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老年患者术前衰弱与腹部外科术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并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观察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2017年7-12月进行腹部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156例,术前依据Fried衰弱表型评分分为无衰弱组、衰弱前期组及衰弱组.比较3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及不良结局发生率,并分析衰弱对美国麻醉学会(ASA)风险预测模型的作用.结果 3组老年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50 ± 4.08)、(9.45 ± 8.10)、(12.14 ± 7.0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6,P<0.01).3组老年患者术后不良结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30,P<0. 01).负二项回归分析发现,术前衰弱与术后住院时间延长有关,衰弱前期发生率比率IRR=1.428(95% CI 1.250~1.974),衰弱发生率比率IRR=3.692(95% CI 1.282~4.230).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衰弱与术后不良结局风险增加有关,衰弱前期OR=2.303(95%CI 1.810~4.127),衰弱OR=3.512(95%CI 2.054~5.689).衰弱增加了ASA风险预测模型的诊断价值(Z=3.718,P<0. 01).结论 老年衰弱是腹部外科手术短期预后的重要预测因子,并增加了ASA风险模型的诊断价值,术前对腹部外科手术老年患者进行衰弱评估有助于术前临床决策及预后评估.
作者:曹亭;权月;张锦锦;吕丹;李茵;田丽 刊期: 2018年第36期
目的 探讨加温加湿组合装置在高海拔地区人工气道患者中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择2018年1-6月入住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患者225例.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125例,观察组100例,对照组采用人工鼻进行湿化,观察组采用加温加湿组合装置进行湿化.观察2组患者的痰液性状,有无痰痂形成,每日3:00、9:00、15:00、21:00测量环境温度、湿度及气道温度,并取4次测量的平均值,通过血气分析结果记录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的水平、动脉血氧分压水平.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痰液性状在实施湿化前没有差异,实施湿化后第1、2、3天观察组Ⅱ度、Ⅲ度黏痰发生例数分别为13、9、10例,对照组分别为46、48、65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66、25.387、44.100,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水平在湿化前、湿化第1天都没有明显的差异,第2、3天对照组分别为(50.62 ± 5.84)、(50.78 ± 5.44)mmHg(1 mmHg=0.133 kPa),观察组分别为(47.36 ± 4.85)、(44.38 ± 3.0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5、10.534,P<0.01).第2、3天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水平分别为(92.62 ± 5.73)、(91.34 ± 4.82)mmHg,对照组分别为(96.17 ± 3.60)、(95.53 ± 2.96)mmHg,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97、8.045,P<0.01).观察组湿化3 d后痰痂形成例数和气道温度分别为41例、(29.89 ± 1.95)℃,对照组分别为7例、(34.79 ±1.8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35,t=-26.031,P<0.01).结论 加温加湿组合装置可以有效改善痰液性状,减少痰痂形成,有效改善动脉血二氧化碳水平,并且没有增加工作量.
作者:李尊柱;孙建华;德吉央宗;李真;谢燕;孙红;柴文昭 刊期: 2018年第36期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及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方法 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40例PCI术后行造影复查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食物频率问卷进行调查,分析膳食结构与发生再狭窄的关系.结果 PCI术后患者的水果、蔬菜、奶制品摄入不足比例较高,分别为40.83%(98/240)、35.42% (85/240)、44.58%(107/240);禽畜肉类、油脂类和盐摄入过量比例较高,分别为46.25%(111/240)、73.33%(176/240)、57.08%(137/240);维生素B6、叶酸、维生素C、钙的摄入不足比例较高,分别为75.83%(182/240)、59.17%(142/240)、47.50%(114/240)、54.58%(131/240);PCI术后患者的体质量指数、体脂率、吸烟史与再狭窄呈正相关(r=0.276、0.183、0.334,P<0.05);硫胺素、核黄素、维生素C、维生素E、镁、锌、硒的摄入量与再狭窄呈负相关(r=-0.257~-0.163,P<0.05);患者的体质量指数、维生素C及硒的摄入量为再狭窄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Wald χ2=4.398、3.928、5.217,P<0.05).结论 PCI术后患者的膳食结构不良,营养不均衡,临床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膳食指导,有利于预防再狭窄的发生.
