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 辽宁省人民医院 沈阳军区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3-7040
  • 国内刊号:21-1542/R
  • 影响因子:0.60
  • 创刊:1990
  • 周期: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8-56
  • 全年订价:379.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国家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A 化学文摘(美)
  • 国家第二届优秀期刊奖
  • 外科学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1年1期文献
  • 应用复合组织修复眼睑缺损的研究进展

    眼睑缺损常见于眼睑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眼睑毁损性外伤及热力损伤等.现主要对眼睑缺损的新手术方法进行总结,并对自体组织、同种异体组织及仿生人工材料等支撑组织或材料进行评价,以期对临床修复眼睑缺损及眼睑重建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余文;冯光武;谢雅兰;郑梁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遗传性外毛根鞘囊肿的诊断及治疗一例

    遗传性外毛根鞘囊肿(hereditary trichilemmal cyst,HTC)是一种少见的皮肤良性肿瘤,来源于毛囊外根鞘,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1].临床中易与良、恶性增生性外毛根鞘囊肿(malignant proliferating trichilemmal cyst,MPTC)及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cyst,EC)相混淆.2017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整形修复科收治了1例HTC患者.现对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组织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作者:王一名;郭伶俐;栗利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双扩张器在获得性全耳郭缺损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双扩张器在获得性全耳郭缺损再造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手术分两期:一期行耳后乳突区串联置入双扩张器,制备扩张皮瓣.二期行扩张器取出、扩张皮瓣转移、自体肋软骨支架移植及中厚皮片移植术.结果 12例患者(12只全耳郭缺损)再造耳郭扩张皮瓣血运良好,有效覆盖再造耳郭支架.所有患者获随访1~5年,再造耳形态逼真,立体感强,术后效果满意;耳颅角远期无明显变化.结论 对于获得性全耳郭缺损并且耳郭呈狭长型患者,采用双扩张器扩张耳后皮瓣行耳郭再造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手术方法.

    作者:燕静杰;王剑;张瑱;杨庆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免疫三氧治疗面部透明质酸注射填充术后血管并发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免疫三氧治疗面部透明质酸注射填充术后血管并发症的疗效.方法 将52例面部注射透明质酸后发生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分为对照组13例和实验组39例.对照组给予透明质酸酶注射+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透明质酸酶注射+免疫三氧+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分别对两组的治愈率及治疗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的治疗平均时间为(8.1±2A)d,治疗组为(4.9±2.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治愈率为69.2%.治疗组为9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透明质酸溶解酶注射+免疫三氧+血管活性药物治疗面部透明质酸注射填充术后血管并发症的效果优于单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梁久龙;乔娜;黄斌;何景涛;边志超;金元;陶凯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睑袋整复术中眶隔脂肪瓣翻转填充对矫正眶下沟槽畸形的作用

    目的 介绍睑袋整形术中处理眶隔及眶隔脂肪并充分矫正宽大泪沟和睑颊沟的方法 .方法 自2016年7月至2017年11月,共35例患者接受眶隔脂肪瓣翻转填充法睑袋整形术.术中完整显露眶隔后,将眶下剥离范围延伸到距眶缘l cm,在眶隔上缘将眶隔剪开后形成蒂在上的向下翻转的脂肪瓣,充分填充泪沟与睑颊沟基底.结果 本组共35例患者,术后随访4~12个月.睑袋畸形及泪沟、睑颊沟显现等体征均得以矫正,眶周及中面部较术前明显年轻,远期无下睑凹陷、外翻或巩膜过分显露、睑球分离、眶下神经支配区域麻木疼痛等并发症发生,效果满意.结论 眶下沟槽区域充分剥离同时眶隔脂肪瓣翻转填充对较重泪沟以及睑颊沟的患者改善较明显,值得推广.

