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阴道上皮内瘤变或癌与宫颈上皮内瘤变或癌的临床特点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阴道癌合并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或宫颈癌患者36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单发阴道癌患者20例(VAC组)及单发宫颈癌Ⅱa期患者30例(CC组)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对全部入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结果 观察组与CC组比较,平均年龄、绝经情况、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率及临床症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VAC组比较,平均年龄轻、绝经后患者少、HPV感染者多(P<0.05).各组比较,有临床症状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内,合并宫颈癌(10/12)或阴道癌(5/6)组多有症状,而CIN+VAIN组有症状者较少(10/18).随访病例进行生存分析显示,观察组病例平均生存时间为(40.42±4.74)个月[其中CC+VAIN为(43.97±5.05)个月,CIN+VAC为(27.50±1.75)个月],VAC组平均生存时间为(32.00±5.22)个月,CC组平均生存时间为(38.18±1.24)个月.结论 高危型HPV感染是阴道病变与宫颈病变的共同致病因素,而HPV感染导致的阴道病变的临床特点与单纯宫颈病变更相似.阴道癌除了与HPV感染相关外,其他致病因素也不容忽视.
作者:张进;王丹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系统评价选择性剖宫产和阴道顺产两种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选择性剖宫产”、“阴道顺产(分娩)”、“盆底功能”、“随机”等关键词检索2015年12月以前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VIP、万方、CNKI等数据库,由两位评价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依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采用系统评价专用软件RevMan5.2对所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3个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经JADAD量表评分均≥ 3分.共计1365例初产妇,其中选择性剖宫产693例,阴道顺产67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种不同分娩方式的盆底肌检测、会阴超声膀胱颈角度、膀胱颈旋转角度、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性剖宫产可降低初产妇产后早期POP的发生率,并可减少发生SUI的风险.结论 选择性剖宫产相较于阴道顺产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更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盆底肌肉的损伤,但剖宫产不能完全避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故不能以此作为选择性剖宫产的依据.
作者:林忠;朱雪红;卢坤彬;吴宇碧;郑景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子宫交叉捆绑术治疗剖宫产术中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2010年10月至2013年9月应用子宫捆绑缝合术治疗的57例剖宫产术中难治性产后出血病例资料,根据缝合方法分为子宫交叉捆绑术组(n=35)与B-Lynch缝合术组(n=22),比较两组术中、术后2h、术后24h出血量以及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1)交叉捆绑术组止血有效率97%,B-Lynch缝合术组为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术中、术后2h、术后24h出血量及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交叉捆绑术后随访现未发现并发症,B-Lynch缝合术后有1例发生宫腔粘连.(4)交叉捆绑术组术后随访期间有2例正常妊娠,B-Lynch缝合术组术后随访未发现再次妊娠的病例.结论 剖宫产术中施行子宫交叉捆绑术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剖宫产术中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方法,而且其并发症少,对子宫的损伤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洪莉;漆洪波;罗欣;贾小燕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孕期体重增加对孕妇孕晚期血脂水平的影响,及其与新生儿体重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分娩、孕前体重指数正常孕妇共计566例.按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分成3组:< 11.5 kg组,11.5~16.0 kg组,>16.0 kg组.产前1周检测各组产妇血清三酰甘油、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收集新生儿资料信息.结果 <11.5 kg组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与孕妇妊娠晚期血清三酰甘油水平呈正相关(r=0.286,P<0.01;r=0.214,P=0.011;r=0.241,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388,P<0.01;r=-0.229,P<0.01;r=-0.273,P<0.01).>16 kg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妇妊娠晚期血清三酰甘油水平呈正相关(r=0.210,P=0.01).11.5 ~ 16.0 kg组新生儿身长及出生体重与母体孕晚期血脂水平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 母体妊娠期体重增加过多,孕晚期三酰甘油水平升高,可能与巨大儿发生相关.
作者:宋贵玉;王冰冰;张硕;那全;宋薇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玻璃化冷冻对小鼠囊胚线粒体DNA(mtDNA)和线粒体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于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中山大学北校区实验动物中心完成.将180个小鼠囊胚分成玻璃化冷冻组(n=90)和新鲜组(n=90),每组30个胚胎用于mtDNAD环(D-loop)区测序分析;30个胚胎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测mtDNA拷贝数;剩余胚胎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和DNA聚合酶γ(Polg1和Polg2)的mRNA表达,比较2组碱基突变率和mtDNA拷贝数及线粒体相关基因mRNA表达.结果 对照组和玻璃化冷冻组均未发现碱基突变;对照组和玻璃化冷冻组的胚胎mtDNA平均拷贝数分别为2.9×10(s=1.4×105)和3.2×105(s=1.8×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胚胎的3个线粒体相关基因mRNA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化冷冻组的3个基因mRNA表达均上调.结论 玻璃化冷冻对小鼠囊胚mtDNA没有影响,但是会引起线粒体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上调.
