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应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争议甚多.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经糖皮质激素预处理可显著减轻实验性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其效应具有剂量、时间及年龄依从性,但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增加脑内葡萄糖的利用、活化糖皮质激素受体及拮抗神经细胞凋亡有关.但长期或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影响神经系统发育.
作者:彭涛;杨于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空肠弯曲菌属螺旋科弯曲菌属胎儿亚种,为革兰氏阴性弧菌,1972年首次从腹泻患者粪便中成功分离出,并证实为胃肠道疾病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已有30多年的研究历史,大量报道表明该菌与腹泻、吉兰-巴雷综合征、反应性关节炎等疾病相关,本文就空肠弯曲菌相关疾病的研究概况及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肖政;孙万邦;姚新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儿童2型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与种族、遗传、肥胖、低出生体重等因素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独立高危因素.本文对国内外近年来儿童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肥胖并发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李燕;陈瑶;王莉;汪翼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分化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特点,在体外通过化学物质5-氮胞苷的诱导作用,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在体内通过干细胞因子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作用,也可动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能有效改善心功能,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江德勤;田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研究发现,病毒毒株与宿主的遗传背景、年龄、性别及免疫状态都影响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发展,其中重要的因素是宿主遗传背景及年龄.在柯萨奇病毒B3感染小鼠中筛选出5个候选基因,表现为编码β球蛋白、环磷酸腺苷反应结合蛋白结合蛋白及Nip21的基因下调,编码诱导三磷酸鸟苷酶、ND1(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的一个亚型)的基因上调.通过对上述5个候选基因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异常表达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使心肌细胞受损的论述,进一步阐述了病毒性心肌炎与宿主遗传背景的关系.
作者:李小青;张国成;陈星琪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活化蛋白C是一种可以促进纤溶、抑制血栓形成及炎症的内源蛋白,是严重败血症时凝血和炎症过程的重要调节因子,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表明,用其替代物治疗严重败血症可以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因而为治疗严重败血症提供了崭新而有效的途径.
作者:杨秀娟;俞惠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过度表达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被认为是感染性休克的中心环节,氨基胍能选择性地抑制该酶的活性,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的生理功能,故氨基胍能明显提高感染性休克动物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增加血管张力,提高平均动脉压,恢复血管通透性,减轻肺水肿,提高肺顺应性,降低肺循环阻力,减轻肺损伤,对胃肠道、心脏、肾脏、肝脏和胰腺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也可能产生低血糖、酸中毒、高乳酸血症等副作用.氨基胍因其独特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具备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王雷;樊寻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一组结构与功能同源的锌离子依赖性蛋白酶超基因家族.在生理条件下,MMPs的合成、分泌及激活过程都受到严密的调控.大量实验资料证实MMPs及其特定的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在细胞外基质降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些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激素等能调节MMPs的合成,而其特异性组织抑制剂是其主要的调节因素.MMPs活性下降是导致细胞外基质成分在肾小球内不断积聚,从而导致肾小球硬化的重要机制.对于MMPs及其抑制剂的研究将阐明肾脏病慢性进展机制,为防治各种肾脏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鲍华英;陈荣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随着医学的进步,有关维生素D(VitD)和钙代谢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佝偻病可由饮食中缺乏VitD或紫外线照射不足引起,也可以是基因突变的结果.VitD受体(VDR)是介导1,25(OH)2D3发挥生物效应的核内生物大分子,它在维持机体钙、磷代谢,调节细胞增殖与分化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已成为近年骨代谢和内分泌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简要综述近年在VDR的结构与功能、转录调控及机制、VDR基因敲除小鼠及VDR基因多态性与佝偻病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卢华君;李海林;郝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导致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同种异基因GVHD是供者T细胞介导的、针对同种异型抗原的免疫应答.设计有选择性地清除移植物中同种反应T细胞的移植方案,做到既能预防GVHD的发生,又能保留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是移植成败的关键.本文从单克隆抗体治疗、基因治疗和疫苗应用等三个方面综述了当前GVHD生物学防治研究的主要策略.
作者:刘星霞;沈柏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免疫学分型检测对明确诊断、判断预后、指导治疗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部分ALL患儿表达髓系抗原(MyAg).本文对近年来伴有MyAg表达的儿童ALL(My+ALL)的发生率、临床表现、骨髓形态学、免疫学特点尤其是治疗效果和预后作了回顾和分析,提出儿童My+ALL并不具有更多高危的临床表现,采用现代强化疗方案儿童ALL无论有无MyAg表达均能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儿童ALL中MyAg表达不具有预后意义.
作者:郝锦丽;卢新天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多普勒超声Tei指数可以反映心脏收缩及舒张的整体心功能变化,并且不依赖心脏的几何形态.本文就Tei指数估测心功能的原理、测量方法、应用情况、影响因素及存在的不足综述如下.
