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心理弹性在老年抑郁与家庭关怀度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便利抽样抽取广州市越秀区60岁以上社区老年人212名,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30)、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心理弹性量表(CD-RISC)与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表进行问卷调查,建立和检验心理弹性在老年抑郁与家庭关怀度之间的中介模型。结果社区老年人抑郁总发生率为23.6%(50/212),家庭关怀度指数平均为(7.87±2.83)分,心理弹性均分为(83.66±12.88)分;家庭关怀度与老年抑郁呈负相关(r=-0.582,P<0.01),心理弹性与老年抑郁呈负相关(r=-0.425,P<0.01),家庭关怀度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r=0.335,P<0.01);心理弹性在老年抑郁与家庭关怀度之间的中介模型拟合度指数高,各路径系数显著(P<0.01),心理弹性在老年抑郁与家庭关怀度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家庭关怀度对老年抑郁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别为0.50、0.11,家庭关怀度与心理弹性共同决定了老年抑郁45%的方差变化范围。结论家庭功能对老年人心境健康有直接预测作用,心理弹性在老年抑郁与家庭关怀度之间存在中介效应。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中,应充分重视家庭功能在老年人生活中的影响作用,增加对家庭功能不良老年人的关怀,促进、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心理辅导,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弹性,使社区老年人积极应对、维持良好的精神卫生健康水平。
作者:卢灿杰;周英;潘胜茂;欧丽娅;施婷;叶赐君;卢庆纯;杨嘉卉;刘婉薇;苏凤玲 刊期: 2016年第35期
目的:构建科学、客观的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危险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危险因素评价指标进行筛选,论证并确定指标权重。结果在2轮咨询中,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4.4%、100.0%;权威系数分别是0.83和0.84,协调系数分别为0.586和0.6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构建了包含2项一级指标(术前危险因素、术中危险因素),21项二级指标的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危险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结论本研究构建了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危险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可靠性与科学性,为预防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黄一乐;胡文娟 刊期: 2016年第35期
目的:探讨海南省脊髓损伤患者主要照顾者照顾负荷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20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主要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脊髓损伤患者一般资料问卷和脊髓损伤患者主要照顾者一般资料问卷调查患者及其照顾者一般资料,采用照顾者负荷问卷(CBI)调查脊髓损伤照顾者负荷,并分析患者及其照顾者一般资料与照顾负荷的关系。结果脊髓损伤患者年龄越高,照顾负荷越轻(F=54.053,P<0.01);脊髓损伤程度越重,照顾负荷越高(F=315.104,P<0.01);颈部和多节段损伤者、手术者、合并并发症者照顾负荷较高(F=199.203,t=6.462、32.195,P<0.01)。女性照顾者、夫妻或子女照顾者、自身健康状况较差照顾者、受教育程度较高照顾者、干部或工人照顾者照顾负荷越高(t=6.061,F=22.073~52.392,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脊髓损伤程度、并发症、照顾者性别、与患者的关系、自身健康状况是影响照顾负荷的主要因素。结论影响脊髓损伤患者主要照顾者照顾负荷的因素有脊髓损伤程度、并发症、照顾者性别、与患者的关系、自身健康状况等,临床上需要针对影响照顾者的因素构建相应的社会支持体系,以缓解照顾者的照顾负荷。
作者:龙彩雪;黄世敏;高允锁;程燕;徐瑞茹;陈莉;麦惠盈;符美婵 刊期: 2016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应用间断声门下吸引结合2%醋酸氯己定口腔护理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入住神经外科ICU,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且机械通气时间>48 h的患者100例,按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时间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患者分为B、C组,每组50例。选取2013年4-11月入住神经外科ICU患者50例为A组(作为对照病例行回顾性分析)。A组患者采用常规吸引,0.9%氯化钠棉球口腔护理;B组患者采用间歇性声门下吸引,0.9%氯化钠棉球口腔护理;C组患者采用间歇性声门下吸引结合2%醋酸氯己定溶液口腔刷洗,比较3组患者VAP发生率、牙菌斑指数、牙菌斑清除率。结果 A、B、C 3组患者早发性VAP的发生率为14%(7/50)、8%(4/50)、4%(2/50),晚发性VAP的发生率分别为22%(11/50)、12%(6/50)、8%(4/50),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3.88,P<0.01)。A、B、C 3组患者实验第3天牙菌斑指数及牙菌斑清除率分别为2.14±0.35、(40.12±13.11)%,2.10±0.33、(39.17±14.21)%,1.03±0.24、(60.12±15.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1,χ2=3.82,P<0.01);3组实验第7天上述指标分别为1.76±0.47、(41.12±13.34)%,1.80±0.32、(39.37±12.21)%,0.99±0.15、(60.33±1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4,χ2=4.20,P<0.01)。结论间断声门下吸引结合2%醋酸氯己定口腔护理可降低VAP发生率。
