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INSR、GCK-3'、APOA2、FABP2、ADA5个候选基因微卫星DNA多态标志,对一个中国汉族2型DM家系进行连锁分析.结果:5个基因在家系中均得到充分信息量,连锁分析Lod值均小于-2.0,排除了与本家系的连锁关系,结论:INSR等5个基因的变异不是该家系2型DM的主要致病原因,提示有其他基因或因子参与本家系2型DM发病.
作者:罗平;尹致文;王晓青;李林;杨玲;秦南华;钱幼林;沈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Lp(α)将Lp(α)升高和正常的人分组,分别用酶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血糖、血脂、血尿酸、血胰岛素等.结果:脂蛋白(α)升高组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较正常组高,与Lp(α)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而二组的血糖、血尿酸、血胰岛素等无明显差别.结论: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可以改善糖尿病变的心血管并发症.
作者:蔡杏娟;应蓉;徐再霞;杨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伴肝功异常2型糖尿病人18例,分别于α-糖苷酶抑制剂治疗前后观察GPT、BMI、TG、CH、LDL-C、GSP、C-P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应用α-糖苷酶抑制剂后,GPT随血糖、血脂的改善渐恢复正常,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讨论α-糖苷酶抑制剂减少肠道葡萄糖吸收的同时也改善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肝功随之恢复.
作者:冯幼伦;亓文波;吕小红;杨杰;何芳;郭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康立舒胶囊是由陕西利威尔制药有限公司研制的中药降糖制剂,受该公司的委托于2000年9月至2000年12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内分泌科开展了康立舒胶囊治疗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的临床观察,现小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微量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和心血管病死率的预示指标,几乎所有有微量蛋白尿的患者在5~10年间都可发展为糖尿病肾病.本文通过近8年的总结表明,血糖控制可延迟微量蛋白尿的发生,也能使已有的微量蛋白尿转变为正常.
作者:纪敏;丁福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临床资科 8例住院患者,符合1985年WHO诊断标准,其中男性7,女性1例,年龄50~72(61)岁,入院时空腹血糖9.0~23.4mmol/L,均有足部溃烂,流液.
作者:严建琼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必须尽快地采取救治护理措施,抢救病人的生命,降低死亡率.我科近3年共救治DKA28例,现将护理体会作如下总结:
作者:刘丽珍;冯云华;白芸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对象周围神经病变(DPN)住院患者60(男29,女31)例.年龄54.5±8.4岁,糖尿病病程8.6±3.9年,DPN病程4.7±1.7年,伴有其他并发症27例.所有患者均除外其它原因引起的神经病变.
作者:于南南;喻昆林;张德芳;蒋绿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研究对象 2型糖尿病的诊断按1999年WHO的标准.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肥胖组(BMI≥25),40(男20,女20)例,平均BMI26.6±4.47kg/m2.和非肥胖组(BMI<25),40(男20,女20)例,平均BMI21.86±1.40kg/m2.胆石症的诊断以B超检查确定.
作者:包明晶;张学军;李蓬秋;吕月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7年以来,我科注射胰岛素病人全部使用B-D空针,患者出院后,为节省费用,尝试个体重复使用B-D空针,经过跟踪调查,确实可行,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月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临床资料①一般资料:我院1996~1999年收治的53例病人入院时血糖均大于16.7mmol/L,尿酮(+++)~(++++),CO2CP均小于18.0mmol/L.男性25,女性28例,年龄16~63(48.2)岁.48例有糖尿病史,曾发生过DKA15例,有5例以DKA为首发症状.②诱因:各种感染39例,中断胰岛素治疗9例,胰岛素用量不足2例,饮食不当、劳累、手术各1例.③并发症:23例存在循环衰竭,4例合并肾功衰竭,2例合并呼吸衰竭,其中1例合并四脏器功能衰竭(循环、呼吸、肾脏、内分泌代谢).
作者:田辉;田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对象我院自1997.1~1999.10对25例住院符合WHO诊断的病人,年龄40~76(52)岁,DM史6~15年;18例合并高血压.以Mogens DN分期,其中早期10例,尿蛋白定量150~500mg/24h,临床DN15例,尿蛋白定量>500mg/24h.随机分成治疗组25(男14、女11例);对照组20(男11、女9)例,DM史5~16年,年龄在37~78(53)岁,合并高血压16例.
作者:孙梅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对象1999.5~2000.7住院的Ⅱ型糖尿病患者80(男44,女36)例,平均年龄56±10岁,糖尿病病程8.5±6.1年,神经病变病程3.0±1.8年,随机分为赛莱乐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病例无统计学差异,血糖保持平稳2个月以上(空腹血糖<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
作者:窦红;董书惠;李宏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科自1993年5月~2000年5月共收治40岁以上的Ⅱ型糖尿病人137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张卫华;张丽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本文旨在观察尿A1b/Cr测定结果,与血脂及其它相关因素的关系.
作者:喻昆林;蒋绿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从1998年至今共收治糖尿病合并感染病人38例,其中肺内感染23例、泌尿系感染10例、创口感染2例、肝脓肿2例、肠道感染1例.其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45~80岁,平均63岁,Ⅱ型35人,Ⅰ型3人,合并酮症酸中毒8人,高渗昏迷2人,血糖7.5~32mmol/L,平均14.47mmol/L,白细胞7.5~19.2×109/L,平均16.7×109/L.
