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 辽宁省人民医院 沈阳军区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3-7040
  • 国内刊号:21-1542/R
  • 影响因子:0.60
  • 创刊:1990
  • 周期: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8-56
  • 全年订价:379.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国家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A 化学文摘(美)
  • 国家第二届优秀期刊奖
  • 外科学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2年5期文献
  • 面部除皱年轻化患者对像束激光治疗满意度调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 探讨面部年轻化患者对像束激光治疗的满意程度及影响因素.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对116例像束激光面部年轻化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评价患者对像束激光治疗的满意度.结果 面部皱纹为2~4级者54例,无效者为0;面部皱纹为8级者6例,无效者5例(占83.3%),满意率33.3%.其中,文化程度高、家庭经济状况好、皱纹程度轻、治疗次数少及治疗有效的患者其满意率较高.结论 像束激光治疗面部皱纹安全、有效,掌握相关影响因素,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吴倩;王立军;郝立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锥束CT在下颌角肥大整形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锥束CT在下颌角肥大整形术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20例青年女性行锥束CT扫描,获得DICOM格式的三维重建数据,将数据导入Invivo 5 软件,显示下颌神经管走行,并测量下颌神经管距下颌升支后缘及下颌骨体下缘的距离.选择临床11例下颌角肥大的患者,术前进行锥束CT扫描,定位下颌神经管,并进行弧形截骨线设计,指导临床操作.结果 下颌神经管与下颌后缘及下缘的距离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下颌升支前缘水平至第一磨牙水平所对应的距离逐渐减小,至第一磨牙后缘水平所对应的距离小,左侧为(8.93±1.78)mm,右侧为(8.16±1.51)mm,之后距离逐渐增加.下颌神经管距下颌角短距离,左侧为(19.25±3.79)mm,右侧为(19.15±3.17)mm.临床应用CBCT可术前准确定位下颌神经管,并辅助截骨设计,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锥束CT可为下颌角肥大整形提供准确的下颌神经管解剖影像,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作者:索慧君;陶凯;刘晓燕;张晓东;梁久龙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逆行筋膜皮瓣修复环小指创面15例临床探讨

    目的 探讨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蒂逆行筋膜皮瓣修复环小指创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根据尺神经手背支及其营养血管的解剖规律,设计逆行筋膜皮瓣,修复环小指软组织缺损.结果 本组共15例患者,4例术后出现静脉回流障碍,其中1例切取较大皮瓣面积的远端明显青紫,经积极处理,3d后症状缓解,但皮瓣远端出现少许发黑、坏死,后经换药自愈.其余皮瓣均存活良好.随访3~24个月,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皮瓣质地良好,手部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其中优9例,良4例,可2例,疗效优良率为87%.结论 该皮瓣血管恒定,切取简便,成活率高,皮瓣色泽、质地良好,可用于环小指掌指关节以远任何部位的创面修复,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聂建雄;李德新;于建刚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双侧上颌磨牙间横向结扎固定治疗上颌骨及腭骨矢状骨折

    目的 探讨上颌骨及腭骨矢状骨折的治疗方法,评价上颌磨牙间横向环状结扎联合犁状孔缘坚强内固定对上颌骨和腭骨矢状骨折的疗效,以进一步提高面中部骨折的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79例上颌骨及腭骨矢状骨折病例.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咬牙 合情况及伤后至就诊时间等因素选择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采用双侧上颌磨牙间横向环状结扎恢复上颌牙弓宽度,并联合应用微型钛板于上颌骨犁状孔缘完成上颌骨和腭骨矢状骨折的固定.结果 本组患者中,75例随访3~6个月,治疗效果稳定.73例(占97.33%)患者术后咬牙合关系恢复较好,1例术后出现咬牙合无力,1例术后出现单侧咬牙 合不良.结论 采用双侧上颌磨牙间横向结扎固定,可以使上颌骨及腭骨矢状骨折恢复至正常咬牙合关系,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白晓峰;张霞;杨鸣良;卢利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肥胖人群头颈部脂肪分布与OSAHS的关系

