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实用糖尿病杂志

实用糖尿病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辽宁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辽宁省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9191
  • 国内刊号:21-1523/R
  • 影响因子:0.43
  • 创刊:1993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5年4期文献
  • 胰岛细胞抗体与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联合检测的意义

    本文测定了一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抗体(ICA)和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结合胰岛细胞储备功能及临床症状及体征,就其临床价值作了初步探讨.现报告如下:

    作者:孟祥凤;沈守祥;卢洪文;逄力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胰岛素抵抗关系

    伴微量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DM-MA)36例,不伴微量白蛋白尿的(DM-NA)29例,正常对照组(NC)20例.3组患者均行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脂等测定,并计算HOMA-IR评估组织胰岛素抵抗,根据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将所有患者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与有关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DM-MA组与DM-NA组HOMA-IR均高于NC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DM-MA组HOMA-IR示明显高于DM-NA组(P<0.05),而且HOMA-IR与UAER呈独立相关(r=0.4875,P<0.01).结论:与DM-NA相比,DM-MA有更严重的IR,IR是MA尿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沈守祥;孟祥凤;卢洪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果糖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将83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40例,静滴5%果糖注射液750ml/日,疗程2周;对照组43例,静滴0.9%氯化钠注射液(NS)750ml/日,疗程2周.比较两组的血糖、基础血压的变化.结果:两组给药前后血糖无明显变化,试验组前后基础血压变化不明显(P>0.05),但对照组的基础收缩压、基础舒张压给药后较给药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果糖注射液可以应用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常规的输液治疗中,不引起明显的血糖、血压的波动.

    作者:陈文璞;黄贵心;谢英才;曾玉琴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29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塞临床分析

    本文对我院2001年6月~2004年7月收治的12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其中伴糖尿病29例,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患者93例,探讨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与预后特点.

    作者:王慕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糖尿病黎明现象28例分析及对策

    本文就我科2002年~2004年间诊治的28例糖尿病黎明现象(DMDP)进行分析总结如下:临床资料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50~78岁,其中2型糖尿病27例,1型糖尿病l例,糖尿病程1~20年,并发高血压13例,冠心病6例,脑梗塞3例,糖尿病肾病4例,糖尿病神经病变9例,糖尿病足2例,血脂异常21例.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10例,胰岛素治疗5例,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治疗13例.监测白天餐前、餐后、夜间睡前、24:00、02:04、04:00、06:00、08:00等几点血糖.患者中均表现出白天餐前、餐后睡前、24:00血糖控制达标或基本达标,午夜后均无心悸、乏力、冷汗等症出现,但糖均在睡前控制良好,而在02:00点后增高,28例清晨空腹血糖均>7.8mmol/L,高达12.2mmol/L.

    作者:吴静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糖尿病合并原发性甲减5例临床分析

    现将近十年我院门诊及住院5例糖尿病合并甲减病例作如下分析.临床资料5例患者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均为女性,年龄50~67岁,糖尿病史3~17年,5例中以心悸、胸闷、气促、乏力就诊4例,畏寒胃纳减退3例,便秘、腹胀2例,语言和活动迟钝、记忆力减退3例,声音嘶哑2例,体征:3例发现心界扩大,心音减弱,心率减慢,具有典型粘液性水肿3例,下肢轻度可凹性浮肿4例,5例患者均进行血、尿常规、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血糖、血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闷等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所有病例TSH不同程度升高,4例FT3、FT4减低,1例FT3、FT4基本正常(诊断为亚临床甲减),血红蛋白平均值为83g/L,尿常规:尿蛋白(+)~(++)3例,均无镜下血尿及管型,肾功能异常2例,血胆固醇>6mmol/L 5例.

