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 辽宁省人民医院 沈阳军区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3-7040
  • 国内刊号:21-1542/R
  • 影响因子:0.60
  • 创刊:1990
  • 周期: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8-56
  • 全年订价:379.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国家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A 化学文摘(美)
  • 国家第二届优秀期刊奖
  • 外科学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0年4期文献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移植修复足部骨及肌腱外露

    目的 总结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移植修复足跟部位骨及肌腱外露病例的经验及适应证.方法 足跟部位清创后,采用逆向移植法切取皮瓣.蒂部包含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和深浅筋膜.蒂宽3~5 cm,皮瓣面积16 cm×6 cm~20 cm×10 cm.旋转轴点为腓动脉外踝后上方的远侧肌间隔穿支,一般位于外踝上5~7 cm.结果 皮瓣转移后血液循环良好,早期多有肿胀,48 h后皮瓣肿胀减轻.本组12例皮瓣均成活良好,无不可逆性血流障碍发生.结论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运佳、成活可靠、外形好、操作简单,是修复跟腱区皮肤缺损伴跟腱及跟骨外露的理想皮瓣.

    作者:刘天一;杨群;钱云良;杨军;濮哲铭;汪希;张余光;章一新;王丹茹;施耀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Ⅰ期扩张修复头部外伤性颅骨外露10例分析

    目的 总结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Ⅰ期修复外伤性颅骨外露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对10例外伤致颅骨外露的急诊患者,在伤口周边置入扩张器,经扩张头皮后Ⅰ期修复颅骨外露.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修复缺损区,无颅骨坏死,无扩张区感染及创面严重感染的发生.随访6~12个月,毛发生长良好,修复效果满意.结论 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Ⅰ期修复外伤性颅骨外露,既治疗了疾病又避免了秃发,同时未增加扩张术的并发症,是一种良好的修复方式.

    作者:甘精兵;赵启明;张旭东;陆新;张承驹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微创直视下大汗腺摘除术治疗腋臭87例的临床及病理总结

    目的 总结微创直视下大汗腺摘除术治疗腋臭的疗效.方法 微创直视下行大汗腺摘除手术,术后进行随访并随机抽取3例做病理检查.结果 本组87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仅2例残留气味,经同法二次手术后效果满意.所有患者获随访3~36个月,切口瘢痕不明显,皮瓣无坏死,上肢功能未受影响.病理结果 :术前组真皮深层至皮下脂肪浅层有大量大汗腺组织,术后组真皮全层内未见明显大汗腺组织.结论 对腋臭患者行微创直视下大汗腺摘除术,可以达到治疗彻底、并发症少、外形美观、无功能损伤的效果.

    作者:金石峰;郭澍;张欣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皮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应用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皮瓣修复踝关节以下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缺损的部位、形状、面积设计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转移修复踝关节以下软组织缺损.结果 本组14例患者皮瓣今部成活,Ⅰ期愈合.所有患者获随访3~6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观满意.结论 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皮瓣血供可靠,切取方便,面积大,成活率高,不损伤踝关节以下的主要血管,修复踝关节以下软组织缺损效果良好.

    作者:胡心宝;姜会庆;汪军;袁斯明;周济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后的整复治疗与评价

    目的 总结不同手术方法 治疗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术后缺损,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1991年1月至2008年1月,对136例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基底细胞癌(BCC)65例(47.79%),鳞状上皮细胞癌(SCC)54例(39.71%),恶性黑色素瘤11例(8.09%),纤维肉瘤4例(2.94%),脂肪肉瘤2例(1.47%).病变范围0.5 cm×0.5 cm~12.0 cm×9.0 gm.根治性切除肿瘤后缺损面积1.5 cm×1.5 cm~13.0 cm×11.0 cm.修复方法 :单纯植皮83例,直接拉拢缝合11例.邻近随意皮瓣27例,轴型皮瓣15例.术中常规冰冻切片以监测手术切缘的性质.结果 119例皮片及皮瓣成活,伤口Ⅰ期愈合,11例直接缝合伤口Ⅰ期愈合;5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Ⅱ期愈合;1例皮瓣感染,经对症处理后愈合.供区均Ⅰ期愈合.105例患者获随访1~5年.8例复发,余患者均存活良好.结论 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彻底切除并进行合理的创面修复;术中常规冰冻切片,将有助于保证肿瘤的根治.

