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136例,随机分成2组,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Ⅱ)组68例,采用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30R组患者68例,采用每日二次(早晚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Novolin30R).结果:两组均能有效控制血糖达到较好水平,CSⅡ组需要的达标血糖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能较好的模拟胰岛素分泌的生理节律,更能有效控制高血糖,减少血糖波动和低血糖的发生.
作者:张前;陈晨;王晓东;陈世碧;余焕春;李礼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本文观察50例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结果:诺和锐30特充治疗一个月后空腹血糖(PBG),餐后血糖(FBG)均明显下降(P<0.05),低血糖发生率低.结论:诺和锐30特充能很好模拟人胰岛素生理分泌模式,实现更佳降糖,且低血糖发生率低.
作者:张磊;赵志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注射引起气性坏疽,国内外只见3例报道,糖尿病皮下注射胰岛素引起气性坏疽尚未见报道.现报道一例如下:
作者:孙支余;周婉丽;段永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作者对本院2002年1月以来23例糖尿病同时并有急性并发症或者出现严重合并症患者进行跟踪追访:
作者:蔡祥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以周围神经受累多,颅神经临床少见.下面对糖尿病颅神经病变如何进行识别及临床处理做一简单综述.
作者:谢云;王家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中心环节,但2型糖尿病的具体病因与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
作者:毛季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是一种感觉性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ainful sensory neuropathy,DNP),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10%~32%.Hays等[1]指出在美国有200余万人患慢性痛性神经病,而其中相当大部分为DNP.本病机理很复杂,尚未完全清楚,故无特效治疗方法.现仅就目前某些进展作一概述.
作者:勾忠萍;李洁;李秀钧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组织的过多堆积,因此脂肪组织(AT)与肥胖关系密切.AT主要由成熟的脂肪细胞、前体脂肪细胞、内皮细胞、神经纤维和巨噬细胞等细胞组成.
作者:赵建林;童南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以前认为糖尿病胃排空障碍是一种少见的合并症,现在估计其发病已达50%,但对其发病机制尚了解有限.
作者:高慧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是男性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又易被医生忽视的问题.
作者:高政南;刘赫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肥胖引发机体的慢性低度炎症状通过多种途径,导致周围组织、胰岛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以及对细胞本身破坏进而胰岛素分泌障碍.
作者:术红燕;宋慧玲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近十几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及孕前、孕期、围产期的密切监测,其发生率已呈下降趋势,但由于妊娠期DKA可以在血糖水平很低时即发生,经常可导致诊断的延迟或误诊,仍是内科及产科医生面临的一个严重的临床问题.以下就妊娠DKA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等进行综述.
作者:邓浩萍;王泰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出于改善治疗结果的期望,现将内外科糖尿病足的治疗方法在此作一综述.
作者:张雪莲;陆菊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据文献报道,糖尿病患者出现骨关节症状者约1%~2%,男性多于女性,发病于20~70岁,2/3的患者在50岁以上,多位糖尿病病程较长而控制不良者,平均病史约为10年.
作者:张贵秋;周学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疾病,病变累及全身多脏器.糖尿病并发或伴有各种急重症,临床工作易疏忽,对糖尿病相关症的再认识,积极作出反应,有利于减少漏误诊,赢得抢救生命的保贵时间.
作者:李蓉;符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作者:刘赫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皮肤-肾综合征(cutaneous-reual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综合征,其主要临床特征系多发性皮下结节、肾盂积水,有的患者伴有糖尿病及肥胖症.早于1962年由Gelfarb与Hyman二人首先报道.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在正常机体,摄取的葡萄糖与氧在细胞的线粒体内生成机体所需要的能量-ATP,同时作为副产品产生了自由基,它是有害的物质,来源于细胞,又主要攻击的是细胞,促进细胞的伤害,在正常机体,由于自由基的存在而催人老化,但机体同时也存在抗自由基系统,使机体保持平衡.
作者:刘赫 刊期: 2006年第06期
108例糖尿病病人按随机原则分为泰白组(56例)及对照组(52例),结果:连续服泰白三月后,其FPG、2hPG、HbA1c及FINS与试验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肝肾功能等无影响.结论:泰白能显著降低血糖并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且无明显不良影响,可作为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作者:华文进;韩勤芬;陈慧;薛俊;陶杨;周颖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本文就格列奈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1 格列奈类药物作用机制1.1 恢复胰岛素分泌的第一时相,改善胰岛素抵抗 Tankova等通过研究发现,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下胰岛素分泌的第一时相的幅度和胰岛素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明显增加[1],Jyoti等通过那格列奈与瑞格列奈进行比较发现,那格列奈组不仅能促使胰岛素第一时相的分泌,而且餐后30分钟后胰岛素的浓度明显高于瑞格列奈,提示那格列奈较瑞格列奈刺激胰岛素早期分泌的作用更强.
作者:顾萍;王坚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