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病例自身对照研究,选择36例2型糖尿病合并(DF患者),用二甲双胍850mg bid口服,疗程为半年.治疗前后查ALT、AST及肝脏B超等,用稳态模式胰岛素指数(HOMA-IR)评价胰岛素抵抗.结果:治疗后FBG、2hPBG、HbA1C、TG、BMI、FINS、HOMA-IR较前明显下降(P<0.01),肝功能指标ALT、AST有所好转(P<0.01),复查肝脏B超脂肪肝消失率为25%.结论:二甲双胍不仅可以降低血糖,而且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也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吴坚;竺春玲;王黎霞;邵筱红;邹大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例1 女,27岁,因停经8+月,口渴、多饮、多尿1月,心悸、气促2天于2003年8月17日入院.否认既往有糖尿病或家族史.查体:T37.1℃ P160次/分,R40次/分,BP150/100mmHg,急性重病容,呼吸急促,高枕卧位,神萎,口唇微绀,双肺未闻及干湿鸣音,心界不大,心率160次/分,律齐,宫底在脐上三横指,未闻及胎心音.
作者:甘元琼;夏渝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前根据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及β细胞功能,对其及时合理地使用胰岛素是当前的一种发展趋势.如何利用外源性胰岛素制剂在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尽可能地模拟出符合正常生理状态下胰岛素分泌的模式,从而使糖尿病人的血糖尽可能在接近于正常血糖的范围波动,避免低血糖成为临床目标,现就2型糖尿病胰岛素使用的若干方面简述如下.
作者:陆而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科于2004年1月起开始使用胰岛素泵(CS)治疗30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病人,现将我们用于病人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符俊祖;任志玲;李廷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并发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以微量白蛋白尿作为DN的临床诊断标准,DN发生率为2型DM患者的40%左右[1,2].为了总结DN发生、发展规律,达到预防和治疗此病的目的,现将我院2002年以来的78例2型DN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程霖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院内分泌科2001年1月~2005年1月共收治60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急性胆道感染36例,就其临床特点及治疗做一探讨.
作者:赵鹏台;刘瑞云;钟成福;张春柳;刘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1 资料与方法资料20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男12例,女8例,符合1999年WHO2型糖尿病的诊断.年龄40~63岁,全部患者均在诊断1个月内入选,未经药物治疗.
作者:姜慧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院自2002年~2004年,共接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37例,现将其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汇总,讨论分析如下:
作者:王颖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 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近年来逐渐被广泛认识的慢性肝脏疾病,呈世界范围分布,NAFLD影响了全球10%~39%的人口,平均患病率是20%.大多数病人没有症状,通常存在轻度的转氨酶的升高.近年的研究发现,15%的患者可以从单纯的脂肪肝转变为肝纤维化、肝硬化;3%的患者可进展为肝功能衰竭,或需要进行肝移植治疗,因而越来越受重视.在美国,目前认为NAFLD是导致肝脏酶谱异常的主要原因,且与肥胖和糖尿病的增加成正比.用超声检测的方法发现,约21%~78%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脂肪肝.
作者:刘德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2005年4月13~16日由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 ondl Diabetes Pederation,IDF)主办的第一届国际糖尿病前期暨代谢综合征大会,在德国首都柏林召开,在这次大会上,IDF颁布了第一个全球统一的代谢综合征定义,它在前述的各种定义的基础上,综合了来自世界六大洲糖尿病学、心血管学、血脂学、公共卫生学、流行病学、遗传学、营养和代谢学专家的意见,由国际糖尿病研究所Paul Zimmet教授和Jonathan Shaw博士、IDF前主席英国George Aiberti教授组成的编辑委员会,美国NCEP ATP Ⅲ专家委员会主席Scott Grundy博士担任顾问,全球21位专家组成的学术共识委员会共同完成.
作者:刘国良;纪红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1 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等密切相关,MS患者DM、CVD的发病率常是正常人群的数倍.
作者:高燕燕;杨利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1 代谢综合征及其流行趋势代谢综合征(MS)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包括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等,这些危险因素常同时发生在同一个体,其病理基础是胰岛素抵抗引发的多代谢症候群.MS人群患2型糖尿病和早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极高,因此控制MS的流行是当今全社会都在关注的重点课题.
