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戊酸钠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的抗癫癎药,对单纯失神发作及全身强直-阵挛发作疗效好.丙戊酸钠的抗癫癎作用机制有提高γ-氨酪酸水平及抑制神经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等.丙戊酸钠能引起出血时间延长,这可能与影响Von Willeband因子、减少血小板数量、降低血小板聚集及释放 功能有关.血小板的数量和聚集功能可能与丙戊酸钠的剂量呈负相关.丙戊酸钠对血小板的毒性机制可能在于直接损伤造血干细胞、抑制血小板合成血栓素A2及减少血小板表面活化依赖抗原.
作者:刘心洁;韩其政;孙若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秋水仙碱作为一种微管解聚剂,具有广泛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近来研究表明也具有较强的抗纤维化作用.临床上不仅用于治疗痛风和某些肿瘤,而且对家族性地中海热、肾脏淀粉样变、某些皮肤病、纤维化性疾病的治疗及预防等也有效.本文简要综述了秋水仙碱药代动力学、药理作用机制及其在儿科临床中的新治疗进展.
作者:黄文彦;陈荣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胚胎心肌细胞具有分化和增殖的能力,植入受损心肌组织后可形成功能性心肌细胞,与宿主心肌细胞成为合胞体,从而改善心脏功能,是根治心脏病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其研究方法、观察内容、功能评价、影响因素及现存问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吕铁伟;田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日益受到关注.10%~20%的AAD是由难辨梭菌感染引起的.难辨梭菌在健康儿童中的带菌率约为25%~65%,但与儿童腹泻的关系尚有争议.发生AAD的高危因素有使用广谱抗生素、抗生素治疗大于3天、两项以上医学干预措施或伴随疾病.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控制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是预防AAD的关键,对于轻型AAD,停用抗生素是有效而简单的治疗措施.
作者:朱燕凤;张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发热38.5℃以下,对于正常背景小儿来说,这一适应性防御反应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不需要用解热药.世界卫生组织仅推荐扑热息痛和布洛芬在儿科临床应用,两者在药物动力学和临床资料比较上布洛芬优于扑热息痛.布洛芬以毒性低、安全、高效快速降热和维持降热时间长为特点.布洛芬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在发热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的前列腺素的合成.
作者:屈大坤;王耀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线粒体DNA(mitochondral DNA,mtDNA)是唯一的核外遗传物质,为编码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细胞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缺氧缺血情况下mtDNA易发生损伤,自由基、一氧化氮产生增多是mtDNA损伤的主要因素.缺氧缺血时mtDNA损伤可致细胞凋亡、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活性下降,并且不同的组织mtDNA损伤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作者:石晶;姚裕家;李炜如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星状病毒(AstI)是引起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缺陷病人急性病毒性肠炎的重要病原之一,其致病性及流行病学意义日益受到重视.该病毒现已体外培养成功,属无衣壳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全长6.8kb.有三个开放阅读框架,即ORFla、ORFlb和ORF2和8个血清型.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逐步认识到AstV是引起急性病毒性胃肠炎仅次于轮状病毒的主要病原之一,可散发或暴发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各血清型流行情况因地区和年份不同而各有差异,以1型多见.临床经过1~3天的潜伏期后表现有水样便伴呕吐、腹痛及发热等症,一般不发生脱水等严重并发症.对其感染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仍采取补液、支持疗法等综合措施.目前可从粪便中分离出AstV,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技术进行检测及分型,尚无疫苗研制的报道.
作者:金玉;张春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长Q-T间期综合征表现为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晕厥和猝死.自1991年以来对该病的研究深入到基因水平.本文综述了与该病有关的5种基因--KvLQT1、KCNE1、HERG、KCNE2、SCN5A的组成、编码蛋白及其基因的变异情况.
作者:林幼敏;康曼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自然杀伤(NK)T细胞具有NK受体和T细胞受体且显示NK细胞和T细胞两方面性质的淋巴细胞.脐血中的NKT细胞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和较高的分化潜能,具有通过细胞识别途径介导的抗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调节1gE产生和清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等功能,因而在肿瘤的免疫治疗领域可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怡堃;唐琐勤;吕善根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在过去的2O年间,新生儿加强监护病房(NICU)中获得性霉菌败血症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且病死率高,与之伴随的还有致病菌株的改变.极低出生体重儿为高危人群,机械通气、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肠外营养和静脉内插管等是霉菌血行感染的危险因素.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前洗手率低可能是NICU中霉菌交叉感染的一个途径.当NICU发生霉菌感染流行时,立即进行广泛的调查和干预十分重要.两性霉素B脂化剂是一种有效、安全且无严重毒副作用的抗霉菌药物,可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霉菌败血症的治疗.