    目的 探讨国人体质量过重者(BMI>25)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非OSAHS患者头颈部脂肪分布情况的差异对OSAHS的影响.方法 自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对收治的47例主诉打鼾患者中部分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5的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将患者分为OSAHS组(病例组)17例和非OSAHS组(对照组)30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睡眠、呼吸监测诊断,应用CT行头颈部连续扫描及三维重建系统,分别测算咽腔三段(鼻咽、口咽、喉咽)及整段咽腔旁、颈部皮下脂肪体积;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结果 两组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其中口咽部、颈部皮下脂肪体积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鼻咽部、喉咽部及整段咽腔旁脂肪的体积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肥胖人群中,头颈部的脂肪分布异常与OSAHS有联系,口咽旁和颈部皮下脂肪分布增多会提高罹患OSAHS的风险,而咽腔其他部位的咽旁脂肪分布异常与OSAHS的发生无关.

    作者:范巨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口服普萘洛尔与局部注射平阳霉素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口服普萘洛尔与局部注射平阳霉素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77例婴幼儿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治疗方法.其中口服普萘洛尔治疗组40例,每天给药剂量为1.0~2.0mg/kg,平均服药6个月;局部瘤体内注射平阳霉素治疗组37例,注射浓度为1.0mg/ml,给药剂量为0.2mg/kg,平均注射4次.结果 经过6个月随访观察,两组治愈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与局部注射平阳霉素组相比不良反应少,效果好,是临床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较好方法.

    作者:罗林;李勤;肖强;张斌;吴燕虹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自体脂肪源性干细胞辅助脂肪移植治疗面部凹陷畸形

    目的 探讨自体脂肪源性干细胞辅助脂肪移植治疗面部凹陷畸形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预估面部凹陷畸形软组织缺损量,吸脂或切脂获取脂肪组织,采用标准分离、纯化程序获取人自体脂肪来源干细胞,将干细胞与颗粒脂肪混合体,用螺旋推进注射器施行皮下软组织缺损区移植.采用面型观察、B超、MRI检查确定临床疗效.定期判定随访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结果 本组共23例患者,术后随访1~24个月,未发现感染、硬结、皮下包块、囊肿或其他并发症.治疗后,畸形明显改善者14例,有效者9例.结论 自体脂肪源性干细胞辅助脂肪移植治疗面部凹陷畸形,其操作方法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明显.

    作者:宋起滨;刘晓燕;陶凯;梁久龙;于鲲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水射流辅助吸脂临床应用初探

    目的 初步探讨水射流辅助吸脂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121例患者行水射流辅助吸脂,记录手术时间、注入肿胀液量、冲洗液量、吸出总液体量、吸出脂肪量、术后疼痛时间、感觉恢复时间,观察吸出物颜色、术中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皮肤瘀斑和水肿的程度、皮肤平整度以及利多卡因毒性反应等,随访患者手术的满意度.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5h,平均吸脂2.4个部位,平均注入肿胀液量1370ml,平均注入冲洗液量8750ml,平均吸出总液体量9240ml,平均吸脂量1720ml,平均疼痛恢复时间为5d,平均感觉恢复时间为23d.所有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术后第3天时皮肤平整,皮肤瘀斑和水肿程度较轻;术后6个月随访114例,满意率为94.2%,吸脂部位皮肤平坦、无感染、血肿、皮肤坏死、利多卡因中毒等并发症.结论 水射流辅助吸脂对神经、血管的损伤小,组织肿胀轻,可降低药物用量和手术风险,为大容量吸脂术提供了安全保障.