作者:何红梅;蔡炳;祝文晶;周灿权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胎儿右房增大原因的超声诊断思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产前诊断胎儿右房增大的225例病例资料,二维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扫查胎儿四腔心切面、左右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切面及三血管-气管切面等横断面,扫查腔静脉长轴切面、主动脉弓切面及动脉导管弓切面等矢状面.采用节段分析法除外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结果 产前超声正确诊断139例(61.8%)胎儿右房生理性增大,11例(4.9%)胎儿三尖瓣下移畸形,21例(9.3%)右房前负荷增大相关畸形,41例(18.2%)右房后负荷增大相关畸形及11例(4.9%)不明原因右房增大.2例(0.9%)产前超声诊断为生理性右房增大的胎儿出生后右房仍大.结论 胎儿心脏超声检查发现心脏房室腔改变时应考虑到其他病变所引起的继发改变,分析时应以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主线,按照节段分析法由内脏-心房水平、心室水平以及大动脉水平逐一分析,以明确真正病因所在.
作者:张颖;王彧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对比传统腹腔镜腹膜代阴道成形术和腹腔镜单叶腹膜代阴道成形术治疗先天性无阴道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4年6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112例先天性无阴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6例行腹腔镜单叶腹膜代阴道成形术(单叶组),36例行传统腹腔镜腹膜代阴道成形术(传统组).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阴道情况及性生活满意度.结果 112例手术均获成功,2组患者术后阴道情况及性生活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相比,单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71.2±19.5) min对(112.2±27.1) min,P=0.02]、术中出血量少(52.8±23.9) mL对(145.6±88.2) mL,P=0.01].结论 尽管两种腹腔镜腹膜代阴道成形术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但腹腔镜单叶腹膜代阴道成形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的优点,更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喜娃;王彦袖;郝淑维;李万胜;王建英;黎海莉;张海波;田花敏;康山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DQ分型在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3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确诊为URSA、封闭抗体(BA)为阴性的患者243例,根据患者治疗前是否检测自身及供血者的HLA-DR/DQ分型,分为观察组130例(HLA相容位点≤1个为A组107例,相容位点有2个为B组23例)和对照组113例(治疗前未检测患者及供血者的HLA-DR/DQ分型).比较各组治疗后的BA阳性率及成功妊娠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A组BA阳性率及成功妊娠率分别高于对照组及B组,对照组BA阳性率及成功妊娠率高于B组(均P<0.05).在A组中选择与患者有0或1个HLA相容位点的供血者,患者治疗后,成功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35岁时,观察组成功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选择配偶或第三方供血,患者治疗后,成功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主动免疫治疗后BA阳性及成功妊娠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HLA-DR/DQ分型可提高URSA患者免疫治疗后BA阳性率及成功妊娠率.
作者:张莹;乔福元;曾万江;刘海意;徐鹏;吴媛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评估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扳机对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高风险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96例OHSS高风险患者,其中GnRH-a单扳机(48例)和重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r-HCG)扳机(48例)应用于患者的体外受精(IVF)周期,并对其中28例患者的颗粒细胞卵丘扩展基因肿瘤坏死因子诱导基因6蛋白(TNFAIP6)和透明质酸合成酶2(HAS2)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不孕因素、基础内分泌情况、扳机日雌二醇水平、16 mm卵泡数、获卵数、卵裂率、优胚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r-HCG扳机相比,GnRH-a单扳机方案可将OHSS发生率降至0,且能获得更高的受精率(90.22% vs.85.97%,P=0.003)和卵子利用率(44.48% vs.39.34%,P=0.020).GnRH-a扳机使颗粒细胞TNFAIP6和HAS2 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1.40±0.16 vs.1.00±0.12,P=0.043;1.69±0.23 vs.1.00±0.20,P=0.030).结论 GnRH-a扳机方案应用在高反应人群安全有效.GnRH-a扳机方案中更高的受精率和卵子利用率可能与颗粒细胞上TNFAIP6和HAS2 mRNA的表达增高有关.
