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损伤(ALI)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危重病症,ALI早期肺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起着关键性作用.E选择素是惟一仅限于活化的内皮细胞表面表达的黏附分子,是白细胞与内皮细胞形成接触时的启动因子,它在ALI的诊断和判断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方面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ALI的动物模型研究表明,拮抗E选择素有可能成为治疗ALI的又一新途径.
作者:孙萌;井丽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液体平衡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的存活非常重要.婴儿出生后暴露在低温和干燥环境中、皮肤发育不成熟和相对较大的体表面积,会经皮丢失大量水分和热量.因此,脱水和低体温是VLBWI面临的大危险.VLBWI肾脏调节功能发育不完善易出现低钠血症.改善周围环境,针对个体进行调节和保持液体平衡,使机体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对提高VLBWI的生活质量十分有利.合理地转运婴儿、适当提高周围环境的湿度和温度、个性化补充水和电解质以及提供合理的热量十分关键.
作者:曹凤玲;郁慕伦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注意缺陷障碍(ADHD)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儿童行为障碍,病因目前仍不清楚.这些患儿中很多存在睡眠障碍,而睡眠障碍也可引起和加重ADHD的症状.因此,睡眠障碍可能是AI)HD的病因之一,对睡眠障碍进行治疗有可能改善舡IHD的症状,这就为ADHD的病因研究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文从ADHD患儿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睡眠周期的改变、ADHD与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多动腿综合征及睡眠呼吸紊乱的关系、中枢兴奋性药物对ADHD睡眠结构的影响以及ADHD共患病对睡眠的影响等方面阐述ADHD与睡眠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冯军坛;王立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多发性抽动症(TS)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脑内许多神经环路及多种神经递质的异常参与了TS的发病.其传统的治疗药物为多巴胺D2受体阻滞剂,但部分患儿不能完全控制.近年来研究发现,抗癫癎新药托吡酯可以从多方面拮抗TS的发病,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治疗停药标准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该文综述托吡酯的药理学特点及TS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慧;欧阳颖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二巯基丁二酸(DMSA)作为口服驱铅药物在国外已广泛用于临床.由于依地酸二钠钙(CaNa2-EDTA)需静脉滴注给药,有一定的肾毒性,且治疗过程中同时增加了尿中锌、铜、钙等元素的排出.而DMSA口服给药驱铅效果优于Ca_Na2-EDTA,尤其对脑等软组织中的铅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可改善铅毒性所致血液生化指标的异常,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少,且相对选择性驱铅对其他元素的干扰较小,因此DMSA已作为儿童驱铅治疗的首选药物.目前DMSA是否推荐用于治疗血铅水平≤450 μg/L的患儿成为国外研究的热点.我国卫生部2006年2月颁发的<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分级和处理原则(试行)>指出,儿童血铅水平在采用静脉血复测后仍然高于或等于250 μg/L,且驱铅试验阳性者需进行药物驱铅治疗,首选药物为DMSA.该文综述了近年来DMSA治疗儿童铅中毒的临床及动物实验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
作者:余高妍;颜崇淮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是婴幼儿较常见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病毒唑、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疗效均不肯定且一直有争议.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病毒唑的抗病毒作用极为有限.支气管扩张剂可短暂地改善临床症状,但是不能缩短毛支病程.多数临床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全身性用药的疗效不太明显,个别研究认为能缓解症状而缩短住院时间.大多研究认为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对毛支患儿基本无效.重组DNA酶I和孟鲁司特对毛支可能有效,但尚需进一步研究.文献报道帕利珠单抗对该病的高危儿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作者:陈福将;李昌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全反式维甲酸(ATRA)是维生素A在体内的天然活性衍生物,具有介导细胞分化、增殖、凋亡和免疫调节多种生物学活性.实验证明应用ATRA后对多种肾脏疾病动物模型有保护作用,可以减轻足细胞凋亡,抑制系膜细胞增殖及表型转化,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上调,减少转化生长因子-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β1的分泌及细胞外基质的沉积,延缓肾小球硬化的发生与发展,从而可能为肾小球硬化的防治找到新的防治方案.该文就ATRA延缓肾小球硬化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裴娟;覃远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近年来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发病呈增长趋势,肺炎支原体(MP)是其常见病因.MP除可引起呼吸道损伤外,还可导致神经、循环、皮肤、血液、泌尿、消化等多系统的病变,并直接影响预后.肺外损害的致病机制至今尚未明了,主要有直接侵犯和免疫反应两种假说,后者在肺外损害中的作用尤为突出.新近发现的MPN372毒力因子为MP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另一个新的方向.肺外损害的治疗常需联合应用抗生素与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包盈颖;陈志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近年来肿瘤的治疗已有了很大的进展,但进展期成神经细胞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仍很低.高危病例与血管分布密切相关,提示抗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也许是目前治疗方案的有效补充.该文主要介绍成神经细胞瘤高危病例中不同表达的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低危病例抗血管生成的表型以及目前已经用于临床前期试验模型中的各种血管生成抑制措施.
