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国际刊号:2095-4344
  • 国内刊号:21-1581/R
  • 影响因子:1.38
  • 创刊:1997
  • 周期:周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辽宁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2018年14期文献
  • 可吸收材料及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

    背景:目前尚无确切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可吸收材料在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方面的优势或不足.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切开复位可吸收材料内固定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CNKI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PubMed等数据库,收集包括切开复位可吸收材料内固定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对照试验,提取数据,进行质量评价,并通过RevMan5.3软件进行系统评价,比较两组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平均住院费用差异、总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术后骨折延迟愈合发生情况、术后感染、神经损伤及肘部畸形等差异.结果与结论:共纳入7篇文献,涉及449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患者,试验组采用可吸收材料进行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克氏针进行内固定治疗.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术后骨折延迟愈合发生、肘部畸形发生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OR=0.72,95%CI(0.37,1.41),P=0.34;OR=0.46,95%CI(0.16,1.30),P=0.14;OR=0.70,95%CI(0.24,2.10),P=0.53],试验组总的不良事件、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OR=0.17,95%CI(0.08,0.38),P<0.0001;OR=0.09,95%CI(0.02,0.38),P=0.001],两组平均住院费用及神经损伤指标暂无可比性,尚需更多临床研究得出结论.结果表明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相比,可吸收材料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效果并不差,而预防不良事件及术后感染方面的效果更好.以上结论需要更多大样本、双盲、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论证.

    作者:陈星光;陆敏华;陆琳;王晓东;邹承达;濮冲 刊期: 2018年第14期

  • 载抗结核药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的体外缓释性能观察

    背景:载抗生素骨水泥在预防、治疗人工关节置换后感染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较多,然而有关载抗结核药物骨水泥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载抗结核药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在PBS模拟体液中的药物缓释性能.方法:采用等量递增法将骨水泥SimpLex P与8种抗结核药(吡嗪酰胺、异烟肼、利福喷丁、丙硫异烟胺、卷曲霉素、利福平、莫西沙星、阿米卡星)分别按40 g:1.5 g、40 g:2.5 g的比例混合,制备载抗结核药骨水泥标准试件16组,每组5个样本,共80个样本;对照组将40 g骨水泥粉剂与其液相单体同法混匀,制备非载药骨水泥标准试件1组,共5个样本.将所有试件浸泡于PBS模拟体液中,在不同的时间点取浸提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药物浓度.结果与结论:吡嗪酰胺1.5 g组、吡嗪酰胺2.5 g组、异烟肼1.5 g组、异烟肼2.5 g组、利福喷丁1.5 g组、利福喷丁2.5 g组、丙硫异烟胺1.5 g组、丙硫异烟胺2.5 g组、卷曲霉素1.5 g组、卷曲霉素2.5 g组、利福平1.5 g组、利福平2.5 g组、莫西沙星1.5 g组、莫西沙星2.5 g组、阿米卡星1.5 g组、阿米卡星2.5 g组在PBS中的有效释药时间分别可达到45,60,60,45,60,45,150,150,150,150,45,60,90,90,60,90 d,均具有良好的释药特性,尤其丙硫异烟胺1.5 g组、丙硫异烟胺2.5 g组、卷曲霉素1.5 g组、卷曲霉素2.5 g组、莫西沙星1.5 g组、莫西沙星2.5 g组、阿米卡星2.5 g组具有较长的释药周期,符合临床用药的要求;但结合前期研究,异烟肼、利福平、利福喷丁、丙硫异烟胺可明显降低骨水泥的机械强度,故不适于制备载抗结核药物骨水泥;吡嗪酰胺、阿米卡星、莫西沙星、卷曲霉素不影响骨水泥的机械强度,适于制备载抗结核药物骨水泥.

