剖分离出完整的胸骨柄、双侧锁骨及胸锁关节周围组织,修整成骨-韧带-骨标本模型;②用墨迹图结合网格计数法测量胸锁关节标本的胸骨柄与锁骨端关节面积;③观察标本胸锁前、后韧带的形态学特点,分别测量长、宽及厚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④将每副标本的左、右侧胸锁关节随机配对分成2组:A组拟行单纯切断胸锁前韧带,B组拟行单纯切断后韧带.切断韧带前后,在解剖位均以相同力臂长度,垂直于锁骨远端进行前、后方向负载实验.比较2组在前、后方向负载下关节所成的角度及负载-成角回归直线斜率.结果与结论:①胸骨柄关节面积(239.00±28.78) mm2小于锁骨内侧端关节面积(482.56±44.89) mm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0.105,P < 0.001);②胸锁前韧带长度为(17.56±1.94) mm,宽度为(15.54±1.42) mm,厚度为(1.93±0.32) mm.胸锁后韧带长度为(17.21±1.86) mm,宽度为(15.97±1.17) mm,厚度为(2.07±0.29) mm.分别比较两者的长、宽、厚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2组标本切断韧带之前,负荷为2,4,6,8, 10 N时,负载向前导致关节向后的成角均小于负载向后导致关节向前的成角,但仅在负荷为6,8,10 N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负载向前的负载-成角回归直线斜率小于负载向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31.413,P=0.001);切断韧带后,2组向前负载2,4,6,8,10 N时,A组关节向后的成角均小于B组(P < 0.05),A组负载-成角回归直线斜率小于B组(F=52.224,P < 0.001);2组向后负载2,4,6,8,10 N时,A组关节向前的成角均大于B组(P < 0.05),A组负载-成角回归直线斜率大于B组(F=12.503,P=0.008);④结果提示,锁骨内侧端关节面与胸骨柄关节面的接触面狭小,关节本身不稳定,胸锁韧带对于维持关节稳定性的作用极为重要;胸锁韧带限制关节向前成角的作用弱于向后成角,关节在解剖位时向前自然成角,胸锁关节易发生前脱位;在手术治疗胸锁关节脱位及周围骨折时应重视胸锁韧带的修复与重建.

    作者:杨琨;吴天昊;李根;阳运康;葛建华;白蕊;向飞帆;孙远林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及多模态成像技术分析足底跖腱膜的解剖结构特征

    背景:临床25%-35%的跟痛症多为足底腱膜炎所致,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扁平足、跟骨骨刺生长导致的足底腱膜炎性跟痛症,而对于足底腱膜炎的其他原因在大样本的系统研究中未见报道.目的:通过应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CT扫描、X射线等多模态成像技术,确定正常二维超声标准平面足底跖腱膜的解剖部位与厚度,实现对非负重位至负重位状态下足底跖腱膜弹性与足弓角变化的相关性研究,并探讨足底筋膜炎与跖腱膜弹性和足弓角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健康对照组50例(双足),临床足底筋膜炎病例组100例(单足),2组均采用X射线、CT扫描获取非负重位状态至负重位状态下的足弓角,确定足底跖腱膜解剖部位,应用二维超声、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获取足底跖腱膜的厚度及弹性模量值.结果与结论:①健康对照组从非负重位至负重位弓顶角改变值为(16.4±4.5)°,病例组从非负重位至负重位弓顶角改变值为(10.5±3.5)°,2组足弓角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②健康对照组足底筋膜厚度(2.4±0.3)mm明显小于病例组足底筋膜厚度(3.5±0.9)mm,健康对照组足底筋膜弹性模量(30.1±1.3)kPa明显大于病例组足底筋膜弹性模量(9.1±1.2)kPa,2组足底筋膜厚度与弹性模量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③综上,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结合CT成像、X射线等多模态成像技术能够从多个方面实现对足底跖腱膜形态和弹性特征的研究;足弓角变化与足底跖腱膜弹性密切相关,足底跖腱膜弹性减低可能是导致非负重位至负重位状态足弓角改变值减小的原因之一;足底跖腱膜弹性减低可能是导致足底筋膜炎性跟痛症的原因之一.