作者:郑继翠;肖现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近年来,随着对骨髓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研究的深入,其在肺损伤方面的应用也引起关注.造血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能成体祖细胞和侧群细胞能在特定环境下向肺内细胞分化,生成肺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等,并可进行基因修饰,有望成为囊性纤维化、肺纤维化、肺气肿、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疾病的治疗手段.但是,骨髓干细胞移植仍然面临许多争议与挑战,还有大量问题尚待解决.
作者:汪薇;孙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日趋低龄化、低体重化、心脏畸形复杂化,为了降低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手术方案越来越多样化,使得术后监护更个体化.新的治疗进展包括吸入一氧化氮治疗肺动脉高压及右心衰竭、磷酸二酯酶抑制剂预防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理想的心肺交互关系、激素替代疗法及单心室生理的综合治疗策略等.通过对当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监护技术新趋势的回顾,总结不足与进步,指导临床实践.
作者:徐卓明;苏肇伉;陈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近年来食物过敏的发生率增加,对食物过敏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成为当前的热点.大量文献证明,CD4 + CD25 + 调节性T细胞(Tr)、树突细胞等参与了胃肠道对食物抗原的免疫应答,CD4 + CD25 + Tr通过细胞接触依赖机制和抑制性细胞因子依赖机制主动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活化,维持自身反应性耐受.树突细胞通过多种机制诱导T细胞产生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其中包括诱导Tr、专一性释放免疫抑制细胞因子及诱导免疫偏离.该文主要对CD4 + CD25 + Tr、树突细胞在食物过敏与耐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吴群;邵洁;俞善昌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严重感染时合并相对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是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主要依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刺激试验是判断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主要方法,在标准剂量(250μg)刺激试验的基础上,新近探索出小剂量(1μg)可能具有高敏感性和安全有效等特点.该文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刺激试验在严重感染时的使用、判断指标以及在危重病患儿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章赛吉;张育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前按危险因素的分层治疗,接近80%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获得临床治愈.但随着生存期延长,相关治疗毒副作用表现出来.该文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相关治疗出现的内分泌功能障碍,主要包括糖尿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骨质疏松、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生长障碍等进行综述.
作者:林愈灯;沈亦逵;王耀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是既具有生长激素样促进生长的作用,又具有胰岛素样调节代谢作用的一组蛋白,通过内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经血液循环到达靶组织,对胎儿及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母乳中其含量较高,对早产儿的一系列并发症有调控作用,对缺氧缺血后的早产儿有修复损伤及保护神经组织的作用.因此,进一步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组织损伤及生长发育障碍的治疗及预防作用,有利于减少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病率,提高早产儿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燕晖;金青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又称血管渗透因子,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机体组织的细胞因子,并几乎参与体内各种疾病过程.脓毒症患者普遍存在着毛细血管渗漏现象和产生大量VEGF,血浆VEGF水平与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和病死率相关.推测在脓毒症早期VEGF引起血管通透性增高,加重炎症反应;慢性期在参与受损组织的修复中起积极作用.VEGF和其受体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靶向,以降低脓毒症相关的毛细血管渗漏和改善其预后.