作者:李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近年新发现一类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family of protein,IAPs),广泛存在于许多物种如病毒、真核生物、哺乳动物中.IAP家族分子高度同源,功能上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与肿瘤、神经元变性、脑缺血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故了解IAP的生物学特征,认识其在凋亡调控中的作用机制及与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对恶性肿瘤、神经细胞死亡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李晓南;陈荣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引起胃黏膜强烈的中性粒细胞反应而造成组织损伤.白细胞介素(IL)-8是趋化因子CXC亚家族中的一种,作为第二信使趋化和激活中性粒细胞,是引起炎症反应以及进一步病理损害的重要调节因子.胃黏膜作为与幽门螺杆菌(HP)相互作用的主要部位,是IL-8的主要来源.除了细菌直接刺激胃上皮细胞IL-8的产生,炎症局部产生的前炎症因子也能上调IL-8的表达.HP致病岛上多种基因的产物参与诱导胃上皮细胞产生IL8.核转录因子-кB及活性氧也与IL-8的表达有关.近报道CC亚家族也在HP相关性胃炎中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虞燕萍;陈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即刻早期基因(IEGs)和编码的即刻早期蛋白组成的转录调控因子,通过信号级联放大,对细胞造成长期的功能改变,参与凋亡启动过程,并在癫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对癫癎动物模型IEGs表达的研究,可以确定癫癎发作的脑区及播散情况.如能通过DNA重组技术直接修复腰Gs,则为癫癎的基因治疗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贺侃;唐洪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CD44是细胞黏附分子的重要成员之一,其分布广泛,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近来研究发现CD44参与许多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炎症细胞的浸润、新月体的形成、系膜细胞的增殖、肾小管间质损伤以及肾移植排斥密切相关.进一步探讨CD44在不同肾脏损伤中的作用,对于阐明肾脏疾病的发病及进行性进展的机制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赵云峰;陈荣华;黄松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应用高浓度氧可引起急、慢性肺损伤.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一类锌、钙依赖性的蛋白水解酶家族,是细胞外基质(ECM)降解的主要介质.新的研究表明,高氧暴露下,MMPs的表达和活化增强,参与高氧肺损伤后ECM的重建和受损细胞的修复;但若MMPs表达不恰当或与其组织抑制剂(TIMPs)分泌比例失调,可致MMPs活性过度增强及MMPs/TIMPs失衡,从而参与高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加重肺损伤,甚至导致肺纤维化的产生.
作者:钱莉玲;常立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肺血管内皮细胞(EC)在急性肺损伤(ALI)中既是受损的主要靶细胞,更是活跃的炎症和效应细胞,在ALI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ALI时中性粒细胞在肺内聚集、黏附、激活、释放出大量活性氧和蛋白酶及在炎症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细胞因子的作用是肺血管EC损伤的主要机制.ALI时肺血管EC的功能紊乱和凋亡在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肺动脉高压形成中起主要作用.
作者:蔡栩栩;韩玉昆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绝大多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始于儿童时期,可出现多种疾病过程,病毒可能被清除而痊愈,也可能在体内长期存在,随着疾病的逐渐演变,到成人期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儿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V基因C区及其调控基因变异的研究对明确与疾病过程的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儿童HBV感染前C区变异中1 896 G→A常见,其次为1 899G→A,其发生与HBeAg血清转换有关,而且非HBV感染母亲的患儿高于感染母亲的患儿.C基因变异较少发生,在儿童慢性肝炎进展中不扮重要角色.调节基因变异多发生于BCP区域,常见的为1 762A→T/1764G→A的联合变异,该变异与慢性肝炎的活动有关.HBeAb阳性的HBV感染母亲所生新生儿易发生暴发性肝炎,与母亲体内的前C区变异株或/和BCP变异株垂直传播给其子女有关.
作者:许红梅;任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主要因为细胞的凋亡受抑制而致病,其特征性的遗传学改变是9号与22号染色体间的易位并形成Ph染色体,该易位产生一个BCR/ABL融合基因,其表达产物为具有高酪氨酸激酶活性的BCR/ABL融合蛋白P210BCR/ABL,后者被认为是CML发病的分子基础.本文综述了P210BCR/ABL融合蛋白通过抑制骨髓前体细胞的凋亡而在CML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并由此推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除莠霉素(herbimycin A)在CML的治疗中可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萍;金润铭;刘树茂;费洪宝 刊期: 2002年第01期
ATP敏感钾通道(KTP通道)作为一种门控通道调节钾离子进出细胞或细胞器,将细胞代谢和细胞电活动偶联起来,从而调节细胞功能.KATP通道分布于大脑海马的各类重要神经元,由于分布密度的差异,不同类型神经元发挥不同的作用.海马对缺氧缺血极为敏感,KATP通道激活,使神经元超极化,从而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江克文;水泉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脐血来源广泛,并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祖细胞,是骨髓良好的替代品.脐血移植已成为先天性造血系统发育不良、白血病等多种疾病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脐血移植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移植物抗宿主病轻.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核心是细胞因子风暴.细胞因子风暴的强度及持续时间与宿主和供体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以及细胞因子刺激下供体细胞分裂、增殖能力的大小有关.
作者:顾小锋;吴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空肠弯曲菌(CJ)是引起胃肠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并与吉兰-巴雷综合征(GBS)及眼肌麻痹-共济失调-无反射综合征的发生关系密切,均以儿童发病率高.近年来在分子水平对CJ致病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pebLA和CheY基因的编码蛋白直接参与了CJ对肠道的黏附和侵袭过程,是CJ致肠道疾病的重要因素:CJ菌体脂多糖(LPS)通过分子模拟造成周围神经损伤,是导致GBS的关键因素,其中neu,cgtA等基因簇参与LPS的唾液酸化,而唾液酸残基一旦与β-D半乳糖结合,就显示出与神经节苷脂结构上的分子拟似性。这些研究将有利于开展CJ感染的预防工作并为研制CJ疫苗提供新的前景。
作者:冯永嘉;蔡方成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