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儿科学杂志

国际儿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673-4408
  • 国内刊号:21-1529/R
  • 影响因子:1.05
  • 创刊:1974
  • 周期: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 2004年荣获卫生部首届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
  • 儿科学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06年3期文献
  • 早产儿兴奋毒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是早产儿常见的脑损伤形式,常导致痉挛性脑性瘫痪、认知及行为学异常等后遗症.过去10年的研究显示,由兴奋毒性氨基酸及其受体介导的兴奋毒性脑损伤与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小胶质、活性氧和活性氮以及白细胞介素在兴奋毒性脑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新生鼠兴奋毒性脑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对兴奋毒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进行了大量研究,从而为早产儿脑损伤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文就当前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王爱萍;梁琨;贺湘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结核分支杆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由结核分支杆菌(MTB)引起的结核病是当今世界上普遍的人类传染病之一.中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发病国家之一,结核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二位,因此,结核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的疾病.高耐药率和耐多种药物菌株的不断扩散是引起结核病卷土重来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MTB菌株插入序列IS6110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基因分型方法,已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性研究的基因标志.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临床一线抗结核药物的常见耐药基因位点,对了解MTB的耐药性及耐药性的分子机制以及对结核病的控制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申阿东;杨永弘;江载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细胞色素P450酶系与抗癫癎药物的代谢

    癫癎是一种由多病因引起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神经系统常见病,长期合理服用抗癫疒间药物(AEDs)是治疗癫疒间的有效方法.通常一种AEDs就能有效控制癫疒间发作,但难治性癫疒间需要多种AEDs联合使用.已知临床上各药物间相互作用能引起疗效降低或中毒等不良反应.细胞色素P450(CYP)酶系在AEDs的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AEDs中尤其传统的AEDs均部分或全部经肝脏CYP酶系代谢.该文概述CYP酶系及其亚型及对AEDs联用时相互作用的影响,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及个体化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黄静;任榕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其受体在啮齿类、灵长类动物以及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都有一定数量的表达.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EPO具有神经生长、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包括抗兴奋毒性、阻止一氧化氮生成、减轻炎症反应、抗细胞凋亡、维持血管完整性、促进血管生成、促进神经干细胞和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等.EPO可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组织内,许多实验研究提示,EPO在脑缺血、脑缺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外周神经损伤、脊髓损伤的治疗中可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萍;周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树突细胞的免疫调节及在过敏性哮喘中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树突细胞(DC)在调节获得性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DC对来源于微生物感染、变应原、气道组织微环境的信号异常敏感,成熟的DC极化初始的T细胞分化成辅助性T细胞2效应细胞,或者向调节性T细胞分化,诱导免疫耐受的形成.气道在接受到各种炎性刺激信号下,DC迅速从循环系统向气道募集,并在呼吸道黏膜形成一个紧密的网络系统,参与免疫调节反应.动物实验已经证实了DC在引发及维持过敏性气道炎症中的作用,过敏性鼻炎及哮喘患者的气道黏膜DC数目增多,过敏机体与正常机体DC的功能存在差异.该文就DC在过敏性气道炎症中作用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夏煜;张建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白三烯与一氧化氮在哮喘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一氧化氮(NO)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在哮喘发病机制中具重要作用.而目前认为呼出气中NO(eNO)测定是反映哮喘气道炎症的新型无创伤性、极敏感的生物指标.eNO浓度在哮喘早期即增加,在哮喘恶化时进一步升高.白三烯是哮喘发病机制中又一重要的内源性炎性介质,与NO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降低哮喘患者的eNO浓度,其机制尚有待阐明.

    作者:任蕾;李玉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骨髓造血祖细胞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发病不单单局限于气道和肺组织,还存在一个全身性的反应机制,而骨髓造血祖细胞等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哮喘发病过程中,不仅骨髓内祖细胞增多,核糖体顺反子表达增高,而且外周血循环及局部肺组织中造血祖细胞也增多.白细胞介素-5,9,12和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参与了这一过程.通过研究骨髓造血祖细胞等在哮喘中的作用,人们正试图寻找哮喘治疗的新途径.

    作者:刘海燕;张建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以及造成婴儿期住院的主要原因.RSV疫苗的研制已有40余年的历史,初儿童接种福尔马林灭活疫苗后再次感染RSV的病情比未接种更加严重;减毒活疫苗在遗传稳定性上存在问题;以纯化的F蛋白和G蛋白研制的部分亚单位疫苗已进入前期临床或临床试验阶段,由于亚单位疫苗接种后可能会诱导辅助性T细胞(Th)2优势,研究者试图利用佐剂来诱导Th1/Th2的平衡;基因工程疫苗和核酸疫苗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

    作者:苏荣;王立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发育早期缺铁的行为改变与脑内区域性多巴胺功能变化

    婴幼儿缺铁是一常见营养缺乏性疾病,除了可导致贫血外,缺铁本身可引起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发育早期的缺铁更能导致婴幼儿长期持续的行为改变,包括运动、认知、学习和情绪等多个方面,且这些行为上的变化不能被后期的补铁治疗所完全纠正.大量动物实验证实,发育早期缺铁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功能的变化,并且在脑铁水平恢复正常后这些变化在一定脑区中仍存在.该文对发育早期缺铁对脑内不同区域多巴胺功能的影响及与行为变化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张黎;赵正言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雷公藤甲素与肺动脉高压

    由各种因素引起的肺动脉高压(简称肺高压)的根本问题是肺血管重构,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所引起的肺高压的预防和治疗一直是儿童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国外学者已通过动物模型实验结果显示,中药雷公藤提取物雷公藤甲素可逆转实验性肺高压和右心心力衰竭的形成.通过对雷公藤甲素的免疫抑制、抗炎、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对肺高压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提示可能与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抑制内皮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及抗炎有关.

