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低频电刺激治疗国产期耻骨联合分离的疗效及低频电刺激治疗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就诊的36例在围产期诊断为耻骨联合分离且在产后仍有症状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低频电刺激治疗组、骨盆带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电刺激组患者在产后48h予低频电刺激治疗,每天1次,连续治疗5d;骨盆带组患者在产后48h予骨盆带治疗;对照组不予临床干预,嘱其卧床制动.分别于产后第6天、产后6周和产后3个月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患者局部疼痛情况、体征(骨盆分离试验)及耻骨联合宽度.结果 疼痛指数分布比较:电刺激组治疗前与产后第6天、6周、3个月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盆带组治疗前与产后第6天、6周、3个月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卧床制动前与产后第6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产后6周、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产后第6天、6周时与电刺激组及骨盆带组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产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刺激组与骨盆带组产后第6天、6周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产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第6天电刺激组、骨盆带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1.7%、16.7%、8.3%;产后6周3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100%、50%、41.7%;产后3个月电刺激组、骨盆带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100%、91.7%、91.7%;产后第6天及6周电刺激组和骨盆带组治疗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电刺激组治疗后效果优于骨盆带组(P<0.05).产后3个月3组之间两两比较,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频电刺激是一项有效的治疗围产期耻骨联合分离的方法,尤其是产后仍然有症状的患者可以通过低频电刺激治疗在短期内缓解局部疼痛.
作者:刘娟;曾洁;王海兰;周妍;曾春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分娩镇痛产妇第二产程时间长短对女性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大连市妇幼保健院经分娩镇痛辅助自然分娩的单胎足月妊娠初产妇共272例.分为A(第二产程时间<2h)、B(2 h≤第二产程时间<3 h)两组,其中A组187例,B组85例.两组产妇均无内、外科合并症,无阴道侧切与助产,年龄(25~35岁)、孕周(37~42周)、第一产程时间(≤24h)、产妇分娩前后体重指数(19~25)、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4000g)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分娩后6~8周由专人对产妇临床症状、盆底功能进行检测评估.结果 B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高于A组(P<0.05);B组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高于A组(P<0.05).Ⅰ类肌纤维损伤:B组阴道压力、肌力损伤及疲劳度重于A组(P<0.05).Ⅱ类肌纤维损伤:B组阴道压力明显低于A组(P<0.05),A组与B组肌力损伤及疲劳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娩镇痛有效缓解分娩疼痛,改善产程质量,第二产程时间相对延长,虽提高阴道分娩成功率,但加剧女性盆底功能损伤,产后盆底功能检查及恢复非常必要.
作者:李海英;吴涛;朱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1(GSTP1)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外阴硬化性苔癣和外阴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8-2009年接受手术治疗或活检切除的外阴鳞癌患者30例,外阴硬化性苔藓15例.外阴整形术中去除的正常外阴皮肤组织1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GSTP1和SOD在外阴硬化性苔藓及外阴鳞癌中的表达,并收集外阴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GSTP1和SOD均在正常外阴皮肤表皮基底细胞和真皮层散在的细胞中表达.在外阴鳞状细胞癌中GSTP1和SOD表达均增加(P<0.05).GSTP1和SOD在Ⅰ~Ⅱ期外阴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Ⅲ~Ⅳ期(P<0.05),在高分化中表达明显低于中低分化(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中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GSTP1和SOD在外阴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呈正相关(r2=0.1474,P=0.01).在外阴硬化性苔癣中GSTP1表达增多,SOD表达减少(P<0.05).结论 GSTP1和SOD过表达与外阴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SOD减少与外阴硬化性苔癣的病变有关.
作者:魏成琰;李慧;武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术中病灶探查在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及盆腹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3例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资料,以手术病理诊断为标准,比较术前MRI检查、术中病灶探查在诊断肿瘤侵犯子宫肌层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符合率.结果 MRI检查发现有肌层浸润33例,其中浅肌层浸润8例,深肌层浸润25例;术中剖视子宫标本发现有肌层浸润33例,其中浅肌层浸润6例,深肌层浸润27例.术后病理结果浅肌层浸润6例,深肌层浸润27例.提示MRI诊断浅肌层浸润敏感度100.00%,特异度92.59%.诊断深肌层浸润敏感度92.59%,特异度100.00%;术中病灶剖视诊断深浅肌层浸润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00%.33例患者中经病理组织学确诊,8例患者出现淋巴转移,其中仅有盆腔淋巴结转移4例,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2例,仅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2例;33例患者术前MRI检查提示2例淋巴结转移,漏诊6例,MRI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25%;病灶探查发现4例盆腔淋巴结肿大(病理证实2例阳性,2例阴性),2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1例阳性,1例阴性).3例患者因淋巴结转移分期升级,术后需要辅以化疗和(或)放疗.结论 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MRI检查对判断肌层浸润深度准确率较高,手术中子宫标本的剖视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相同,具有重要价值;而MRI检查和术中淋巴结探查对判断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意义不大.盆腔及腹主动脉旁(至肾静脉水平)淋巴清扫可以使手术病理分期更准确,为患者术后提供更合理的治疗指导.