    作者:黎洪棉;高建华;姜平;黎小间;陈晓炜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的临床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原发与继发性软组织缺损及发育不良,一直是困扰整形美容外科医师治疗的难题之一.临床应用的填充材料很多,除各种组织瓣、各类同体材料外,还有许多软体填充物,如牛胶原、自体胶原、Isolagen(用自体皮肤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制品)、Dermalogen(取自人尸体皮肤的无细胞胶原、弹力纤维和糖胺多糖混合物)、Alloderm、Artecoll、膨体聚四氟乙烯(Gore-Tex,Softform)、硅凝胶等[1-5].

    作者:袁继龙;单磊;姚佳栋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水蛭素的外科应用

    水蛭又称蚂蟥,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早记录是在公元前二世纪,1841年,Nicander将水蛭用于治疗.医用水蛭被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已有数千年历史.近年来,外科医师已将医用水蛭应用于显微外科、游离组织移植以及手指、耳、眼睑及鼻尖等的再植[1-2].水蛭素(hirudin)是从水蛭唾液中提取的一种抗凝血蛋白质,是目前已知的高效,特异和强的凝血酶抑制剂.

    作者:章开衡;邢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生物塑化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生物塑化技术是目前世界上先进的生物遗体保存技术,是一种把生物组织保存得像活体一样的特殊方法.它通过一种真空物理过程,用硅橡胶、环氧树脂、聚酯共聚体等活性高分子多聚物,替代组织中的水份和脂类,以适应标本保存和观察的需要,是同前形态学研究中一种具有极好性能和广泛用途的新技术,受到国际上较为普遍的认可[1].塑化标本干燥,无毒,无害,无传染性,无刺激性气味,经久耐用,可以长久保存而且易于学习;可以根据需要,塑造姿态,既可保存生物体的外观形态,又可在显微镜水平展示其内部结构.

    作者:王娜;王志军;王建;张晨;高景恒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毛囊修剪的大小对其活性影响的体外定量研究

    目的 探讨体外研究毛囊被剪成不同大小的移植物后对其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显微镜下分离所得到的含有单个毛囊的移植物,按照其外根鞘周围留有保护组织厚度的不同分为A(0mm)、B(0.3mm)、C(0.6mm)3组,培养6 d后观察其活性情况,并用毛干生长率、毛干生长长度和毛囊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来衡量.结果 A、B、C 3组中毛干生长率分别为81.5%、91.7%,92.6%,A和B组与A和C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P<0.0125),B和C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5);毛干的平均生长长度分别为(1.34±0.10)、(1.36±0.95)、(1.36±0.12)mm.组间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毛囊的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结论 毛囊外根鞘周嗣留有0.3 mm厚度的保护组织,既不影响其活性,又可以增加单次移植的密度.本实验结果 为临床毛发移植提供了参考数据.

    作者:苗勇;胡志奇;孙锡金;谭挺;鲜华;陈明娟;孙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卵磷脂注射溶脂安全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卵磷脂注射溶脂的安全性.方法 用卵磷脂注射液0.10 ml(5 mg/cm2)分别对30只昆明小鼠的一侧腹股沟皮下和同侧后肢骨骼肌内局部注射,对其进行肉眼观察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卵磷脂对不同组织的细胞膜均有溶解作用:肌肉组织可见溶解断裂;肝肾组织存在水样变性;大部分脂肪细胞进入凋亡过程并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卵磷脂有明显的溶脂效果,但其对脂肪组织的溶解为非特异性.

    作者:李瑞珊;柳大烈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选择不同的局部皮瓣修复鼻翼缺损

    自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我们根据鼻翼缺损面积及缺损程度,设计相应的局部皮瓣对19例鼻翼缺损患者进行修复,术后均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19例,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17~45岁.鼻翼部黑色素痣切除2例,鼻翼部外伤所致缺损14例,鼻翼部血管瘤切除2例,鼻翼部瘢痕切除1例.缺损面积小约1.0 cm×1.5 cm,大约3.0 cm×3.0 cm.