    作者:袁虎成;石仕元;马文鑫;杨小英;王嘉铭;王自立 刊期: 2018年第14期

  • 纳米级细胞型组织工程人工骨的构建:修复下颌骨缺损

    背景:研究表明将纳米级细胞型组织人工骨用于修复下颌骨缺损能发挥干细胞与纳米级材料的优势,是较佳的生物支架材料,能加速骨及软组织形成.目的:探讨纳米级细胞型组织人工骨构建方法及在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取1只新西兰大白兔,利用离心法获得骨髓基质干细胞,定向诱导为成骨细胞.取制备好的纳米相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将3×108 L-1成骨细胞10μL接种到复合材料上共同培养,制备纳米级细胞型组织人工骨.另取20只新西兰大白兔,在下颌体部位制作大小为15 mm×8 mm的单侧洞穿型骨缺损模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10)和人工骨组(n=10).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人工骨组植入纳米级细胞型组织人工骨,比较2组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①倒置显微镜下可见成骨细胞沿着材料边缘生长,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数量增加;②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纳米级细胞型组织人工骨材料表面可见大量细胞黏附,细胞呈梭形、多边形,细胞生长良好;③人工骨组植入后4周缺损部位缩小;植入后8周下颌骨缺损部位消失,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对照组植入后4周缺损部位大小变化不明显;8周时缺损部位缩小,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晰;④人工骨组修复后4,8周骨密度、骨小梁厚度及骨小梁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⑤人工骨组修复后4周,缺损部位存在较多新生骨,8周时可见大量成熟骨细胞;对照组修复后4,8周可见缺损部位存在少许成骨细胞,骨成熟度低;⑥结果提示,将制备的纳米级细胞型组织人工骨植入新西兰大白兔下颌骨缺损处,可明显促进缺损部位愈合,修复效果理想.

    作者:李冬梅;刘新晖;李庆星 刊期: 2018年第14期

  • 小剂量骨水泥弥散度的效果评价

    背景:在椎体成形治疗中,如何把握骨水泥注入剂量,获得满意的骨水泥弥散度,重建骨折椎体的生物力学平衡,目前没有统一定论.目的:探讨在椎体成形治疗中注入小剂量骨水泥的弥散程度.方法:将18只羊随机分为3组,均获取T12、L1、L2椎体,制备压缩性椎体骨折模型,A组T12、L1、L2椎体通过双侧椎弓根注入上下相邻椎体体积平均值15%的骨水泥,B组T12、L1、L2椎体通过双侧椎弓根注入上下相邻椎体体积平均值20%的骨水泥,C组T12、L1、L2椎体通过双侧椎弓根注入上下相邻椎体体积平均值25%的骨水泥.通过术后CT影像学表现观察骨水泥弥散情况,进行多个独立样本的秩和H检验,比较3组骨水泥弥散程度是否存在区别.结果与结论:3组骨水泥弥散程度无差异,弥散优良率均在80%以上.结果说明在椎体成形治疗中,向压缩骨折椎体内注入小剂量骨水泥,即上下相邻椎体体积平均值的15%,亦能达到良好的弥散度,恢复椎体生物力学的稳定性.

    作者:孙海波;齐明;海涌;王心宽;张武军;贺迎花;李华;张国富;赵继阳;曹连续 刊期: 2018年第14期

  • 3D打印复合型种植导板在游离端牙缺失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背景:目前3D打印技术为先进的一种工业制造技术,基于3D打印技术的外科导板主要由树脂制成,其精准度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但临床关于金属所制种植外科导板应用价值的报道研究较少.目的:探讨3D打印复合型种植导板在游离端牙缺失种植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64例游离端牙缺失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n=32)与研究组(n=32),分别采用传统种植导板和3D打印复合型种植导板进行种植修复,修复后3-6个月进行牙冠修复,牙冠修复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对比两组种植体尖部与颈部偏离值(包括垂直向、颊舌向、近远中向);牙冠修复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治疗成功率、咀嚼率;牙冠修复后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结果与结论:①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成功率、咀嚼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98.7%,95.6%;97.4%,97.1%,P>0.05);②研究组种植体尖部垂直向、颊舌向、近远中向偏离值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种植体颈部垂直向、颊舌向偏离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种植体颈部近远中向偏离值小于对照组(P<0.05);③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94%,91%,P>0.05);④结果表明,采用3D打印复合型种植导板在游离端牙缺失种植修复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在保证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的基础上减小种植体偏移.

