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国际刊号:2095-4344
  • 国内刊号:21-1581/R
  • 影响因子:1.38
  • 创刊:1997
  • 周期:周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辽宁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剑桥科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2018年29期文献
  • 脂肪干细胞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相关临床试验项目及注册

    背景:骨性关节炎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关节疾病,然而人们尚未研发出可以有效控制甚至逆转疾病进展的疗法.虽然近年应用脂肪干细胞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试验正逐步展开,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未经严格论证.目的:归纳总结已完成且已发表与已注册且尚未完成的应用脂肪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炎的相关临床试验,列举其试验设计,分析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在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和Clinicaltrials.gov中检索发表于2017年12月之前关于脂肪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炎的相关临床试验文献,纳入标准为脂肪干细胞应用于膝骨关节炎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或病例系列研究,纳入文献需提供详细试验设计、临床资料与随访结果.结局评价指标包括文献证据等级、受试者入选标准、脂肪干细胞治疗方案、临床随访结果、严重不良事件等.结果与结论:纳入了9项进行中临床试验,列举试验设计以及预期观察结果.纳入了9篇已完成临床试验,其中2篇对照试验,2篇剂量效应研究试验,5篇病例系列报道.结果显示受试者在接受脂肪干细胞治疗后疼痛程度和关节功能等方面有显著改善,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以上临床试验结果证实了脂肪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然而结果显示已完成临床试验证据等级较低.

    作者:庞之楹;尹峰;袁锋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整合素和E-钙黏素在诱导多能干细胞重编程及干性维持中的作用

    背景:诱导多能干细胞在疾病模型和再生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利用安全高效的方法进行体细胞重编程是诱导多能干细胞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前提.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细胞黏附分子整合素和E-钙黏素对诱导多能干细胞重编程和干性维持有重要影响,对其分子机制的研究将帮助研究者设计更加安全有效的重编程方法和深入全面的理解重编程过程.目的:从机制层面对整合素和E-钙黏素在诱导多能干细胞重编程及干性维持中的作用进行归纳总结.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6年至今有关细胞黏附影响诱导多能干细胞重编程及干性维持的文献,从中挑选63篇与研究目的相关性较强,质量较高的文章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整合素介导的细胞-基质间黏附与E-钙黏素介导的细胞-细胞间黏附可分别激活下游信号通路调控多能性基因表达,还可以作用于细胞骨架与核膜直接连接,通过多种机制产生基因水平、蛋白质水平和表观遗传学水平上的变化,终影响诱导多能干细胞重编程及干性维持.

    作者:胡若文;陈晓芳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阿尔茨海默模型大鼠行为学及脑内的神经递质

    背景:大量研究已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促进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其来源有限,并且取材对人体创伤较大,因此寻找更加合适的种子细胞有很重要的意义.目的:观察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阿尔茨海默模型大鼠行为学及脑内神经递质的改善作用.方法:将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3组,正常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或处理;模型组与实验组采用皮下注射D-半乳糖联合脑双侧海马注射β淀粉样肽25-35的方法,建立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模型,每组15只.造模成功后,向实验组大鼠双侧海马内注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悬液(细胞浓度1×108L-1,每侧5 μL),模型组不进行细胞移植.细胞移植4周后,进行水迷宫行为学实验、脑组织匀浆神经递质检测及脑海马组织病理观察.结果与结论:①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实验不同时间点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 < 0.05),在目标象限的活动路程减少(P < 0.05);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实验不同时间点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 < 0.05),在目标象限的活动路程增多(P < 0.05);②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匀浆乙酰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水平显著升高(P < 0.05),胆碱乙酰转移酶水平显著降低(P < 0.05);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大鼠脑组织匀浆乙酰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水平显著降低(P < 0.05),胆碱乙酰转移酶水平显著升高(P < 0.05);③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神经数量明显减少,细胞间隙增大,胞体发生退化,细胞核出现固缩,核仁不明显,部分细胞出现空泡;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神经形态较为完整,趋于正常,神经细胞数量有所增加;④结果显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阿尔茨海默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调节其脑内神经递质水平.

