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儿科学杂志

国际儿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673-4408
  • 国内刊号:21-1529/R
  • 影响因子:1.05
  • 创刊:1974
  • 周期: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 2004年荣获卫生部首届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
  • 儿科学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05年2期文献
  • 循证决策与儿科心脏病学临床实践

    循证医学的发展标志着以经验和推论为基础的传统经验医学开始转变为以大型临床试验、系统性评价和Meta分析提供证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结合病种的特殊性,跟踪一些热点问题演变,把循证医学思想用于儿科心脏病学临床实践,从而做出合理的临床决策,推动了儿科心脏病学进入现代诊治的新阶段,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某些局限.该文就急性风湿热卧床休息治疗的疗效判断、不同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决策及分散性主动脉瓣下狭窄的治疗等,阐明循证医学在儿科心脏病学实践中的必要性与特殊性.

    作者:崇梅;桂永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参与正常脑组织中神经元、神经胶质的迁移和轴突或树突的重塑,它在神经组织中的异常表达与神经元退变和某些神经系统疾病有关.研究表明,tPA表达升高参与了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生.该文综述了生理和病理状态下tPA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作用以及tPA参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可能机制.

    作者:董慧芳;程秀永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多形核白细胞凋亡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中的作用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被认为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前奏,许多炎症细胞参与了这一过程,释放各种炎症介质与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失控和免疫紊乱.多形核白细胞(PMNs)是人体对抗感染与异己物质的第一道防线,通常情况下PMNs以凋亡的形式被清除,对周围组织无损伤,但是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中,PMNs的凋亡明显延迟,其细胞毒性的持续存在造成炎症反应过度,在其坏死时细胞膜破裂,各种细胞毒性物质被释放,进一步造成组织器官损伤.许多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了PMNs凋亡的调控,关于凋亡调控机制的研究也在进一步深入.

    作者:李晓卿;黄敬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选择性T细胞清除骨髓移植--协调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物抗白血病的移植新策略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与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本质上是异基因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各细胞亚群在GVHD和GVL中作用不平衡,选择性清除活化细胞,可在减轻GVHD的同时保留GVL.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人为增加T细胞识别标记,如自杀基因和特异性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可选择性清除T细胞,为协调GVHD和GVL提供一种新策略.目前实验室选择性T细胞清除的骨髓移植已取得成效,临床应用也逐步开展.

    作者:邱慧英;柴忆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儿童体内幽门螺杆菌对甲硝唑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甲硝唑(MTZ)是幽门螺杆菌(HP)相关消化道疾病治疗方案中的重要药物之一.在世界范围内HP对MTZ的耐药有明显的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其耐药机制尚未确定:目前主要倾向于rdxA、frxA和fdxB基因突变及其编码的相关硝基还原蛋白质(酶)功能缺陷,不足以使MTZ还原成为有毒性的羟胺物质;此外,尚有HP的MTZ耐药株(MTZR株)对MTZ摄入减少排出增多、氧清除缺陷和recA基因突变等假说;MTZ本身兼有对HP的DNA兼有诱变能力,从而对MTZR株可能有选择性.对耐药判定方法亦有争议,现就上述相关进展以及耐药机制研究方法展望作一综述.

    作者:胡华建;陈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高IgD综合征及TNF-1受体相关性周期热综合征

    高IgD综合征及肿瘤坏死因子-1受体相关性周期热综合征均属于遗传性周期热,同时又是自身炎性疾病,表现为既非感染性又非自身免疫性的周期性急性炎症.近10~20年来已在世界各地包括近邻日本都有报道.该文介绍了这两种病的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检查、遗传学、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特点,旨在呼吁儿科界关注此两种病在我国是否也存在.

