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儿科学杂志

国际儿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673-4408
  • 国内刊号:21-1529/R
  • 影响因子:1.05
  • 创刊:1974
  • 周期: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 2004年荣获卫生部首届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
  • 儿科学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04年2期文献
  • 循证医学与小儿外科实践

    循证医学是依靠慎重、准确、明智地研究证据,确定对患者的治疗措施,这与传统经验医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循证医学的具体步骤包括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和统计分析几个环节.由于小儿外科的很多疾病发病率较低,单一机构难以总结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故实行多机构合作,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论指导临床实践,将使小儿外科的医疗研究水平快速提高.

    作者:陈功;郑珊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聚酰胺-胺型纳米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学科飞速发展,肿瘤的治疗也有明显进步.作为一种新型人工合成的纳米材料,聚酰胺-胺型树枝状高聚物(PAMAM-D)具有颗粒直径小、易制备纯化、载药量高、可生物降解、特殊的树枝状结构及表面电荷、无免疫原性及遗传毒性等特点,使得其作为药物载体和基因载体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新热点.该文对聚酰胺-胺型纳米作为药物载体及基因载体对肿瘤的靶向治疗作简要介绍.

    作者:康睿;曹励之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细胞致死性肿胀毒素及其研究进展

    细胞致死性肿胀毒素是由革兰阴性细菌产生的一种蛋白,它具有细胞毒性,能通过损伤DNA和激活细胞周期检查点将细胞周期阻断在G2/M期,导致细胞肿胀、死亡.它的三种成分CdtA、CdtB和CdtC在毒化细胞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该文就其特点、功能及在临床疾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徐婷婷;杨永弘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肝豆状核变性研究新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WD)是由于编码铜转运的P型ATP酶基因突变而导致该酶的功能丧失,不能将铜伴侣传递而来的铜与α2球蛋白结合,导致铜蓝蛋白合成异常,胆道泌铜障碍,使游离铜增多,异常沉积于肝、脑和眼角膜,引起相应的器官脏器损伤,如肝硬化、锥体外系损伤、K-F环、溶血性贫血、肾小管损伤、肾性血尿和骨皮质变薄等改变.该文回顾了近年来WD的有关新进展,包括铜蓝蛋白、铜伴侣蛋白、ATP7B基因及相关蛋白的结构功能、基因突变及治疗,为进一步从根本上治疗WD提出可能的思路.

    作者:高春林;刘光陵;夏正坤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婴幼儿肺功能检查的方法

    婴幼儿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占儿科疾病的首位.肺功能检查对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了解治疗效果及预后均有很大的意义.小儿肺功能检查法主要包括体描仪法、潮式呼吸法、超声波法、胸腹腔挤压法、气流阻断法、强迫振荡法以及血气分析等,可检测肺的容量、气体流速、气道阻力、肺顺应性、支气管反应性及呼吸力学等.婴幼儿肺功能检查目前国内开展尚少.

    作者:张皓;蔡映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现代联合化疗方案使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治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复发是阻碍长期无病生存的主要原因.个体化治疗可极大地提高ALL患儿的预后及长期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作为制定个体化治疗重要依据的微小残留病检测大规模用于临床已成为可能.该文总结分析了目前检测微小残留病的常用技术,特别是聚合酶链反应的原理、优缺点及微小残留病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帖利军;顾龙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差异基因表达技术在心脏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细胞的发育和分化、细胞周期的调节、细胞衰老及死亡、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均与某些特殊基因的表达开放或者关闭有关.比较细胞在不同状态或不同分化阶段基因表达的差异,对细胞生命过程中的调节机制以及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该文对近年来发展的差异基因表达检测技术,包括mRNA差异显示、基因表达系列分析、抑制性消减杂交、DNA微阵列等在心脏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李杨;陈沅;田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基因诊断的研究进展

    长Q-T间期综合征(LQTS)是由于心室动作电位复极化时间延长所导致的疾病.KCNQ1、HERG、SCN5A、KCNE1、KCNE2和KCNJ2基因突变各自导致LQT1、LQT2、LQT3、LQT5、LQT6和LQT7,锚-B蛋白变化导致LQT4.病人的发作年龄、症状触发因素、心电图ST-T段形态都是和异常基因相联系的.

    作者:陈彩霞;张宏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早期环境经验和应激对动物脑发育影响的研究

    环境经验塑造了动物的脑发育,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活动作为动物早期环境经验的一部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具有深刻影响.长期高水平的糖皮质激素会使脑发育受损.初生鼠的应激无反应期使幼鼠在生后早期能保持较低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对脑发育有重要意义.母鼠的爱抚行为对维持仔鼠的应激无反应期起重要作用.早期安全、丰富的环境能缓冲应激反应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活动和糖皮质激素的产生;而生前、生后不良环境和强应激原刺激提高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应激的反应,对脑发育造成损害.有关早期环境经验和应激的研究也有力论证了温暖的母爱和安全、周到的育儿方式对人类婴幼儿脑发育的重要意义.

    作者:周熙惠;刘小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小儿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研究进展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的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儿童病例少见,给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该文参考了近年来国内外的文献,对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诊断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作者:程若倩;徐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造血干细胞横向扩增的研究进展

    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系分化的潜能,体外通过不同早期作用细胞因子混合物或基质细胞加入细胞因子支持培养的方法,使造血干细胞有效地进行横向扩增,其后代细胞仍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具有造血干细胞长期重建能力.

    作者:李春;王贵菊;沈柏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技术依赖型患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诊疗水平的提高,原来不可治愈的疾病现在可以通过先进的医学手段加以控制或进行替代治疗.监护技术在婴儿和儿童中的开展使得技术依赖型患儿愈来愈多.该文从氧供、气管造口术后护理、机械通气、肠内及肠外营养、透析技术、家庭护理几个方面对技术依赖型患儿的有关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常丽;封志纯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脑血流监测新进展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因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改变,明显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影响预后,这主要因先心病患儿多数脑血流量下降所致.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监测脑血流变化,不仅可以指导青紫型先心病术前内科保守治疗,亦可用于各型先心病手术和心导管治疗中的脑血流动态监测及栓子监测,以便及时干预,改善预后.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以无创、便捷、动态及无需接受放射线等特点使其在临床许多领域的应用得以发展.

    作者:李云娟;钱素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呼吸道合胞病毒诱发哮喘的机制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两岁以内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常见病原,它与哮喘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RSV感染婴幼儿后可通过多种机制引起哮喘发作.该文主要对RSV感染后引起哮喘的免疫学机制、神经机制及神经免疫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李淼;尚云晓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致病性支原体感染实验室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目前致病性支原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分离培养法、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标本中分离培养出支原体对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有决定性的意义,但该法灵敏度低,时间长,不利于早期快速诊断.ELISA法敏感性和特异性高,重复性好,简便、快速,可以测定抗体或抗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PCR法快速、简便、特异且敏感,但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故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曲宏;蒋文丽;李海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炎症性肠疾病与青春期延迟的相关性

    青少年在患炎症性肠疾病(IBD)的临床过程中常常并发青春期延迟.目前认为营养不良是造成青春期延迟的主要原因,炎症介质对青春期的进程亦存在着直接的负作用.此外,IBD并发青春期延迟患者的血清促性腺激素、瘦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降低,说明内分泌因素与青春期延迟也存在一定相关性.青春期延迟的IBD患儿的治疗措施应采用补充能量、纠正营养不良与治疗炎症相结合的方法,应用睾酮治疗可以帮助推进青春期的进程.

    作者:王科峰;张扬;孙梅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