作者:陈鸣;刘建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产科、新生儿科、儿童保健康复科共同协作早期干预对早产儿体格发育及智力的影响.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九江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儿童保健科随访就诊的早产儿1142例作为研究对象(除外先天畸形和遗传代谢性疾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该院出生多学科协作管理,早期教育的基础上强化按摩、体操、动作、主动运动训练、定期随访,出现异常者早期进行综合康复治疗的早产儿;对照组出生后未主动进行早期干预,随访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再进行康复治疗.结果 6个月、1岁、1岁半及2岁时观察组早产儿的体重生长、智力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多学科早期共同干预可以促进早产儿体格和智力发育,并改善其预后.
作者:王小兰;罗华英;黎瑞春;张莹;史卫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胎儿脾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SpA-PSV)预测重型α-地中海贫血(简称α-地贫)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门诊检查的孕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单胎孕18~39周共607例胎儿的SpA-PSV值,正常组457例,观察组150例.正常组孕中期196例,孕晚期261例;观察组根据α-地贫基因类型分为非重型组105例与重型组45例,其中非重型组孕中期96例,孕晚期9例;重型组孕中期32例,孕晚期13例.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组别及孕期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结果 正常组、非重型组、重型组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832,P<0.001),孕期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F=96.374,P<0.001),组别与孕期的交互效应也具有统计学意义(F=4.664,P=0.010).正常组中,不同孕期SpA-PSV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49,P<0.001);非重型组中,不同孕期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19.117,P<0.001);重型组中,不同孕期的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t=6.663,P<0.001).孕中期,3组间SpA-PSV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94,P<0.001),两两比较,重型组[(30.97±4.32) cm/s]相比正常组[(26.02±9.01)cm/s]和非重型组[(24.71±4.41)cm/s]SpA-PSV值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相比非重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孕晚期,SpA-PSV值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440,P<0.001),重型组[(53.26±9.77) cm/s]相比正常组[(38.34± 10.11) cm/s]和非重型组[(34.92±0.86) cm/s]SpA-PSV值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相比非重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型α-地贫胎儿在孕中晚期的SpA-PSV值相比非重型α-地贫、正常胎儿均显著升高,提示超声多普勒测量SpA-PSV值预测重型α-地中海贫血具有临床意义,为临床上筛查或监测重型α-地贫胎儿值得推荐的一种非侵入性方法.
作者:郭艳霞;欧阳春艳;马小燕;盖媛媛;肖珍;尚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肌瘤术后疗效合适的判定时间点.方法 选取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及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999-2012年因子宫肌瘤行UAE治疗的具有相对完整随访资料的397例病例,术前及术后1、3、6、9个月、1年分别观察并记录子宫肌瘤体积变化及月经量改变情况.结果 UAE术后各时间点较术前相比,子宫肌瘤体积均显著缩小(P=0.000);UAE术后6个月较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子宫肌瘤体积均显著缩小(P=0.000;P=0.002),而与术后9个月及1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3,P=0.104).UAE术后6个月时月经量过多的患者月经量改善百分比与术后1个月、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44),但与术后9个月及术后1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5;P=0.099).结论 UAE术后6个月是评价子宫肌瘤UAE术后疗效较为合适的时间.
作者:蒋冰阳;刘萍;陈春林;马奔;曾北蓝;段慧;霍智锋;陈兰;李朋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在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及阴道鳞癌组织中的分布、意义及其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VAIN及阴道鳞癌患者共226例的HPV基因分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HPV基因检测采用人乳头瘤病毒核酸扩增分型检测试剂盒方法.结果 226例患者年龄20 ~ 77(45.55±11.41)岁,196例VAIN患者年龄分布20~77 (44.26± 10.65)岁,30例阴道鳞癌患者年龄分布27 ~ 74(54.03± 12.75)岁.VAIN与阴道鳞癌的整体年龄分布明显不同(P<0.01).VAIN Ⅰ、VAINⅡ、VAINⅢ、阴道壁癌分别占41.59% (94/226)、32.74% (74/226)、12.40%(28/226)和13.27%(30/226).21种HPV型别有17种被检出,所有患者均未检出43、45、51及66型.VAIN及阴道鳞癌的HPV DNA检测结果阳性率达80.09%(181/226),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阳性率为90.06% (163/181),其中28例VAINⅢ及阴道鳞癌患者的hr-HPV DNA检测结果均为阳性;HPV 16型为引起阴道病变的主要亚型,占31.42%(71/226),其次为58型(14.60%,33/226)、33型(10.62%、24/226)、CP8304型(9.73%,22/226)及53型(7.52%,17/226).在各级别病变中均存在HPV型别的混合感染,单重感染率随疾病的病变程度增加而呈递增趋势,阴道鳞癌标本中作为单重感染原的HPV型别有限.结论 HPV感染与VAIN及阴道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使用HPV DNA检测技术有助于筛查阴道病变.
