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呼吸道病毒感染导致气道炎症反应的机制尚不明确,但婴儿期严重的下呼吸道病毒感染可导致喘息反复发作,提示呼吸道病毒感染可能参与了哮喘的发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病毒感染是儿童及成年人哮喘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病毒感染可激活多种炎症细胞,改变气道平滑肌受体表达,通过调节神经免疫等机制导致哮喘恶化.抗病毒治疗或者针对气道炎症的治疗可减轻哮喘恶化的严重度及减少哮喘恶化的频率.
作者:魏红霞;蒋瑾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肥胖基因的发现使肥胖症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其编码产物--瘦素在维持机体能量平衡中起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瘦素抵抗是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主要发病机制,但其具体机制不清,因而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该文论述了瘦素及其受体的生物学特性、瘦素抵抗及胰岛素抵抗,以便理解儿童肥胖的发病机制,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
作者:刘正娟;刘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树突细胞是一种专职性抗原呈递细胞,在感染性疾病、肿瘤、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器官移植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树突细胞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提高和削弱机体抵抗感染性疾病能力的双重作用.该文仅就树突细胞与病毒、细菌和原虫等感染相互关系中的分子免疫学机制及其在疫苗研发中的积极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曲新栋;谢宁;曲政海;孙立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过去人们对神经生长因子(NGF)的研究多集中在神经系统方面,而目前研究发现NGF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NGF对免疫系统发育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已证实NGF可以影响多种免疫活性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调节其介导的免疫反应,而且NGF与多种过敏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该文就NGF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焦蓉;黄星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受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研究表明,人类在胎儿期间即可出现抗原特异性应答,因此宫内环境因素与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文通过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宫内环境与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关系进行阐述,旨在发现易感人群和致病的风险因子,为过敏性疾病的预防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文静;黎海芪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有多种学说.目前认为Th1/Th2比例失衡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卡介苗作为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可以使Th1表达上调,从而纠正Th1/Th2比例失衡,动物实验提示有较好效果,而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却存在较大分歧,这可能与所用卡介苗的剂量、品种、接种部位、种族等的不同以及实验设计、方法的不一致有关.
作者:李晓狄;张建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近年来,由于心电监护和床旁心电图在新生儿病房中的广泛使用,发现新生儿心律失常并不少见.新生儿心血管系统发育不成熟,其与年长儿和成年人的心律失常在病因、临床表现、治疗以及预后方面均有不同之处.该文系统地介绍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以及预后.
作者:张璟;黄国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已被广泛应用于小儿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对小婴儿RFCA的指征尚有争议.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患儿做RFCA的即刻和远期效果令人满意,但亦存在一定的复发、严重并发症和死亡.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术前和术后心律失常的RFCA成功率低、复发率高,其处理仍是个难题.近年来发展的一些新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该类患儿RFC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储晨;桂永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多种因素触发引起低血压与心动过缓而致的自限性晕厥发作,它的发生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目前已有学者对类似VVS发作的情况如立位耐力不良、微重力和失血动物进行研究,试图建立VVS模型.在VVS发作前后,有许多神经、体液因素发生变化,目前较受关注的有儿茶酚胺、血管加压素和醛固酮.
作者:郑慧芬;王成;谢振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是构成肾小球基底膜的主要成分.硫酸乙酰肝素(HS)是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带多阴离子的多糖化合物侧链.乙酰肝素酶(Hpa)是目前发现的哺乳动物中惟一能直接降解HS的D-葡糖醛酸内切酶,可特异性地将HS水解为小分子片段.肾脏Hpa基因表达增加以及活性增强在多种肾小球疾病蛋白尿产生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Hpa成为蛋白尿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作者:陶于洪;王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锥体外系疾病,应用左旋多巴疗效好.目前诊断缺乏客观依据,误诊率高.近年对DRD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日趋深入,尤其是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I(GCHI)基因及酪氨酸羟化酶(TH)基因的突变特征及其功能的研究,有助于早期不典型病例的诊断和了解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该文就DRD的临床特点、致病机制、GCHI及TH基因的突变特点和功能作一综述.
作者:谢卉;吴志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IgA肾病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一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清.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其发病机制与骨髓干细胞(BMC)有关.IgA肾病患者血清中异常增高的IgA与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的IgA主要是来源于骨髓的IgA1.在鼠间进行的BMC移植,可使已沉积于系膜区的IgA明显减少,同时肾小球系膜增殖和硬化的程度减轻.近年研究发现BMC可分化为肾小球系膜细胞,参与肾小球损伤的再生与修复,而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是IgA肾病典型的病理学改变.该文就以上方面及可能的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景红;宋红梅;魏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代谢综合征是以胰岛素抵抗为基础,伴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等的多种代谢相关疾病,儿童期的胰岛素抵抗可发展为成年人代谢综合征.脂联素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胰岛素敏感性脂肪细胞因子,能促进血浆游离脂肪酸氧化,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并具有防止动脉硬化形成和抗炎的作用,其表达和分泌水平的变化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血清脂联素变化有可能成为儿童胰岛素抵抗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指标.
作者:潘亚;李晓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前国内外均认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动剂是治疗性早熟的首选药物.但有学者提出GnRH激动剂不能改善快速进展型特发性性早熟患儿的终身高.由此相继产生联合生长激素和GnRH拮抗剂的治疗方案.我国用中药治疗该病亦取得了一定疗效.该文主要综述GnRH激动剂、GnRH拮抗剂、生长激素以及中药治疗特发性性早熟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小平;李海浪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苯酮尿症可影响脑的发育,造成严重的智力发育障碍和累进性精神障碍,然而脑损伤的机制仍不十分明了.近来一系列研究发现,苯酮尿症小鼠模型脑内多种蛋白表达异常,导致了脑内离子通道和信号传导异常、神经元死亡、脱髓鞘、大脑胞吞途径的改变和γ氨基丁酸减少,可能是苯酮尿症脑损伤的重要原因.
作者:孙艳美;许瑞环;尹学念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米-费综合征(MFS)是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一个亚型,以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和腱反射消失三联征为其特点.近年的研究发现,空肠弯曲菌前驱感染与MFS发病密切相关,多种神经节苷脂抗体(抗GQ1b、抗GD1b等)对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损伤在MF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而抗神经节苷脂抗体/抗细菌脂多糖交叉反应决定了这种损伤的高度选择性,MFS可以累及神经系统的多个部位,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预后一般良好,但可以复发.血浆置换、免疫吸附、静脉免疫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四种治疗均有效,并各具特点,应当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该文将上述各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总结.
作者:葛伟;孙若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尿路感染是细菌直接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而引起的损伤.诊断标准即离心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个/HP.由于小儿各年龄段的特征不同,尿路感染时所表现的临床特点也各异.现就小儿尿路感染诊治过程中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加以探讨,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作者:吴玉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我国小儿肾脏病在诊断防治等方面经约30年的历程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当前社会经济、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势下又面临新的挑战.本文环顾了四个领域现状并提出今后值得注意的问题.
作者:杨霁云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