    作者:何佳;鄢波;宋晓征;伍雪英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早期T细胞受体删除环的检测分析

    背景:目前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免疫监测缺乏直接明确的检测指标,利用不断改良的实时定量荧光PCR技术监测T细胞受体删除环(T-cell receptor excision circle,TREC或signal joint T-cell receptor excision circle,sjTREC)拷贝数来反映胸腺新近功能,从而评估免疫重建水平,指导预后治疗.目的:检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免疫重建早期T细胞受体删除环水平,分析移植方式、年龄、疾病类型、性别等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Taq Man探针,实时定量荧光PCR技术检测29例健康正常人,19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患者,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外周血1 000个细胞中所含sjTREC拷贝数.结果与结论:①正常对照组1 000个细胞中所含sjTREC拷贝数为26.99±29.3,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男女性别 sjTREC 水平无明显差异;患者组移植前 sjTREC 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6);②6例患者移植后1个月时sjTREC水平上升,移植后6个月时sjTREC水平下降;③移植后6个月时2例HLA半相合亲缘移植与4例HLA全相合非亲缘移植患者sjTREC水平接近;④结果表明,移植前患者胸腺功能严重受损,在移植后 1 个月出现短暂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可能与胸腺应激性反应相关;亲缘与非亲缘移植、男性与女性、不同年龄患者等单因素分析未见明显差异,但移植后 sjTREC 水平上升反映了移植后胸腺新近输出功能的变化,体现了免疫重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作者:王坤;韩俊永;陈金烟;刘慎敏;薛士杰;金静君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不同途径移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修复肝纤维化:客观标准评价的比较

    背景: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脏损伤的过程中,移植途径的选择可能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目的:对比分析经尾静脉、门静脉及肝动脉途径移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修复肝纤维化大鼠的差异.方法:75只雄性大鼠中取15只作为正常对照,不进行任何干预;取剩余60只大鼠,采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的方法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4组干预,其中3组分别经肝动脉、门静脉、尾静脉移植同种异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悬液2 mL(细胞浓度为1×109L-1),模型组尾静脉注射等量的细胞培养液.细胞移植4周后,进行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及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与结论:①与模型组相比,尾静脉移植组、肝动脉移植组和门静脉移植组大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总胆红素水平显著降低(P < 0.05);与尾静脉移植组相比,肝动脉移植组和门静脉移植组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P < 0.05);肝动脉移植组上述指标与门静脉移植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与模型组相比,尾静脉移植组、肝动脉移植组和门静脉移植组大鼠肝组织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和Ⅲ型前胶原水平均显著降低(P < 0.05);与尾静脉移植组相比,肝动脉移植组和门静脉移植组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P < 0.05);肝动脉移植组上述指标与门静脉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苏木精-伊红及Masson染色显示,模型组呈典型的肝纤维化病理改变;与模型组相比,尾静脉移植组、肝动脉移植组和门静脉移植组肝纤维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肝动脉移植组和门静脉移植组改善程度优于尾静脉移植组;④结果表明,经尾静脉、肝动脉及门静脉移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均可改善 SD 大鼠肝纤维化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程度,其中经肝动脉与门静脉移植的效果要优于尾静脉移植.

    作者:古春;俞小炯;董科;熊伟;彭盛坤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中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微小残留病检测意义的Meta分析

    背景:白血病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和血液细胞学达到完全缓解后体内仍残留白血病细胞,因此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被认为与患者的复发有高度相关性.MRD状态是否会影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生存,仍是争议的焦点.目的:探讨中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MRD检测的意义.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及Embase数据库,查找中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MRD检测意义相关临床研究.采用STAT 12.0进行数据分析,应用HR及其95%CI表示其关联强度.结果与结论:共纳入8项研究,涉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908例,其中MRD阳性患者227例,MRD阴性患者681例.Meta分析发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MRD阳性患者总生存期(HR=11.81,95%CI:4.76-29.31, P=0.000 1)、无疾病进展期(HR=10.75,95%CI:3.73-30.96,P=0.000 1)、累积复发率(HR=44.15,95%CI:13.20-147.69,P=0.000 1)、非复发死亡率(HR=2.14,95%CI:1.48-3.10,P=0.001)均明显劣于MRD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中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MRD阳性可能提示不良预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有必要采用合理的方法检测MRD状态.