    作者:赵殿才;聂玉洁;欧阳舢;林宵辉;胡惜娟 刊期: 2018年第14期

  • 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复合支架材料促进人牙髓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

    背景: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及可降解性,对细胞的黏附、增殖及血管生成极为有利.目的:观察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复合支架材料对人牙髓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牙髓细胞,接种在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接种前及接种后第1,3,7,14,24天,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与结论:①与接种前比较,接种于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0.01);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的细胞增殖能力逐渐增强;②与接种前比较,接种于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增强(P<0.01);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的细胞迁移能力逐渐增强;③与接种前比较,接种于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的细胞上清液中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增加(P<0.01);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的细胞上清液中碱性磷酸酶水平逐渐增强;④结果表明,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复合支架材料可促进人牙髓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过程.

    作者:潘福勤;刘建辉;庞胤;邱严力;周静;李琦;蔡春意 刊期: 2018年第14期

  • 全瓷材料及牙弓曲率对固定桥疲劳寿命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背景:采用循环疲劳有限元方法研究修复体的疲劳寿命更符合口腔实际情况.目的:研究不同牙弓曲率下不同全瓷材料固定桥的疲劳寿命.方法:将全瓷固定桥数字模型按照牙弓曲率建立4组模型(0°设为Ⅰ组,30°设为Ⅱ组,60°设为Ⅲ组,90°设为Ⅳ组),每组模型分别采用In-Ceram Zirconia、Zenotec、Lava全瓷材料进行固定桥疲劳寿命分析.结果与结论:全瓷固定桥连接体是应力集中的部位,也是应力极值部位、疲劳寿命短的部位及容易发生材料破损的部位.随着牙弓曲率的增加,In-Ceram Zirconia全瓷材料组疲劳寿命从4.6年下降到1.7年,Zenotec、Lava全瓷材料组均能保持19.6年的疲劳寿命;固定桥连接体是疲劳寿命短的部位.结果表明,尖牙前后区域采用In-Ceram Zirconia全瓷固定桥修复体的预期疲劳寿命较短,可能不是合适的修复材料;Zenotec和Lava全瓷材料在不同曲率下都能满足临床使用的预期寿命.

    作者:陆晓丰;凌厉;董宁 刊期: 2018年第14期

  • 无箍效应时不同黏结材料对扁圆形根管旁路充填后采用CAD/CAM一体化纤维桩核修复的黏结效果

    背景:一体化玻璃纤维桩核兼顾了铸造桩核良好的密合性和玻璃纤维材料适宜的弹性模量,如何为CAD/CAM一体化纤维桩核选择一种在无箍效应作用下合理的黏结系统,成为临床工作的重点.目的:比较3种黏结材料在无箍效应时,对扁圆形根管旁路充填后采用CAD/CAM一体化纤维桩核修复的黏结效果.方法:将90颗离体人下颌第一前磨牙随机分为3组,截冠后统一工作长度为14 mm,每组30颗,在根管手术显微镜下运用ProTaper Next镍钛系统进行根管旁路预备,统一采用热垂直加压充填技术进行根管旁路充填;使用1-4#Pesso钻去除根管内牙胶预备桩道,预备深度为9 mm,均不预备牙本质肩领,采用CAD/CAM技术制作一体化纤维桩核,3组分别运用KetacTM Cem Easymix玻璃离子、ONE-STEP PLUS通用型光固化黏结剂及RelyXTM Unicem 2自混自黏结树脂水门汀将CAD/CAM一体化纤维桩核黏结于桩道内,采用万用力学测量仪分析3种黏结材料对CAD/CAM一体化纤维桩的黏结效果.结果与结论:ONE-STEP PLUS通用型光固化黏结剂组、RelyXTM Unicem 2自混自黏结树脂水门汀组修复体的脱位力、微拉伸强度强于KetacTM Cem Easymix玻璃离子组(P<0.05);RelyXTM Unicem 2自混自黏结树脂水门汀组修复体的脱位力、微拉伸强度略高于ONE-STEP PLUS通用型光固化黏结剂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在无箍效应时,应用CAD/CAM一体化纤维桩进行扁圆形根管旁路充填后的牙体修复,以RelyXTM Unicem 2自混自黏结树脂进行修复能获得较为良好的黏结效果.