作者:曾艳婷;刘曼婷;黄宝怡;庄少虹;傅洋;刘见桥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 mRNA检测对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诊断价值及HSIL-的随访意义.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常规行宫颈癌筛查的妇女共2527例,均行液基细胞学检查(TCT)+高危型HPV E6/E7 mRNA检测.任一结果为阳性均行阴道镜活检,病理结果>HSIL为病理阳性,≤HSIL为病理阴性.结合年龄、TCT、活检病理,分析高危型HPV E6/E7 mRNA检测诊断HSIL+的价值;对活检病理阴性患者随访5年,分析该检测对HSIL-的随访价值.结果 高危型HPV E6/E7 mRNA检测阳性率23.39%(591/2527);E6/E7 mRNA表达量与宫颈病变分级呈正相关(P<0.01);对病理阴性患者随访,HPV E6/E7 mRNA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罹患HSIL+的风险增加(P<0.05).结论 高危型HPV E6/E7 mRNA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对HSIL+的诊断及HSIL-的随访均有较高临床价值.
作者:王璐;王晨阳;王武亮;崔金全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群的年轻化和治疗后生存质量的提高,有生育要求的HIV感染女性越来越多.目前我国母婴传播阻断成功率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现有的研究证实,越早确诊HIV感染、越早行抗病毒治疗,对于感染个体和预防垂直传播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需要根据妊娠期监测的结果,采用对应的分娩方式并配合新生儿用药预防的综合策略,以此达到佳的阻断效果.
作者:孙建军;卢洪洲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围产期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等.胎儿未成熟的大脑暴露于宫内感染、炎症的环境中时,早产儿或足月儿脑损伤的风险增加,而且此损伤甚至比出生时罹患缺氧、缺血所导致的脑损伤更为严重,其不良神经发育结局不仅包括认知障碍、癫痫、脑瘫,甚至会增加子代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等风险.文章重点阐述围产期感染概况以及对子代近远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作者:富建华;张丹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绒毛膜羊膜炎是产科炎症反应,但与新生儿预后关系密切.母体的宫内炎症反应可以直接导致胎儿和婴儿患病率和死亡率增加,胎儿炎症反应综合征(FIRS)也不可忽视.早期识别和快速诊断有助于减少母儿的近期合并症,改善新生儿的远期预后.产科和儿科共同关注,整合信息,是早期发现、实施有效干预的临床重点之一.
作者:韩彤妍;杨孜;朴梅花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妊娠合并梅毒不但危害孕妇健康,还可导致胎儿生长受限、非免疫性胎儿水肿、流产、早产、死胎和先天梅毒等不良妊娠结局.强调在妊娠早期进行梅毒筛查,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应用合适的青霉素制剂规范治疗和随访,并避免过度诊断和治疗先天梅毒.
作者:刘平;樊尚荣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淋病是由淋病奈瑟菌引起的细菌性性传播疾病.妊娠合并淋病奈瑟菌感染并不少见,可引起不良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损害,严重时淋病奈瑟菌可通过血行引起母婴播散性淋病奈瑟菌感染,应当引起产科关注.尽早确诊,临床分型,选择对淋病奈瑟菌敏感的药物,足量、正规、正确治疗十分重要.
作者:李力;李银锋 刊期: 2016年第06期
B族链球菌(GBS)是一种革兰阳性球菌,在围产期感染中占据重要地位,可导致多种围产期不良结局.国外已通过开展围产期GBS筛查及积极的干预措施,使母儿预后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我国对GBS的研究起步晚,目前由于世界各国对GBS的研究报道结果差异大,我国尚没有统一的筛查策略.文章阐述GBS筛查的现状和在我国开展GBS筛查存在的一些争议.
作者:应豪;孟珍妮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子宫腺肌病是以子宫内膜组织侵入子宫肌层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痛经、异常子宫出血及不孕.子宫腺肌病是导致不孕与流产相对常见的病因,但准确诊断较为困难,该病的病理机制尚未研究透彻.目前尚不明确子宫腺肌病是否影响体外受精(IVF)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的结局,迄今仅有数量有限的小样本研究,或未发现存在影响,或发现此病患者结局不良.本文旨在介绍并讨论子宫腺肌病的病理生理、诊断、与不孕的关系及治疗策略.
作者:亚妮;金白灵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占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第4位.2012年全世界宫颈癌发病53万例,其中死亡病例占21.5%.中国宫颈癌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约占全世界的1/3.宫颈癌既要积极预防,又不要过分恐惧,宫颈癌是可以作到“三早”: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宫颈癌的癌前变持续时间较长,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后发生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再发展到宫颈癌需10年或更久.
