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儿科学杂志

国际儿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673-4408
  • 国内刊号:21-1529/R
  • 影响因子:1.05
  • 创刊:1974
  • 周期: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 2004年荣获卫生部首届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
  • 儿科学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02年6期文献
  • 抽动障碍与链球菌感染

    抽动障碍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精神障碍,病因和病理机制不明,近年来认为,链球菌感染是其遗传易患性升高的环境因素,某些患儿发病与链球菌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其血清中抗链球菌抗体滴度升高,并可检测到抗神经元抗体,推测是链球菌抗原与脑组织有交叉免疫反应,D8/17被认为是神经精神疾病的标志.与A族链球菌感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为一新的诊断名词,静脉内免疫球蛋白为一些难治性抽动障碍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王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环氧化酶-2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环氧化酶(cycloxygenase,COX)是催化花生四烯酸生成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限速酶,有COX-1和COX-2两种异构体.近年来研究发现COX-2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关系密切.COX-2基因为即刻早期基因,在HIBD中表达增强,同时COX-2蛋白及反应产物均增多.COX-2通过增强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性作用,氧自由基的氧化作用及同其他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等机制在HIBD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动物实验已证实COX-2抑制剂对HIBD有保护作用,而且高选择性COX-2抑制剂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更好的耐受性,有望成为临床治疗HIBD的一条新途径.

    作者:常丽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一氧化氮与胰岛β细胞凋亡

    胰岛β细胞选择性破坏,胰岛素分泌减少,可引起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选择性破坏的机制以往认为是感染及免疫因素造成的胰岛炎所致胰岛β细胞坏死而引起,现认为是胰岛β细胞过度凋亡所致.胰岛β细胞过度凋亡与1型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一氧化氮作为一种新发现的免疫调节分子,参与细胞凋亡过程,并在胰岛β细胞凋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具体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但一氧化氮诱导胰岛β细胞凋亡,并参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这一事实,还是被多数学者所公认.

    作者:迟金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小儿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

    影像学检查在小儿肺结核的诊断中占重要地位.胸部平片是首选,CT为重要的补充,酌情选择磁共振成像、超声和放射性核素检查.由于侵入人体的结核杆菌数量、毒力和机体免疫力强弱都影响病变的性质和转归,肺结核的病理变化又较复杂,故其影像学表现也变化多端.归纳起来包括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局灶或弥漫叶段性阴影、淋巴管炎、结核性脓肿和空洞、肺气肿和不张、支气管扩张、粟粒性病变、纵隔脓肿、横膈抬高、支气管-食管瘘、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胸壁侵犯、纤维化和钙化、心影缩小等.不少影像学表现是非特异性的,需和其他原因引起的相应的影像学表现相鉴别.

    作者:沈全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铅对儿童骨代谢的影响机制

    铅作为有毒重金属对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的儿童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系统复习了多年来的国内外资料,从铅对钙磷代谢及成骨细胞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等方面阐明铅对儿童骨代谢的影响机制,指出铅中毒可能是引起小儿骨代谢障碍的又一原因,同时提出维生素D受体的基因多态性可能通过影响铅-钙的相互作用而改变体内铅的毒物代谢和毒物效应动力学.

    作者:石凯丽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CAT/CLAMS:一种婴幼儿发育评价量表

    为早期发现儿童发育迟滞,Capute等研制了认知、适应测验/临床语言、听力里程量表(CAT/CLAMS),它是一个可以分别量化地评价0~36月龄婴幼儿的语言、非语言及认知能力的量表.已在正常儿童、可疑发育迟滞儿童、高危儿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婴幼儿中与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第二版进行了系统的对照研究,二者相关性好.CAT/CLAMS量表的敏感性好,特异性高,且操作简单、易学、有效,已广泛应用于协助诊断发育迟滞及确定早期干预资格.

    作者:卞晓燕;唐亮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细胞骨架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心肌细胞骨架主要由微管、中间丝和微丝及相关的骨架蛋白组成,它不仅作为细胞的支架,同时也参与细胞的一系列生理活动,因此,对心肌细胞骨架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对心肌细胞骨架的基本构成、各种心肌细胞骨架成分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变化以及细胞骨架与生物力学的相关性作一简要综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防治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作者:常丽;崔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危重病人胃肠道合并症的诊断研究

    危重病人胃肠道的合并症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特异性辅助检查方法,早期诊断较为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临床监测要求的增加,近年在危重病人胃肠功能监测中增添了多项新的检查方法,如血清乳酸盐测定,腹腔镜检查,腹腔内压力测定,腹部CZ磁共振成像,胃肠道黏膜内pH值测定等,每种方法各具特点,合理选用将有助于危重病人胃肠道的合并症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作者:陈晖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诊断和治疗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对VAP的诊断有多种方法,其中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技术进行防污染毛刷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取样诊断VAP是较先进准确的方法.VAP的治疗仍是一个难题,抗生素治疗是主要方法,抗生素的选择和交替使用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王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组织工程学心血管修复材料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学心血管修复材料是采用组织工程学原理和技术,在体外设计构建的生物相容性材料,包括补片及人造血管等,是多学科相交叉的前沿领域.本文就近几年来组织工程学心血管修复材料在种子细胞、支架以及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蒋红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FK506在免疫性疾病中的治疗进展

