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儿科学杂志

国际儿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673-4408
  • 国内刊号:21-1529/R
  • 影响因子:1.05
  • 创刊:1974
  • 周期: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 2004年荣获卫生部首届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
  • 儿科学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05年6期文献
  • 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肠道内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轮状病毒(RV)是一种双链RNA病毒,其基因序列已经基本查明.RV是引起婴幼儿严重腹泻常见的病毒,除了可以引起胃肠道疾病外,也可以导致全身各个系统病变.发病机制和多个因素有关.腹泻可能是非结构蛋白-4、肠道神经系统、肠道吸收功能失调等多种机制共同作用引起.肠道外病变可能是RV在免疫功能异常(或正常)的情况下通过血液或/和淋巴途径播散所致.

    作者:周瑞;陈兰举;陈名武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热性惊厥与惊厥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热性惊厥(FC)是小儿常见的惊厥类型之一,其发生的免疫和遗传机制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多进展.FC尤其是复杂性FC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脑损伤,通过在未成熟海马结构中形成长时间的轴突重建,易化了癫癎的发生,但大多数研究认为其对远期学习记忆造成的影响较小,所以大多数预后良好.是否预防用药决定于医生的经验和合理判断以及家属对该病的认识程度.

    作者:李娟;黄志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Toll样受体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

    Toll样受体是先天性模式识别受体,在细胞活化信号的传导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作为联系先天性与获得性免疫系统的桥梁,在感染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Toll样受体识别病原谱广泛,在人类各个系统感染性疾病中参与信号传递,激活抗感染免疫反应.全面了解Toll样受体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并进一步研究感染性疾病的防治.该文针对Toll样受体与各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张金萍;陈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诊治进展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是一种罕见的树突细胞和网状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可能和异常细胞克隆增殖、细胞因子介导、病毒感染及免疫紊乱有关.LCH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可有发热、皮疹、颅骨缺损、尿崩及骨骼破坏等.CD1a和S-100蛋白可能对LCH的诊断有帮助.病理组织中见到含Birbeck颗粒的朗格汉斯细胞是确诊依据.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对其预后有提示意义.血沉和血小板计数可用来监测LCH的活动度.治疗手段有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作者:朱佳;方建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调节性T细胞对过敏性疾病和哮喘的免疫保护作用

    调节性T细胞(TR)具有免疫低反应性和免疫调节功能,在控制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疾病发病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该文综述了TR的特点、研究进展及其在过敏性疾病和哮喘中的作用,提出辅助性T细胞3、TR1、CD25+和CD4+T细胞在过敏性疾病的发病中有抗炎症反应和保护性免疫作用,而辅助性T细胞可能更具有促炎症作用.

    作者:罗海燕;俞善昌;李云殊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体外净化的研究进展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重要手段,但存在净化不彻底、对干细胞损伤较大及治疗后复发率较高等问题.该文主要介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体外净化白血病细胞方面的进展,包括免疫净化法、化学药物法、反义寡核苷酸净化法、细胞因子净化法、体外培养法、物理学等方法,探讨高效低毒的净化策略,以期为临床有效清除造血干细胞移植物中残留白血病细胞提供新方法.

    作者:杨璐;刘卓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高磷血症的研究进展

    高磷血症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常见的并发症.高磷血症直接影响甲状旁腺的基因表达、细胞增殖及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磷血症与心血管钙化和透析患者的病死率有关.目前高磷血症的治疗包括限磷饮食、透析和磷结合剂的应用.新型的磷结合剂可以减少电解质代谢紊乱的副作用.

    作者:杨凌;周湘;庞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小鼠哮喘模型的气道高反应性检测

    气道高反应性(AHR)是支气管哮喘的重要病理生理特征,对小鼠进行AHR测定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哮喘的免疫、病理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检测方法包括体外法及体内侵入和非侵入法,常采用的指标有Penh、肺阻力和顺应性等.该文就小鼠哮喘模型的AHR检测方法及指标作一综述.