作者:王玉果;李泽福;李小丽;王洪岩;李学新 刊期: 2016年第35期
本文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引起膀胱痉挛的危险因素及其相关护理对策。只有充分了解引起膀胱痉挛的危险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做出相应的护理,从而减少膀胱痉挛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焦虑,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李亚婷;李静薇 刊期: 2016年第35期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分别对脑卒中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功能锻炼依从性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进行综述,为相关护理人员有效评估脑卒中患者服药与锻炼依从性提供参考,及早准确地判断患者依从性,为进一步开展干预性护理措施,提高脑卒中患者服药与功能锻炼依从性及康复效果提供依据。
作者:谭星;姚梅琪;沈旭慧 刊期: 2016年第35期
本刊尚存各年度合订本,定价:552.00元/套,订购地址:大连市西岗区南石道街丙寅巷3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发行部,联系人:周子毅,联系电话:(0411)82490646。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35期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希望水平、心理弹性的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方便抽样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2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Herth希望量表、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对其进行调查。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希望水平总均分为(27.72±6.50)分;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得分为(7.74±2.43)分,采取积极行动得分为(10.35±3.00)分,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得分为(9.63±2.50)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弹性总均分为(48.42±16.37)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希望水平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与心理弹性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333~0.816,P<0.01)。结论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希望水平对提高其心理弹性水平具有积极作用,护理人员应该采取一定的健康教育措施,增加其治疗的信心,增加希望,进而提高患者心理水平,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作者:刘洋;沙丽艳;郭中献;廖婧;刘珩 刊期: 2016年第35期
目的:探讨不同角度头高位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选择4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别测定头高位0°、10°、20°及30°时的平均动脉压及脑血流参数,根据公式测算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变化。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着床头抬高,平均动脉压分别为(102.57±8.34)、(100.74±8.12)、(97.32±7.94)、(94.82±8.38)mmHg (1 mmHg=0.133 kPa),颅内压分别为(24.50±6.29)、(22.88±6.18)、(19.57±6.22)、(17.32±6.77) mmHg,呈逐渐降低,30°时降低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38、14.03,P<0.01);脑灌注压分别为(78.03±5.47)、(77.86±5.50)、(77.75±5.61)、(75.51±5.76)mmHg,呈轻微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9,P>0.05);颅内压中度增高(颅内压≥25 mmHg)的患者,头高位抬高至20°时,颅内压下降明显,为(27.46±5.2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7,P<0.05),而脑灌注压(77.50±5.35)mmHg降低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5.03,P>0.05)。结论头高位30°能迅速降低患者颅内压,同时保证其有效的脑灌注,是急诊抢救及护理同类患者时可推荐的安全治疗性体位。同时,对于颅内压中度增高的患者,采取床头抬高20°可减少患者颅内压适应能力降低、脑灌注不足的不利影响,增加护理的安全性,减少继发性脑损伤。
作者:鲁林;戴新娟;杨敏 刊期: 2016年第35期
目的:建立尿动力学检查护理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采用德尔菲法,由16名专家对拟定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2轮问卷咨询,获得一致性意见,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初步构建的尿动力学检查护理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专家对各项指标的意见趋同。结论该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规范尿动力学检查护理配合操作,进而指导护理工作、提升护理质量,但尚需通过临床实践验证。
作者:王雪格;刘会范;李艳丽;索晋柳;苏明阳;王双凤 刊期: 2016年第35期
