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家属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不同阶段的照护体验.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以半结构访谈法访谈AMI患者的家属照顾者19名,并以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 AMI患者手术前期,其家属的照护体验可归纳为心理负担过重与相关知识缺乏;手术期主要为心理压力过大;手术后期为:心理负担减轻,新的相关知识缺乏,照护技能欠缺及社会支持需求迫切.结论 了解AMI患者家属在PCI围手术期的不同照护体验可协助护理人员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轻家属焦虑水平,提高其照护能力,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王姗姗;薛小玲;杨小芳;赵雪萍;马芳琴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索奥马哈系统应用于医护养中心慢性病老年人的效果.方法 通过方便抽样法选择医护养中心慢性病老年人48例,应用奥马哈系统评估护理问题、实施护理干预,并在干预前后评分,数据录入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医护养中心慢性病老年人存在29类护理问题,占总数的69.05%,4个干预类别均有采用,共选择69个干预导向,占总数的90.79%,干预后K-B-S评分分别为(3.85±0.89),(3.92±0.83),(4.05±0.77)分,高于干预前的(3.07±0.83),(3.16±0.75),(3.61±0.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奥马哈系统应用于医护养中心慢性病老年人,能够提高其认知、行为和状态水平.
作者:邓敏;沈军;朱跃平;喻秀丽 刊期: 2014年第16期
化疗是目前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70%~80%的肿瘤患者需要接受化疗[1-2],但90%以上的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破坏其他正常组织细胞而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中常见的是消化道不良反应[3~5].恶心、呕吐是常见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在没有镇吐治疗的情况下70%~80%接受化疗的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6],即便使用止吐剂,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仍分别高达55%和41%[7].严重的呕吐不但可致患者食欲不振,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免疫力降低,而且可造成患者精神极度紧张、焦虑,甚至因为严重的恶心、呕吐,有20%的患者需推迟化疗,30%的患者拒绝进一步接受化疗,影响化疗效果.因此,本研究旨在回顾14种护理核心期刊刊载的肿瘤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相关文献,分析其研究的现状和进展,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和方向,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晓庆;段培蓓;张晓琴;诸建华;黄为君;梅思娟;杨丽华;孙龙 刊期: 2014年第16期
基于能力本位的培养理念,在护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本文从确定课程培养目标、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优化学习情境设计、改革教学方法、构建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相关阐述,以适应护理岗位的需要,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提供保障.
作者:王雁梅;刘会民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调查儿童青少年癌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生活质量状况,分析两者的关系,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运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自评量表(PTSD-SS)和生活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 V3)组合问卷分别调查儿童青少年癌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生活质量状况,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PTSD-SS总分与EORTC QLQ-C30功能领域及整体生活质量领域得分之间呈负相关,与症状领域及6个单项领域得分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儿童青少年癌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差的功能状况和生活质量还有高水平的症状问题密切相关.创伤后应激障碍对儿童青少年患者生活质量构成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越高,生活质量就越低.
作者:梁瑞媚;范淑群;江丽娇;刘兴丽 刊期: 2014年第16期
护士的临床思维是开展整体护理的必要前提与基础,也是真正按照护理程序开展临床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我国现阶段对本科护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以护理查房、PBL教学、小组讨论、情境模拟教学、概念图等为主,尽管在培养护生临床思维方面初见成效,但随着护理程序的继续发展变化,护理教育工作者需要继续接受模型开发的教育,其中一个工具就是“结局-当前状态检验”模型(Outcome-Present State Test Model),简称OPT模型.本文就OPT模型产生背景、结构框架做一介绍,以期为护理教育者在培养护生临床思维能力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月霞;袁义厘;沈丽娟;邹晓月 刊期: 2014年第16期
心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致全身血流中断,是临床危急的病症之一.随着建立在大量临床干预研究及新技术发展基础上的心肺复苏指南的不断更新,自主循环恢复率大为提高,但心肺复苏后死亡率却没有明显下降,而主要死亡原因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PCAS)的发生.有研究发现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中有>50%的患者早期会出现心血管衰竭独立危险因素[1],目前对PCAS的处理已成为改善心搏骤停生存链的重要一环[2],逐渐为广大临床医务人员所重视.我科2010年12月至2013年6月对53例心肺复苏后患者发生心血管衰竭危险因素采取了预警分析并加以护理干预,为临床工作者对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评估提供了依据,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宏梅;姜梅英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检验中文版成功老龄量表(successful aging inventory,SAI)的信效度.方法 按照Brislin翻译模式将量表译成中文版本,对181例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评定问卷的信效度.结果 量表内容效度指数(S-CVI/Ave,均值S-CVI)为0.975,主成分法提取5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为58.035%.Cronbach α系数为0.832,折半信度系数为0.871.结论 SAI中文版符合心理学要求,可做为我国成功老龄的测量工具.