    作者:冯友繁;魏小芳;张启科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3D培养体系下人来源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向肝细胞的转化

    背景:生物型人工肝的构建有望成为治疗急性肝衰竭的有效方法,但构建人工肝的种子细胞来源、培养模式、营养获取等方面仍存在较多难题,制约血液净化-人工肝的发展与临床应用.目的:探讨在不添加外源血清等异种来源物质的条件下将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含Transwell小室的6孔板构建3D培养体系,外源添加丙戊酸和尼克酰胺对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并将分化的肝细胞样细胞与生物补片共培养.实验分为5组: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为A组、正常肝细胞为B组、不添加尼克酰胺诱导分化的肝细胞样细胞为C组、添加尼克酰胺诱导分化的肝细胞样细胞为D组、在生物外科补片上培养的肝细胞样细胞为E组.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D组肝细胞样细胞的形态;免疫荧光检测D组细胞中肝细胞核因子4α和甲胎蛋白的表达;荧光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B、C、D组细胞中甲胎蛋白与白蛋白的mRNA和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A、C、D组细胞的分化效率;免疫细胞化学检测B组和E组细胞中胆盐输出泵蛋白的表达;ELISA检测D组和E组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活性、白蛋白和尿素氮含量.结果与结论:①D组细胞由梭形逐渐转变成多边形;②D组细胞中肝细胞核因子4α和甲胎蛋白呈阳性表达;③D组细胞中甲胎蛋白、白蛋白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高于A组和C组(P < 0.01);④B组和E组细胞中胆盐输出泵蛋白呈明显阳性表达;⑤E组细胞乳酸脱氢酶活性、白蛋白和尿素氮的含量明显高于D组(P < 0.01);⑥结果表明,外源添加小分子化合物的三维培养体系和生物外科补片联合应用有助于促进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为功能性肝细胞样细胞.

    作者:李嘉晋;王荣丽;李婷婷;何东;石伟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Lingo-1介导Rho-ROCK通路调控神经干细胞的分化

    背景:Lingo-1在神经元轴突再生、髓鞘形成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是否参与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调控以及具体机制尚无定论.目的:观察干预神经干细胞Lingo-1表达水平对其分化方向的影响,并探索其可能机制.方法:从新生大鼠脑组织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经神经干细胞标志物检测鉴定后分别使用Lingo-1 shRNA慢病毒载体及阴性对照病毒转染神经干细胞,再用成神经元诱导分化培养基培养7 d,随后运用免疫荧光、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神经元相关标志物表达,并检测RhoA、ROCK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①从新生大鼠脑组织所分离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呈浮球状生长,高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物Nestin、Sox2与Pax6,符合神经干细胞特征;②慢病毒载体转染可在mRNA及蛋白质水平实现对神经干细胞Lingo-1的干扰,经诱导培养7 d后Lingo-1敲低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显著增加,且伴随着RhoA、ROCK1蛋白表达水平的下降;③结果表明,Lingo-1参与对神经干细胞分化方向的调控,抑制Lingo-1可促进其向神经元方向分化,该过程可能与调控Rho-ROCK通路有关.

    作者:彭志明;赵晓阳;朱凯;万勇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Purmorphamine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

    背景: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分化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有效提高神经干细胞向神经细胞的分化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据近文献报道,小分子化合物purmorphamine在各类细胞增殖及分化实验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的:探讨小分子化合物purmorphamine通过上调Shh信号通路对神经干细胞分化为各类神经细胞的促进作用.方法:从小鼠胚胎海马区分离培养得到原代神经干细胞,取第2-4代生长良好的细胞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用不添加purmorphamine的分化培养基培养,实验组用添加1 μmol/L purmorphamine的分化培养基培养.培养7,14 d后,通过免疫细胞化学、RT-qPCR方法检测神经细胞标志物的表达量.结果与结论:①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生长良好,神经球中的大部分细胞表达特异性标志物 nestin;②对照组及实验组均可见到TUJ1、GFAP、MAP2、MBP染色阳性;③RT-qPCR显示第7天实验组的TUJ1、GFAP、MAP2、MBP表达量均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 < 0.05);第14天实验组的Smo、Ptc1、Gli-1表达量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 < 0.05);GFAP、MAP2、MBP 的表达量也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 < 0.05);④以上数据表明purmorphmine能通过上调Shh信号通路来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分化.