    作者:齐鲁;王星;吴佩玲 刊期: 2018年第14期

  • 可自主结合转化生长因子β1聚乙二醇水凝胶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

    背景:有研究将生物活性分子或者多肽接枝到聚乙二醇水凝胶表面,改善聚乙二醇的生物活性.目的:制备可自主结合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聚乙二醇水凝胶,观察其生物相容性.方法:分别制备聚乙二醇水凝胶(A组)、接枝细胞黏附多肽RGD的聚乙二醇水凝胶(B组)、接枝HSNGLPL多肽的聚乙二醇水凝胶(C组)、接枝细胞黏附多肽RGD与HSNGLPL多肽的聚乙二醇水凝胶(D组),检测4组水凝胶的接触角.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4组水凝胶中,待细胞贴附后,扫描电镜观察细胞-水凝胶复合物,并进行死活细胞染色.分别采用普通培养基(对照组)、4组水凝胶浸提液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1,3,5,7 d,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将4组水凝胶材料放入24孔板中,分别加入含转化生长因子β1的PBS溶液,1 h后进行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结论:①A、C组水凝胶接触角较大,B、D组水凝胶接触角较小;②扫描电镜显示,A、C组水凝胶表面几乎无细胞,B、D组水凝胶表面贴附较多细胞;③死活细胞染色显示,A、C组水凝胶表面几乎无活细胞,B、D组水凝胶表面贴附较多活细胞;④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5组细胞增殖活性逐渐增强,且5组间细胞增殖无差异;⑤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B组荧光强度很弱,几乎无荧光;C、D组有较强的绿色荧光;⑥结果表明,接枝细胞黏附多肽RGD与HSNGLPL多肽的聚乙二醇水凝胶,可自主结合转化生长因子β1,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鞠晓晶;潘国庆;刘星志;孙树金;黄立新;施勤 刊期: 2018年第14期

  • 胶原/硫酸软骨素/成纤维生长因子复合人工眼角膜的制备

    背景:传统角膜支架材料的强度和生物相容相差,采用天然角膜组织成分的胶原和硫酸软骨素制备人工角膜尚未见报道.目的:制备具有缓释生长因子、高强度和透光性、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胶原/硫酸软骨素/成纤维生长因子复合人工眼角膜.方法:将不同浓度(1%、5%、10%)的胶原溶液采用流延法制备为再生胶原膜,通过生物力学测试筛选出5%胶原溶液制备的再生胶原膜生物力学性能优,用于制备复合膜.通过EDC-NHS交联法将不同质量浓度(2,20,80 g/L)的硫酸软骨素固定于再生胶原膜上,得到胶原/硫酸软骨素复合膜,通过透光率筛选出20 g/L硫酸软骨素制备的胶原/硫酸软骨素复合膜透光性好,用于制备载生长因子复合膜.将胶原/硫酸软骨素复合膜与不同质量浓度(5,25,50 mg/L)的成纤维细胞因子10溶液共混于PBS中24 h,制备载生长因子胶原/硫酸软骨素复合膜,将其浸泡于PBS中,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生长因子水平.将再生胶原膜、胶原/硫酸软骨素复合膜及载生长因子胶原/硫酸软骨素复合膜分别与角膜上皮细胞共培养48 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筛选佳载生长因子胶原/硫酸软骨素复合膜.将载生长因子胶原/硫酸软骨素复合膜与角膜上皮细胞共培养,48 h后,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72 h后,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与结论:①成纤维生长因子10的释放量随复合膜中初始装载生长因子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同时,3种复合膜上的生长因子释放缓慢,并在72 h时分别达到11%、23%和30%,释放行为符合药代动力学过程;②通过MTT实验确定复合膜佳生长因子负载质量浓度为25 mg/L;③共聚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显示,载生长因子胶原/硫酸软骨素复合膜可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的黏附、生长及增殖;④结果表明,载生长因子胶原/硫酸软骨素复合膜有望成为一种优良的人工角膜支架材料.

