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典型的特征之一,支气管激发试验(BPT)是测定气道高反应性的主要的方法,它对于诊断哮喘与疗效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尤其适用于儿童不典型哮喘的诊断.但由于患儿年龄小、配合不太好等原因导致儿童BPT方法比较复杂,危险性也较高,为此儿童BPT开展较少.为探讨适用于儿童的BPT,该文就目前国内外常用BPT的特点、检测指标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袁红欣;黄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光动力疗法问世20余年来,因其具有相对特异性地杀伤肿瘤细胞、对健康组织损害较小、毒副反应少等特点,在肿瘤防治中显现出很强的生命力.细胞周期失控和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将细胞周期作为抗肿瘤药物的新靶点可相应减低药物的治疗剂量,提高治疗效果.该文通过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光动力作用和细胞周期调控分子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谭璐;张宝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糖皮质激素(GC)是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重要药物,GC治疗的敏感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密切相关.该文就近期国外对GC耐药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GC应用后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数量自动上调、GRα mRNA高水平表达及GRβ/GRα比值的显著降低以及细胞周期调控因子Rb-1的低磷酸化等与GC耐药性呈负相关;GR基因的一些突变与多态性等与GC耐药性呈正相关;GR的蛋白质表达水平、膜受体以及各种分子伴侣等与GC耐药无相关性;而谷胱甘肽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bcl-2变阻器等与GC耐药性的关系目前尚不明了.
作者:潘慈;汤静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化疗是目前儿童血液肿瘤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是长期集中的化疗会抑制患儿体内的免疫系统,使其体内原有的保护性抗体消失或是表现为滴度降低,从而失去对某些感染性疾病的免疫能力,因此对曾接受化疗的血液肿瘤患儿进行再次免疫接种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化疗中被抑制的免疫系统很难对免疫疫苗发生免疫反应,故单纯地按照正常患儿的接种方法进行再免疫效果不佳,因此再次免疫接种时方法和时间的选择尤为重要.该文即对此进行了阐述.
作者:严秀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肾纤维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CTGF信号传导途径、信号调控机制及与其他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能够进一步揭示CTGF作用机制;同时以CTGF作为抗纤维化治疗靶点的研究必将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肾纤维化提供新的方向.
作者:钱明;甘卫华;陈荣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每年大约有1.6亿多人患志贺菌病,其中约110万人死亡,大多数病例为发展中国家的5岁以下儿童.福氏志贺菌侵袭并在结肠上皮内复制,可导致严重炎症和上皮破坏.福氏志贺菌通过上皮屏障逃避宿主免疫、进入上皮细胞的分子机制被广泛研究.细菌的侵袭、细胞间扩散、炎症诱导的致病因子已被鉴定.宿主体液免疫是重要的保护反应,产生血清特异性抗体,对同种血清型的重复感染有保护作用.尽管以前的疫苗不是很成功,随着对福氏志贺菌感染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疫苗值得人们期待.
作者:陶哲;喻书彻 刊期: 2006年第04期
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在胸腺内发育,迁移到外周组织发挥功能,通过对自身抗原反应T细胞活化和增殖起负调节作用,保持自身稳定,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哮喘和炎症性肠病等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并调控器官移植耐受和肿瘤免疫.近年发现Foxp3是CD4+CD25+Tr成熟、分化以及发挥功能的调节基因.作为小儿常见的慢性疾病,支气管哮喘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CD4+CD25+Tr与Foxp3表达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探讨哮喘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刘春花;刘恩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是一种核内的转录因子,在细胞外多种因子的作用下被激活后调节着多种靶基因的转录,能促进多种细胞的存活和增殖.CREB能促进造血细胞的正常增殖和分化,包括髓系、巨核系、淋巴细胞系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白血病细胞的存活和增殖中亦具有重要作用.CREB在白血病细胞中呈过表达,能促进细胞进入S期,其高表达还与高危险度有关,对白血病的发生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肖佩芳;柴忆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卡-梅综合征是一种巨大血管瘤伴有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因子消耗的综合征.血管瘤是造成血小板激活、血小板纤维蛋白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时伴有凝血因子消耗和纤维蛋白溶解.该病的治疗以控制凝血异常、血小板减少和根除血管瘤为主.具体方案包括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放射线治疗、干扰素、免疫抑制剂及外科治疗(手术切除、栓塞、血管结扎等).因病例较少且较分散,各种治疗效果及副作用报道不一.为此,该文简要综述国内外药物治疗卡-梅综合征的适应证、疗效及主要不良反应,旨在进一步寻找一个阶梯式的合理治疗方案,指导临床治疗,降低病死率.