作者:郭文璐;徐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在肺损伤修复和重建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AI-1主要作用于纤溶系统、基质金属蛋白酶、生长因子及细胞迁移,并有复杂的转录和转录后调节系统.PAI-1对急性肺损伤、肺纤维化、哮喘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急性和慢性炎症性肺损伤的发病和预后起重要作用.调节尿激酶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物和PAI-1的平衡对治疗肺损伤具有广阔前景.
作者:陈扬;陆铸今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吸入治疗是目前支气管哮喘治疗的首选方法.该文依据作用机制的不同分别对抗炎药(糖皮质激素、肥大细胞膜稳定剂、奈多罗米钠、肝素、利多卡因等),支气管扩张剂(肾上腺素能β受体激动剂、胆碱能受体拮抗剂、速尿),复合用药及中药等在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中的应用进展作一阐述,并简单介绍吸入药物的副作用和应用注意事项.
作者:贺孝良;李昌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白血病是儿童常见的恶性疾病之一,近年来,环境因素尤其是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儿童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正引起人们关注.该文将对儿童白血病基因.环境相互作用中的代谢酶、毒物受体、DNA修复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易感基因多态性,环境危险因素苯、Rn 222、挥发性有机物、电磁辐射、甲醛及其对遗传物质的损伤作用以及部分相关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杨友;颜崇淮;沈晓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脐血血气分析可以及时并真实地反映胎儿出生时体内的酸碱平衡情况.由于研究对象群体的不同,且脐血血气分析参数易受胎龄、生产方式、母体酸碱平衡情况、胎儿血红蛋白浓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参数的正常值仍缺乏统一的参考范围.脐血血气分析在协助诊断新生儿窒息、评估新生儿缺氧缺血的程度、帮助分析窒息原因及指导临床治疗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对新生儿近期及远期神经系统结局的评估价值存在一定争议.脐血血气分析是否应作为新生儿出生时的常规检查尚需要进一步探讨.
作者:陈慧卿;庄思齐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新生SD鼠缺氧缺血后大脑皮质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变化,观察脑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和c-fos蛋白的表达,探讨脉络宁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方法 结扎新生7日龄SD大鼠右侧颈总动脉1 h(缺血1 h),吸入8%氧和92%氮2 h(缺氧2 h),建立HIBD模型.用色谱分析仪测定大脑皮质内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用免疫组化方法动态评价缺氧缺血和脉络宁治疗不同时相c-fos蛋白和Nnos的表达.结果 缺氧缺血后大脑皮质兴奋性氨基酸(EAA)水平升高,经脉络宁处理后则明显降低.c-fos蛋白表达的高峰期呈现在缺氧缺血6 h后,与缺氧缺血组相比,脉络宁处理后c-fos蛋白表达的脑神经元数目增多;与假手术组相比,缺氧缺血可上调Anos的表达水平,脉络宁处理后则减少了Nnos的表达.结论 脉络宁通过改善神经元功能减少EAA的释放,调节Nnos的免疫活性,对神经元起保护作用.脉络宁可增强和延长神经元内c-fos蛋白的表达,减轻HIBD,推测c-fos参与了缺氧缺血后大脑皮质和海马神经元损伤后的修复、存活与再生.
作者:孙克娅;张留宝;蔡萤;蒋正生;任智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半乳糖血症是半乳糖代谢中酶功能缺陷所引起的一种遗传性代谢缺陷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在欧美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3万~1/5万,我国台湾省的筛查显示当地的发病率约为1/40万[1].
作者:梅慧芬;刘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纵观临床儿科与新生儿科近20~30年的发展可以发现,在80年代初以前已开始有少量单个中心的随机对照性研究结果作为判断新药、新治疗方法和新预防措施的客观依据,大部分为临床经验性报道,与当时的经济条件、技术和学术发展水平有关.
作者:孙波;喻文亮;钱莉玲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