    作者:毛宝亮;胡斌;贾磊;单恒悦;李响;王颖;袁琬娟;张凤超;陈敬华 刊期: 2018年第14期

  • 阴极弧沉积掺硅二氧化锆膜对MG63细胞相关因子的影响

    背景:采用各种表面改性方法提高医用钛及钛合金植入物的骨整合,是目前人工关节假体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目的:在纯钛表面制备掺硅二氧化锆膜,研究其对成骨样MG63细胞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磁过滤真空阴极弧沉积技术在纯钛表面分别制备掺硅二氧化锆膜与二氧化锆膜.将成骨样MG63细胞分别接种于掺硅二氧化锆膜、二氧化锆膜及纯钛片表面,接种后第1,4,7,10天,以定量RT-PCR法检测细胞骨保护素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基因表达情况,ELISA检测细胞分泌骨保护素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蛋白量.结果与结论:①接种第1天,3组骨保护素基因及蛋白表达无差异;接种第4天,掺硅二氧化锆膜组、二氧化锆膜组骨保护素基因及蛋白表达高于纯钛组(P<0.05),掺硅二氧化锆膜组、二氧化锆膜组骨保护素基因及蛋白表达无差异;接种第7,10天,掺硅二氧化锆膜组骨保护素基因及蛋白表达高于二氧化锆膜组、纯钛组(P<0.05);②接种第1天,3组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基因及蛋白表达无差异;接种第4,7天,掺硅二氧化锆膜组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基因及蛋白表达低于二氧化锆膜组、纯钛组(P<0.05);接种第10天,掺硅二氧化锆膜组、二氧化锆膜组基因及蛋白表达低于纯钛组(P<0.05),掺硅二氧化锆膜组、二氧化锆膜组骨保护素基因及蛋白表达无差异;③结果表明,在纯钛表面阴极弧沉积掺硅二氧化锆膜,能够上调成骨样MG63细胞内骨保护素表达水平,同时下调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表达水平.

    作者:章筛林;成翔宇;石继祥;周强;石文俊;刘孚瑛;纪斌 刊期: 2018年第14期

  • 不同灸材和艾材燃烧辐射的光谱特性

    背景:临床中对艾灸的药物作用和温热作用研究较广泛,但有关艾灸红外辐射效应的研究却很少.目的:揭示传统艾灸中艾条燃烧的光谱特性.方法:选取地丁草、灯芯草、烟草及艾绒为灸材,选取不同年份及艾绒比例的南阳艾条(南阳1年1:3、南阳3年1:3、南阳3年1:5、南阳3年1:10、南阳5年1:3、南阳5年1:5、南阳5年1:10、南阳10年1:5)及蕲艾(蕲艾5年1:5、蕲艾5年1:10)为艾材,使用光功率计搭建光谱测量平台,分析10种艾条燃烧时的光谱特性.结果与结论:①地丁草、灯芯草捣碎后的燃烧性能差,未测试其光谱;烟草光谱在红外区辐射强度很小,艾绒光谱从紫外覆盖到远红外,强度大且富含丰富的红外光辐射;②艾条的存储年份、艾绒比例、产地、制作工艺对艾条光辐射强度影响显著,艾条辐射峰均出现在近红外波段,光谱曲线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③艾绒比例与艾条光谱稳定性呈正比,相对于艾绒比例,存储年份对艾条光谱相对总强度影响更显著.通过实验获得不同灸材及不同艾材的全光谱,全面系统分析了艾条燃烧光谱特性,可为艾灸光辐射效应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郭媛;许雪梅;尹林子;丁一鹏 刊期: 2018年第14期