    作者:李庆春;肖志波;杨大平;聂春磊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病理性瘢痕防治研究的探讨

    在整形美容外科的临床工作中,病理性瘢痕防治的研究一直倍受关注.回顾近年来这方面的文献资料非常之多,经初步总结,有以下几方面又有了些新的进展.1 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区别的研究烧创伤后的异常瘢痕或称病理性瘢痕(abnormal scar,AS),包括瘢痕疙瘩keloid(K)与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两者的区别在教科书、专著的论述中都有所描述,特别是高景恒主编的<美容外科学>第十二章,专门列出了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的特征表格[1],可作为临床医师鉴别诊断的参考.

    作者:鲁开化;李荟元;夏炜;易成刚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右下肢晚期巨大淋巴水肿手术治疗一例

    1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21岁.因发现右下肢渐进性肿大16年,于2007年7月29日入院.患者于5岁时,右下肢无明显诱因出现肿大,当时无寒战、发热及皮肤破溃等症状,并随年龄增长日益加重,并出现局部皮肤溃烂,患者于外院行烘绑、加压包扎及支持对症治疗,效果不佳,遂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患者行走困难,右膝关节及踝关节屈伸活动严重受限,右下肢呈巨大象皮肿样外观,自右大腿根部至足背增粗如桶状,皮肤表面粗糙、质硬、小腿前侧局部皮肤破溃,有清亮液体渗出.

    作者:魏国兴;牛军;常永庆;丁兴洋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吸脂法副乳腺矫治术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索吸脂法副乳矫治术后的护理方案,以期实现更好地手术效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方法 根据副乳腺和吸脂手术的特点,制定吸脂法副乳矫治术的护理方案,应用于围手术期至术后6个月,并与传统普外科手术护理方案进行对比.结果 对36例采用吸脂法副乳矫治术护理方案与10例采用传统普外科手术护理方案患者比较,手术效果、患者满意率均得到了提高.结论 采用吸脂法副乳腺矫治术后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及患者满意率.

    作者:田博文;范巨峰;郑淑文;张义玲;侯莹;吕伟;刘滔滔;李惠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缺氧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程度缺氧条件下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及其与HIF-1α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 设立不同O2浓度组,在常氧(20%)、不同缺氧(10%、5%、1%)条件下,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24 h后,应用MTT法、流式细胞仪技术和羟脯氨酸比色法,分别检测各组中成纤维细胞的活力、细胞周期和胶原合成水平.结果 不同程度缺氧各组中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均明显高于常氧对照组,且S期比例也增高;随着O2浓度的降低,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水平逐渐增加.结论 缺氧条件下能增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力,提高胶原合成水平.这一结果 很可能是通过HIF-1α及其调控的缺氧通路产生作用.提示阻断瘢痕疙瘩内HIF-1α调控的缺氧通路有望成为预防及治疗瘢痕增生的新途径.

    作者:郑旭东;高建华;胡振富;鲁峰;钱奕炜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趋化因子诱导MIG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趋化因子γ干拢互诱导单核因子(MIG)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趋化因子 MIG 在28例瘢痕疙瘩患者(K组)、34例增生性瘢痕患者(HS组)及20例正常皮肤组织(N组)中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K组、HS组中的MIG均呈高表达,与N组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但K组与HS组之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G可能通过趋化T淋巴细胞定向迁移,引发一系列免疫炎性反应,从而促进病理性瘢痕的形成.

    作者:于学伟;郭澍;肖汀;王晨超;张欣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中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回顾

    当代中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整体学科的发展,若从1985年5月民间的相关学术活动算起,已有24年的历史;若从1990年学会成立时算起,则有19年的历史.笔者从以下3个部分进行回顾.1 学科发展的阶段性24年来,当代中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学科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1]:①学科孕育与分会成立阶段[1-3];②整体学科及其相关事业持续发展阶段;③与世界接轨的酝酿阶段.