    作者:崔爱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糖尿病脂代谢异常治疗的热点与挑战--近期大型临床研究回眸

    糖尿病脂代谢异常是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几乎都存在着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以及1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者均可发生脂代谢异常.近年来,许多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冠心病(CHD)的发病危险为非糖尿病人群的3~4倍,而且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中糖尿病患者死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约占75%.研究表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水平和/或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可减少CHD事件的发生,从而为糖尿病人合理综合治疗,严格控制脂代谢异常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作者:董砚虎;朱娅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调脂治疗新理念与他汀类药血管保护新认识

    目前,全世界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估计有1.5亿左右,其中以2型糖尿病占多数,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糖尿病血糖水平与血脂水平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以及对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如何,一直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作者:邹大进;吴鸿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贝特类药物治疗糖尿病脂代谢异常新理念及新思考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DM)的发病率及患病率明显增加,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在86年至96年按WHO标准进行的全国性成人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及糖耐量受损(IGT)患病人数也呈急剧上升趋势,至目前估计,我国糖尿病患者及糖耐量受损人群己接近1亿人口[1].

    作者:陈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他汀类药物肌毒性及其他毒副反应的发现与警惕

    他汀类(statins)药物是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早于20世纪70年代由Endo等人首先发现.其作用机制为抑制胆固醇在体内的生物合成.目前市场上常用的品种有辛伐他汀(simvastatin、舒降之)、洛伐他汀(lovastatin、美降之)、普伐他汀(pravastatin、普拉固)、氟伐他汀(fluvastatin、来适可)、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立普妥)等.他汀类药物已成为高胆固醇血症特别是伴有冠心病患者的一线药物而广泛用于临床.近年来随着对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的研究逐步深入,其使用范围一直在扩展.自1994年以来发表的6项大规模临床试验(4S、WOSCOPS、CARE、LIPID、AFCAPS/TexCAPS、HPS)均证明了他汀类药物长期应用的良好安全性[1].但从2001年8月8日因西伐他汀(拜斯亭)发生严重肌溶解从市场上撤出以来,人们对他汀类药物长期应用的安全性又给予极大关注[2].现将他汀类药物副作用特别是肌毒性的预防和处理作一综述.

    作者:陈明卫;杨明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CARDS研究对糖尿病调脂治疗理念的更新和启迪

    CARDS研究是阿妥伐他汀糖尿病协作研究(Collaborative Atorvastain Diabetes Study)的简称.该研究是又一个关于降胆固醇药物阿妥伐他汀的大型临床循证医学研究,研究结果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在LDL-C水平无显著升高的情况下,每日服用10mg的阿妥伐他汀,可以安全地降低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的危险.

    作者:李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糖尿病的脂代谢紊乱及其治疗

    糖尿病代谢的紊乱之一为脂肪代谢系乱,脂肪代谢紊乱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DM的脂代谢紊乱的调脂治疗就显得特别重要,DM的病情控制与否和血脂的高低密切相关,血脂调的不好,DM的并发症就难以控制,DM的高血糖就更加具有危险性.

    作者:刘海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心肺功能与空腹血糖受损和2型糖尿病的关系

    心脏功能与空腹血糖受损(IFG)和2型糖尿病的关系是近年来临床研究的新课题,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心肺功能良好的人群2型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性是降低的[1].为了进一步探讨心肺功能与IFG和2型糖尿病患病率之间的关系,我们收集了有关资料,对这一问题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张斌;尹萍;陈萍;韩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脂联素与体脂含量、分布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近十年来,肥胖和体脂分布异常与健康的关系得到重视,特别是中心型肥胖与糖脂代谢的关系更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并提出了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1]、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metabolic obese normal weight,MONW)等概念[2],其中心环节是胰岛素抵抗(IR).同时因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脂肪中心性分布(腹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CVD)的良好相关性,而肥胖与CVD却缺乏这种关系,使得人们认识到脂肪分布是独立于肥胖的CVD危险因素.

    作者:邓宏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二十一世纪,糖尿病教育面临的挑战

    患病率的挑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逐步转变社会体制与经济模式,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改制,更加速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也加快了乡村向城镇,城镇向中、小城市的改造及转变.此种农村-城镇/城镇-城市化的模式转变中,也同样迅速地改变了人们生活,特别是生活环境和设施(其中主要是周边地区的各种大、小型超市和西化的快餐店),极其方便地促使居住地的人们,在超市里面对丰富的食品随意挑选和摄入.