    作者:夏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Fontan手术的危险因素

    Fontan手术作为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生理性矫正手术,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例的选择.大量研究表明该手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肺循环状况(肺血管大小、阻力、肺动脉压)、心室功能及某些特殊解剖异常等.术前对有关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张陈;刘豫阳;盛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支气管肺泡灌洗在儿科中的应用进展

    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诊疗手段,儿科领域已广泛应用,而且安全有效,可用于研究气道与肺部疾病的发病机制、在肺泡灌洗液中寻找疾病的标志、用药物直接进行灌洗治疗疾病、评价药物作用等.但BAL在技术方法上仍不完善,缺乏标准化的方法,需要更多的探索.该文就近年来国外儿科领域在BAL的方法学、安全性、组分分析及临床应用中的一些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金玲;陈志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蒽环类抗生素心脏毒性的监控和防治进展

    蒽环类抗生素是目前应用于临床为有效的一类化疗药物,但存在剂量累积性心脏毒性.化疗中监控患儿的心功能,早期发现其心脏毒性并积极防治将有利于提高化疗后的生存率.目前监控手段主要有超声心动图及其新技术、心电图、放射性核素显像以及生化指标的测定等.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化疗前评估危险因素,制定个体化方案,选用高效低毒的蒽环类抗生素以及使用心脏保护剂.

    作者:邓海燕;黄国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儿童链球菌感染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

    强迫性障碍和抽搐性运动障碍是儿童期常见的神经精神障碍,其病因未明,二者可能具有相同的病因,即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链球菌感染后的自身免疫被认为是一个可能的环境引发因素,并提出了儿童链球菌感染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的诊断.支持免疫性发病机制学说的证据包括在该类患儿中抗链球菌抗体及抗基底节抗体水平升高,B细胞抗原D8/17的存在,MRI研究中示基底节体积增大,以及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对该类疾病目前已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和推荐的临床建议.

    作者:马学梅;赵亚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青春期发育异常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日益引起关注.该文对EEDs的种类、作用机制及其所引起的青春期发育异常进行综述,提出EEDs特别是环境雌激素能够在儿童出生前或出生后进入机体,引致生殖系统功能紊乱,严重时可造成青春期发育异常,从而对儿童生理、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作者:芦军萍;蔡德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生理性抗凝机制在脓毒症中的研究进展

    研究证实,生理性抗凝机制受损在脓毒症的纤溶与凝血改变中起重要作用,并影响该病的预后.因此人们在深入研究其改变的同时,也将之试用于脓毒症的治疗以期改善该病不容乐观的治疗现状.该文就生理性抗凝机制的组成、生物学特点及其在脓毒症中的改变和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王荃;钱素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生酮饮食的抗癫疒间机制研究进展

    生酮饮食(KD)是一种高脂、低糖饮食,虽然KD的疗效早已明确,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该文将从KD对机体代谢,神经递质、神经元兴奋性和突触传递的影响及其抗癫疒间和神经元保护作用三个方面对KD的抗癫疒间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徐向平;孙若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影响儿童青少年双相型障碍诊断的相关因素分析

    儿童青少年情感性疾病中双相型障碍(BPD)占很大比例,诊断主要参考国内外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中成人的诊断标准.由于其表现不同于成人,较成人临床特征复杂,不典型,而且很多儿童青少年情感性疾病在符合BPD诊断的同时又符合其他一些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各种疾病共同存在,相互影响;另外有关BPD的概念本身也模糊不清,此类问题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BPD的诊断.该文复习了国外关于儿童青少年BPD的临床特点、共病精神障碍、诊断概念的新文献,总结分析了影响其诊断的相关因素.

    作者:唐记华;王晓萍;王高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干细胞特性,体外培养证实其不仅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而且来源丰富,取材方便,多次传代后仍保持干细胞特性,主要应用于组织修复、基因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领域.该文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方面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卢俊;柴忆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G-6-PD缺乏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在我国南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病因.新生儿G-6-PD缺乏的大危害为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与核黄疸.G-6-PD缺乏所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往强调溶血是其发病的主因,目前认为胆红素结合能力不足也参与发病.UGT1A1基因突变导致胆红素结合障碍是21世纪的研究热点.不少学者提出UGT1A1基因突变与G-6-PD缺乏二者对高胆红素血症起协同作用.

    作者:傅雯萍;刘义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