    作者:彭庆星;张其亮;高景恒;李祝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编委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整形美容外科基本知识试题及解答

    1 何为黏膜的Bowen's病?Queyrat增殖性红斑,常称之为黏膜的Bowen's氏病.常累及阴茎头,多见于50~60岁未经包皮环切的男性患者.总的来看,增殖性红斑可为单发的或多发的红斑性病灶,边界清晰、潮湿、光滑、天鹅绒样.显微镜下病变与Bowen's病相似.增殖性红斑与BoWen's病相比,更容易转化为侵袭性和转移性疾病.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胶原化的煅烧骨与MSCs复合修复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煅烧骨/Ⅰ型胶原复合物修复颅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18只成年Wistar大鼠颅骨分别制作直径8 mm圆形全层骨缺损.其中6只在全身麻醉及无菌条件下取其左侧股骨,诱导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煅烧骨/Ⅰ型胶原复合制成复合物修复颅骨缺损,为实验组;6只以煅烧骨/Ⅰ型胶原修复为对照组;6只不修复为空白组.于植入复合物后4周和8周两个时间点处死大鼠,以组织学方法 观察骨修复情况.结果 4周时实验组的植入物与颅骨缺损创缘呈骨性连接,8周时实验组植人物与创缘呈骨性连接,小梁骨增多,小梁间有较多的骨髓组织形成.对照组植入物与创缘以纤维连接为主,极少部分边缘可见骨性连接.空白组颅骨缺损面积未见明显缩小.结论 MSCs和胶原化的煅烧骨有非常好的生物相容性,复合后植入体内能够成骨,可用于颅骨缺损的修复.

    作者:高全文;宋慧锋;柴家科;许明火;京萨;柳春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体内外联合培养提高组织工程管状软骨构建质量

    目的 探讨利用组织工程技术提高管状软骨的构建质量.方法 PLA/PGA共纺材料均匀地缠绕在硅胶模具上形成管状支架材料.从兔耳郭软骨分离软骨细胞,在体外培养扩增后接种于支架材料,软骨细胞-材料复合物先体外培养2 d.实验动物分为3组:直接植入组(DI组),自体软骨细胞材料复合物直接植入兔颈部皮下.联合培养组(CC组),复合物继续用相同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2周后再植入兔颈部皮下.单纯材料组(SO组),在颈部皮下单纯植入材料和硅胶模具.在植入后1,2,4和8周定时取材,行大体观测,组织学染色,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和生物力学评定,主要评估炎症反应程度和软骨形成情况.结果 植入1周时,DI和SO组材料纤维周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大量白细胞浸润;第4周时,两组炎症明显减退,DI组形成的工程软骨被纤维组织分隔成散在的岛状;第8周时,材料基本降解,炎症消散,但DI组软骨无改善.体外培养2周后,CC组软骨细胞已分泌了许多细胞外基质,将部分降解的材料纤维包裹在内,此时植入体内没有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第4周时,材料完全降解并形成了相对均质、成熟的软骨组织,各项检测指标均优于同时间点DI组构建的软骨,接近正常气管软骨.结论 体内外联合培养可以明显减轻软骨细胞-PLA/PGA复合物植入具有免疫功能的实验动物自体内引发的炎症反应,提高组织工程管状软骨的构建质量.

    作者:罗旭松;周广东;刘伟;张文杰;岑莲;崔磊;曹谊林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高效的毛乳头细胞分离培养方法

    目的 寻求一种洁净且无须显微镜下操作的毛乳头分离方法 ,培养高纯度的毛乳头细胞.方法 中性蛋白酶消化头皮组织,将含有毛囊的皮下脂肪层剪下切碎,并用Ⅰ型胶原酶消化,之后通过多次离心的方法 获得毛乳头;对培养出的毛乳头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并检测毛乳头细胞的标志物alfa-SMA和碱性磷酸酶的表达情况.结果 通过新型的两步酶消化法可获得洁净的毛乳头,培养出的毛乳头细胞标志物检测阳性.结论 新型的两步酶消化法是一种高效低劳动强度的毛乳头分离方法.

    作者:焦虎;刘立强;范金财;康宁;田佳;甘承;冯苏云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