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实用糖尿病杂志

实用糖尿病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辽宁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辽宁省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9191
  • 国内刊号:21-1523/R
  • 影响因子:0.43
  • 创刊:1993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8年1期文献
  •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

    收集2015年3月~2016年8月心绞痛患者200例随机分甲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乙组在甲组基础上应用丹红注射液.结果:乙组总有效率高于甲组,P<0.05;不良反应无差异,射血分数、血浆黏度、心绞痛发作频率、平板运动持续时间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心绞痛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

    作者:章茹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糖尿病伴穿通性疾病的特征、识别及处理

    穿通性疾病(Perforating diseases)是一组丘疹结节性皮肤疾病,是指一类真皮物质:角质栓或痂皮,通过表皮穿出到皮肤表面的一类疾病.排出的物质包括胶原、弹性纤维组织或坏死的结缔组织,穿出皮肤后形成角质栓的丘疹和结节.它包括两大类:一是遗传性的:(1)原发性胶原纤维穿通表皮的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RPC);(2)原发性弹力纤维穿通的葡行性穿通性纤维病(EPS).一类是获得性穿通性疾病,主要与糖尿病和/或肾衰竭所致的瘙痒症有关,主要是见于成人.

    作者:许侠;刘国良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糖尿病性硬肿病的特征、识别及处理

    硬肿病(Scleredema)是由于粘蛋白沉积及真皮增厚引起的身体上半身弥漫性、对称性、非凹陷的发硬性的皮肤病变.早于1876年Pitford曾对其表现做过描述,但正式命名于1900年Baschke 为成人硬肿病(Scleradema adultorum of Buschke).也称Buschke硬肿病.关于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了,据目前所知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雌激素、糖尿病等有关.

    作者:张玉飞;吴双;刘国良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糖尿病性脂肪萎缩的识别、特征及处理

    脂肪萎缩(lipoatrophy)是脂代谢紊乱的又一表达形成,我们熟知的脂肪堆积和糖尿病密切相关,称为代谢综合征,显然脂肪缺乏不是临床常见的表达方式,是以脂肪呈全身性、部分性或局限性的脂肪减少或完全缺失为特征,显然只是指的脂肪,又不完全等同与消瘦.

    作者:朱莹泉;陈浩;李博一;刘国良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常常伴有微循环障碍问题,在全身各处都可以见到.如何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以及发展尤为重要.下面就近年来关于微血管病变以及它的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予以概述.1 基本病理及发病机制(1)基本病理特征,基底膜变厚,红细胞聚集,内皮有所损伤,血液的粘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微血栓的形成,这些基本构成了微血管病变的主要过程.

    作者:郭卫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糖尿病足早期筛查的临床意义

    检测865例T2DM患者的VPT及ABI,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结果两组VP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组79.8%存在溃疡中度以上风险,无症状组有46.8%(P<0.05);两组ABI值均>0.7(P>0.05);结论有症状的T2DM患者存在很高的糖尿病足发生风险,无症状的也有近半数患者存在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筛查VPT和ABI可以早期判断糖尿病足高风险患者.

    作者:谷丽君;肖宏;陈春花;田林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腰硬联合麻醉及全麻对糖尿病外科手术患者血糖变化的影响

    选择80例择期手术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结果两组围术期血压(DBP/SBP)、心率(HR)均有显著变化,HR在术中1h上升,术后4h虽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麻醉前;DBP及SBP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术后4h显著高于麻醉前;且观察组术中1h及术后4h的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血糖水平高于观察组,对照组术中胰岛素用量显著多于观察组以上数据均(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对患者血糖的稳定有一定的帮助,全麻则有利于保持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

    作者:窦丽萍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伴2型糖尿病炎症机制研究进展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指睡眠过程中上气道塌陷阻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病症.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变化是睡眠时发生间歇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由此引发多器官多系统的损伤,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大量研究表明,OSAHS与2型糖尿病(T2DM)常共存而且相互影响,两者在临床、危险因素、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方面都具有相关性,OSAHS被认为是T2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T2DM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功能受损.大量研究发现,胰岛β细胞凋亡在T2DM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慢性间歇性低氧(Chronic Intermittent Hypoxia,CIH)是OSAHS 重要的病理生理特征.