作者:王琦;李玲 刊期: 2018年第36期
目的 了解脑卒中患者健康信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脑卒中患者专用健康信念简表(SF-HBMS)、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首次发病的115例脑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其相关性、家庭环境各分量表得分与国内常模比较.结果 患者健康信念总分为(75.15 ± 10.20)分,处于中等水平,不同特征健康信念得分比较:年龄(F=8.41)、文化程度(F=4.44)、是否有合并症(F=4.05)、是否有家族病史(t=2.68)和首次发病就诊时间(F=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或0.05);家庭环境中亲密度得分(6.23 ± 1.27)分、情感表达得分(5.30 ± 1.97)分、成功性得分(5.88 ± 1.62)分、文化性得分(4.54 ± 2.20)分、组织性得分(5.60 ± 1.67)分,均低于国内常模,矛盾性得分(3.16 ± 2.00)分则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患者健康信念总分与家庭亲密度(r=0.190)、情感表达(r=0.204)、文化性(r=0.206)和组织性(r=0.227)等呈正相关(均P<0.05),与矛盾性呈负相关(r=-0.186,P<0.05);回归分析,是否有家族病史(B=0.338, P<0.01)、首次发病就诊时间(B=0.242,P<0.01)、家庭亲密度(B=1.614,P<0.05)、情感表达(B=1.114,P<0.05)是首发脑卒中患者健康信念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 患者健康信念水平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负面情绪及家庭心理干预,有针对性地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促进其健康信念的提升,降低复发率和致残率.
作者:潘少梅;陈巧平;王文兰;陈琼芳;胡燕娣;何燕君 刊期: 2018年第36期
目的 探讨总结因纤维蛋白鞘包裹PICC引起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拔管困难的护理.方法 重视拔管过程中的异常问题,及时处理;静脉输液治疗团队专业协同;分析拔管困难的原因;制订导管困难拔管的操作流程并正确实施拔管;拔管后做好延续护理.结果 经过上述护理措施的实施,拔管成功,拔管后3个月随访彩色超声检查,显示血管内的纤维蛋白鞘已经完全吸收.结论 临床中针对纤维蛋白鞘包裹PICC拔管时,不可强行拔除,需先分析困难拔管的原因,请求多学科合作,并实施正确的拔管流程,可以提高拔管的成功率.
作者:傅藏藏;张超朗;诸纪华 刊期: 2018年第36期
目的 为发生PICC置管穿刺点感染的卵巢癌化疗患者,探求合理有效的辅助治疗的循证护理方案并实践于临床,以解决临床护理工作中出现的护理问题.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按照临床特征、处理措施、对照措施、临床结局(PICO)原则提出临床问题,全面检索美国指南网、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Medline、CNKI 、VIP及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07-2017年.获取并评价相关的临床指南、证据摘要、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及综述证据的真实性、重要性和适用性.结果 共纳入有关PICC置管穿刺点感染护理措施的Meta分析1篇,RCT 15篇,综述1篇.根据检索结果并结合患者病情和意愿,为患者制订出有效的辅助治疗护理方案:在PICC置管穿刺点感染处使用聚维酮碘湿敷15 min,自然风干后使用水胶体敷贴覆盖,1次/d.经过4 d的治疗与护理,患者PICC置管穿刺点感染的症状逐步痊愈.结论 采用循证医学方法为PICC置管穿刺点感染的卵巢癌化疗患者制订全面的治疗与护理方案,可有效促进PICC置管穿刺点感染症状的痊愈,保证PICC置管的正常安全使用,从而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健康、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作者:秦楠;姜桂春;郑峰娟 刊期: 2018年第36期
离开ICU后,许多ICU患者及家属会受到身体、心理及社会功能障碍的长期影响,严重者影响其恢复效果和生命质量.因此,为这一群体提供后续的跟踪护理服务非常有必要.兴起20余年的ICU后随访护理对于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应对ICU后的各种问题,促进患者全面康复具有积极的效果.笔者从ICU后随访护理的发展、ICU后随访护理的模式和ICU后随访护理的常用工具进行综述,为国内ICU后随访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
作者:张婷婷;夏欣华 刊期: 2018年第36期
目的 探讨基于微信平台对化疗间歇期PICC置管患者的延续性护理效果.方法选取150例初次行PICC置管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健康宣教模式;观察组1在常规健康宣教基础上,基于微信公众号每周3次推送PICC导管维护相关内容;观察组2在常规健康宣教基础上,每周3次在微信群中发送PICC导管维护相关内容,汇总共性问题,在微信群中为大家答疑解惑.比较3个月后3组患者的PICC自我管理能力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得分分别为(133.84 ± 5.67)、(142.36 ± 8.62)及(148.76 ± 6.52)分,3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384,P<0.05);3组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7/50)、4%(2/50)及2%(1/50),3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43,P<0.05),每2组比较,只有对照组与观察组2,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χ2=4.891,P<0.05).结论 基于微信平台对化疗间歇期PICC置管患者的延续性护理,可提高PICC置管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微信群聊式的延续性护理可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荐.
