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儿科学杂志

国际儿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673-4408
  • 国内刊号:21-1529/R
  • 影响因子:1.05
  • 创刊:1974
  • 周期: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 2004年荣获卫生部首届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
  • 儿科学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07年6期文献
  • 维甲酸及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与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由T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细胞和支气管上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维甲酸及维甲酸受体相关孤儿受体γ控制炎症细胞的发育,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参与气道重建,发挥抗氧化作用,调节胸腺素的合成等,从而影响哮喘发病的多个环节.现将有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辉;潘家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常见而严重的胃肠道急症.目前多认为早产、喂养不当与细菌移位、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炎症介质作用等是NEC重要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导致NEC发生.NEC的预防主要应针对病因,如促进肠上皮细胞成熟、维持正常肠黏膜屏障和肠微生态系统平衡及抑制炎性介质释放和细菌移位的发生.表皮生长因子及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益生菌、谷氨酰胺和精氨酸、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对预防NEC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作者:李德渊;母得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及核因子-κB信号通路与肠上皮细胞损伤

    肠功能障碍在危重病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了解肠功能障碍时肠上皮细胞损伤发病机制,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治疗措施,将为临床上治疗及阻止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提供更好的治疗手段.目前涉及肠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的因素有很多,近来研究表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核因子-κB(NF-κB)通过多方面的信号调节,影响着介质释放和细胞内其他信号通路,参与了肠道上皮细胞的促炎因子释放、细胞凋亡等损伤过程,通过阻断和调控MAPK和NF-κB信号分子的表达活性,可以恢复肠功能障碍中严重受损细胞的免疫功能.该文就MAPK及NF-κB信号通路与肠上皮细胞损伤相关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袁媛;孙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新生儿疼痛的干预措施

    由于医疗原因,许多新生儿会经受诊疗性操作而引起的疼痛刺激,如足跟采血、动静脉穿刺及插管、皮下和肌肉注射、气管插管及腰椎穿刺等.由于止痛剂的不良反应,目前尚无合适的药物消除这些短暂、急性和反复的疼痛.对于小的操作性疼痛,非药物治疗即可起到缓解作用,包括肌肤接触、感觉貂刺激、口服甜味溶液、母乳喂养及非营养性吸吮等;而对于中、重度新生儿疼痛仍然需要应用药物镇痛,常用的镇痛药物主要包括阿片类、非阿片类和局部麻醉药.

    作者:袁显文;单若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癫(癎)和睡眠

    癫(癎)作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与睡眠之间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睡眠可以诱发癫(癎)发作和发作间期(癎)样放电,癫(癎)也会改变睡眠结构,引起睡眠障碍,二者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该文就癫(癎)和睡眠之间的相互关系,抗癫(癎)药物对睡眠的影响以及睡眠基因对睡眠的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许杰;刘智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白细胞介素-18在急性肝损害中的作用机制

    白细胞介素(IL)-18是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可诱导多种细胞因子导致急性肝损害(ALI),在Fas/FasL介导的肝损害中作用明显,可使血清NO浓度增高导致肝损伤,抑制IL-10等体内天然存在的抗炎因子的产生,在内毒素诱导的小鼠肝坏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IL-18对肝细胞具有强大的直接损害作用,其在ALI中的作用日益引起重视.该文就IL-18在ALI中的作用机制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卢鸣;黄敬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室间隔缺损的合理治疗探讨

    室间隔缺损是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类型,其临床处理方法主要有随访观察、经导管介入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等.手术治疗为传统的治疗方法,而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临床上应根据缺损部位、大小、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心功能状态等情况进行选择.该文对各种处理方法进行综述,以探讨单纯性VSD的合理治疗方案.

    作者:韩勇;田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是一种以慢性关节滑膜炎为主要特征,并伴有多系统功能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缺乏可靠的实验诊断方法,给疾病早期诊断及病情判断带来一定的困难.该文对JIA的临床分型、病因及病理做了简明介绍,对其发病机制及近年来用于早期诊断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如类风湿因 子、抗Sa抗体、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介绍近期实验诊断的热点诊断方法和一些拟用诊断方法.

