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66岁,因反复腰痛4+天,加重10+小时就诊于某医院急诊科,急诊内科医师询问患者病情,患者诉腰痛,双下肢发麻,无发热、咳嗽、咳痰、脑闷、胸痛及腹痛等,体查: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干湿罗音,腹平软,剑下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考虑为腰椎间盘膨出所致的腰痛,体查:P102次/分,R20次/分,BP118/90mmHg,神清,心率102次/分,腹部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刘永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男,61岁,干部,因多饮10多天入院.血糖14.9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半月后患者不明原因出现右膝关节外上方青紫,渐感右臀部肿胀疼痛,并逐渐加重伴右大腿及臀部瘀斑,遂再次入院.
作者:谢书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餐后血糖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比空腹血糖更密切.糖尿病干预研究(DIS)结果表明,心肌梗死发生率与病死率只与餐后血糖密切相关,与空腹血糖无明显相关性.檀香山心脏研究也发现仅餐后高血糖增加心肌梗死危险和心血管死亡率.
作者:傅绪栋;李爱军;胥庆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其实糖尿病与心脏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糖尿病的死因70%以上为心血管病变所致,但这种关系应主要指的是糖尿病促进心脏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大血管并发症,甚至这种密切程度被称为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
作者:刘赫;曹翠苹;刘国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近年来,Rubber's等人首先注意到4例糖尿病(DM)患者没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却发生了充血性心衰[1].Hamby RI等(1974年)对这一现象进一步研究,病理发现心肌壁内有小血管病变,并首次将这种并发症命名为糖尿病性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phy,DCM)[2].
作者:许晓静;李国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 流行病学 早发现砷暴露与糖尿病之问关系的是Lai等人[1].他们的数据来源是台湾一个乌脚病高度流行地区的891位居民的健康检查报告,结果检测到这里的饮用井水有过量砷暴露,这些村庄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台湾一般人口的二倍左右,研究表明累积砷暴露量作为一个复合的危险因素,与糖尿病患病率之间存在着关系.
作者:孙景旭;奚奇;宋永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传统中/长效胰岛素主要包括低精蛋白锌胰岛素(NPH)、慢胰岛素锌混悬液(lente insulin)及特慢胰岛素锌混悬液(ultralente insulin)等,存在明显的缺陷,如不能平稳地吸收,仍存在峰值浓度,每次皮下注射后,胰岛素吸收率的变异度很大,从而极易造成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的研发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
作者:蔡可英;张淑贵;焦亮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世界许多地区已报道了代谢综合征(MS)的发病率,如欧洲为17~37%,拉丁美洲为14%~23%,北美洲为25%~30%,中亚(印度)为18%~41%,MS发病率除受年龄因素影响外,由于肥胖的流行,儿童和青少年的MS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美国青少年MS患病率已达4%,中国15~17岁青少年MS患病率为3.3%.
作者:薛红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长期以来口服降糖药禁用了孕期妇女,至今FDA也尚未批准口服降糖药用于治疗妊娠合并糖尿病.然而,尽管尚今唯一被FDAR批准可用于妊娠期糖尿病者,但确有一部分病人因种种原因使应用胰岛素受阻.
作者:良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达到下述三项之一者,可诊断妊娠糖尿病(GDM):(1)有2项达到或超过ADA提出的3项条件者,75克OGqT试验:①空腹血糖5.3mmol/L(95mg/d1);②餐后1小时血糖10.0mmoVL(180mg/d1);③餐后2小时血糖8.6mmd/L(155mg/d1);(2)2次或2次以上空腹血糖≥5.8mmol/L(105mg/d1)者;(3)50克OGTT1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1),以及空腹血糖≥5.8mmol/L(105mg/d1).
作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产科学组 刊期: 2009年第05期
UKPDS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MT与磺脲类药物SU在血糖控制方面相当,但MT能更好地减轻体重.中心性肥胖伴随的腹内脂肪增加是尤为有害的.为评估新型(SU)和(MT)对腹部脂肪沉积的影响,Cefalu WT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Diabetes 1999 May;48 Suppl 1:A1-550.),比较了(G2)格列吡嗪控释片与(MT)单药及联合治疗的效果.
作者:左庆瑶;杨艳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Cefalu WT、Schneider DJ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Diabetes Care.2002 Dec;25(12):2123-8).该研究共筛选91例受试者,经过4周的药物洗脱期后,随机分入每日给予GZ控释片(大剂量20mg/日,46例)或MT(大剂量2550mg/日,45例)单药治疗.经单药治疗后,再分别加入另一种药物开始联合治疗.
作者:杜映红;王先令 刊期: 2009年第05期
Dezii CM,Kawabata H,Tran M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South Med J.2002 Jan;95(1):68-71),评估了分别给GZ一天一次与2次对比,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持续性的差异.该队列研究来自于医药福利管理索赔数据库.新病人被分为控释胃肠治疗系统(GZ控释片)和速释GZ两组治疗,随访1年.计算依从性指数(MIs),并作出持续性曲线.
作者:马江波;戴莲仪;张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为了解决多药治疗的问题,人们研制了一种简单的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同时释放盐酸MT和GZ的单室渗透泵(EOP)系统.通常水溶性太大和太小的药物均不适用于单室渗透释放.而MT是水溶性极强的药物且剂量大(500mg),GZ是难溶于水的药物且剂量小(5mg),因此对于药剂师而言,要制备出理想的MT和GZ缓释制剂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作者:黄勤;周昭远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