作者:朱旅云;杨少玲;刘坤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代谢综合征(MS)是2型糖尿病(T2DM)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已有的研究揭示,MS人群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和中风)增高3倍,心血管死亡风险增高2倍,总死亡风险升高1.5倍,糖尿病风险增高5倍[1].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MS,有助于T2DM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为遏制伴随肥胖而出现的T2DM和心血管病患病率明显增加的趋势,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早期识别具有发生T2DM和心血管疾病高危险性人群,近而采取预防措施的工具,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于2005年4月提出了一个全球统一的新定义,强调以肥胖为核心成分.
作者:都健;姜冉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糖尿病与早发血管病变关系确切.在美国,糖尿病是致盲、肾功能不全以及下肢截肢的首要原因.前瞻性研究显示长期的血糖控制是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重要的预测因子,理想的血糖控制可以延缓或防止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1,2].许多大型试验,包括4S试验、CARE研究、HPS试验、LIFE试验以及HOPE研究,发现严格控制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是,即使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较非糖尿病患者高.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发生更多的血管病变?长期高血糖即为其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高血糖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共同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冉兴无;李秀钧 刊期: 2006年第01期
UKPDS及DCCT等一系列大规模的糖尿病强化治疗研究证实严格的血糖控制可以明显减少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而要完全控制糖尿病只有通过胰腺移植或胰岛移植.但胰岛移植需要足够的供体,目前胰腺供体严重匮乏,且受配型的限制,成功配型的机率过低,另外移植后长期的免疫抑制治疗给病人带来诸如排斥、感染、肿瘤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新的胰岛细胞来源,近年对胚胎干细胞(ES)及成体干细胞(AES)的研究为糖尿病的细胞替代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
作者:华秀峰;李建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CRP是1930年威廉姆和托马斯在对肺炎球菌性肺炎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了一种能够凝集肺炎球菌C-菌多糖的蛋白,一些流行病调查和临床研究发现心血管病变常伴随有炎性标志物的升高, 2型糖尿病它与心血管病有着共同土壤,使得CRP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变化研究被受关注.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CRP在糖尿病患者中升高,它的升高可能与动脉硬化以外的因素有关.因此,引发了糖尿病的低度炎性病变假说.本文就近年来CRP与糖尿病研究主要状况进行概述.
作者:刘彦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糖尿病的防治与管理是一个非常细致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我院自1995年开始,在已故国内著名糖尿病专家潘孝仁教授的支持与帮助下,成立内分泌科及糖尿病防治协作组进行系统的糖尿病防治与管理.回顾10余年来在糖尿病防治与管理工作中,我们克服种种困难,一如既往的坚持每周三下午一次的健康教育,累计受教育人数已达30000余人.目前科室已有专业床位30余张,专业医师7人,每年收治病人近600余人,门诊量近12000余人.在胶东半岛同级医院的糖尿病防治与管理工作中走在了前列.但是回顾近10余年来的糖尿病防治与管理,基层医院如何定位,笔者认为是目前基层医院面临的一个普遍的问题.尽管近几年来,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可基层医院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又制约了糖尿病的防治与管理,有待于广大基层专业医师的不懈努力及引起领导部门的重视.
作者:王泰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胰岛素抗炎作用和葡萄糖促炎作用的发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某些疾病发病机理的认识,也展现了一个临床使用胰岛素新概念[1].
作者:朱本章;马卫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众多新临床研究资料表明,二甲双胍是一个疗效好,安全性强,使用方便的药物.二甲双胍的治疗益处应尽可能的用于所有适用的广大人群.
作者:徐冰心;王普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本研究共观察了92例2型糖尿病合并有血脂异常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分成实验组(52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使用泰白及其他降糖药物,对照组使用除双胍类以外的降糖药物.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HbA1C均有明显下降,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性.实验组服用泰白(1.0g/d)10周后,TG从3.15±0.60mmol/L下降到2.08±0.33mmol/L(P<0.01),而对照组下降不明显.结论:泰白除了能使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明显降低以外还能改善血脂异常,特别是使甘油三酯水平显著下降.
作者:俞力;史光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关系.LDL-C可作为预测冠心病(CHD)的危险因子,而降低LDL-C治疗可降低CHD的死亡率.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心血管事件或死亡的危险性,但对某些特定高危人群,如糖尿病非CHD阻塞性动脉疾病、女性或老年LDL-C水平低于正常人群,进行他汀类药物降胆固醇治疗而获益的临床证据仍较缺乏.因此,心脏保护研究(Heart Protection Study,HPS)就是为探讨上述尚不明确的问题而设计的大规模临床研究.
作者:朱娅梅;董砚虎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