作者:李金英;周军 刊期: 2018年第36期
目的 调查癌症患者的灵性水平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长沙市中心医院就诊的住院患者196例,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中文版慢性疾病治疗功能评估-灵性量表(FACIT-Sp-1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创伤后成长量表调查患者的灵性水平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癌症患者总的灵性水平得分为(31.09 ± 8.89)分,意义维度为(10.71 ± 2.75)分,平和维度为(9.84 ± 3.19)分,信念维度为(10.54 ± 2.98)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癌症分期、教育程度、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度、创伤后成长中的精神转变是癌症患者灵性状况的影响因素.结论 癌症患者灵性健康呈中等水平,与年龄、教育程度、癌症分期、主观支持、人际关系和个人力量密切相关,医护人员应有针对地提供灵性照护,改善患者的心理精神状况和生命质量.
作者:曾燕华;高利臣;席明霞;曾雅力 刊期: 2018年第36期
目的 探讨肿瘤内科护理质量评价关键指标在专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运用Delphi法构建14项肿瘤内科护理质量评价关键指标,并运用关键指标在肿瘤病区进行专科护理质量控制,收集数据并建立数据库,以数据为依据进行专科护理质量分析及持续质量改进.结果 对指标开始运用第1年(2016年干预前)和运用第2年(2017年干预后)的专科护理质量评价关键指标的数据结果进行比较,其中结果指标4项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干预前和干预后数据结果分别是: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率为0.20%(33/16 861)和0.10%(20/19 957)、重度疼痛发生率为1.65%(1 747/106 114)和1.43%(1 521/106 462)、焦虑发生率为2.17%(2 305/106 114)和1.53% (1 633/106 462)、抑郁发生率为2.27%(2 408/106 114)和1.28%(1 359/106 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300.90,均P<0.05);过程指标9项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将14项肿瘤内科护理质量评价关键指标应用于肿瘤内科病区进行专科护理质量管理及质量持续改进,能实时、动态监测关键的专科护理质量;能精准选择临床护理优先改进项目,提高专科护理质量;能量化评价专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效果;有助于提高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水平,保障患者安全.
作者:李小银;黄天雯;杨云英;卢海婷;张伟玲;成守珍 刊期: 2018年第36期
目的 探究中西医联合物理降温对中暑患者降温效果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急诊科收治确诊为重度中暑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物理降温与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干预,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体温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100.00% (40/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34/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25,P<0.05);治疗组患者高热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症状体征恢复时间分别为(0.57 ± 0.46)、(3.12 ± 0.75)、(7.25 ± 3.18)h,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43 ± 0.89)、(5.37 ± 0.63)、(12.47 ± 4.53)h,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29、14.528、5.965,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分别为(3.13 ± 0.15 )μg/L、(412.02 ± 156.33)U/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4 ± 0.26 )μg/L、(748.32 ± 119.20)U/L,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39、10.819,P<0.01);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22,P=0.263).结论 中西医联合物理降温对中暑患者降温效果明显,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潘开菊;叶秋梅;曹小红;胡菊清;王平;卢海峰 刊期: 2018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