    作者:黄志;张良明;陈瑞强;杨阳;杨补;刘畅;陈振翔;刘灿;戎利民;刘斌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小檗碱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迁移

    背景:小檗碱是中药黄连的主要生物碱,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多种活性作用.目的:观察小檗碱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迁移的影响以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全骨髓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整细胞浓度至1.5×109L-1备用.小檗碱用二甲基亚砜溶解,并用含体积分数为1%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基稀释,分别将浓度调整为1,3,10 μmol/L.MTT 法检测小檗碱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性的影响,Transwell 小室和划痕实验检测小檗碱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小檗碱对p-AKT通路调控作用.结果与结论:①小檗碱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活力无影响;②小檗碱在10 μmol/L浓度下能够显著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划痕实验结果与 Transwell 实验相一致;③加入小檗碱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p-AKT表达,加入p-AKT抑制剂LY294002能够逆转小檗碱的促迁移作用;④结果表明,小檗碱能够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

    作者:李琼静;罗琪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纯钛表面微米坑复合纳米管形貌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

    背景:近年来对钛种植体材料表面微米纳米的仿生设计成为了生物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观察纯钛试件表面微米坑复合纳米管形貌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酸蚀阳极氧化方法,在纯钛表面构建微米坑复合纳米管形貌,作为实验组,以抛光处理的光滑钛试样为对照组,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两组试样表面形貌.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两组钛试样表面,常规培养7 d内,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成骨诱导培养3,7,14 d后,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成骨诱导培养7,14,21 d,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成骨标志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对照组试样表面无微米及纳米级结构,实验组试样表面可见为凹凸不平的微米坑形貌与均匀分布的纳米管阵列;②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两组试样表面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逐渐增加,实验组培养3, 5,7 d的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 < 0.05);③实验组成骨诱导培养7,14 d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对照组(P < 0.05);④实验组成骨诱导培养7,14,21 d的骨桥蛋白、骨特异性转录因子、骨钙素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⑤结果表明,钛表面微米坑复合纳米管形貌有利于骨髓间充干细胞的增殖与成骨分化.

    作者:马燕;张华;商建平;姜琦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Runx2慢病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骨性关节炎的关节损伤

    背景: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可分化为成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Runx2 能够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软骨细胞和成骨细分化、成熟,从而促进骨愈合.目的:探讨Runx2慢病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性关节炎关节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①分离培养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Lenti-Runx2-EGFP慢病毒(Runx2组)转染细胞,同时转染不含Runx2基因的慢病毒(阴性对照组),并设置未用慢病毒转染的空白对照组;转染48 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计算转染效率,并用嘌呤霉素筛选稳定转染的细胞株;②将C57BL/6小鼠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切断建立骨性关节炎模型,并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Runx2 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分别于小鼠膝关节腔内注射0.1 mL生理盐水、0.1 mL含1×107个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盐水、0.1 mL含1×107个Runx2慢病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抗原CD90、CD105高表达,慢病毒转染效率(88.57±3.07)%,经4 mg/L嘌呤霉素筛选得到稳定转染细胞;②Runx2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软骨完整,无明显退化,关节面平整;其他2组软骨退变,关节面不平;③Runx2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软骨细胞多,软骨层厚;其他2组软骨细胞减少,软骨层变薄,且Runx2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Mankin’s评分低于其他2组;④Runx2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Ⅱ型胶原蛋白阳性率大于其他2组,Ⅹ型胶原蛋白阳性率小于其他2组;⑤Runx2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Runx2、骨形成蛋白2、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和骨桥蛋白蛋白及mRNA表达高于其他2组;⑥结果说明,Runx2慢病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骨性关节炎关节损伤修复,从而为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作者:段志斌;仇志强;彭鲲;徐泽敏;成科;陈翔;矢庆明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卵巢癌细胞系ID8中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鉴定