    作者:石成方;谷廷敏;李蠡;赵志力;隋志甫;常冬青;杨蓉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OSAHS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OSAHS)是指睡眠时因上气道塌陷阻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并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病征[1].OSAHS是睡眠呼吸障碍的常见形式,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OSAHS作为一种众多系统的源头性疾病正日益受到临床医师及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目前普遍认为,OSAHS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所有导致鼻腔、咽腔和喉腔任何部位狭窄的原因都可以成为OSAHS的致病因素.现笔者针对已知的OSAHS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杜鑫;范微微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美容、长寿与基因

    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的一个功能性片段,它是由A、T、C、G四种单核苷酸组成的遗传密码,是传递遗传信息的有生物功能的DNA序列的基本单位[1-2].现代医学科学已证实:①基因决定人的寿命;②基因决定人的衰老;③基因决定人的疾病出现;④基因决定人的健康和美丽.因此,基因测序有助于我们认清自身的生理基础和疾病预测.基因检测可指导人们正确使用美容产品.众所周知,现代的科技美容产品,多数建立在基因测序基础之上,基因检测是健康美容的基础.健康才有美丽,健康美容的观念,已深得人心.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健康年轻,美丽得之;延年益寿,自古有之;长生不老,人皆求之.因此,美容医学问题归根到底是衰老和医学的问题,有赖于生命科学的问题.即现代医学已进入基因时代[3-5].

    作者:王洁晴;王志军;张晨;袁继龙;石杰;高景恒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TGF-β信号转导中Smad2、Smad3的调控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调节不同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如胚胎发生、伤口愈合、纤维化、血管化和免疫调节,在发育调控、肿瘤生成和遗传疾病中发挥作用,是目前已知的与病理性瘢痕(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形成关系密切的细胞因子[1-2].TGF-β是TGF-β超家族成员之一,其通过细胞表面膜受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胞浆内效应分子Smad蛋白等将信号转导到核内[3].现已发现9个Smad蛋白(Smad1-Smad9),3种类型:①受体调节型(R-Smad).包括Smad1、Smad2、Smad3、Smad5、Smad8、Smad9.②共同介质型(Co-Smad).哺乳动物中仅有Smad4.③抑制型(I-Smad).包括Smad6、Smad7[3].其中,TGF-β信号激活的R-Smad只有Smad2和Smad3[2],而且Smad2和Smad3的同源性高达92%[4],但他们在胞内的调控、核内的转录机制却完全不同,而两者之间差异的研究有助于将瘢痕增生、纤维化等机制的研究深入到Smad下游分子的水平.笔者就Smad2和Smad3在TGF-β信号转导中的不同之处作一综述.

    作者:陈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GSK3β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 研究Wnt/β-catenin 通路中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 3β)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情况,以确定GSK3β在病理性瘢痕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GSK 3β在30例瘢痕疙瘩(A组),30例增生性瘢痕(B组)及20例正常皮肤(C组)中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GSK 3β在A、B组中的表达与C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A、B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GSK 3β是病理性瘢痕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Wnt/β-catenin通路的激活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刘欢;郭澍;唐明睿;孙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前足部毁损伤的临床治疗体会

    随着现代社会工业的飞速发展,高能量、高速度下毁损伤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 毁损程度也日益增大,尤其是下肢足部的毁损伤.足对人体活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此类损伤的早期救治极为关键.笔者自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对4例前足、足底毁损伤的患者,采用带蒂皮瓣修复创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纯全;杨芬;赵东莉;石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先天性会阴畸形的整形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会阴整形是整形外科专业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分支,由于该区域组织比较疏松,术后水肿比较明显,而且靠近肛门、尿道,造成术后感染的可能性较高;因为牵扯到排尿、排便、勃起、性生活及生育等领域,对于功能性重建的要求较高.因此,会阴整形作为一个特殊的整形领域,一直被很多专家所重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人体生理机能理解的深入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会阴整形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新技术的尝试应用,也为会阴整形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先天性会阴畸形的整形在以下4个方面进展较快,现评述如下.