    作者:张如根;黄珊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

    Forland对333例糖尿病患者观察了一年,泌尿系感染在女性为19%,男性为2%,尸体解剖发现: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的约占40.8%,在糖尿病患者肾活检组织证实有慢性肾盂肾炎的约占10%[1].

    作者:张丽;张曼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糖尿病人吃水果问与答

    问:糖尿病人能吃水果吗?答:糖尿病人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可以吃水果.问:糖尿病人吃水果会影响血糖或升高血糖吗?答:一般水果所含的甜味主要是果糖,也就是与葡萄糖结构相似的单糖,它所产生的热卡量与其他糖类一样,但对血糖的影响比同等热卡量的蔗糖或淀粉要小.因而用果糖代替(不是外加)糖尿病饮食中的糖类,可以使餐后血糖降低,有利餐后血糖的控制.注意吃水果应计入饮食总热卡量之内,量不要太多就不会影响血糖.因此,没有理由不让糖尿病人吃含果糖的水果、甜味蔬菜、甚至蜂蜜.如果自备有袖珍血糖仪的话,吃水果后测一次血糖,如仍在控制范围内,就完全可以放心了.

    作者:张炎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探讨糖尿病人的心理护理

    我科把糖尿病心理健康教育利入整体护理工作重点,配合医生治疗,取得显著临床效果,不仅缩短住院日,降低费用,而且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获得了较大社会效益,特介绍分析,供同行参考.

    作者:孙利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盐酸丁咯地尔缓释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DPN患者106例,分为2组,全部病例给予甲钴胺治疗,治疗组另给予丁咯地尔缓释片每次0.6g,每天1次,共6个月,观察临床症状、神经传导速变和血液流变学、甲襞微循环指标的变化,并判断临床疗效.结果: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26.4%、8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2%、54.7%(均为P<0.01),MNCV和SNCV经治疗后有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甲襞微循环有明显改善.结论:盐酸丁咯地尔缓释片口服治疗DPN有较好疗效.

    作者:林甲宜;刘献华;刘加和;于世美;杨春霞;杨文举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达标治疗实践共识

    作者:刘赫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伴糖尿病遗传综合征(续)(Coats综合征)

    本征目前多倾向系遗传所致的糖、胆固醇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种血管异常综合征.早由英国眼科学家Cotas于1908年首先从临床和病理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报道,并命名为出血性外层视网膜炎.1912年Coats又发现本征除出血外,还伴有渗出改变,故又更名为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本征罕见,我国早于1961年由隗俊才报道.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自我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者:良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吡格列酮在糖尿病中的地位及其临床应用

    抗糖尿病药物种类较多,它包括降血糖药物(如胰岛素促泌剂和胰岛素)和抗高血糖药物(如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和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等),其中噻唑烷二酮衍生物(或称格列酮类药物:TZD)是近年来新开发的并己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的唯一可直接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一线抗高血糖药物和基础用药,TZDs的使用可贯穿于2型糖尿病的不同病理生理阶段.

    作者:叶山东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吡格列酮的临床研究进展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是一类新型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激动PPARγ改善胰岛素抵抗,纠正相应代谢紊乱.目前主要包括吡格列酮,罗格列酮等.吡格列酮于80年代中期由日本Takeda公司和美国UpJohn公司研究开发,2001年在我国批准生产.近年除在糖尿病领域广泛应用外,还被试用炎症性疾病、肿瘤等方面.现就近年来有关该药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单利珍;任跃忠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LIPID研究简介与评议--普伐他汀对胆固醇水平各异的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作用

    自1995年4S研究以来,证实他汀类有对冠心病二级预防作用,但对冠心病且胆固醇水平各异的患者中,降低胆固醇治疗可减少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和冠心病死亡率及总体死亡的作用如何,还不明确.LIPID试验[1]的意图,就是想说明这方面的情况.

    作者:何秉贤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