    免疫抑制剂已被广泛应用于抑制器官移植中的排异反应及治疗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而FK506在临床主要应用于器官移植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就FK506的生理特性、作用机制、在器官移植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影响因素、副作用及并发症等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夏正坤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咪达唑仑在小儿急性惊厥中的应用进展

    咪达唑仑是一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麻醉药,新近又发现其有很强的抗癎作用,并具有其独特的药理和药代动力学特性和多种用药途径,对各种类型的惊厥包括难治性癫癎持续状态(RSE)均有效,儿童应用很少出现副作用,且有发作后意识恢复快等诸多优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在急性惊厥(如热性惊厥,RSE等)的众多小样本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咪达唑仑鼻腔滴入可作为小儿热性惊厥静脉推注安定的替代用药,持续静脉滴注咪达唑仑则为癫癎持续状态乃至RSE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钟建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与病毒性心肌炎

    柯萨奇B组病毒是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病原体,其发病机制与病毒的直接作用和免疫损伤有关,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过程中具有致心肌损害作用,现已发现,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损伤靶细胞主要由穿孔素介导.

    作者:蒋丽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腹部超声对小儿胃食管反流病诊断的研究进展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用于诊断GERD的方法很多,其中食管pH测定被认为是金标准.近年来随着腹部超声越来越多地被用于食管占位性病变的诊断,超声用于诊断GERD已受到重视.因其具有实时、直观、方便、廉价、无伤害性等优点,有望对GERD的发病原因、机制进行进一步探讨,并指导治疗.

    作者:王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噬血细胞综合征研究新进展

    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是一种罕见的良性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增生性疾病.临床以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和凝血障碍为主要表现.未及时诊断和治疗病死率很高.其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主要与遗传有关,后者与基础疾病密切相关.HPS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但多认为免疫调节系统异常起主要作用.目前,对原发性HPS行骨髓移植是根本性治疗,而对于继发性HPS的治疗应该基础疾病与HPS并重,否则预后很差.病毒相关性HPS,尤其是EB病毒相关性HPS的患者病死率相对较高.

    作者:孙蕾;汪海源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麻疹疫苗接种的新进展

    麻疹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麻疹疫苗的接种降低了麻疹90%以上的发病率.近年来麻疹的发病年龄有提前的趋势,本文主要回顾国外近10年麻疹疫苗接种的时间和次数、麻疹疫苗的副作用、特殊情况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儿童患肾脏疾病、妊娠)的疫苗接种及麻疹疫苗的接种方法这四个方面.寻求更有效的接种方法,增加麻疹疫苗的接种覆盖率,力争在全球范围内彻底消灭麻疹,这是新世纪人类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作者:朱燕凤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核磁共振技术全面评价肺动脉

    合并肺动脉发育异常的先天性心脏病相当多见,临床上需要明确肺动脉解剖及血流动力学情况以决定进一步处理.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测量较远端的肺动脉,而且可以测量血液动力学指标如流速、流率及血管壁应力等以及肺动脉瓣膜的反流情况.核磁共振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对肺动脉情况作出较全面准确的评价.

    作者:施莺燕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婴儿痉挛症治疗进展

    婴儿痉挛症是一种难治癫癎综合征.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神经免疫学的发展及抗癎药物抗癎机制的深入研究,在婴儿痉挛症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传统抗癎药物的使用日趋减少,新型抗癎药物有增加趋势.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婴儿痉挛症的治疗进展.

    作者:郑承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儿童肾移植

    随着组织相容性的提高,手术技术的完善,更新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儿童肾移植已成为治疗儿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儿童肾移植明显提高了终末期肾病患儿的生存质量,具有良好的社会心理康复水平及优越的生存质量/医疗费用的价值比.儿童肾移植已不再限定小年龄,强调缩短待肾时间及干肾移植与湿肾移植的适当选择.儿童肾移植更易从亲属中获得活体肾移植,且可以通过免疫技术的应用克服ABO配型障碍,组织工程技术的成熟将进一步拓宽肾源.手术中需注意特殊解剖位置的选择,独特的血管吻合术及保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术后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成功克服了急慢性排斥反应及移植后复发等问题.

    作者:饶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缺氧诱导因子-1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缺氧诱导因子-1是由α亚基和β亚基组成的一种异源二聚体.在神经细胞缺氧缺血状态下其被诱导表达增加,并通过作用于靶基因的缺氧反应元件调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葡萄糖载体蛋白-1等靶基因的表达,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血管的生成、能量代谢的改善及神经细胞的凋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缺氧诱导因子-1在神经系统中表达及作用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将可能为临床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作者:毕淑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进展

    人类是一个具有基因多态性的群体,单核苷酸多态性是人类基因组中常见的多态性表现形式,它是基因组DNA序列中单个核苷酸的改变,充分反映了个体间的遗传差异,决定了个体对疾病的遗传易患性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作为人类基因组中数目多且稳定的多态性标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正成为常见疾病及药物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对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及认识的深入将终导致人类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领域的巨大变革.

    作者:赵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其受体在人及动物脑中广泛存在,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发挥作用.脑缺氧缺血后脑中EPO mRNA表达增多,并具有内源性保护作用,外源性EPO可使其保护作用加强.目前认为脑缺氧缺血后EPO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是增加细胞钙内流、保护神经元免受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抑制一氧化氮过度合成及阻止神经元细胞凋亡等.

    作者:陈宁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