  • 一种可自动变形腔静脉滤器的体内评价实验

    背景:下腔静脉滤器是预防致命性肺栓塞的有效手段,现有滤器存在着一些不足,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目的:体内实验评价一种新型可自动变形腔静脉滤器的可变形性.方法:将L-丙交酯、ε-己内酯进行融合聚合,作为滤器的可降解变形开关;采用医用不锈钢丝作为滤器的金属结构部分,将可降解变形开关与金属结构结合,制成可自动变形腔静脉滤器.将8枚可自动变形腔静脉滤器分别植入8只成年比格犬肾下下腔静脉后,行下腔静脉造影,评估滤器的释放、形态和位置.2周后行静脉造影检查评价滤器的形态和位置、下腔静脉通畅情况,以及尸检是否发生肺动脉栓塞及其他并发症.结果与结论:①8枚可自动变形腔静脉滤器均成功植入,定位准确,无倾斜发生;②术后2周静脉造影证实,8枚可自动变形腔静脉均已成功变形,其中1枚发生了明显移位,移位至下腔静脉入右心房口处,并在该处造成无症状的下腔静脉阻塞;另外7枚可自动变形腔静脉滤器变形后形态位置正常,无倾斜,下腔静脉局部无狭窄及阻塞;肺动脉造影显示肺动脉主干未见明显充盈缺损;尸检发现滤器臂已被内皮化,与滤器臂接触的下腔静脉局部无明显狭窄;在滤器臂的底部有轻度内膜增生,其厚度小于1 mm,未造成管腔的明显狭窄;未发现腔静脉穿孔、腹膜后出血及周围脏器的损伤;③结果说明,可自动变形腔静脉滤器设计可行.

    作者:高喜翔;张建;谷涌泉;郭连瑞;佟铸;李立强;李建新;冯增国 刊期: 2018年第14期

  • 脂质体介导温敏型海藻酸/磷酸三钙/胶原Ⅰ水凝胶的性能

    背景:温敏水凝胶具有仿细胞外基质、良好生物相容性、微创可注射和原位成型等特点,在组织工程中广泛使用.目的:制备脂质体介导的温敏型海藻酸/磷酸三钙/胶原Ⅰ(Alg/TCP/Col)水凝胶,并对其进行表征.方法:通过交错融合制备包载不同浓度钙离子的脂质体Ca-IFVs,综合考察脂质体包封率和载药率,筛选佳钙离子浓度的脂质体,用于以下实验.将Alg/TCP/Col前体溶液(海藻酸或海藻酸/磷酸三钙前体溶液)与脂质体Ca-IFVs以不同的配比(5,10,15,20)在37℃下混合,制备温敏型水凝胶,观察水凝胶的结构、流变性、体积溶胀比及机械性能.将MC3T3-E1细胞分别接种于Alg/TCP/Col水凝胶、海藻酸水凝胶、海藻酸/磷酸三钙水凝胶表面,接种1,3,7 d后,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与结论:①冻干水凝胶中孔的尺寸在50-100μm范围,α-磷酸三钙的颗粒均匀地附着在海藻酸/α-磷酸三钙水凝胶的表面上;与海藻酸/α-磷酸三钙水凝胶相比,Alg/TCP/Col水凝胶是具有胶原纤维的致密聚集体;②Alg/TCP/Col水凝胶具有在35-39℃之间适当的相转变温度Tm;③随着复合材料凝胶中Ca-IFVs体积的增加,凝胶体积溶胀比增加,当将α-磷酸三钙复合物加入到海藻酸/α-磷酸三钙水凝胶中时,溶胀比略有降低;与海藻酸/α-磷酸三钙水凝胶相比,Alg/TCP/Col水凝胶的溶胀比增加;④在前体溶液与脂质体配比为10时,Alg/TCP/Col水凝胶、海藻酸/α-磷酸三钙水凝胶的压缩模量高于海藻酸水凝胶(P<0.05);⑤在前体溶液与脂质体配比为10时,海藻酸水凝胶表面的MC3T3-E1细胞呈圆形;海藻酸/α-磷酸三钙水凝胶中的细胞形态趋于扩展,散布在水凝胶孔表面上;在Alg/TCP/Col水凝胶表面的细胞具有应力延长形态,细胞形态趋势相似,并向凝胶内部延伸,同时数量显著增加;⑥结果表明脂质体介导的Alg/TCP/Col水凝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及细胞相容性.