    作者:李晨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创一条中国特色防治糖尿病之路

    我国糖尿病人2015年已达1.4亿,年增1千多万.过多猪肉与精米、精白粉造成糖尿病人越来越多.而[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认为是终身病、进展性疾病,[中医糖尿病防治]不禁膏梁,水煎也不能治愈糖尿病.上百万人早死9年,数百万人致残,影响生产、生活.本人接受赵霖:糖尿病无药可医,食物是好药物的观念.吃多服久服不伤人的上品和药食二用物,能降糖,不会引起低血糖;五年治愈糖尿病;并且认为糖尿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作者:陈寅初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及心率变异性研究

    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病变(DCAN),具有隐匿性、渐进性、不典型性等特点,可于症状出现前发生、几乎不能自行缓解,容易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所忽视.会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无痛性心肌梗死更有甚者出现心脏性猝死,更因其不可逆性,预后差,而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作者:卢丙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移动管理平台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血脂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为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140例T2DM患者,随机平分为干预组加用移动管理平台模式.观察干预12周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及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变化.结果干预12周后,两组HbA1c、FBG、2hPBG、TG、TC及LDL - C水平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且干预组上述指标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实施基于移动管理平台的护理干预利于保持血糖稳定,降低血脂水平,预防并发症,可作为快捷、经济的院外管理新模式.

    作者:金健;苗桂珍;朱学敏;李春桂;王立强;曹柏龙;杜启明;周静鑫;杨杰;刘巧巧;曹灿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地特胰岛素等剂量转换为甘精胰岛素实现血糖控制更佳的2型糖尿病一例

    1例使用地特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将地特胰岛素等剂量转换为甘精胰岛素后,患者血糖控制改善,空腹血糖由8.6mmol/L降至4.0mmol/L,进而甘精胰岛素剂量由18IU减少至14IU.无不良反应和低血糖发生.结论:地特胰岛素控制不佳的患者,转化为甘精胰岛素后,空腹血糖显著下降,全天血糖更加平稳,且剂量减少.

    作者:王帆;孙崴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动态血糖监测重组甘精胰岛素等剂量转换为原研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1例病例分析

    1例因血糖控制不佳伴肢体麻木刺痛而入院的T2DM患者,入院后通过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血糖控制良好后改为重组甘精胰岛素联合餐时胰岛素控制血糖,通过动态血糖监测仪发现血糖波动明显,等剂量转换原研甘精胰岛素后,血糖控制平稳,原研甘精胰岛素剂量由20u减量至18u,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应用重组甘精胰岛素控制血糖不佳且波动较大,等剂量转换原研甘精胰岛素后血糖控制平稳.

    作者:郭照;郑曙琴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院外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胰岛素调节方法的疗效对比观察

    目的:比较院外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胰岛素调节方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7年3月1日出院且接受三短一长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60人,随机平分成基础组和餐时组,每组各30人,个体化设定目标血糖值,基础组患者优先调节基础胰岛素用量,餐时组优先调节餐时胰岛素用量,比较半年后两组疗效的差异.结果:基础组在BMI、腹围、GLU、HbA1c、FC-P与餐时组上有显著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基础组BMI、腹围增长幅度较小,FC-P较前略有增多,而GLU、HbA1c均较餐时组更趋于达标(P<0.05);基础组控制空腹血糖及睡前血糖均优于餐时组(P<0.05),血糖波动较小,且达标所需胰岛素剂量增长幅度也较餐时组小.结论:优先调整基础胰岛素剂量,更易使出院T2DM患者血糖达标、减少血糖波动、促进胰岛功能恢复.

    作者:由露莎;郑曙琴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