作者:朱佳妮;王东卓;刘宗唐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妊娠期合并感染性疾病可危害母儿健康,导致胎儿畸形、流产、早产以及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生,严重者可以导致死胎;同时,新生儿感染以及脑瘫等并发症也将增加.妊娠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包括: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CMV)、微小病毒B19、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肝炎病毒等]、细菌(如B族链球菌)以及其他病原体如弓形虫(TOX)、梅毒螺旋体、衣原体等.孕妇妊娠期不同阶段、不同病原微生物感染对母体、胎儿、婴儿的影响存在极大差异.
作者:杨慧霞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前,国内很多医院都在进行TORCH(主要是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弓形虫)筛查.理论上讲,一个好的临床筛查方案应该可以在人群中筛选出某种疾病的高危个体,有可靠的方法可以对高危个体进行确定诊断,然后对患者或疾病携带者进行干预,从而达到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目的.
作者:段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DNA疱疹病毒,经由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易感人群(血清学阴性)暴露后感染率60% ~90%.潜伏期为10~20 d,平均14 d.在出疹前的48 h至水泡结痂期间具有传染性.原发感染称为水痘,主要症状是发热、不适、瘙痒斑丘疹,慢慢发展为疱疹,后结痂,成人患病严重,可引起如肺炎和脑炎.初次感染之后,病毒潜伏在感觉神经节,可被重新激活,引起红斑、水泡,称为带状疱疹.感染后几天出现抗体,以后对原发性VZV感染终身免疫.
作者:王谢桐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人微小病毒B19(简称B19病毒)是一种单链、线性DNA病毒,是学龄儿童传染性红斑(又称第五病)的病原体.妊娠期急性B19病毒感染的发生率约为1%~2%,在感染爆发流行时妊娠期妇女的感染率可上升至10%.由于B19病毒可以通过胎盘,孕妇感染B19病毒后可通过母胎垂直传播途径引起胎儿宫内感染.尽管大多数情况下胎儿宫内感染可自发缓解,不影响胎儿结局,但部分患者B19病毒宫内感染可导致胎儿水肿、死胎和自然流产等严重不良妊娠结局.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ACOG)在2015年6月发布的第151号指南中对多种妊娠期病毒感染进行了临床实践指导.本文将对其中B19病毒部分进行解读.
作者:罗青清;骆名恋;邹丽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HBV)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全世界的感染人数超过了24 000万.在美国,妊娠妇女群体中的HBV感染率约为0.7%~0.9%.宫内和围产期垂直传播是全球HBV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35% ~50%的HBV携带者是由于围产期接触受感染的血液及其污染物而受到感染.预防受感染孕妇的HBV垂直传播给胎儿,对减少疾病的流行非常重要.关于妊娠期乙型肝炎普查的观点由来已久,通过普查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的风险.2015年,美国母胎医学会(Society for Maternal-Fetal Medicine,SMFM)发布了“妊娠期乙型肝炎的筛查、治疗及垂直传播的预防指南”,对临床医生和相关工作人员处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的患者提出了一些建议.
作者:刘洋铭;饶海英;漆洪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近年来,国内外均发表了与TORCH感染相关的临床实践指南,但仍有内容需要加以补充和明确.国内部分专家就TORCH感染筛查、诊断及干预的临床路径进行了专题研讨,达成共识如下:(1)不是所有的TORCH病原体都需要孕前或孕期筛查;对围孕期妇女不需要进行单纯疱疹病毒抗体分型检测,若无临床症状,不需要等待其IgM抗体转阴再妊娠.(2)检测TORCH-IgM、IgG抗体时应采用定量技术,保存检测过的剩余血清样本对可能的后续诊断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3)不能依据血清学筛查阳性结果而做出终止妊娠的决定.(4)重视对巨细胞病毒再次感染的孕期监测.(5)慎重使用介入性产前诊断技术,在确认孕期TORCH感染的5~7周并可见胎儿影像学异常后,孕18周后采取羊水标本进行病原体DNA或RNA的检测,可以结合脐血样本的IgM抗体检测进行产前诊断;超声及MRI检查有助于评估宫内感染的胎儿预后.(6)注意孕妇和胎儿的弓形虫感染治疗方法不同.(7)胎儿非免疫性水肿或不明原因胎死宫内的孕妇需要检测微小病毒B19抗体状态,对确诊贫血的存活胎儿有微小病毒B19宫内感染时,可给予宫内输血治疗.
作者:章锦曼;阮强;张宁;李利;叶汉风;马艳萍;董旭东;孟昱时;朱宝生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