目的:了解护士工作绩效及工作投入现状,分析护士工作投入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解放军总医院的309名护士进行调查。该军队医院是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对军队医院和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结果护士工作绩效总分为(192.04±31.25)分,工作投入总分为(55.48±9.94)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员类别、活力及专注对护士工作绩效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士工作绩效及工作投入均处于较高水平,管理者应采取多种措施使护士保持较高的工作投入水平,从而提高工作绩效。
作者:马晓雯;任春艳;杜佳敏;谢红 刊期: 2016年第35期
目的:探讨降阶梯思维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晨间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降阶梯思维为指导,制订急诊科危重患者交接表,选择2015年1-12月入急诊抢救室患者,其中2015年1-6月入抢救室310例为对照组,2015年7-12月入抢救室329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床边口头交接班模式交班,查看患者,观察组采用降阶梯模式进行晨间交接班,规范晨间交接班流程和内容,分别统计实施前后交接护理人员合作情况、交接班相关护理不良事件、护士对患者病情的知晓度、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用中文版护士交接班评估量表(NASR)评判护理人员交接班双方合作状况,对照组护理人员平均得分(60.50±1.80)分,观察组护理人员平均得分(78.20±2.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3,P<0.01);对照组交接班相关护理不良事件输液脱出/渗漏5例、压疮2例、管道脱出3例、给药延迟2例,观察组输液脱出/渗漏2例、压疮0例、管道脱出1例、给药延迟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6.74,P<0.05);护士对患者病情的知晓度测评显示,对照组病情现况、检验结果、目前治疗、潜在风险、护理重点得分分别为(3.83±0.62)、(3.16±0.64)、(4.17±0.36)、(3.47±1.26)、(3.64±1.10)分,观察组得分分别为(4.71±0.27)、(4.53±0.66)、(4.89±0.10)、(4.50±0.61)、(4.72±0.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6~-3.35,P<0.05);对照组患者对急诊科护理人员满意度为91.6%(284/310),观察组为96.0%(316/3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74,P<0.05)。结论运用降阶梯思维模式交接患者病情,规范了交接流程,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促进了患者安全与团队合作。
作者:沈卉;贾亚平;王云;姚丹华 刊期: 2016年第35期
目的:全面了解目前山西省三甲综合医院ICU护士对有创呼吸机管路更换的执行现状,以及ICU护理人员对其相关知识的掌握和需求状况,借此探讨有创呼吸机管路更换时间执行不一致的可能原因,从而为规范和明确管路更换时间提供依据。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专家咨询后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取现场发放和邮寄2种方式,选择山西省13家三甲综合医院的ICU护士就管路更换时间相关内容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13家医院34间ICU的717名护士。有统一管路更换时间的ICU占73.5%(527/717)。目前ICU规定和护士实际执行有创呼吸机管路更换时间都趋向于7 d。不同ICU规定和护士实际更换管路时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839、35.760,P<0.01)。结论医院应选择合适的途径,加强对ICU护士有创呼吸机管路更换时间及其相关知识的培训,制订适合自身环境的安全管路更换期限,从而减轻护士的工作量,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韩明星;商临萍;李伟;袁丽荣;李淑花;郝彬 刊期: 2016年第35期
目的:探讨智护训练联合水疗对0~2岁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将138例新生儿根据住院号应用随机函数生成2个序列,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9例。试验组婴儿开展智护训练联合水疗,而对照组只采用智护训练模式。分别在婴幼儿6、12及24个月进行随访,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来分析2组婴幼儿在2年过程中的智能发育变化。结果试验组6月龄发育商(DQ)值、智力值为113.74±7.12、18.61±1.07,均高于对照组的109.81±10.73、18.09±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4、-2.399,P<0.05)。试验组12月龄DQ值、运动值、智力值为112.50±7.95、15.55±0.89、29.03±0.94,均高于对照组的105.43±11.53、14.83±1.14、28.27±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08、-3.842、-3.502,P<0.01)。试验组24月龄DQ值、运动值、社会适应值、智力值为113.77±7.82、20.03±1.00、19.72±0.72、36.88±1.15,均高于对照组的106.25±12.09、19.45±1.31、19.25±1.08、36.20±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03~-2.737,P<0.01)。单变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时间点间婴幼儿运动值、社会适应值、智力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变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2组间DQ值、运动值、社会适应值、智力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分组因素和时间因素的交互作用对运动值、智力值的影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智护训练联合水疗极大地促进了0~2岁婴幼儿智能发育。