    作者:江灵;邓颖;陆洋;李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水刀行微小切口腋臭根治术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采用水刀进行微小切口腋臭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5年6月至2017年9月,对16例中、重度腋臭患者采用水刀行微小切口腋臭根治术.于腋窝行1.0~1.5 cm手术切口,潜行剥离术区后,利用水刀将皮下脂肪及汗腺组织切除.结果 本组16例患者术后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术后7~9d切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24个月,均未见明显瘢痕增生;治愈14例,显效2例,无效0例.结论 利用水刀行微小切口治疗腋臭疗效确切,并发症较少,能够达到微创的治疗目的,为治疗腋臭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作者:陈黎明;刘毅;孙晓晨;王刚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皮下修剪联合消痔灵灌注与负压抽吸联合消痔灵灌注治疗腋臭的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皮下修剪联合消痔灵灌注与负压抽吸联合消痔灵灌注治疗腋臭的临床效果,寻求根治腋臭的佳手术方式.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共121例(242侧)接受腋臭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分析两种治疗方式治疗远期疗效,对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皮下修剪联合消痔灵灌注治疗组共60例(120侧),治愈58例,治愈率为96.7%,共22侧出现不同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3%,其中发生皮下血肿9侧(7.5%),色素沉着7侧(5.8%),腋窝硬结6侧(5.0%),无感染及瘢痕增生.负压抽吸术联合消痔灵灌注治疗组共61例(122侧),治愈47例,治愈率为77.0%,有12侧出现不同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8%,其中发生皮下血肿4侧(3.3%),色素沉着7侧(5.7%),腋窝硬结1侧(0.8%),无感染及瘢痕增生.结论 皮下修剪联合消痔灵灌注术治疗腋臭的整体治愈效果优于抽吸术联合消痔灵灌注的治疗方式.

    作者:胡如龙;郭瑜;龙剑虹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机械张力致小鼠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模型构建

    目的 探索机械张力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构建机械张力致小鼠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动物模型.方法 将健康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于两组小鼠背部正中做2 cm长线性切口,术后第4天拆除缝合线,并安装机械牵拉装置,对照组不牵拉,实验组间断牵拉14d.分别于牵拉14d后(牵拉结束当天)、牵拉结束后30d和60d拍照并取材,HE染色分析两组瘢痕组织的病理学变化,Masson染色计数瘢痕组织的细胞数量,分析其胶原分布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牵拉14d后,实验组形成了类似于人体瘢痕组织的红色无毛区域,平均面积(3.92±1.24) mm2,20倍物镜下每视野细胞数为(292±34)个,胶原面积为(0.115±0.015)mm2;对照组瘢痕区域成线状,其瘢痕面积、细胞数目和胶原含量均小于实验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拉结束后30 d和60 d结果 与牵拉14d时相近.结论 机械张力加载诱导形成的小鼠增生性瘢痕至少可以维持60 d,构建的增生性瘢痕实验模型有利于推动小鼠创伤后瘢痕形成机制探索.

    作者:余州;杨宽;王彤;陈琳;宋雅娟;崔江波;马显杰;苏映军;宋保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双氢青蒿素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体外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目的 探究双氢青蒿素在体外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ypearophic scar fibroblasts,HSFs)的作用及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噻唑蓝实验检测双氢青蒿素作用24 h和48 h的细胞毒性;通过锥虫蓝染色计数活细胞检测双氢青蒿素作用24 h和48 h后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划痕实验检测双氢青蒿素对人HSFs迁移能力的影响.对双氢青蒿素作用24 h后的细胞进行AV-PI双染色,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试剂盒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双氢青蒿素作用24 h后细胞周期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1)、半胱天冬蛋白酶3(caspase3)、细胞周期蛋白D1 (Cyclin D1)和I型胶原的蛋白表达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实时定量PCR来检测TGF-β1 mRNA的表达量.结果 (1)双氢青蒿素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地对人HSFs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并能显著抑制人HSFs的增殖.(2)双氢青蒿素可以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人HSFs的迁移.(3)双氢青蒿素可以剂量依赖性地激活caspase3,从而增加人HSFs的凋亡,还可以通过抑制Cyclin D1表达将人HSFs细胞周期阻滞在GO-G1期.(4)双氢青蒿素可以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人HSFs内TGF-β1和I型胶原的表达.结论 双氢青蒿素可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地在体外抑制人HSFs的增殖并可以抑制其迁移,可以剂量依赖性地激活Caspase3来增加人HSFs的凋亡并可以通过抑制Cyclin D1表达引起人HSFs周期发生GO-G1期阻滞.双氢青蒿素的作用机制与其抑制成纤维细胞内TGF-β1和Ⅰ型胶原的表达有关.