    作者:谢宜刚;李小丽;陈昌盛;廖振华;刘伟强 刊期: 2018年第14期

  • 携载盐酸吉西他滨聚乳酸纤维膜可抑制骨肿瘤的生长

    背景:盐酸吉西他滨是一种水溶性抗癌药,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但其在体内存在释放过快等缺点.目的:观察载携盐酸吉西他滨聚乳酸静电纺丝纤维膜对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生长的影响.方法:分别制备聚乳酸静电纺丝纤维膜(对照组)与携载盐酸吉西他滨的聚乳酸静电纺丝纤维膜(实验组),并进行表征.将两组纤维膜分别浸泡于DMEM低糖培养基中,3,5,7 d取释放上清液.将第5代骨肉瘤细胞株MG-63接种于96孔板,每孔均加入含体积分数15%胎牛血清的DMEM低糖培养基,分7组培养,其中3组分别加入实验组3,5,7 d的释放上清液,另3组分别加入对照组3,5,7 d的释放上清液,以不加入释放上清液的为阴性对照组,培养3 d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RT-PCR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表达.结果与结论:①实验组与对照组纤维膜纤维丝平滑均一,表面没有明显的颗粒,两种纤维膜的纤维直径、接触角、拉伸强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CCK-8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对照组不同时间点的释放上清液对骨肉瘤细胞株MG-63的增殖无影响;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不同时间点的释放上清液可抑制骨肉瘤细胞株MG-63的增殖(P<0.05),并且随着释放上清液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越来越明显;③RT-PCR结果表明,与相同时间点对照组释放上清液比较,实验组释放上清液可增加细胞Bax mRNA表达,降低Bcl-2 mRNA表达;④结果表明携载盐酸吉西他滨的聚乳酸静电纺丝纤维膜,可持续抑制人骨肉瘤细胞MG-63的增殖,促进其凋亡.

    作者:刘星志;相宜;鞠晓晶;崔文国;施勤 刊期: 2018年第14期

  • 左氧氟沙星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微球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背景:普通剂型的左氧氟沙星在体内代谢快,半衰期短,纳米微球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目的:制备一种能够减少给药次数,维持平稳有效的血药浓度且能复合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上的左氧氟沙星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微球.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不同条件下的左氧氟沙星纳米微球.①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研究左氧氟沙星纳米微球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特性,普通剂型组通过耳缘静脉注射普通剂型的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0 mg/kg,未载药纳米微球组接受等剂量的未载药纳米微球,载药纳米微球组接受等剂量的左氧氟沙星纳米微球,每组8只.于定点时间测定静脉血中左氧氟沙星含量;②取45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尿路感染模型,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每日经耳缘静脉注入生理盐水;传统剂型组注入普通剂型的左氧氟沙星(20 mg/kg);纳米微球组注入相应等剂量的左氧氟沙星纳米微球.于不同时间点行尿细菌培养,检测尿白细胞、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9 d后行膀胱组织学检测评估左氧氟沙星纳米微球抗菌能力.结果与结论: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性:与传统剂型相比,优条件下的左氧氟沙星PLGA纳米微球可以明显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和给药频率;②抗菌性能评估:在每日用药的传统剂型组和仅一次给药的纳米微球组,兔感染症状逐步得到控制,在第9天时已基本治愈;此外,在相同时间点纳米微球组兔治愈数量基本高于传统剂型组,虽然只有在用药后的第5天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③结果表明:左氧氟沙星PLGA纳米微球抗感染能力强,缓释性能佳,能明显减少给药频次及延长作用时间,在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和组织工程尿道应用前景.