作者:王莹;冯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VBM)是一种脑形态学的测量方法,是应用解剖分割的程序和统计学的处理,它是通过对高分辨力、高清晰度、高灰白质对比的三维磁共振成像梯度回波T1加权像进行解剖分割,利用参数统计检验对分割的脑组织成分逐个进行体素分析比较,以定量的方法检测出脑组织成分的浓度或体积.国外应用VBM已达10年之久,主要在癫(癎)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尤其是对颞叶内侧海马结构的测量.另外,VBM方法还应用于研究正常人群以及与年龄相关的脑结构,对全脑进行测定和比较,直接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不受分析人员的主观影响.
作者:方方;邹丽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是纤毛细胞骨架蛋白缺少导致的纤毛功能障碍,致使气道黏液滞留和清除病原微生物失效,产生慢性或反复呼吸道感染.50%的患者有Kartagener综合征,表现为内脏反位、慢性鼻窦炎和中耳炎以及支气管扩张症.诊断该病需进行纤毛运动分析、黏膜纤毛转运分析和电镜检查纤毛的超微结构.纤毛动力蛋白臂缺陷是电镜检查的主要表现.该病治疗主要是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和胸部理疗,预防或延迟支气管扩张的进展.
作者:殷勇;肖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近年研究显示,新生儿期,尤其是新生儿早期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存在诸多不良反应,如对脑发育的长期影响可导致精神运动发育异常、脑瘫发生率增加和认知行为异常.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糖皮质激素治疗促进神经细胞凋亡及影响神经细胞分化增殖等有关,故提出除非有严格的适应证,应尽量避免新生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作者:袁琳;陈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利用胰岛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是目前公认的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目前的研究还处于实验室的基础研究阶段.该方法的关键仍然是移植后的排斥反应问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诱导受体对供体的局部免疫耐受环境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该文就近年来人们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诱导胰岛细胞移植局部免疫耐受的各种方法作一综述,以期这种局部免疫耐受环境的创建能为胰岛细胞移植的应用带来新的突破,为1型糖尿病的治疗带来划时代的变革.
作者:王洪奇;张树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现已发现共有7种水通道蛋白(AQP)1,2,3,4,6,7,8在肾脏中表达,主要集中在近曲小管、亨勒袢降支、集合管等;AQP1-4参与水的重吸收和尿浓缩,AQP6-8的生理与病理意义不明.在成年肾的尿浓缩中发挥重要功能的AQPs,在胎肾发育的早期就有表达,但是其在胎肾中的表达水平很低,直到出生后随着肾脏发育完全而逐渐表达升高,并达到稳定水平,这种现象符合胎儿生长发育的生理需求,即产生足够的稀释尿,作为羊水来源途径的生理需求.
作者:袁文常;刘慧姝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在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菌中以细菌性和病毒性感染为常见,但根据近10年国内外不完全资料显示,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日益增多,占住院患儿的7%,国内报道发病率为2.6%~4.8%,也有报道仅有0.1%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近年来又由于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使许多不典型的支原体感染结合其病史及临床表现得以确诊,并使患儿得到有效和及时的治疗.该病的发病机制如何及其诊断和治疗备受关注.该文就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的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实验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熊学琴;黄星原;刘智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症状、体征各异,一旦诊断,病情常常较重,病死率高.1825年由Ribes首次报道[1]以来曾被认为是非常罕见的,近年来,随着高分辨放射线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使CVST的诊断较前容易确定,从而提高了本病的诊断率,明显降低了病死率.为更好地进行CVST的早期诊断、明确病因及尽早治疗,临床医生应该掌握一些CVST的相关知识.
作者:王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癫(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脑细胞群异常的超同步化放电为基本病理生理基础的,以突发性、暂时性、发作性症候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
作者:秦炯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