    作者:袁继龙;张鹏;肖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鼻唇沟透明质酸注射填充术:应用钝针与锐针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比较

    目的 对比应用钝针与锐针对鼻唇沟行透明质酸注射填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自2015年5月至2016年10月,应用透明质酸对60例鼻唇沟凹陷求美者行鼻唇沟注射填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求美者.钝针组应用27 G钝针进行注射,锐针组应用27 G锐针进行注射.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维持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求美者获随访1~9个月,两组修复效果均较明显,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肿胀发生率钝针组高于锐针组(P<0.05);淤青、局部不平整和丁达尔现象的发生率锐针组高于钝针组(P<0.05).结论 通过透明质酸注射填充可以安全、有效地修复鼻唇沟凹陷,锐针注射可以对皮肤表面形态进行更精细的雕刻,钝针注射更有利于降低血管栓塞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作者:张岩崑;范巨峰;钱维;侯莹;吕伟;曹迁;李岩祺;祝文浩;陈永军;李宁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沿鼻翼轮廓线肋软骨移植联合V-Y推进瓣矫正鼻翼缘退缩畸形

    目的 探讨应用沿鼻翼轮廓线肋软骨移植联合V-Y推进瓣矫正鼻翼缘退缩畸形的手术方法 及临床效果.方法 从右侧第六肋切取肋软骨作为移植物,取跨鼻小柱“A”形切口经穹窿部至鼻翼软骨下缘,基底沿鼻翼缘设计一含皮肤、前庭皮肤、黏膜的“V”形皮肤黏膜瓣,于鼻翼缘两侧皮肤之间沿皮下向远端分离形成一“囊袋”形腔隙,向外展开囊袋形成新的鼻翼缘,将肋软骨片移植物插入囊袋内,通过V-Y推进,“Y”形缝合切口及皮肤切口使鼻翼缘下移,鼻翼缘贯穿缝合固定移植物.鼻孔内以凡士林纱布包裹硅胶管支撑,鼻背以热塑板塑形.结果 采用此方法 矫正鼻翼缘退缩畸形27例,有效的使鼻翼缘复位,术后随访患者均满意.结论 沿鼻翼轮廓线肋软骨移植联合V-Y推进瓣是矫正鼻翼缘退缩畸形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齐彦文;孙诚;陈波;路会;曾高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透明质酸注射与硅胶假体置入隆鼻术后1年内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 比较透明质酸注射隆鼻术与硅胶假体置入隆鼻术术后1年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搜索中英文数据库,包括万方、维普、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Science Drirection Online和Cohrane Library.搜集关于透明质酸注射隆鼻与硅胶假体置入隆鼻临床疗效比较的研究,纳入Meta分析.结果 共有12项随机对照试验被纳入Meta分析,从中提取6项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共包含1 366例患者.经过分析,两组鼻尖挺俏和鼻外形的满意度、材料过敏率以及术后1年内维持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感染率对比的OR值是0.17(95% CI:0.08,0.35),材料易位率对比的OR值是0.15(95% CI:0.06,0.35).透明质酸组患者术后感染率和材料易位率明显小于硅胶假体组.结论 透明质酸注射隆鼻与硅胶假体置入隆鼻术后1年内均可达到较好的效果和满意度,但透明质酸注射隆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硅胶假体置入隘鼻术.

    作者:毕明磊;孙鹏飞;苏毅鹏;陈璐;孙菲菲;陈振雨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颗粒脂肪移植在伴有双颌前突的鼻颏美容整形中美学形态掩饰的实现