    作者:李强;李森恺;李养群;周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成人隐匿阴茎治疗的综述

    背景与目的 导致隐匿阴茎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是肥胖、包皮环切术后或阴囊水肿.随着肥胖病日益增多,这种病症的发病率也必然增多.儿童先天性隐匿阴茎极为罕见,其结果也是转变成为成人隐匿阴茎.本文的目的旨在综述目前对于此类身心疾患的治疗策略.方法 对有关隐匿阴茎治疗的文献进行综述,文献主要来源是1977年至2007年PubMed中刊登的整形外科和泌尿外科文献.结果 病态肥胖症和糖尿病是成人隐匿阴茎的危险因素.文献中介绍了多种复位和重建的手术方法,如原位缝合、Z成形、植皮修复等,修复过程中均可能进行脂肪切除.近的文献更多关注采用断层皮片和负压技术进行治疗,该技术有利于皮片成活,远期美观效果良好.结论 隐匿阴茎临床少见,治疗困难,对于整形科和泌尿外科医师具有挑战性.潜在因素如病态肥胖和糖尿病的增加,提示这种疾病的发生率也将不断上升.没有某一特定的技术适用于所有患者,治疗时可以采用几种技术的联合.对于疑难重症患者,可以进行阴茎体断层皮片移植术、阴囊缩小术,并可辅助负压吸脂术或脂肪切除术.个体化治疗方法可以获得更高的修复成功率,并且达到满意的美观效果.

    作者:Ivo A. Pestana;Jason M. Greenfield;Mark Walsh;Craig F. Donatucci;Detlev Erdmann;冯爱娜;陶凯;魏峰;高景恒;张晨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阴茎/阴道再造:具有挑战性的临床新技术回顾

    适当的生殖器功能和正常的外观是一个人性别特征的重要元素,而对于整形外科医师而言,生殖器再造(或对变性手术者称之为塑造)是很大的挑战.须行阴茎或阴道再造的原因有很多:先天性畸形、外伤、肿瘤切除或患者决定做变性手术.阴茎成形术的目的是(通过Ⅰ期手术)塑造一个美观且具有性敏感度和触感的阴茎,可以使患者在站立时阴茎空虚(松软)且可以进行性生活(具有正常的松弛和勃起功能).此外,一个成功的阴茎成形术应当再造一个正常的阴囊,术式具有可复制性,并保证供区无功能缺失或外形损伤.本期PRS专栏旨在对该方面重要课题近报道的外科技术进行回顾.

    作者:Rod J. Rohrich;魏峰;高景恒;张晨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自体中厚皮片游离移植修复阴茎皮肤过短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自体中厚皮片游离移植修复阴茎皮肤过短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2年1月至2011年10月,应用阴囊中厚皮片或腹股沟中厚皮片游离移植治疗不同程度的阴茎皮肤过短患者58例.均于原手术瘢痕处设计手术切口,充分松解局部瘢痕,在人工勃起状态下确定皮肤缺损面积,于阴囊或腹股沟部位切取中厚皮片游离移植于创面,并充分覆盖创面.结果 58例患者均Ⅰ期愈合,仅1例患者术后自觉包皮稍长,经二次手术修整后达到满意效果.术后随访6~12个月,患者对阴茎外形、包皮长度及性生活质量均满意;供皮区功能未受影响,外观无明显改变.结论 应用阴囊中厚皮片或腹股沟中厚皮片游离移植修复阴茎皮肤过短,可以恢复阴茎皮肤的长度,改善性生活质量,是一项值得临床推广的术式.

    作者:张思娅;胡金天;李峰永;李强;李森恺;周传德;周宇;丁健;谢林海;曹玉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包皮内板环切术治疗包茎及包皮过长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应用包皮内板环切术治疗包茎及包皮过长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52例包皮过长及包茎患者,均用亚甲蓝标记切口线.对单纯包皮过长的患者,采用包皮内板环切术治疗;包茎患者须同时结合阴茎背侧及腹侧包皮纵行切开松解术.结果 52例患者术后均无明显水肿、出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7d拆线,切口Ⅰ期愈合.随访3~6个月,阴茎及包皮外形均满意,无系带感觉障碍等.结论 应用包皮内板环切术治疗包茎及包皮过长的方法,不会切除过多的包皮,操作方法简单、安全,术后水肿较轻,出血少,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胡金天;梁浩;李强;谢林海;丁健;李森恺;周传德;李峰永;周宇;曹玉娇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