作者:黄成琳;张晶;常晓晗;庞晓奡;路剑鑫;张淑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子宫肌瘤子宫动脉栓塞(UAE)治疗是通过栓塞肌瘤的动脉血管网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因疗效确切、微创,深受要求保留子宫的肌瘤患者欢迎.但该术式仍有10%的患者效果不佳以及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在术前筛选合适的病例、评估手术可行性及判断预后是进一步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传统的影像学手段不能达到上述目的,但应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对患者的影像学原始数据集进行重建,可再现患者子宫及肌瘤的个体化血管解剖,为UAE的操作提供可视化动脉血管网模型,是解决上述关键问题的新兴手段.
作者:陈春林;段慧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子宫肌瘤是妇女生殖器官常见的良性肿瘤,围绝经期为其好发年龄.因妇女围绝经期具有独特的生理特征,该年龄段子宫肌瘤的治疗同样具有特殊性.文章通过概括分析子宫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围绝经期妇女的生理特点,进一步阐述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处理方法及选择策略.
作者:叶明珠;邓新粮;薛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子宫肌瘤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生殖系统良性肿瘤,发病率在育龄期妇女中高达20%~50%.子宫肌瘤与不孕、流产密切相关,并且不同治疗方式对妊娠产生不同影响.目前,在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中,治疗方式的选择、手术指征的把握、术后妊娠间隔时间的确定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多争议.文章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子宫肌瘤不同处理与妊娠相关性的主要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张英;华克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文章以子宫颈肌瘤和阔韧带肌瘤为例,介绍特殊部位子宫肌瘤,阐述其具有临床症状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且较子宫体部肌瘤手术难度大的特点,着重介绍发病、解剖特点及辅助诊断要点;提出应重视术前评估和准备,并介绍了术中治疗策略及手术要点和术中注意事项.
作者:郝敏;程科研;赵卫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子宫黏膜下肌瘤因其特殊的生长部位,更易影响女性的月经生理和妊娠分娩,是促使育龄期女性求医问药的主要妇科疾病.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myoma,TCRM)已经取代传统开腹及腹腔镜手术,成为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标准术式.全面认识黏膜下子宫肌瘤,准确掌握TCRM手术适应证、围手术期处理原则以及手术技巧是保证手术安全、成功的关键.文章结合文献围绕黏膜下肌瘤分类、TCRM手术指征及围手术期准备、手术步骤与技巧、手术效果以及手术注意事项进行论述.
作者:段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子宫肌瘤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生殖系统肿瘤,其中10%~15%为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治疗方式包括传统开腹手术、宫腔镜、腹腔镜、子宫动脉栓塞术、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等.每种治疗方式有其独特适应证和禁忌证,HIFU治疗因其非侵入性、治疗精确可控等优点,越来越多地用于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治疗.
作者:何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因其微创,保留女性器官完整等优点日益成为临床子宫肌瘤手术治疗的主要方式,文章就其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方式及技巧做一综述.
作者:王英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子宫肌瘤临床常见,但子宫肌瘤发生肉瘤变则少见.子宫一旦发生肉瘤,其恶性程度高,易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预后不佳.在早期常无有效的检查手段来进行筛查和鉴别.若将肉瘤当作肌瘤进行腹腔镜下直接旋切,必然导致肿瘤碎屑及细胞播散,引起盆腹腔的广泛转移.因此,如何早期进行鉴别诊断,术中如何避免旋切带来的播散成为治疗的关键.文章就子宫肌瘤,子宫肉瘤鉴别诊断、腹腔镜下肌瘤旋切手术播散的预防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赵卫东;周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我国孕产妇非产科因素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心血管风险评估系统,为心脏病患者提供孕前和孕期风险评估,从而确保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良好的妊娠结局.目前,国际上比较常用的风险评估系统有CARPREG(cardiac disease in pregnancy)风险评分系统、ZAHARA (Zwangerschap bij Aangeboren HARtAfwijkingen)风险评分系统、世界卫生组织修订的关于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心血管风险评估系统.文章重点比较上述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心血管风险评估系统优缺点.
作者:傅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是我国育龄妇女的主要避孕措施.国家卫计委调查发现,在2.3亿采用各种避孕措施的已婚育龄妇女中,有1.14亿妇女正在使用IUD,占49.79%.尽管已有文献资料显示,特别是对于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低危人群而言,放置IUD发生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的风险很低,IUD操作前后对生殖道感染疾病的筛查和治疗的必要性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本文就IUD操作前进行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及STD筛查的必要性、IUD手术操作是否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以及应用IUD避孕妇女患PID处理的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韩姹;王辰;薛凤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对于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经过初始治疗后局部孤立的复发病灶,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可以提高疾病的局部控制率,联合体外放射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术中放疗后常见的并发症是神经病变,尤其当放疗剂量> 20 Gy时.即使行术中放疗,手术切缘仍然是与预后相关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稳;崔秀娟;张师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近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公布了2016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现对新版指南进行简要解读.1 2016年指南(第二版)主要更新1.1 子宫肉瘤分类 将子宫肉瘤重新分为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未分化子宫肉瘤(UUS)及子宫平滑肌肉瘤(uLMS),其他罕见的子宫间叶来源肉瘤亚型包括腺肉瘤、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和横纹肌肉瘤.
作者:林仲秋;谢玲玲;林荣春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