作者:程彦伶;许翠萍;季红;张慧;高青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危重新生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静脉开放的佳途径,其具有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既减少了对患儿的过度刺激,又保证了静脉营养的供给[1],尤其早产儿的长期静脉营养治疗,但国内外也有文献报道一些罕见或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包填塞、臂动静脉瘘管、神经损伤、呼吸窘迫、液体渗漏肝实质引起腹痛和呼吸困难[2-3]等.PICC液体渗出导致胸腔积液病例较罕见,是PICC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一旦出现很难补救,只能拔管[4].我科于2011年9月发生1例PICC并发胸腔积液,经积极抢救治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作者:阮淑琴;贾玉双;吕俊英 刊期: 2014年第16期
胸腹联体儿是一种罕见的先天畸形,发生率为1/5000,因60%左右为死胎,实际发生率为1/200 000[1-2].联体双胎有多种类型,胸腹联体畸形属其中一种,因可能存在心脏及大血管相连畸形,90%以上难以分离[3].我院于2013年10月21日成功实施1例胸腹连体婴儿肝脏分离手术,本文将手术护理配合要点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颜艳 刊期: 2014年第16期
脑淋巴瘤是淋巴细胞肿瘤,它既压迫又浸润周围正常组织,临床上常见肿瘤细胞侵犯第三脑室壁和胼胝体,从而造成人格改变,灵敏性和认识力下降1].情感障碍是一组以情感显著而持久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主要指躁狂和抑郁,本征临床上有反复发作的倾向,躁狂和抑郁可交替发作或单相发作或混合发作[2].肿瘤科20%~45%的癌症患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会发生重症抑郁和(或)广泛性焦虑障碍[2~3].肿瘤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较正常人群明显降低,负性心理反应高,因此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对肿瘤患者的情感障碍问题应高度重视,正确有效地护理措施对患者的康复是极为重要的.2012年2月我院放疗科收治1例颅内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情感障碍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患者一般状况好、精神症状较前明显减轻,出院后1个月随访提示恢复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初琴;叶国凤;诸葛春丽 刊期: 2014年第16期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肿瘤,每年全世界新发病例50余万,男女患者病死率在肿瘤中占第3位和第5位,但妊娠并存肝癌非常罕见,美国报告发病率为1/100000,在我国及东南亚地区,发病率约为欧美国家的5~10倍,而一旦发生,预后差,病死率极高[1],因此给护理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护理人员既要掌握待产和产后的护理,更要熟悉肝癌的病情观察要点,才能保证妊娠合并肝癌患者的护理安全.2013年11月我院收治1例妊娠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曹嫚;王新华;岳彩虹 刊期: 2014年第16期
近年来,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导致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恶性肿瘤患儿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等多方面改变,尤其是学龄期患儿由于年龄较小,对疾病缺乏足够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生存质量明显下降.家庭是恶性肿瘤患儿重要的支持系统,良好的家庭管理方式可以使患儿以积极心态和有效方法应对疾病,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我国关于恶性肿瘤患儿生存质量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文献报道较少.
作者:郝慧颖;孙玉倩 刊期: 2014年第16期
临床实习是护生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关键时期,实习效果直接影响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发展规划.护生实习早期指护生进入实习的第1~3个月,是护生处于角色转变、感知未来护理职业的重要阶段.实习早期护生面临较多的压力源[1],压力过大会给护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降低护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严重时还将影响护生从事护理职业的意向,甚至过早结束护理职业生涯[2~3].作为教育者、管理者,如果没有及时识别护生面临的压力源,在高压状态时帮助护生渡过难关,就会造成护理人才的不断流失.