    作者:栗平;王兴国;王东海;郭芳芳;武丹妮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CT三维成像评价中国成年人的椎间盘形态

    背景:人工椎间盘需要高度、宽度、形状尽可能和原有椎间盘相似,才能更好的分布载荷.目前大部分数据来自国外或应用X射线、MRI等仪器测量得出,但都存在一定不足.目的:对正常腰椎椎间盘进行 CT 测量,以期为脊柱疾病诊断及设计适合国人的腰椎人工椎间盘装置提供数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5月于柳州市工人医院行腰椎CT检查患者共2235例,经严格纳入排除标准后符合条件者共62例,其中男45例,女17例.从20岁起,10年为界限,分为20-30,31-40, 41-50及>50岁组,共4组,节段范围L1-S1.测量指标包括椎间盘前后径距离、横径距离,椎间盘体积大小,椎间隙矢状位前中后高度,冠状位左右高度及椎间隙角度.结果与结论:①在年龄方面,在L1/2、L2/3、L3/4这些节段上大部分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需考虑年龄差异;而L4/5、L5/S1节段上大部分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各节段矢状位上前高与中高、后高高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L2/3、L3/4、L4/5、L5/S1椎间隙角度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是L4/5与L5/S1之间角度变化大;④冠状位上左右两侧高度比较,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相邻横断面上前后径及横径比较,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⑥结果显示,节段越往下,各节段测量指标统计学差异越小.表明腰椎人工椎间盘或椎间融合器设计上,在L1/2、L2/3、L3/4这些节段上需考虑年龄差异;腰椎人工椎间盘可从中间或侧方放置;人工椎间盘需设计成锲形而不是矩形.这些将为设计国产腰椎人工椎间盘提供良好的解剖学依据.

    作者:肖侃侃;李兵;彭小忠;卓祥龙;谢超贤 刊期: 2018年第11期

  • 腰椎椎弓根CT影像学参数的测量与临床意义

    背景:尽管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精确、个性化的检测和辅助工具应用于骨科领域,但是目前术前 CT依然是众多骨科医师的一线检查手段.因此掌握腰椎椎弓根的 CT 影像学表现是脊柱外科医生的基础,也是脊柱置钉手术的基石.目的:通过 CT 影像技术,测量国人腰椎椎弓根影像学参数,了解其内部结构规律作为螺钉选择的依据,以提高置钉手术的安全性与准确性.方法:随机选择36例于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腰椎及腹腔CT 检查但无腰椎相关疾病的病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43.3±12.3)岁.应用PACS系统进行腰椎重建,测量相关影像学参数.结果与结论:①病例自身左右两侧椎弓根各参数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腰椎椎弓根上倾角总体呈下降趋势,变化水平较小,L4相对L3增大些,L5水平小,平均为-1.3°;外倾角相反呈逐渐增大趋势,L5处大,均数为25.4°;③椎弓根通道长度在腰椎节段先增大后减小,在 L2节段长平均52.2 mm,L5短,平均47.4 mm;④椎弓根高度在L1-L3水平略有缩小,小15.4 mm(L3均数),后至L5达到大,可达22.7 mm(L5均数);松质骨高度也呈相同趋势,小L3为10.2 mm,大L5为17.9 mm;⑤腰椎椎弓根宽度呈上升趋势,L1小为7.7 mm,L5大为12.5 mm;松质骨宽度也成相似上升趋势,窄L1平均为4.9 mm,大L5平均为8.5 mm;⑥总体上看,上腰椎椎弓根通道细长,而下腰椎稍粗短;⑦综上,通过对椎弓根形态参数的测量,其相关参数可以成为选择合适螺钉的依据.同时,腰椎各节段椎弓根形态具有一定差异也存在一定规律,准确把握其结构与影像特点是椎弓根螺钉置钉手术的基础.而术前影像资料的收集评估,结合患者一般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置钉方案,在提高置钉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面有所帮助.

    作者:管喆恒;杨惠林;罗宗平;崔旭东;潘晓宇;严沫琦;王一帆;陆霁航 刊期: 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