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液体的分泌和吸收受肠道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的调控.近年来研究表明ENS参与感染性腹泻的病理生理过程.ENS可能通过肠壁内的神经反射或外来初级感觉神经的轴突反射,促进肠道液体分泌.通过作用于肠道神经的某一位点来减少肠道液体分泌,将是止泻药物研究的新方向.
作者:黄祖雄;叶礼燕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FGF-2)参与多种脏器的胚胎发育,具有致有丝分裂作用、促增殖和分化作用.近年来,关于FGF-2在各种肾脏疾病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逐步深入与明了.研究证明,FGF-2参与足细胞损伤、启动球囊黏连、导致肾小球硬化;参与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介导肾小管上皮间质转分化,加速肾间质纤维化.
作者:孙利;徐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近年,人们利用组织内的巨噬细胞(macrophages,Mφ)具有聚集于炎症及肿瘤缺氧区的生物学特性,开发了一类新载体--工程Mφ载体.Mφ经携带治疗基因的重组病毒稳定转染,并以细胞因子或细菌脂多糖激活后,静脉注入体内,可靶向炎症组织和肿瘤组织,并不断产生和分泌重组病毒,有效介导治疗基因的转导,为肿瘤、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因疗法提供了较理想的运载工具.
作者:光丽霞;李为明;袁发焕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随着儿童慢性肾功能不全(CRI)诊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肾替代治疗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挽救肾功能衰竭患儿的生命.但CRI,尤其是终末期肾病患儿,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身材矮小.如何改善生长,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CRI早期即可出现生长问题.CRI患儿生长发育落后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外其自身基因决定的终身高,主要的因素有:蛋白热卡的不适当摄入、贫血、肾性骨病、生长激素抵抗、肾小管功能障碍和药物毒性等.因此应针对影响其生长发育的因素早期给予适当及时的干预,尤其是提供足够的热卡,纠正贫血,纠正钙、磷代谢紊乱;应注意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治疗,在经济允许的前提下还可以早期试用生长激素治疗.
作者:刘海梅;徐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近些年来儿童特应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人们对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和预测因素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研究,并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探讨,发现患儿的家族史、父母吸烟、环境及感染等因素与特应性疾病的发生有关.通过检测血清IgE或γ干扰素有助于对疾病的预测.疾病早期,细胞免疫倾向于II型辅助性T细胞反应,过敏原诱导免疫偏向I型辅助性T细胞的过程失败是发生特应性疾病的原因.
作者:张智华;洪建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多囊肾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疾病,其两种类型均与儿科领域有着密切关系.临床早期常缺乏典型症状,B超的进展有助于早期诊断,确诊依靠基因连锁分析.传统的控制血压、调整饮食等手段的疗效不确定.争取早期诊治可以改善疾病的预后.
作者:张玉娟;徐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对肠道正常菌群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传统的微生物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近几年来大量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肠道菌群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些方法具有快速、方便、全面等优点.本文就16S rRNA、16S~23S rRNA基因区间、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荧光原位杂交法、脉冲场凝胶电泳等技术在肠道菌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楼金轩;陈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ic reflux,VUR)与尿路感染、排尿功能障碍相伴发生常常导致肾疤痕、肾萎缩、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等一系列反流性肾病的表现,重者甚至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目前,从尿流动力学、血流动力学、感染、免疫及遗传学等多领域探索VUR及反流性肾病的发病机制.VUR的诊断技术在影像、生化、尿流动力学等多领域有很大进展,提高了对反流及肾损害的评价敏感性.小儿原发性VUR需要及早诊断,同时对肾损害做出充分的预测,建立个体化的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饶佳;徐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肾上腺机能初现是肾上腺的青春期,它是指自6~8岁左右肾上腺开始分泌肾上腺雄激素并逐渐增加的过程,目前认为肾上腺机能初现和性腺机能初现是独立的、分开的两个成熟过程.3β-羟类固醇脱氢酶和17α-羟化酶/17,20-裂解酶(P450C17)在肾上腺机能初现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P450C17丝氨酸磷酸化的激素调控,将有望揭开肾上腺机能初现的调控机制,但是到目前为止,对肾上腺机能初现的作用和机制还未完全清楚.该文就国外对这一研究领域,包括肾上腺机能初现的定义、作用和调控机制作一简要介绍.
作者:姜友志;朱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婴儿喘息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病原,婴儿期严重RSV感染是以后发生儿童哮喘的高危因素.动物哮喘模型实验表明致敏前后RSV感染都可加重气道高反应性.RSV感染与哮喘相关性的机制涉及对变应原致敏作用的增强、生后早期RSV感染诱导辅助性T细胞2反应及与特应性的协同作用、神经免疫性炎症等.
作者:李睿;杨锡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后可能存在心肌组织微小损伤,而传统的血清学检测指标肌酸激酶及其同功酶因敏感性较低使其应用价值受限.心肌肌钙蛋白作为心肌特异性结构蛋白在成人心脏介入术中的应用价值已得到证实,而近的研究表明,心肌肌钙蛋白有可能成为正确评价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心肌损伤程度及手术效果的一个有效指标.
作者:杨世伟;王大为;秦玉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蛋白质组学的概念自提出以来,研究方法中双向凝胶电泳、质谱分析、计算机软件分析等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研究范围不断扩展,目前已成为生物医学领域中极其活跃的学科.蛋白质组学为人类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技术,在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中,通过表达蛋白质组学和细胞图谱蛋白质组学揭示其发病机制,为寻找疾病特异性蛋白质协助诊断和寻找药物作用的专一靶点协助治疗等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工具,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作者:缪红军;蒋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病毒感染是许多肾脏疾病的病因之一.在亚洲国家,乙型肝炎病毒是膜性肾小球肾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IgA肾病的常见病因之一.丙型肝炎病毒是冷球蛋白血症介导的肾小球肾炎的主要致病原.在非洲人和非洲裔美国人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密切相关.在白种人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与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相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也与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疾病相关.柯萨奇B病毒与IgA肾病相关.微小病毒B19、甲肝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多瘤病毒和汉坦病毒等分别与不同的肾损伤相关.
作者:庄太凤;魏珉;宋红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在儿童神经肌肉系统疾病中发病率高,预后差,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故携带者的检出对预防患儿出生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检测方法漏诊率高,使用有限,近年来在基因检测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文章主要介绍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基因携带者的基因检测方法,并将携带者分为缺失型和非缺失型分别进行综述.
作者:牛国辉;麻宏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我区儿童意外损伤的特点,为其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1997-01-01~2001-12-31 5年中住院及急诊抢救的儿童意外损伤948例的相关因素.结果意外损伤占同期住院患儿的13.04%,车祸是我区儿童意外损伤的首要原因,年龄以6岁~组占首位.结论儿童意外损伤大多数是可以避免的,抓住特点,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是降低意外损伤发生的关键.
作者:陈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李书琴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