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低出生体重与成年期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的发生机制如下:(1)宫内不良环境影响关键阶段胎儿的发育,影响胎儿组织的生长和分化,使胰岛β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减低;(2)宫内不良环境的刺激导致持续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动增强,此外,还可选择性地抑制胎盘11β-羟甾类脱氢酶的功能,导致内源性糖皮质激素过多进入胎儿体内;(3)可能存在某种基因基础,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及成年期的胰岛素抵抗,由基因决定的胰岛素抵抗减弱了胰岛素介导的胎儿生长,并引起成年的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减低、糖尿病和高血压.
作者:崔蕴璞;王新利;叶鸿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是人类的主要死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始于儿童时期,高胆固醇血症是促使其发展的主要因素.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可减少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依据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专家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对2岁以上有阳性家族史的儿童进行选择性血脂筛查,并对高胆固醇血症儿童进行饮食治疗.研究证实,美国心脏病协会和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专家委员会推荐的饮食控制方案可有效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只要提供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素,适当的低胆固醇饮食不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作者:侯佳;盛锋;桂永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细胞免疫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影响着结核病的病程及转归.CD4+和CD8+T细胞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参与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应答,T细胞亚群动力学和细胞因子表达方式随着损伤的类型和程度而改变,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及结核结节的形成对有效地控制肺部结核菌扩散十分必要.诸多的细胞因子在免疫应答的调节和效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在体内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机体免疫状况.探讨结核病细胞免疫反应及影响因素对结核病的预防、诊治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沈怀云;潘家华;胡允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突触是神经环路中相邻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点状接触区域;其中仅具有突触结构,在正常情况下不产生生理功能的突触称为沉默突触.沉默突触转化为功能性突触在神经可塑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阐明其产生和激活的机制将对神经系统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即针对沉默突触的概念、可能的激活机制及其在神经可塑性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池霞;陈荣华;郭锡熔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丙戊酸抗癫痫治疗过程中引发肉碱缺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肉碱作为机体长链脂肪酸氧化代谢的关键因子,它的缺乏可引起各种非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并有研究发现其与丙戊酸致死性肝脏毒性相关,如在发病早期即给予肉碱补充治疗,能显著提高存活率.故了解肉碱的生理功能、丙戊酸治疗过程中肉碱缺乏的发生机制以及肉碱的补充疗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许桂花;高宝勤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横纹肌肌小节的构成除粗、细肌丝外,还有由大分子蛋白-肌联蛋白构成的第三肌丝系统.肌联蛋白从Z线延续至M线,与肌小节内多种蛋白质相结合,作为肌小节的骨架成分,肌联蛋白为肌小节的组装提供分子支架;在肌细胞收缩过程中,作用于被动张力和恢复力的产生,并对主动张力有一定的影响.本文着重论述心肌肌联蛋白的生物学特性、生理功能及肌联蛋白的改变与心脏疾病的关系.
作者:张蕾;陈沅;田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为阐明4岁内小儿衣原体感染的病因及发病率,检测151例下呼吸道感染小儿血清衣原体特异性抗体,结果有24.7%确诊为呼吸道衣原体感染,且22.7%为肺炎衣原体引起,沙眼衣原体仅占2%.衣原体是引起继发性免疫缺陷的危险因子,研究100例7个月~15岁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的血清沙眼衣原体特异性抗体,其中55例IgM和IgG抗体阳性,8例(14.5%)有两种抗体.患儿之母亲血清抗体阳性率亦高(75%),并发现沙眼衣原体抗体平均滴度值与患儿年龄呈线性关系,在6岁以内反复呼吸道感染多的组内特异性IgG抗体平均滴度明显高于7~15岁小儿(P<0.05).所以宫内感染是主要传播途径,其次是日常生活接触传染(家庭性衣原体病).
作者:屈大坤;王耀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左、右心室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理论早已被认可,但大家把研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左心功能不全对右心功能的影响,而对同样非常重要的一些累及右心系统的疾病引起肺动脉高压对左心功能的影响研究却重视不够,近年来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Tei指数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肺动脉高压引起左心室大小、形态、功能的改变和心肌重塑及局部肾素-血管肾张素系统的激活等领域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为了使人们更加关注左右心室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制约和影响,本文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崔华;常丽;封志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小儿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与呼吸道感染在本质上迥然,但两者关系密切,呼吸道感染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呼吸道感染引起上皮损伤,神经末梢暴露,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其病原等大分子物质进入机体形成特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即构成变态反应的基础.本文主要介绍常见呼吸道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细菌感染与哮喘关系的近年研究进展.