    背景:肿瘤干细胞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鼠卵巢癌细胞系 ID8 中是否存在肿瘤干细胞仍未见报道.目的:分选小鼠源性卵巢癌细胞系ID8的肿瘤干样细胞,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应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 ID8 细胞,将获得悬浮球细胞传代扩增.体外采用 CCK8 法、平板克隆、Transwell小室侵袭及体外药敏实验观察悬浮球细胞与常规培养的ID8细胞在生物学功能上的差异.应用定量PCR以及Western blot检测悬浮球细胞和非悬浮球细胞的肿瘤干细胞标志ALDH1的表达水平,并通过小鼠致瘤实验观察其成瘤能力.结果与结论:小鼠卵巢癌 ID8 细胞能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形成可稳定传代的悬浮球细胞,与非悬浮球细胞相比,具有较强的增殖、自我更新、侵袭、耐药及致瘤的能力,并高表达肿瘤干细胞标志 ALDH1.说明无血清培养法可以有效的富集具有卵巢癌干样细胞特征的ID8悬浮球细胞.

    作者:俞晓毓;吴迪;王净;李菲;白绪乐;赵枫姝;窦骏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促进神经胶质瘤干细胞的增殖与迁移侵袭

    背景:目前关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recombinant 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2, IGFBP-2)对神经胶质瘤影响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并且内源性IGFBP-2无法解释血清中IGFBP-2的一系列作用,需进一步阐明外源性IGFBP-2的作用.目的:观察IGFBP-2干预后神经胶质瘤干细胞的增殖与迁移侵袭能力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技术从人胶质瘤细胞 U251 细胞中分离 CD133+胶质瘤干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CD133、Nestin的表达进行鉴定;将CD133+胶质瘤干细胞分2组干预,以500 μg/L IGFBP-2干预48 h作为实验组,未经IGFBP-2干预作为对照组.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CNA、Ki-67、ERK及p-ERK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实验组培养2-5 d的吸光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实验组细胞增殖相关蛋白PCNA、Ki-67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实验组迁移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实验组侵袭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④两组ERK蛋白表达无差异,但实验组p-ERK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结果表明,IGFBP-2可促进神经胶质瘤干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并且ERK通路可能在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赵伟;唐辉;邵川;谯飞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24、CD44在胃癌组织中的共表达及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

    背景:国内外研究显示CD24、CD44表达与胃癌的疾病进展、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可能存在密切关系.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干细胞标志物CD24、CD44共表达情况及对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4月至2012年4月在菏泽市立医院胃肠外科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胃组织中CD24、CD44蛋白表达情况,记录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并随访.统计分析CD24、CD44双阳性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在180例患者中,CD24阳性率为57.5%(92/180),其中低表达54例,高表达38例;CD44阳性率为49.3%(79/180),其中低表达48例,高表达31例.二者的共表达率为24.3%(39/180),双阴性率为30.0%(48/180);②与癌组织相比,正常胃组织和癌旁组织CD24、CD44的阳性率均较低,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③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D24、CD44在胃癌组织中的共表达与胃癌组织大小、T分期、N分期、脉管浸润相关(P < 0.05),但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WHO病理分型、Lauren分型、M分期无关(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T分期、N分期是影响CD24、CD44在胃癌组织中共表达的独立性危险因素;④Spearman 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D24 和 CD44 的表达强度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r=0.020, P=0.795);⑤180例患者,失访17例,失访率为9.4%.5年内死亡87例,CD24单阳组53例患者,死亡21例;CD44单阳组40例患者,死亡23例;双阴组48例患者,死亡13例,双阳组39例患者,死亡30例.Log-rank统计检验显示,4组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21.72,P < 0.001),CD24(+)CD44(+)患者预后差;⑥结果表明,CD24、CD44在胃癌中有较高的阳性率,且与患者分期密切相关.二者的共表达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强烈信号.

    作者:韩方征;张潇霖;董唯一;谢云亭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人脂肪干细胞及外泌体冻干粉的安全性

    背景:随着外泌体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实验证实外泌体用于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如何稳定保存外泌体、不丧失其功能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探索冻干技术与常规冻存方法保存脂肪干细胞外泌体的形态学差异,探索外泌体冻干粉用于机体注射的安全性.方法:分离培养人脂肪干细胞并提取外泌体,将预处理的细胞及外泌体进行冻干处理,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BCA检测外泌体冻干粉的蛋白含量.血管刺激性实验、肌肉刺激性实验、溶血性实验、主动全身过敏性实验、被动皮肤过敏性实验检测外泌体冻干粉的安全性.结果与结论:外泌体经冻干、再水化处理后仍保持膜完整性,外泌体蛋白测得量恒定;外泌体冻干粉、外泌体、脂肪干细胞冻干粉、脂肪干细胞的5种安全性实验均阴性,不存在排异反应,机体注射安全性可靠.