    作者:魏丽;周同甫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蛙皮素样肽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蛙皮素样肽是一类结构类似于铃蟾肽的肽类物质,对调节中枢神经系统(CNS)功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蛙皮素样肽可调节CNS的促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和释放,并且通过调节CNS功能来改变行为、记忆及饮食的功能.

    作者:陈艳妮;孙晓勉;胡皓夫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γ-氨基丁酸A型受体基因变异与癫癎关系的研究进展

    癫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综合征.近年来利用PCR、免疫印迹法等多种方法研究发现,癫癎症候群与γ-氨基丁酸(GABA)-A型受体α1、γ2、δ、β3亚基基因变异密切相关,其变异通过改变苯二氮 (艹)/(卓) 结合区域高度保守的氨基酸残基、缩减功能性GABA-A受体复合物的表面表达、导致抑制性配体门控通道功能的丧失、影响受体到细胞表面的运输等途径,终导致癫疒间的发生.该文就GABA-A型受体基因变异与癫疒间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索国玲;唐洪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新生儿及小婴儿适宜体位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及小婴儿应采取何种体位,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争论的问题.多数研究结果显示,俯卧位与婴儿猝死综合征有关.尽管如此,儿科学者仍对不同状态下的小儿进行了研究,认为俯卧位可以改善新生儿和小婴儿的氧合及肺功能,减少呼吸暂停及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因此,对于疾病状态下的新生儿及小婴儿来说,在严密监护下,俯卧位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

    作者:姚文秀;富建华;薛辛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调节性T细胞和支气管哮喘

    调节性T细胞(Tr)具有免疫低反应性和免疫调节两大特性,辅助性T细胞2对变应原的反应正常情况下受Tr的调节并抑制,Tr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Tr分为天然Tr和获得性Tr,其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有直接接触和产生抑制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转录因子Foxp3是其发育和功能维持的重要调节基因.在过敏个体及支气管哮喘患者中Tr的抑制作用是下降的,寻求增加其抑制作用在变应性哮喘的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免疫调节治疗及合成肽治疗等均可通过Tr而产生治疗作用.

    作者:韩晗;李孟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22qII缺失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22q11缺失综合征是人类常见的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之一,大多是由于22号染色体长臂近着丝粒端微片段22q11.21~q11.23缺失引起,其主要表现为心脏、颅面、免疫和内分泌等系统的异常,且临床表现变化不一;随着研究的深入,该综合征的其他表现如学习认知障碍、精神异常等不断被发现,并引起了研究者们极大的关注.该文就其遗传学基础、临床特征尤其是相关的认知和精神障碍及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秦玉峰;赵正言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人巨细胞病毒UL142基因在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

    目的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UL142基因在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探讨其多态性与HCMV先天性感染不同致病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27株经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CMV DNA阳性的低传代分离株进行UL142全序列PCR扩增,阳性13株PCR产物进行UL142基因测序及结果分析.结果 27株分离株UL142 PCR扩增,13株阳性,阳性率48.2%,以Toledo株为参考株序列比较表明,13株UL142可读框长度均与Toledo株相同,为921 bp,编码307个氨基酸的蛋白.DNA序列变异均为核苷酸替换,不同临床分离株UL142基因与Toledo株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在核苷酸水平为94.4%~95.9%,氨基酸水平为89.9%~99.6%.二级结构预测分为三种构象.大多数HCMV UL142蛋白重要功能基团位点在所有分离株中均高度保守,仅四个位点在一些分离株中存在缺失或新增.系统进化树分析:除Toledo株外,13株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可分为3个基因组.结论 13株临床低传代分离株HCMV UL142基因DNA及其编码产物的氨基酸序列比较保守,但仍存在一定多态性.未发现不同临床分离株UL142基因多态性与HCMV先天性感染不同疾病表现的关系.

    作者:卢颖;阮强;何蓉;齐莹;马艳萍;吉耀华;刘庆;陈淑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胎粪吸入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是由于胎儿发生宫内窘迫或产时窒息胎粪吸入发生肺部病变所引起,为新生儿期物有的呼吸道疾病,是引起初生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吴红敏;魏克伦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积极预防新生儿氧疗并发症

    氧疗法是新生儿临床治疗与急救重要的有效手段之一.新生儿低氧血症是新生儿呼吸功能障碍的常见表现,因肺和/或全身疾病导致通气和/或换气的任何环节障碍所致,严重者伴组织缺氧,进一步引起细胞代谢和器官功能损伤,出现不可逆损伤及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威胁生命.

    作者:魏克伦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第八届全国儿科学新进展、急重症诊治新技术学术会议纪要

    由中国《小儿急救医学》和《国际儿科学杂志》编辑部联合举办的第八届全国儿科新进展、急重症诊治新技术学术会议于2006年4月21~25日在江苏省泰兴市成功召开.会议由杂志副总编辑、编辑部主任王晓茵教授主持.来自全国26个省、直辖市20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其中高级职称人数达71.2%,堪称群贤毕至.

    作者:《中国小儿急救医学》编辑部;《国际儿科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研究进展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世界范围内足月新生儿围生期死亡和后期神经发育异常的重要原因.目前临床上尚无明确有效的药物和特殊治疗方法.Gluckman和Eicher近期均报道了各中心随机对照中亚低温治疗新生儿HIE的临床安全性研究结果,研究表明,缺氧缺血后6 h内给予持续48~72 h亚低温治疗,神经保护作用显著,对振幅整合脑电图矫正病情后轻中度HIE疗效明显.

    作者:庄德义;王瑞泉;邵肖梅;周南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