    作者:彭绪峰;罗文强;张心如;汪继洪 刊期: 2018年第14期

  • 负载纳米氧化锌丝素胶原蛋白支架修复皮肤创面

    背景:抗感染能力对于皮肤移植物的成败具有关键作用,将抗菌材料复合于支架上得到复合材料,是目前常用的增强移植物抗感染能力的方法之一.目的:研究负载纳米氧化锌丝素胶原蛋白支架的抗感染与抗炎作用潜能,以及其对创面修复再生的作用.方法:取32只SD大鼠,在其背部建立全层皮肤缺损模型,随机分2组干预,实验组植入负载纳米氧化锌颗粒的丝素胶原蛋白支架,对照组植入丝素胶原蛋白支架.移植后1,2,4,8周,测量创面剩余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移植后1,2,4周,取创面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与白细胞介素6特异染色,观察创面组织形态与炎症反应,同时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创面组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基因表达.结果与结论:①创面愈合率:实验组移植后2,4,8周的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移植后1周,对照组有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实验组炎症反应较轻,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旺盛.移植后4周,实验组创面表皮组织结构完整而致密,基本完成创面修复;对照组未见表皮覆盖,为瘢痕化修复;③白细胞介素6特异染色:实验组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6阳性着色,但程度深浅不一,移植后4周,对照组白细胞介素6表达量虽明显减少,但仍呈强阳性表达;实验组白细胞介素6呈弱阳性表达;④炎症因子表达:实验组移植后1,2,4周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基因表达均低于对照组,但仅移植后1,2周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负载纳米氧化锌颗粒的丝素胶原蛋白支架移植,能有效减轻皮肤创伤后引起的炎症反应,加速完成皮肤创面修复.

    作者:李青;全仁夫;陈利红;何丽红;陈恩良;胡华辉;郑宣 刊期: 2018年第14期

  • 纯钛表面纳米银涂层构建方法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性能的影响

    背景:纳米银是以纳米技术为基础制成的新型抗菌材料,理化性能稳定,且在电学、光学、催化方法性能较高,但是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性能颇有争议.目的:探讨纯钛表面纳米银涂层构建方法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性能的影响.方法:①纯钛表面纳米银涂层的构建:以羟基磷灰石及银粉末作为研究对象,根据20:1比例进行充分混合,将混合物进行球磨后保证颗粒能达到纳米级;②抗菌性能观察: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对象,采用小抑菌浓度试验测定纯钛表面纳米银涂层构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振荡培养时的抑菌浓度值,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经不同质量浓度纯钛表面纳米银涂层处理后葡萄球菌结构.结果和结论:①纳米银羟基磷灰石复合涂层与羟基磷灰石复合涂层一般形态表面涂层相对均匀.纳米银羟基磷灰石复合涂层颜色略呈白色但是略带黄,羟基磷灰石复合涂层钛片呈白色,涂层表面毛糙,结合牢固,均未见涂层剥脱;②纳米银组在37℃静态培养与37℃振荡培养抑菌能力,均高于羟基磷灰石组(P<0.05);③纳米银羟基磷灰石复合涂层在7,10,30 h对金黄色葡萄球菌600 nm吸光度值均低于羟基磷灰石复合涂层(P<0.05);④与羟基磷灰石涂层相比,纳米银羟基磷灰石复合涂层细胞颜色变浅,存在破裂死亡的细胞,并且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减少,存在大量空泡;⑤结果提示:以20:1比例的微米羟基磷灰石与微米银球磨经水浴、超声及热处理后成功构建纳米银涂层,该涂层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能发挥优越抗菌效果.

    作者:王复超;王明伟;李华壮;王善涛;赵光宗 刊期: 2018年第14期

  • 组织工程化软骨细胞移植修复膝关节大面积全层软骨缺损

    背景:目前应用正常透明软骨来移植修复软骨大面积全层缺损已成为热点,但缺乏较大样本的组织工程化软骨移植的疗效随访研究.目的:观察组织工程化软骨细胞移植治疗膝关节大面积全层软骨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纳入21例(23膝)OutbridgeⅢ-Ⅳ度的膝关节软骨缺损患者,其中缺损面积为3.5-11.2 cm2,对患者进行组织工程化软骨细胞移植治疗,术后按康复计划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并定期随访复查膝关节MRI及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主观膝部、Lysholm评分等指标.结果与结论:①疼痛情况:患者随访时间为3-1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关节疼痛不适均有明显改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所有患者在术后1年基本表现为无痛;②影像学改变:所有患者术后1年复查MRI均显示软骨修复良好,受区软骨厚度及MRI信号与周围软骨一致,骨质与周边骨质完全愈合;③膝关节功能:术后3,6,12月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主观膝部评分及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有较明显提高(P<0.05);④结果证实,组织工程化软骨细胞移植作为一种改进的软骨细胞移植方法安全有效,是修复软骨缺损的一种可靠方式.

    作者:冯文哲;陆伟;许鉴;朱伟民;欧阳侃;彭亮权;柳海峰;李皓;陈康;李瑛 刊期: 2018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