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诸多大型临床研究证实餐后高血糖是发生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DECODE研究发现餐后2小时血糖是心血管死亡率的独立高危因素,Shaw Jeet等的研究认为餐后血糖与心肌梗塞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而空腹血糖无此相关性[2].合理的控制餐后血糖对预防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格列奈类降糖药物是一类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
作者:舒画;卢艳慧 刊期: 2012年第04期
1心血管疾病与人类健康2002年,WHO统计各种致死疾病种类,15~59岁组死亡顺序为HIV/AIDS、冠心病、结核、交通事故、卒中、自伤、暴力;其中冠心病年死亡数为133.2万,卒中为78.3万;60岁以上组顺序为冠心病、卒中、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下呼吸道感染、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其中冠心病年死亡数为582.2万,卒中为468.9万,总计冠心病715.7万,卒中547.2万,每天19608.22人死于冠心病,14981.78人死于卒中;每秒3.89人死于冠心病,7.97人死于卒中.
作者:宋晓燕;刘国良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糖尿病患病率逐渐增加,成为严重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2003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约有1.94亿人,预计到2025年将发展到3.3亿人.中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20岁以上人群2型糖尿病(T2DM)患病率达9.7%,已成为糖尿病大国.目前,心血管死亡仍然是威胁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和减少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者:郑妙艳;常宝成 刊期: 2012年第04期
1 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高.除高血糖外,血脂异常、纤溶平衡紊乱等都是促进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疾病、脑卒中及血管病变相关死亡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1].
作者:罗邦尧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肥胖与2型糖尿病(DM)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已成为世界范围的流行病.多项研究结果显示,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2型D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超重和肥胖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2型DM的患病人数也随之迅速增加,其中80%的2型糖尿病病人伴超重或肥胖.新中国糖尿病患病率调查1发现,20岁以上成人的糖尿病患病率甲均为9.7%,糖尿病患者总数达9240万,我国可能已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多的国家,表型特征显示糖尿病患者平均体重指数(BMI)为25.9kg/m2,提示中国糖尿病患者多存在超重或肥胖.
作者:付丽媛;马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3.46亿人患有糖尿病,其中90%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T2DM的发病主要与胰岛素抵抗有关,并可伴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是T2DM的主要发病机制,与肥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密切相关.胰岛素抵抗发生的部位主要是外周组织(脂肪组织、骨骼肌)和肝脏.
作者:余学锋;卢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心血管病变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数倍,且病变进展迅速,目前已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和事件随着糖基化血红蛋白的升高而升高,也与胰岛素抵抗程度呈正相关[2].尽管steno -2和ERIC研究表明[3,4]早期强化降糖治疗可以带来远期大血管并发症的降低,迄今为止,尚没有前瞻性随机研究证实强化降糖对心血管疾病的益处.有人认为其中的原因可能与某些降糖药物本身具有直接或间接致心血管危害有关.
作者:耿小晶;麦梨芳;张少玲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致盲的重要并发症,是以血管改变为核心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始发因素.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它能进一步分化为内皮细胞而参与受损血管内皮的修复与血管新生.EPCs移植治疗DR 一个新的途径,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文中就DR的核心发病机理、EPCs与DR血管损伤修复的关系、EPCs移植治疗DR的现状以及展望进行综述.
作者:常柏;李春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生存和健康的常见疾病.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颈动脉狭窄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1].据国外资料报道,20%~30%的脑卒中是由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性病变进行性发展所致.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血管狭窄程度越重,发生缺血性中风的机会越高.颈内动脉狭窄越显著,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越高,重度狭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0% ~ 90%.
作者:刘慧 刊期: 2012年第04期
1病因病机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消瘅”病范围(但不等同这两种病).早在《内经》已有论述,《素问·奇病论篇》日:“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消渴病多由于患者嗜食甜食、肥甘之品,日久损伤脾胃,脾虚失于健运,痰湿内生,痰湿郁久化热,热伤气阴,气虚则血行无力,瘀血随之而生.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说:“淤血在里即渴……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淤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口渴……淤血去则不渴也”.
作者:钱琪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糖尿病患病率逐渐增加,已成为严重的世界性问题.糖尿病特别是其慢性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给社会、家庭以及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作者: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