    作者:肖建军;李孟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抗白细胞介素-4在哮喘中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4(IL-4)在哮喘等变应性炎症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IL-4受体是其结构功能的重要单位,阻断IL-4受体可能将在哮喘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就可溶性IL-4受体、IL-4受体拮抗体和IL-4单克隆抗体三种阻断IL-4生物学活性的方法及可能的应用前景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王晓芳;符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活性氧与肺上皮细胞损伤机制及防治措施

    肺上皮细胞执行多种重要功能,是肺组织中的重要细胞.高氧作用于肺上皮细胞后能产生大量活性氧,活性氧能激活特定信号传导通路,使细胞发生死亡.高氧刺激细胞后可引起细胞发生胀亡,而用活性氧直接刺激则发生凋亡.虽然凋亡和胀亡共用部分上游信号传导通路,但下游通路不同,胀亡的肺上皮细胞没有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激活.根据被活性氧激活的肺上皮细胞死亡的信号传导通路可采取针对性防治策略,为治疗肺的氧化损伤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案.

    作者:符跃强;许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与感染性疾病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是一种钙调节依赖糖结合蛋白,属于凝集素家族,是一种血清C型凝集素,在固有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MBL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少数来源于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MBL与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表面的糖类结构结合,并且通过MBL补体激活途径发挥调理作用,导致病原体裂解,亦可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在免疫监视和免疫防御中具有重要意义.鉴于血清MBL低下或缺失与临床感染性疾病密切相关,故有必要对MBL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吕萍;沈叙庄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1型糖尿病的早期筛查与预防研究进展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迄今尚无治愈方法,故于发病前早期干预对病程进展非常重要.前期糖尿病以血清中能检测出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为标志,其中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酪氨酸磷酸酶抗体已作为前期糖尿病筛查的主要指标.易感基因检测也已用于前期糖尿病的筛查.前期糖尿病进行干预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基因及免疫干预,现已取得显著成果.

    作者:董青;李堂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颅内感染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一组锌钙依赖性蛋白水解酶家族,是分解细胞外基质的蛋白酶类中重要的一类.近年来研究发现,MMPs广泛参与颅内感染的病理过程,在颅内感染中MMPs表达增加,降解细胞外基质和脑血管基底膜,损伤血脑屏障,提高血管通透性,引起血管源性脑水肿,参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反应,促进感染的病理生理过程.该文就MMPs及其在颅内感染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刘俊英;郭卓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干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

    干细胞因子是具有多种功能的细胞因子,是重要的肥大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肥大细胞的增殖、存活、分化,趋化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细胞;还是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细胞的活化因子,在此基础上促进气道高反应性的形成;同时,还能增加哮喘患者肺和气道中钙激活的氯通道基因(gob-5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加黏液的产生;另外其通过促进成纤维细胞的生成促进哮喘的气道重建,从而在哮喘的发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杨玉霞;贾天明;栾斌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通路与支气管哮喘气道重建

    气道重建是慢性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特征之一.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通路是导致哮喘气道重建形成的重要信号传导机制之一.该文简要阐述了转化生长因子-β和Smad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并对受体调节型和抑制型Smad蛋白在哮喘气道重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张维溪;李昌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Ghrelin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Ghrelin是一种新型的脑-肠肽,具有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增进食欲,参与调节能量平衡,引起肥胖的作用.它主要通过促进食欲、加快胃排空、降低机体基础代谢率、增加呼吸商等途径引起正能量平衡,导致肥胖.此外,ghrelin水平在餐前上升,餐后下降,这种对进食起始和结束的潜在作用与胰岛素的分泌节律恰好相反.空腹ghrelin水平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ghrelin的抑制均受胰岛素敏感性的调节.Ghrelin与胰岛素抵抗两者的确切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朱建芳;梁黎;王秀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防治进展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时期严重的肠道炎症性疾病,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对NEC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除传统上禁食、全胃肠外营养、对症治疗及严重者外科治疗的应用等防治手段外,近年国外学者对该病病因、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试图在NEC发病机制的几个环节上进行干预:病原菌感染和炎症的控制、微生态制剂的应用、营养因子促进肠道功能成熟、细胞因子干预.该文就近年有关这方面的干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红;宋朝敏;吴斌;黄妙辉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