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选择无蛋白尿及高血压病的非肥胖NIDDM患者72例,检测其血TC、TG、LDL-C、ApoA1、ApoB及Lp(a)水平.其中HbA1c<6%者40例(组Ⅰ);HbA1c>8%者32例(组Ⅱ).结果:TC、TG、LDL-C、HDL-C、AboA1、ApoB及Lp(a)在2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血糖控制对非肥胖NIDDM患者脂代谢无影响.
作者:刘玉春;向光大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在临床上糖尿病易合并各种感染,但是糖尿病伴肝脓肿少见,一般发现都较严重.我科收治三例糖尿病合并肝脓肿的病人,经药物治疗治愈.
作者:萨仁图雅;陆小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Ⅱ型糖尿病的治疗常选用口服降糖药,随着病情的发展,β细胞大量死亡,后就只能依赖于胰岛素,如果能期短时应用胰岛素则可以挽救已受损伤但没死亡的β细胞.怎样使用胰岛素能早大可能地恢复β细胞功能呢?本文进行了初步探索.
作者:廖琳;徐德凤;崔新;徐瑞彩;孔祥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本人担任糖尿病专职教育护士半年以来,对380例门诊糖尿病患者进行了面对面,针对性的个体化教育.1.病人概况男性182例,女性198例.年龄大94岁,小17岁,新病人16例,3例Ⅰ型糖尿病和35例比较重的Ⅱ型糖尿病需要注射胰岛素,其余都采用饮食,运动,药物治疗.
作者:孙键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药物性低血糖症是降糖药常见的副作用.近5年来,我们收治以脑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药物性低血糖症15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伊继峰;李家兵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血液葡萄糖与血经蛋白A无需酶的参与而形成的产物,它在红细胞120天的存活期中能缓慢而连续的形成,尤其在糖尿病病人,慢性的高血糖状态能加速这种反应,使其血液中的HbA1c含量明显增高.
作者:王亚林;于瑞萍;莫晓虹;李贵芳;邹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糖尿病伴发胃肠功能紊乱的患者很多,本文对186例伴发有胃肠功能紊乱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分析,并做初步探讨.临床资料糖尿病患者486例,男271例,女215例;年龄21~80岁,<60岁327例,>60岁159例;病程<5年者285例,>5年者201例;空腹血糖<11.1mmol/L者344例,>11.1mmol/L者142例;Ⅰ例56例,Ⅱ型430例,158例伴有酮症酸中毒.
作者:唐哲;王瑛;翁晓春;朱丽芹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病之一.其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一般认为以长期高血糖导致的代谢障碍和血管障碍为主,我们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给予前列腺素E1治疗30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管翠珍;霍瑞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本文探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颈椎病之间的关系.对象根据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共43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5例,Ⅰ型糖尿病5例,Ⅱ型糖尿病38例.年龄15~74(平均51.953±14.787)岁,病程1月~15年,平均(4.363±3.172)年.
作者:范原;罗尧生;薛元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我科应用Novo Nordisk公司提供的胰岛素注射笔及合成人胰岛素治疗54例糖尿病患者,与同期动物胰岛素治疗28例糖尿病患者,均采用美国LIFESCAN生产的第三代微量血糖仪one Touah测定三餐前及餐后2小时血糖,观察高血糖控制时间及控制效果,胰岛素用量,分析如下:
作者:王霁云;张丽华;尹健梅;陈学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本院近几年来,对Ⅱ型-DM进行胰岛素释放试验,其结果分析显示,体重指数男性≤25,女性≤24的非肥胖型Ⅱ型-DM患者中,其胰岛素分泌释放曲线51.2%的病人表现为:基础水平正常或<10μu/ml,峰值水平不足基础值3倍或绝对值<45μm/ml,峰值时相点不一或后延,尾点下降或血糖变化不一致,故对该类251例非肥胖型Ⅱ型DM停用口服降糖药物而改用胰岛素治疗,并对空腹血糖,餐后1小时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HbA1c、血脂水平等进行比较分析,其结果如下:
作者:吴雨龙;王云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近年来感染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败血症则是糖尿病感染严重类型.我院内科94~98年共收治糖尿病合并败血症病人12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商永芳;姚民秀;徐倩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一、高血压急症及临床类型高血压急症(hyper tensive emergency)是指高血压病例血压严重升高(多数舒张压常≥120~130mmHg),常伴有可危及生命的急进性靶器官病变,必需迅速降低其血压和常需ICU(加强护理病房)或CCU(冠心病护理病房)处理者.临床见于下列病症:
作者:张峻;齐今吾 刊期: 2000年第01期
1999年2月正式发表的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第四次修订版)是在参考了近10年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制定的,旨在为不同人群提供更具原则性而又不僵化的规定,供临床医生防治高血压时参考.
作者:单忠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一、糖尿病与微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作为糖尿病的特征性并发症,是糖尿病并发多种器官损害的病理生理基础.其主要改变为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微血管屏障功能破坏及进行性闭塞,导致组织缺氧、损害.然而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确切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大多学者认为主要与微循环障碍有关,可能尚有遗传易感性.
作者:章秋;彭永德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一、临床流行病学糖尿病高血压研究(HDS)发现,在45岁左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40%伴有高血压,而在75岁左右的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更上升至60%.UKPDS发现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38%合并高血压.
作者:李秀钧;任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一、糖尿病与高血压多年来人们已注意到糖尿病(DM)和高血压(HBP)之间的联系.流行病学显示DM病人患HBP是非DM的1.5~2倍.1型DM者中约10%~30%患有HBP,在2型DM中约30%~50%的白人患者有HBP,而其他人种较白人低,遗传因素显然也起了一定作用[1].
作者:柴伟栋;陈家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在控制血压的同时,积极降低高血压,对延缓及防治血管并发症至关重要.一、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患病率[1] 根据WHO报道,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0%~50%.美国约3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
作者:尤传一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是垂体前叶生长激素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由191个氨基酸组成,其分泌受下丘脑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rowth Hormone Releasing Hormone,GHRH)及下丘脑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Somatostatin,SS)的控制.
作者:王蓉;盛树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较正常人为高,伤口愈合不良导致感染,组织坏死,功能受限,严重者可出现死亡.本文就以上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范原;罗尧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正常糖耐量的维持需要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胰岛素(INS)的分泌、清除、靶细胞对INS的敏感性及葡萄糖(G)效应等[1].B细胞的INS分泌功能及机体对INS的清除功能决定了有效的血INS浓度,用精确的试验及计算方法评价INS的分泌、清除功能将对糖尿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有重要意义.
作者:冉建民;程桦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新近完成的几项大样本的临床试验,HOT(高血压佳治疗试验)、CAPPP(卡托普利一级预防方案)、Syst-Eur(欧洲收缩期高血压研究)及中国的STONE试验等,结果均显示,严格的控制血压可以明显降低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致残、致死率.
作者:毛晓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2型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接受口服降糖药治疗.国内现有的口服降糖药可分为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及新的胰岛素促分泌剂等五大类.2型糖尿病病人在饮食和运动治疗,代谢控制仍不理想时,即需要开始接受药物治疗.目前新应用于临床的有:
作者:史成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肥胖是一个普遍日益严重的问题,对医疗,社会心理及经济具有重大的影响,其发病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显著增高,且有迹象表明这种增长仍将继续上去.
作者:基诺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