作者:何丽卓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本文通过比较糖尿病合并急性心梗(AmI)与非糖尿病AmI各22例的临床情况与转归,探讨糖尿病合并AmI患者的临床特征:
作者:孙晓坤;孙秀梅;刘秀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本文总结我科1998~1999年58例DKA抢救过程中体会,报告如下:一般资料58(男28,女30)例,年龄8~72(43.33)岁,DM病程≤1年17例,≤5年18例,≤10年19例,>10年4例.DKA的诱因:上感19例,肺炎14例,尿路感染3例,肺结核2例,痈3例,蜂窝组织炎1例,肛门脓肿1例,手术1例,牙周感染1例,3例中断胰岛素治疗,其余10例无明显诱因.
作者:张伟;张之农;闫晓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李万林,女,58岁,农民.病人糖尿病20余年,间断服用降糖药治疗,血糖一直控制不佳,3年前出现视网膜、神经及肾脏病变.1月前,因情绪激动感心前区疼痛,持续半小时至数小时不等,不伴胸闷、心前区压榨感,休息后可自行缓解.
作者:王晓茜;余静;肖棣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体内脂肪的过度增加称为肥胖,肥胖常引发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肥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有关肥胖的研究亦成为医学界的热点之一.确定肥胖与否的根本是测定体脂含量,测定方法涉及人体测量学和其它物理、化学、电子等技术,本文就相应方法做简单介绍.
作者:高政南;宋光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可引起胰岛素抵抗,也可造成胰岛素的分泌障碍.2型糖尿病的肥胖患者减轻体重不仅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还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提高人们对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认识,以及对其发病机理和防治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健康问题.
作者:傅祖植;傅茂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肥胖是体内脂肪积聚过多的疾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所致能量摄入多于消耗失衡的结果.长期以来肥胖症的临床重要性一直末受到普遍的重视,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和多个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己逐渐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而正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肥胖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因此充分认识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危害从而调整生活方式,加强防治措施,就成为实施人群干预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者:汪恕萍;周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肥胖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国内、外学者给予高度重视的原因是:①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已正式宣布肥胖是一种疾病.欧洲35~65岁的成年人中,肥胖者占半数,美国20岁以上成年人1/3超重或肥胖.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发病率很高.瑙鲁是太平洋上一个独立富足的国家,25~69岁女性中肥胖人口达70%.一些亚洲国家也在快速增多.
作者:刘英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现就DM流行病学新进展作一综述.1 1型DM 1型较2型患病率低,欧洲约占其总DM数的10%~15%.1型在欧洲人种中常见;在亚洲、美国、印第安人、太平洋岛屿人及非洲后裔中少见[5].已建立的全球1型DM登记网络,可以提供1型DM发病、流行、死亡率和分子流行病学的资料.高患病率国家芬兰的发病率是低患病率国家韩国的60倍[5].
作者:刘振平;赵济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的受体γ(PPARγ)属激素核受体超家族成员,是调节脂肪细胞分化的重要因子.PPARγ基因某些位点的变异如PPARγ2Pro12Ala是人类腹部皮下脂肪含量的独立参与因素,与肥胖关系密切,而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未见明显相关关系.另一方面,PPARγ又是近年发展的有很大临床应用前景的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作用的靶分子,TZDs与其结合后,调控与胰岛素效应有关的多种基因的转录,从而发挥TZDs降血糖、降血脂以及增加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敏感作用.本文还对TZDs临床应用的现状作一概括介绍.
作者:罗敏;左祥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临床上,目前使用的木糖醇均为口服制剂.春天牌木糖醇静脉点滴注射液是国内唯一的新一代营养型载体输液.由于其独特的疗效及特点,当糖尿病人需要输液时,可作为葡萄糖注射液代用品酌情使用,从而为临床医师用药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并填补了输液种类的空白.
作者:郑长虹;刘承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WHO对超重及肥胖病人的分类1.1 WHO根据成年人BMI进行超重和肥胖分类,如表1(一般适用于西方人)
作者:荆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脑血管并发症成为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威胁,糖尿病脂代谢紊乱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
作者:上官贻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在注射胰岛素过程中,有以下问题要注意:1.胰岛素的储存其适温度为2℃~8℃,可保存两年.在常温25℃以下可保存一个月左右.要注意胰岛素的有效期,胰岛素过期生物效力会降低,短效胰岛素出现混浊、变色或长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出现块状则不能使用.
作者:齐燕;曲明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葡萄糖胰岛素释放试验目的,主要是了解B细胞功能状态和指导合理使用降糖药.即Ins增高者首选双胍药,Ins减少者首选Su药;但传统认为肥胖者用双胍药,消瘦者用Su药.作者在411例2型糖尿病Ins面积与体重的相关研究[1]中发现,体重并不完全随着Ins减少而降低.在235例Ins减少型的病例中,体重正常150例占63.38%,负重7例占2.91%,超重53例占22.55%,肥胖25例占10.63%.肥重相加78例占33.19%.对这些Ins减少而又体态肥重的患者,其可能病因怎样?如何选择用药,谈一些意见.
作者:李长玉;杨国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主要为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缺陷.其病因有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进食过多,特别是脂肪摄入过多,体力活动过少,肥胖特别是腹部腹胖.
作者:刘春燕;王家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早在1856年Maestre de Sanjuan就提到了性功能低下伴嗅觉障碍.1944年Kallmann报告了3个家系中的12例类无睾症,其中9例伴嗅觉缺乏,并认为是遗传性疾病.1954年DeMorsier在对31例嗅球发育不全的剖检中,发现有14例伴性腺功能低下,后被命名为Kallmann综合征.1968年Bardin又将其分为两种类型:①家族性;②散发性.我国施法新于1983年首次报告.关于其流行病学,在男性性腺功能减退中,其发病率仅次于Klinefelter综台征,但文献报告的病例并不很多,约为50例左右.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