    目的 探讨以应用自体肋软骨移植矫正鼻畸形为核心,联合自体颗粒脂肪行面部填充术+假体隆颏术,矫正视觉上骨性双颌前突面部畸形的效果.方法 对11例确诊面部骨性双颌前突畸形的患者采用3项手术联合的方案进行面部畸形矫正,即自体肋软骨鼻畸形矫正术、颗粒脂肪面部填充和假体隆颏术.切取左侧第7肋软骨矫正鼻畸形,增加鼻背高度和鼻尖突出度;取大腿外侧皮下自体脂肪纯化离心后,填充矫正面部凹陷;硅胶假体填充下颏矫正颏后缩.结果 本组11例患者获术后随访6~18个月,所有患者的骨性双颌前突的缺陷在视觉上均获得了矫正,同时鼻畸形及下颏后缩也得到明显改善,获得了较和谐的鼻、唇、颏之间的关系,面部整体美观协调性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患者对效果均较满意.结论 以应用自体肋软骨矫正鼻畸形为核心的面部轮廓调整,联合自体颗粒脂肪面部填充术+假体隆颏术,可以在视觉上显著改善骨性双颌前突,实现新的面貌美学平衡,效果可靠,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改善骨性双颌前突的面部畸形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作者:杨明洁;粱艳;权怡辰;秦宏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齿轮”形瘢痕瓣法矫正后天性前鼻孔狭窄

    目的 探讨“齿轮”形瘢痕瓣法矫正后天性前鼻孔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自2012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8例后天性前鼻孔狭窄患者,均在狭窄的前鼻孔行“齿轮”形瘢痕瓣法矫正,完全松解瘢痕后,错位缝合,短期置扩张管.结果 术后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鼻腔通气好,无鼻塞症状,无前鼻孔再狭窄或闭锁发生.18例患者中,术后随访满意者11例,较满意者6例,不满意者1例;其中1例不满意者为术后前鼻孔再次狭窄.结论 “齿轮”形瘢痕瓣法是矫正后天性前鼻孔狭窄较为有效的方法,可以降低前鼻孔再狭窄或闭锁的发生率.

    作者:祝愿;文辉才;黄进军;杨红华;廖怀伟;卢颖洁;涂峻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自体耳软骨双层SEG联合下外侧软骨外侧脚缝合在初次鼻整形鼻尖延长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自体耳软骨制成双层鼻中隔延伸移植物(septal extension graft,SEG),联合下外侧软骨外侧脚缝合用于鼻尖延长的效果.方法 选取有短鼻延长和隆鼻要求的初次鼻整形患者29例,取耳甲艇和耳甲腔软骨.其中耳甲艇软骨用于制作双层SEG,同时联合下外侧软骨外侧脚缝合延长鼻尖;耳甲腔软骨用于制作帽状移植物进行鼻尖成形;鼻背抬高采用硅胶假体或膨体.结果 本组29例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均获得良好的鼻尖延长效果,无明显鼻尖下降.结论 自体耳软骨双片SEG联合下外侧软骨外侧脚缝合用于初次鼻整形的鼻尖延长,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戴春鸣;张娜;龚薛;金岚;李任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细条状肋软骨作为鼻背移植物在鼻整形术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细条状肋软骨作为鼻背移植物应用于鼻整形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7月至2018年9月行肋软骨鼻整形术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鼻背移植物为细条状肋软骨,36例鼻背移植物为颗粒状肋软骨.针对鼻背形态对患者满意度进行测评,并统计再次手术率.结果 58例患者中37例获随访3个月以上.细条状肋软骨组的平均随诊时间为(5.44±4.10)个月,满意度为91.0%,再次手术修复率为4.5%;颗粒状肋软骨组的平均随诊时间为(7.50±2.84)个月,满意度为75.0%,再次手术修复率为16.7%.两组间满意度和再次手术修复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条状肋软骨在鼻整形术中可用作鼻背移植物,其术后效果稳定,患者满意度较高,在临床上具有推广意义.

    作者:李芯;马继光;李战强;杨晓宁;王克明;蔡磊;李洁;梁雪冰;王梦;王春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预防肋软骨弯曲技术的研究进展

    自体肋软骨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各种鼻整形及修复重建手术,但术后移植物弯曲这一问题一直是整形医师面临的一大困扰.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出现,一代又一代的整形医师不断探索,对肋软骨弯曲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化,预防弯曲的技术手段也不断推陈出新.现在主要认为软骨内在的交锁应力(interlocked stresses)在维持其内在张力平衡上起主要作用,而手术切割会导致张力平衡的破坏,随之弯曲发生.目前主要有肋软骨中心雕刻法、克氏针内固定法、颗粒肋软骨植入等方法预防术后移植物的弯曲.各种技术有各自的优缺点并适用于不同的鼻部整形手术,但目前为止并没有一种技术能够完全避免术后移植物弯曲的发生,更佳可行有效的方法有待我们去发现.现就预防肋软骨弯曲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跃;王克明;马继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鼻整形美容受术者的心理研究