作者:邱小兵;陈雅莉;陈福建 刊期: 2016年第35期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TEN)是临床较少见的药源性致死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大面积的水疱、表皮剥脱和口腔黏膜坏死,并常伴有心肌、肝肾功能损害,病死率高达30%。有研究表明,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与TEN、斑丘疹型药疹、多形红斑型药疹、固定型药疹同属Ⅳ型变态反应中的C型[1]。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缺陷,易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我院皮肤科病房于2016年2月19日收治了1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合并艾滋病及梅毒感染的患者,在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者中实属罕见,经过积极治疗及精心的护理患者于3月11日好转出院,本文将该病例的护理过程总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慧;毛伟华 刊期: 2016年第35期
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即副血友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出血性疾病。人群中纯合子发病率约为1/100万,男女均可罹患,少数患者的父母为近亲婚配[1]。对于患有纯合性凝血因子V缺乏症的患者而言,妊娠和分娩意味着危险的挑战,多数患者在分娩或产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出血,因为出血增多可能随时出现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情况[2]。因此,对患有凝血因子Ⅴ缺乏症的产妇一旦发生出血可能危及产妇生命。我院2012年11月收治1例凝血因子Ⅴ缺乏症的足月产妇,经过充分的评估及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患者顺利自然分娩且未发生产后出血,现报道如下。
作者:齐静;段红艳;陈梅 刊期: 2016年第35期
目的:探讨评判性思维结合床边综合能力培训对提高儿科护士个性成熟度的效果。方法选取1年内儿科任职护士102名,安排其接受为期6个月的评判性思维结合床边综合能力培训,对培训前后,儿科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床边综合能力以及个性成熟度进行测评。结果儿科护士培训前中文版评判性思维能力测试量表(CTDI-CV)总得分、床边综合能力培训前总得分、个性成熟度得分分别为(288.21±25.44)、(75.24±2.51)、(84.01±32.26)分,培训后分别为(324.18±25.93)、(92.65±3.17)、(125.57±35.47)分,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71、30.750、6.190,P<0.05或0.01)。以个性成熟度为因变量,以CTDI-CV、床边综合能力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CTDI-CV、床边综合能力均可对个性成熟度带来正面影响。结论通过对儿科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与床边综合能力相结合的培训,可促进儿科护士个性成熟度提升。
作者:李婷霞;诸纪华;陆亚红;蒋美丹;鲍赛君;魏林琳;单晓敏 刊期: 2016年第35期
目的:探讨抢救案例视频分段导入结合情景模拟在本科护生创伤急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4月来我院实习的护理本科生55名为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先讲解创伤处理技能知识、观看规范视频、组织护生进行小组演练的教学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4月来我院实习的护理本科生60名为观察组,采取抢救案例视频分段导入课程讨论并讲解创伤处理技能知识,然后观看规范视频,课后进行多发伤案例情景演练。结束后比较2组护生的操作成绩及其对教学方式的评价。结果教学结束后观察组的操作成绩为(90.42±8.50)分,对照组为(84.68±8.77)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P<0.01),观察组护生在提高学习兴趣、促进理论知识深化、提高思考和观察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持肯定态度的百分比分别为93.33%(56/60)、91.67%(55/60)、95.00%(57/60)、100.00%(60/60)、96.67%(58/60),高于对照组的76.36%(42/55)、69.09%(38/55)、65.45%(36/55)、69.09%(38/55)、80.00%(44/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0~4.40,P<0.05或0.01)。结论运用抢救案例视频分段导入结合情景模拟的教学法能培养本科护生创伤处理技能,提高护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处理具体案例的能力。
作者:杨剑;陈杰;张其红;刘畅 刊期: 2016年第35期
目的:深入了解护理在职博士生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探讨护理在职博士生的合理培养机制。方法对10名护理在职博士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现象学的分析方法分析资料。结果护理在职博士生的心理体验可以归纳为4个主题群:压力感普遍,正负向感知并存;兴趣感及自我提升感;信心和遗憾感并存;感恩及愧疚感并存。结论我国护理在职博士生教育在科研选题时应重视博士生自身的优势和兴趣,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导师与学生的定期沟通,同时,社会和学校提供在职博士生良好的支持系统,建立一套符合在职博士生特点的培养管理体系,以保证护理在职博士生培养质量。
