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巨细胞病毒(HCMV)在人群中感染非常广泛, 通常呈隐性感染,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侵袭多个器官和系统,产生严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抗HCMV药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更昔洛韦等抗HCMV药物的临床应用经验日趋丰富,多种新型HCMV抑制剂已在体内体外试验中显示了良好的抗病毒活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临床耐药病毒株亦呈增长趋势,目前尚无一种治疗失败时快速检测耐药株的有效方法.HCMV疾病综合治疗效果的适时监控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侯舒;王亚亭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是宫内病毒感染常见的原因,先天性HCMV感染率很高是因为原发感染或再次感染的孕妇可以将病毒传给胎儿.先天性HCMV感染的胎儿各种器官、各种细胞均可能受累及,因此临床表现多样.先天性HCMV感染的产前诊断包括:取胎儿血液或羊水做HCMV培养、HCMV IgM、HCMV抗原、HCMV DNA和胎儿血抗热休克蛋白IgM检测.无临床表现的先天性HCMV感染的胎儿,HCMV IgM抗体水平低;低病毒含量亦与无症状性感染有关.为了减少先天性HCMV感染性疾病,疫苗的应用似乎是一种有效方法.更昔洛韦治疗先天性HCMV感染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郭红梅;朱启镕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近年来,世界各地流感嗜血杆菌(HI)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四环素、氯霉素及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正以较快的速度上升,而且不同地区差异很大,引起了医学界的普遍关注.HI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包括以下三种:第一类为产酶的耐药机制,即β-内酰胺酶的产生;第二类为不产酶的机制包括两种,一是细菌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二是外膜蛋白通透性的下降.HI对四环素的耐药机制为获得外源性DNA编码产生四环素泵出系统,或产生具有核蛋白体保护作用的蛋白质;对氯霉素的耐药机制是由于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的产生及外膜渗透性的降低;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机制较复杂,但主要是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产生.
作者:姜敏;杨永弘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严重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仍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种,疗效肯定的措施仅是清除感染灶.近年就是否应用糖皮质激素重又引起关注.结合文献,简要综述糖皮质激素应用于严重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时的理论依据等相关问题.
作者:王永清;樊寻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及其受体、结合蛋白、结合蛋白酶构成IGF轴,在儿童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IGFs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机制对肌母细胞、成骨细胞、脂肪细胞、神经细胞、造血细胞等的增殖分化起调节作用;IGFs还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葡萄糖氧化与脂肪分解;同时促进免疫细胞的分化与成熟,保护肠道黏膜屏障,提示重组IGFs可用于疾病的治疗.
作者:高珊;毛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血管形成因子-1是一种促进细血管生成的因子.该因子通过对血管内皮、平滑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作用可促进血管的成熟和重塑.近年来,有关血管形成因子-1与肺动脉高压中肺动脉血管重建的关系日益被重视,从而使人们对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作者:朱月钮;周爱卿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前对轮状病毒感染的研究很多,但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轮状病毒黏附肠上皮细胞可依赖唾液酸受体,也可不依赖唾液酸受体.发生腹泻时肠上皮细胞可有病理损害,也可无明显病理损害,后者可能与非结构蛋白NSP4的作用有关,也可能与轮状病毒感染可引起一系列炎症介质、肠道激素及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改变及细胞基因表达发生变化相关.
作者:陈军华;刘作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血红素氧化酶及其降解血红素产生的代谢产物一氧化碳等参与了机体许多的病理生理过程.在多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反应中,血红素氧化酶一氧化碳系统通过抗炎症细胞的黏附聚集、抑制促炎因子及脂质炎症介质的生成、扩张血管、拮抗过量一氧化氮造成的毒性作用等不同途径发挥重要的抗炎作用.由于其与炎症反应关系的研究较为迅速也比较复杂,故就其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荣星;项如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透明质酸(HA)是肺组织中的一种正常成分,主要由肺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肺泡II型上皮细胞等合成,被肺泡巨噬细胞吸收降解.肺泡液中的HA与磷脂之间可相互作用,且可能有利于增强表面活性膜的稳定性.虽然HA含量的升高可能是多种肺部疾病的病理机制之一,但体外HA能够增强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活性,并能对抗抑制物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晓宁;孙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精氨酸参与蛋白质合成,且是合成一氧化氮的惟一底物.精氨酸通过精氨酸酶和一氧化氮两条代谢途径参与体内的免疫调节,并作为一种免疫营养剂逐渐受到重视.精氨酸可以促进淋巴细胞增殖,促进CD3的表达,增强T细胞的免疫反应,但当体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过度表达时,补充大量的精氨酸会对机体造成损害.因此,在复杂的免疫病理下,近来主张的免疫调节干预(包含额外补充的高浓度精氨酸)必须在细致的可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
作者:鲍倩玲;刘怡晟;张伟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相关性疾病仍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母婴传播是HBV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孕妇体内HBV高复制状态是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HBV自然突变或在拉米夫定以及主、被动免疫选择压力下发生突变可能是母婴传播、免疫接种失败的重要原因.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乙型肝炎疫苗主、被动联合免疫,含有HBV前S2的新型乙型肝炎疫苗应用以及拉米夫定联合主、被动免疫是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母乳喂养未必会增加HBV母婴传播的危险.
作者:谢新宝;朱启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