作者:乔安花;王蓓;岳立萍;卢根娣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上海市造口治疗师的工作体验和需求.方法 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9月对上海市9名造口治疗师进行深入访谈,采用归纳式代码和编码的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造口治疗师的工作体验提炼为五大主题:责任与使命感,自豪感,成就感,无助感,满足感.开展造口专科护理工作初期,造口治疗师面临诸多困难,但强烈的责任与使命感坚定了她们的职业信念;造口专科护理工作促进了造口治疗师的成长,实现其自身价值.结论 医院管理者应重视她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充分考虑并给予充足的资源投入,用于造口治疗师培养、工作及发展的各个环节,帮助她们快速地成长与发展.
作者:禹小娟;夏海鸥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中文版护士帮助性关系能力量表的信效度.方法 对英文版护士帮助性关系能力(Helping-Re-lationship Skill)量表,进行翻译回译和文化调适后,对176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评定该中文量表的信效度.结果 中文版护士帮助性关系能力量表共44个条目,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68,折半信度系数为0.913,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4.结论 中文版护士帮助性关系能力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用于在中国背景下测量临床护理人员的帮助性关系能力.
作者:李燕萍;张绍蓉;岳红玲;白定群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同伴互助学习法对本科护生职业态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将2009级的本科护生和2008级本科护生分别作为实验组(209名)和对照组(216名).2组护生均采用PBL教学法进行理论授课,而在实训授课时,对照组采用小组自由练习方法进行实训;实验组则采用同伴互助学习法进行实训.实验后,采用护理专业自我概念量表评价2组护生职业态度情况.结果 实验后,实验组护生职业态度测评总分和技能、灵活性2个维度的得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同伴互助学习法有利于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态度,可尝试在实训教学中推广应用.
作者:邓丽金;郑丽维;陈锦秀;郑智慧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情景模拟结合科研设计的教学法在社区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在68名护理本科生社区护理学“社区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教学中,采用情景模拟结合科研设计的教学法,以在社区中开展健康教育的特定情境为基础,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案例的编制和演示并进行健康教育项目的科研设计.于授课前1周采用自制的相关知识调查表了解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本次教学的期望,于授课后第2天采用相关知识调查表和教学效果评价表了解学生授课后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此次授课的评价,并对授课前、后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各组学生均能积极参与并完成情景案例的编制、演示以及相关健康教育项目的科研设计等课程要求,课后学生对社区健康教育及科研设计等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课前,61名占89.71%学生评价该授课形式适合于本次授课,超过80%的学生评价此次授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结论 情景模拟结合科研设计的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教学方法.
作者:张利峰;张美芬;刘可;卜秀青;严卫青 刊期: 2014年第16期
主观职业障碍是指个体知觉到有哪些方面的障碍,可能会阻碍其职业发展,而不必是基于现实背景或者真实信息,但它总是对个体的职业决策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近年来,随着护理本科院校的扩招,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而在校护理本科生(简称护生)就业期望偏高,求职途径单一[2],即存在自身条件和职业环境主观上的认知障碍,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于2013年10~12月选取湖南省某高校378名护生进行调查,分析其主观职业障碍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护理学专业的就业指导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作者:伍媚春;赵琼兰;肖亮;蒋冬花;吴艳平;王露蓉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前我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总数已经超过3 600万,老年人中慢性病患病率已达43.6%,且人均患有2~3种疾[1-2].庞大的患多种慢性病及失能老年人口使其对慢性病护理、日常生活照料等的需求增加,这使得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日益突出,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到目前为止,尽管各种形式的长期护理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我国尚未建立起科学和完善的长期护理体系,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成熟的长期护理模式.家庭功能的不断弱化使传统的家庭式长期护理面临严峻挑战;“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使机构式长期护理难以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因此,要尽快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模式,以更好地满足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
作者:张泓;蔡菲菲 刊期: 2014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