作者:刘溢思;岳鹏;张娜芹;王忠霞;罗世香;郭蕊;闯冬梅;吴瑛 刊期: 2016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微信随访对宫颈癌放疗患者家庭阴道冲洗依从性和性生活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放疗科行宫颈癌放射治疗的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微信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出院指导和电话随访;微信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出院前加入科室的随访微信群进行随访。患者出院3、6个月后收集2组资料,对比2组患者出院后1、3、6个月复诊情况和出院3个月家庭阴道冲洗、阴道粘连狭窄情况及出院6个月性生活的恢复情况。结果微信组患者家庭阴道冲洗次数和性生活的恢复率分别为4236次和20.0%(10/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72次和6.0%(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6.63、4.33,P<0.01或0.05);阴道粘连狭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0%(3/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0%(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5,P<0.05);微信组出院6个月的复诊率为88.0%(44/50),高于对照组的72.0%(3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P<0.05)。结论微信随访能提高宫颈癌患者家庭阴道冲洗和复诊的依从性,降低阴道炎性反应、粘连和狭窄的发生率,为患者正常的性生活奠定了基础,从而提高了性生活的恢复率,改善了患者家庭生命质量。
作者:石晓婷;强云凤;豆翠萍 刊期: 2016年第35期
论著需标引2~5个关键词。关键词尽量从美国NLM的MeSH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db=mesh)中选取,其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35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35期
原稿中每幅图表单占一页,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冠有图(表)题。说明性的文字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35期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患者就医延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该病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肝细胞癌患者一般情况和就医情况调查问卷对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所有入肝胆内科初治、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191例进行调查,分析就医延迟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肝细胞癌患者就医延迟发生率为27.7%(53/191);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就医延迟与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类型、收入、付费类型、是否知晓慢性病毒性肝炎随访检查情况相关(P<0.05),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低、居住在农村或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知道慢性病毒性肝炎随访检查情况的就医延迟发生率高;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不知晓慢性病毒性肝炎随访检查情况是肝细胞癌患者就医延迟独立的危险因素,其比值比(OR)值与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2.770(1.424~5.388)和7.867(1.669~37.092)。进一步按居住地分层分析发现,单因素分析显示,农村及城镇患者就医延迟除了与婚姻状况相关外,仍与年龄、收入、是否知晓慢性病毒性肝炎随访检查情况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不知晓慢性病毒性肝炎随访检查情况仍是农村及城镇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就医延迟独立的危险因素,其OR值与95%CI分别为3.812(1.550~9.373)和15.400(1.793~132.245)。但县城及城市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就医延迟与所有调查因素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农村及城镇肝细胞癌患者就医延迟现象较为普遍,应对中老年人群慢性乙型、丙型肝炎的筛查工作加大力度,及早发现肝癌的高危因素;医护人员应通过普及相关知识,尤其是慢性肝炎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知识,降低患者的就医延迟率,从而改善患者治疗结局。
作者:仲冬梅;胡守紫 刊期: 2016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心智觉知干预模式对肿瘤手术患者知觉压力及焦虑抑郁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0例肿瘤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智觉知护理干预。干预前后采用知觉压力量表(CPS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测评,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心智觉知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知觉压力评分为(35.28±4.62)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的评分(42.32±5.27)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04,P<0.05);焦虑、抑郁量表中,SAS、SDS评分分别为(48.80±5.21)、(50.81±4.87)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的评分(56.90±6.30)、(58.67±4.80)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10、8.365,P<0.05)。结论心智觉知干预模式能有效降低肿瘤手术患者知觉压力水平,改善其焦虑抑郁情绪,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提高手术质量。
作者:杜彦玲;英晓迪;申秀玲;张静;杜逸群 刊期: 2016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