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
  • 国际刊号:1005-2216
  • 国内刊号:21-1332/R
  • 影响因子:1.97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8-172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知网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 妇产科学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2年3期文献
  •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联合低剂量炔诺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对生殖激素及腰椎骨量的影响

    目的了解国产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联合低剂量炔诺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对生殖激素及腰椎骨量的影响.方法对110例内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63例,采用LHRH-a 150μg每日肌注加炔诺酮2.5mg每日口服,B组47例,单独应用LHRH-a肌注,疗程3~6个月.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FSH、LH、E2、P、游离雌三醇(FE3)、游离睾丸酮(FT)、骨钙素(BGP)水平并比较阴道脱落细胞片型变化.双能X线吸收仪(DEXA)测定两组患者腰椎2~4(前后位)骨密度.结果 A组于给药6小时后FSH、LH、E2水平显著升高,但第6天已不再升高;治疗3个月后LH、E2、P,6个月后FSH、LH、E2、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B组于给药6小时后FSH、LH、E2 、P水平显著升高,第6天E2 仍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FSH、P,6个月后FSH水平显著降低.二组阴道脱落细胞片型显示以中层细胞为主,伊红指数低.A组治疗3个月后FE3显著低于B组,而FT则显著高于B组.治疗6个月后A组BGP水平低于B组.B组治疗6个月后腰椎骨量丢失(2.67±0.72)%,显著低于治疗前.A组治疗6个月后骨丢失(0.24±0.89)%,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结论国产LHRH-a联合低剂量炔诺酮治疗内异症的作用机制同样是通过药物的去卵巢作用,其减少腰椎骨量丢失的原因可能与雄激素作用及减缓了骨吸收速度有关.

    作者:张绍芬;张剑峰;李斌;姚晓英;宋美芳;伍俊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可溶性白介素Ⅱ受体23例测定及其意义

    目的测定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白细胞介素Ⅱ受体(sIL-2R)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ELISA)对2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及17例正常妇女血清sICAM-1、sIL-2R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术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中sICAM-1、sIL-2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轻度组与重度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中sICAM-1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69.57 %与76.47%.血清sIL-2R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65.22%与70.59%.血清中sICAM-2R、sIL-2R联合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52.17%和82.35% .结论血清中sICAM-1、sIL-2R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相关;检测血清中sICAM-1与sIL-2R有助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孙宇辉;胡桂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重度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应用米非司酮与内美通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及内美通用于重度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术后辅助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了163例重度盆腔内异症患者术后随访资料,比较术后应用米非司酮、内美通及未用药组的复发率和副反应发生率.结果米非司酮组、内美通组复发率分别为13.1 %、15.2 %,低于未用药组32.1%(P<0.05,P<0.05).米非司酮组副反应发生率13.1%,显著低于内美通组45.7%(P<0.05).结论米非司酮、内美通用于盆腔内异症的术后辅助治疗是有效的,米非司酮副反应较少.

    作者:舒静;方素华;盛露芳;刘志成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宫颈残端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例

    患者43岁,孕3产2,因子宫次全切除术后7年,下腹胀痛10余天,于2000年6月5日入院.7年前因子宫肌瘤在当地医院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10余天前无明显原因出现下腹部胀痛,伴排便困难.查体:消瘦,腹平软,下腹部可扪及包块,结节感,大小界限不清,质硬,不活动,腹水征阴性.妇科检查:宫颈光滑,直径1.5cm,盆腔内可触及15cm×12cm×18cm肿物,结节感、质硬、不活动、触痛,双侧附件不清,肛诊:直肠子宫陷凹可触及结节,骶主韧带不清.B超示盆腔内探及13.7cm×11.8cm×7.4cm大小混合性团块,内见数个大小不等液性暗区,形状不规则,边界尚清晰.诊断:盆腔肿瘤待诊(卵巢癌可疑).

    作者:庄会坤;刘淑梅;丁健秋;宋青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巨大子宫粘膜下肌瘤致子宫内翻1例

    患者31岁,住院号423578.因剖宫产术后3个月,下腹痛伴阴道流血及排尿、排便困难8天,加重2天,于2001年9月29日入院.患者3个月前因足月妊娠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中发现子宫肌瘤而行子宫前壁肌瘤核除术.查体:轻度贫血貌.T36.0℃,P80/min,BP120/80mmHg(1kPa=7.5mmHg).妇科检查:阴道内充满一超成人手拳大肿物,表面呈灰白色,肉样,质脆,局部伴有溃烂,并有少量脓血性分泌物,恶臭,宫颈无法暴露,内诊未触及肿物蒂部,宫体及双附件均触诊不清.B超提示:阴道内实质性肿物大小约10 cm×9cm×9cm,其蒂部位于宫底部,蒂宽约4cm,子宫底部轻度向下凹陷,双附件未见异常.入院诊断:子宫粘膜下肌瘤合并感染,失血性贫血.予抗炎治疗,择期手术.入院后第3天,因排便困难给予灌肠,便后15分钟突然出现阴道大量流血伴阵发性剧烈下腹痛.妇科检查:阴道内肿物少部分已脱出阴道外口并伴大量血性分泌物.内诊检查,可触及明显扩张的宫颈管及粗大的蒂部.诊断为子宫内翻,并立即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体消失,膀胱反折腹膜位置上移,宫颈部膨大增粗约5cm,于子宫颈管处形成一狭窄环,子宫体、双卵巢固有韧带及部分输卵管完全陷入其内,仅可容一指,深约6cm,因狭窄环较紧,宫体无法还纳,故在宫颈管内后壁,狭窄环下方纵形切开肌壁达宫腔,伸入一指,将部分宫底部挑起环形切除宫底部(全部被肌瘤的蒂部所覆盖),并将肌瘤自阴道取出.其后行次全子宫切除术.术后7天痊愈出院.术后病理报告(病理号:92625):子宫粘膜下平滑肌瘤,红色变性.

    作者:高红;董玉贞;陈静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学特征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指子宫内膜以外的器官内有子宫内膜样组织生长者.近代EM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其症状与病变程度不一定相吻合.仅就EM的病理学特征叙述如下.1 盆腔EM好发部位盆腔EM的病灶分布甚广,可位于盆腔腹膜、卵巢、输卵管、子宫表面、后陷凹、直肠阴道隔、子宫骶骨韧带、阔韧带、圆韧带、子宫膀胱反折处、膀胱及输尿管、脐部及腹股沟,甚至盆腔淋巴结等处.

    作者:刘伯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卵巢畸胎瘤恶变并皮肌炎的病例分析

    患者56岁, G4P4 , 住院号134162.因右侧卵巢畸胎瘤腺癌变(Ⅰa期)于2001年2月26日在我院行全子宫加双附件加大网膜切除术,手术前后复查各项生化指标无异常.术后第5天予卡铂300mg腹腔化疗,每3周1次.行卡铂第3次腹腔化疗第2天,鼻翼两侧出现对称性红斑,继而扩散至上睑、颈周、上肢和肩背部,伴瘙痒、水肿、脱屑及溃烂,于第4次腹腔化疗后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四肢无力.门诊一直以药物性皮炎予强的松口服及局部对症治疗,但效果不佳,故住院治疗.

    作者:王彦林;徐建平;尚小敏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

    讨论内容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学及其研究进展1.1 子宫内膜异位症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1.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学研究进展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 2.1 临床表现2.2 辅助检查2.3 鉴别诊断2.4 特殊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及处理2.5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急腹症3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及评价4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作者:李亚里;张淑兰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