作者:张玉奇;陈树宝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病毒性脑炎是儿童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全世界报道的病毒性脑炎正呈现新的流行趋势.新发现的尼帕病毒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学改变,其明显的坏死性血管炎及脑细胞损伤是其严重临床表现及不良预后的病理基础.聚合酶链反应已开始用于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学诊断,尤其对疱疹病毒和肠道病毒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磁共振成像对于病毒性脑炎的改变具有较高的分辨力,可显示脑水肿及脑皮质、灰白质联结部位或基底节的炎症,但对儿童及新生儿其诊断价值不高.在治疗上,除采用无环鸟苷对疱疹病毒脑炎治疗效果较明确外,其余病毒性脑炎的治疗均有待进一步探索.国外已开始研究病毒的基因治疗,以恢复被病毒破坏的脑细胞功能,这一方法为病毒性脑炎的治疗开辟了新领域.
作者:蒋虹;万朝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益生元是指不能在上消化道被分解或吸收的食物成分,其进入结肠后可有选择地刺激结肠中的一种或少数几种有益细菌的生长,从而对宿主产生有益的作用.益生元的化学本质是一些不能被消化的短链碳水化合物,又被称为低聚糖,但是并非所有的低聚糖都具有益生元的特性.目前应用较多的益生元有低聚果糖、菊粉、低聚半乳糖等.母乳中含有丰富的低聚糖,目前已发现100多种.母乳低聚糖是重要的益生元,是母乳喂养的婴儿获得以双歧杆菌为主导的肠道菌群和增强免疫功能的主要因素.使用添加益生元性低聚糖的婴幼儿配方食品,可以使人工喂养婴儿具有与母乳喂养儿相同的肠道细菌的组成特征,并体现相应的生物学作用.本文简要讨论益生元的概念和特性、母乳低聚糖的研究历史及益生元在婴幼儿营养和健康中的作用.
作者:孙建琴;王惠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细胞因子可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之间的特定功能联系,白细胞介素-10(IL-10)是新近确定的该类细胞因子之一.IL-10不仅可由淋巴细胞合成,也可在垂体、下丘脑和神经组织产生.IL-10提高下丘脑和垂体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下游,IL-10调节糖皮质激素紧张性或应激后的合成.因此,IL-10除了其广泛的免疫调节功能外,它的神经内分泌调节作用表明IL-10是免疫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相互联系的重要中介体.本文综述IL-10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产生和调节功能,并简述其受体机制和信号转导途径.
作者:王有成;倪宏;水泉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早期转移是神经母细胞瘤为显著的生物学特征之一.降解细胞外基质是肿瘤浸润和转移过程中为重要的一步,而基质金属蛋白酶又是降解细胞外基质的重要的酶类,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是其天然抑制剂.许多研究已证实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表达异常和比例失调与神经母细胞瘤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成为抗神经母细胞瘤转移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作者:高晓宁;唐锁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随着呼吸机在NICU中的广泛应用,它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呼吸机所致肺损伤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目前,将其分为压力损伤、容量损伤、肺不张损伤和生物学损伤.本文介绍了这四种损伤的病理学变化及其机制,并介绍了预防呼吸机所致肺损伤和肺保护策略的概念及具体措施,包括充分认识新生儿肺的生理特点、应用呼吸机之前可能存在的肺部炎症及应用高浓度氧可能造成氧中毒等,并建议应用6ml/kg的潮气量,应用适当的呼气末正压,高频震荡通气.
作者:刘翠青;张惠欣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儿童晕厥中常见的病因,约占所有晕厥患儿的80%.其发病机制可能涉及血流动力学、脑血管自身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呼吸机制、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多种生化介质的异常改变.深入研究本病的发病机制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作者:贺永明;严文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流感病毒可引起世界性的大流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建立一套早期、快速的检测方法就能进行有效的治疗.目前流感病毒的快速诊断主要包括病毒抗原检测、特异性基因片段检测及神经氨酸酶检测.本文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成焕吉;乔红梅;鲁继荣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治疗小鼠柯萨奇B3致病毒性心肌炎(VMC)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 Balb/C鼠24只腹腔感染柯萨奇病毒B3亲心肌细胞株后,随机等分为两组:治疗组(黄芪注射液每天10g/kg腹腔注射)和对照组.实验第8天取心肌和血液标本,进行心肌病理检查,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心肌穿孔素(PFP)和Fas配体(FasL)mRNA表达水平及进行黄芪对其影响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1)治疗组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明显轻于对照组;(2)治疗组心肌PFP mRNrA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3)心肌FasL mRNA表达水平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4)直线回归与相关性分析显示心肌PFP mRNA与FasL mRNA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78,P<0.01).结论黄芪注射液能影响VMC中PFP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减轻心肌损伤和炎症反应,对VMC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作者:蒋丽敏;李薇;魏克伦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