    目的 调查鼻整形美容受术者围手术期及术后的心理特点并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情感平衡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鼻阻塞症状评估量表等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的153例鼻整形美容受术者进行调查.结果 鼻整形美容受术者情感平衡量表和Rosenberg自尊量表总分术后3个月较术前均增高(P<0.05);鼻阻塞症状评估量表总分术后3个月较术前降低(P<0.05).结论 鼻整形美容受术者术前情感和自尊水平不高,整形美容手术对改善其情感和自尊水平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且鼻阻塞症状作为受术者的主要不适症状应得到关注.

    作者:贾珊;甄永环;安阳;于爱红;张凤华;王春霞;郭小娟;崔浥尘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中国人雄激素性脱发诊疗指南

    雄激素性脱发(androgenic alopecia,AGA)是一种常见的脱发类型,是起始于青春期或青春后期的一种进行性毛囊微小化的脱发疾病.我国男性的患病率约为21.3%,女性患病率约为6.0%.虽然既往已有学者提出了关于中国雄激素脱发的诊疗指南,但其主要集中于AGA的诊断和内科药物治疗,其他治疗方案相对欠缺.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AGA治疗的重视,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案.因此,本指南旨在基于新临床证据为临床医师治疗AGA提供安全和有效的诊疗方案.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毛发整形美容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脂肪来源干细胞构建血管化皮瓣的研究进展

    皮瓣移植修复术是大面积皮肤缺损修复的首选方法之一,但移植皮瓣的血运循环障碍时有出现.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具有促进缺血性皮瓣血管生成、减轻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增加皮瓣血运、提高皮瓣成活率等作用.现对应用ADSCs防治移植皮瓣血运障碍、促进皮瓣血液循环的相关研究展开综述,旨为临床上防治移植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构建血管丰富、成活率高的大面积移植皮瓣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作者:林燕娴;宋维铭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器官功能的完整实现是美容手术质量评价的金标准:整形外科眼部手术对泪液循环的影响

    泪液循环是泪液产生、流动、排出的过程,具有保护、润滑、冲洗眼部以及杀菌和屈光等作用.整形外科眼部手术涉及改变眼部的诸多结构,都可能导致正常的泪液循环受损.轻者会出现眼部不适,如干涩、烧灼感和沙粒感等,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功能损伤,直接影响患者手术后的舒适感和对手术的满意度.可见理解整形外科眼部手术与泪液循环的关系,对保护泪液循环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整形外科医师应掌握整形外科眼部手术对泪液循环的影响,重视对正常泪液循环的保护.

    作者:毛曦媛;张余光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异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结合负压技术治疗合并嗜血综合征的老年下肢难愈创面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8岁.于2017年6月因左下肢及左足背多处破溃反复结痂伴红肿渗出1个月余收入院治疗.患者平素体弱,6年前因血液全系减少曾于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嗜血综合征”,此后需定期注射丙种免疫球蛋白维持治疗.患者于就诊前1个月余,因发热伴左下肢浮肿、水疱引起皮肤红肿、破溃及感染且逐渐加重,遂要求治疗.专科检查:双下肢肌肉废用性萎缩,肌力3级,各关节活动尚可,双足背动脉搏动良好;左下肢肿胀明显,双小腿皮肤呈黑褐色;左小腿共7处创面,其表面均为厚硬的坏死样黑褐色痂皮,且痂皮周围已与创基分离,有脓血性渗出液,创周红肿明显,创面大小分别为:左足背7.0 cm× 5.0 cm,左外踝6.0 cm×4.0 cm,左小腿远端胫前3.5 cm×2.5 cm,左小腿余处有约3.0 cm×1.0 cm的4处创面(图1a,b).

    作者:贾本川;王杨;左娜;王澜 刊期: 201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