作者:林娜;刘运广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热休克蛋白(HSPs)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产生的一组结构和功能上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协助其他蛋白质维持构象,参与蛋白质的变构、转运及降解,抑制细胞凋亡,并参与免疫调节.在肾脏HSPs不仅参与维持肾脏的生理状态,更是在保护肾组织免受损伤、促进受损组织修复以及某些肾脏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HSPs的分类、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肾脏方面的研究状况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周生国;黄松明;陈荣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血友病A是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所以携带者的检测及早期产前诊断显得更加重要.直接检测基因突变位点的方法是理想、准确和可靠的诊断方法,然而凝血因子Ⅷ基因突变的异型性和复杂性使得直接法在血友病A的诊断中变得困难,因此作为间接法的连锁分析仍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方法.本文拟简要阐述近年来血友病A携带者的基因检测与产前诊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春义;杨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早期婴儿型癫癎性脑病伴抑制-爆发波型脑电图又称大田原综合征(Ohtahara syndrome),与West综合征、Lennox-Gastaut综合征具有一些共同特点,被认为是年龄依赖性癫癎性脑病的一种形式,发病率低,其主要特点为3个月以内特别是新生儿期发病,患儿多有非对称性先天性脑结构异常.频繁的成串或单次强直痉挛发作,多数在清醒和睡眠中均可见到.约1/3病例有部分性发作.脑电图上表现为清醒和睡眠中均可见到的抑制-爆发波型,约2/3可呈非对称性.强直痉挛发作时的脑电图主要为伴或不伴起始快活动的去同步化.治疗困难,严重影响着患儿的预后.
作者:王纪文;成延忠;孙若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糖尿病终末期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死因,约25%~40%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病若干年后将产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在早期存在可逆性,故近年大量研究集中在早期的诊断和干预.本文结合国内外该病研究的新进展,系统分析了尿微量蛋白、铜蓝蛋白、IgG、Ⅳ型胶原等反映肾小球损害以及β,糖化蛋白1、视黄醇结合蛋白、N-乙酰-β-葡糖苷酶等反映肾小管损害的多种标志物,阐述了它们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以及新观点、新认识.
作者:罗飞宏;沈水仙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近年来对轻、中度,甚至无症状儿童高血压早期识别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在原有年龄、性别基础上加入身高因素后,得到了更精确的儿童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儿童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相关因素与遗传、种族、盐敏感性基因等有关,部分表达原发性高血压的单基因形式已经被发现.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是肾实质疾病和心血管疾病,而肾血管疾病在小年龄儿童中常见.儿童高血压的治疗应为综合性治疗.不及时对儿童高血压进行干预,其成人期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将升高.
作者:郁莉斐;桂永浩;王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激活蛋白-1是与氧化应激相关的一类二聚体的转录调控因子.激活蛋白-1的活化在细胞增生、分化、转化、凋亡以及细胞外基质积聚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其结构、活化及与肾脏固有细胞活化、实验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甘卫华;陈荣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中的一员,是c-erbB1/EGFR基因编码的膜蛋白.表皮生长因子相关肽家族在急性胃肠道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来研究表明在应激所致急性胃肠道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中,EGFR具有介导产生表皮生长因子相关肽及传递其生物学活性的作用,从而发挥重要的功能.
作者:孙洪伟;孙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气质指标是儿童早期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心理指标.气质是行为的表现方式,大约10%的婴儿为为难型气质.文章探讨了困难型气质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对国外近10年的早期气质指标对后期儿童行为影响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研究表明,早期困难型气质可能是预测后期儿童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应结合其他儿童早期发展中的危险因素进行预测.随着方法学的改进和创新,这种预测关系还有望进一步提高.因此,从早期气质指标出发,对儿童行为问题做到早期干预和预防,将有利于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此领域的研究将对儿童行为学工作者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作者:关宏岩;戴耀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CH)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内分泌疾病,可因甲状腺发育不良、异位以及合成酶、碘等缺乏而引起,其发病率较高.生长发育及神经系统发育落后是CH典型的临床表现,此外循环系统、血液系统及泌尿系统等也会出现异常,且可能开始于胎儿期.CH可通过新生儿筛查获得早期诊断和治疗,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但也不尽相同.本文就CH的病因、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朱娅梅;李堂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近年人们开始积极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亚低温治疗.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已证实亚低温对HIBD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临床推广应用还需确定成熟的治疗方案.目前认为可通过振幅整合脑电图、脑电图、磁共振成像早期诊断新生儿HIBD,及时进行亚低温治疗.一般缺氧缺血后6小时内,脑温32~34℃,持续72小时或更长时间的亚低温治疗有效.采用选择性头部低温或全身系统低温方式尚有争议.亚低温治疗时注意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对安全实施亚低温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作者:姜敏;朱长连;程秀永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近年研究表明,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简称高氧)可抑制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生长,导致细胞外基质合成和降解失衡,进而阻碍新生儿肺发育.维甲酸是维生素A在体内的主要活性形式,可促使肺泡上皮细胞增殖,调节细胞外基质含量,促进肺发育成熟.本文就高氧对肺发育的影响及维甲酸对肺发育、高氧肺损伤的作用作一简要概述.
作者:容志惠;常立文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