    作者:李洪超;金银鹏;王皙;李莉;傅青春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脂肪干细胞移植联合乌司他丁对急性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背景:研究表明乌司他丁可抑制小肠细胞凋亡,有助于减轻由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肠道损伤.另有研究表明移植的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迁移并定居到受损肠道,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在乌司他丁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脂肪干细胞移植可能具有协同作用,相互提高治疗效果.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脂肪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05只SD大鼠,随机取20只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灌肠和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余85只用TNB灌肠以建立急性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终建模成功80只大鼠,将之随机均分为4组,其中模型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脂肪干细胞组尾静脉注射PKH26标记的脂肪干细胞悬液,乌司他丁组腹腔注射乌司他丁;联合治疗组尾静脉注射脂肪干细胞悬液,同时腹腔注射乌司他丁,1次/d,连续3 d.治疗3 d后取结肠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TUNEL染色、RT-PCR、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结论:①脂肪干细胞组和联合治疗组大鼠结肠组织内可见PKH26标记的阳性细胞;②模型组大鼠肠道组织损伤明显加重,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较多;脂肪干细胞组和乌司他丁组肠道组织损伤明显减轻,联合治疗组肠道组织损伤轻;③模型组结肠细胞凋亡多,脂肪干细胞组和乌司他丁组次之,联合治疗组少;④脂肪干细胞组和乌司他丁组结肠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 < 0.05),联合治疗组结肠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水平较脂肪干细胞组和乌司他丁组也有明显降低(P < 0.05);⑤结果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可能参与了急性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过程,脂肪干细胞移植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具有协同作用,明显减轻了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

    作者:王树英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冻存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背景:目前大多数报道是从新鲜脐带中分离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而从冻存脐带组织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鲜有报道.目的:从冻存人脐带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并比较多种培养方法获得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从冻存脐带组织中分离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用有血清和无血清培养基培养,观察其形态特征,绘制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和第14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含血清培养基培养)表面抗原表达;第3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分别用成脂、成骨、成软骨诱导培养液诱导其分化,qPCR鉴定分化标记基因表达;检测第7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及其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与结论:①从冻存人脐带组织原代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呈梭形纤维样细胞形态,生长力旺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用无血清培养基传代培养,但增殖速率还远低于有血清培养基;②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CD90、CD73、CD105呈强阳性表达,CD45、CD34、CD14/CD11b、CD79a/CD19、HLA-DR呈阴性表达;③经成脂、成骨和成软骨诱导培养14-28 d后,脂肪细胞标记基因PPARγ、骨细胞标记基因 Osteonectin、软骨细胞标记基因 CollagenⅡ的表达量显著升高;④第 7 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培养上清可检测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扰素α2、趋化因子 IP-10、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6等细胞因子;⑤结果提示可从冻存人脐带中培养扩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作者:刘亭;姜翙;刘志华;孙宁;李晓媚;翁锦生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可抑制Th22细胞的表达及功能

    背景:Th22细胞是一种新型CD4+辅助T细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具有T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对Th22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STR基因分型鉴定细胞株特性.收集第4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提取外泌体,透射电镜观察形态与粒径,Western blot检测表面特异标志CD63、CD81的表达,BCA法测定外泌体浓度;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与淋巴细胞刺激剂活化的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6 h,流式细胞术检测Th22细胞的比例以及对CD3+CD4+T、CD3+CD8+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共培养72 h,流式细胞术检测白细胞介素22的含量.结果与结论:成功建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原代细胞系且可稳定传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具有典型的外泌体形态及标识性蛋白,可明显抑制CD3+CD4+T细胞(P < 0.05)和CD3+CD8+T细胞(P < 0.01)的增殖,抑制Th22细胞的表达比例并降低其主要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2的表达含量(P < 0.01).结果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以抑制Th22细胞的表达及功能,具有免疫调节能力,有望成为一种免疫治疗的新选择.

    作者:李伟伟;李晓丰;侯萍;李剑平 刊期: 2018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