    作者:孔林河;彭韶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儿童缺铁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近年国外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关系密切,缺铁性贫血儿童HP感染率明显高于无缺铁性贫血儿童,HP根除后贫血可以得到明显改善.HP在体内的生长是通过高度特异、有效的铁摄取系统完成铁的摄入,来克服机体黏膜和组织中低浓度的游离铁这一抵抗细菌入侵的屏障.其发病机制主要通过抑制铁的吸收、导致铁的利用障碍及增加铁的流失,但具体机制还没有完全阐明.目前HP感染引起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是先根治HP,然后补充铁剂.

    作者:黄烈平;龚方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核因子-κB与体外循环肺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

    体外循环肺损伤是体外循环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体外循环肺损伤的发生机制,即体外循环管道与血液的接触、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缺血期间肠道菌群的异位导致血液中的接触系统、凝血系统、补体系统和纤溶系统被激活,随之各种血细胞被激活并相继释放各种炎症因子,导致肺损伤.近年来人们对于核因子-κB的认识逐渐深入,发现其对于体外循环肺损伤有重要影响.该文就核因子-κB与体外循环肺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高波涛;郑景浩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肺炎支原体P1基因多态性分析现状

    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中,黏附宿主呼吸道上皮细胞和成功定植是感染的关键一步,黏附通过MP表面的P1蛋白介导与宿主细胞的分子受体结合.传统上基于P1基因序列的变异将MP分为两型,新近研究表明,在P1基因上有2个特异的重复序列,一个重复序列被命名为RepMP4,位于编码区的5'末端,另一个为RepMP2/3,位于3'末端.针对这两个重复序列的PCR扩增,结果用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使分型更为细致,共检出8个亚型,这表明在P1基因型中存在着更多的亚型.P1基因的变异可能通过重复序列之间的重组出现在MP染色体其他的位置上而发生.通过直接测序法对临床分离株P1基因更为广泛的研究可做出更精确的分型,以进一步了解P1基因多态性的现状.

    作者:刘铁英;韩晓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人β防御素-3的研究进展

    随着耐药菌的逐年增加,作为天然免疫分子抗菌肽的研究日趋深入.防御素是抗菌肽中的一类,而人β防御素-3是防御素的一种,有保护上皮细胞和黏膜免受感染的屏障作用,甚至在肿瘤的发生过程中有一定作用.该文就近年关于人β防御素-3的表达调控机制,以及在抗菌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丁辉;刘玺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在儿科临床中的研究进展

    经颅多普勒(TCD)检测仪因其无创、便携、重复准确性好而在临床应用日趋广泛,近几年在儿科也逐渐受到重视.脑死亡是一种不可逆的脑损害,TCD是诊断脑死亡的方法之一,其可在床边通过检测有无脑死亡特征性频谱早期判断脑死亡.颅内压力监测对于救治颅内疾病患者尤其重要,以往多为有创侵袭性手段,TCD通过监测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能较好地反映颅内压力,动态监测颅内灌注情况有助于判断病情、疗效及预后.目前儿科应用TCD多的主要在偏头痛方面,它能准确反映血管的舒缩功能状况和血流变化,对小儿偏头痛即使在其发作间歇期也有诊断价值,对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但目前TCD在儿科领域的应用尚不充分,相关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作者:徐泳华;肖政辉;祝益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治疗中的进展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是一种以反复感染、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恶性肿瘤为特征的免疫系统疾病,该病预后差,生存期短.目前认为,根据发病机制,利用造血干细胞移植以达到免疫重建是根治该病为有效的方法,国外已有治疗X连锁高IgM血症、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慢性肉芽肿病、湿疹-血小板减少-免疫缺陷综合征、白细胞黏附缺陷症等疾病的相关报道,供体来源、移植前预处理等都对移植的成功有很大影响.2006年9月我国已有首例PID患者接受了骨髓移植治疗,希望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PID患者通过骨髓移植治愈.

    作者:田野;陈同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儿童恶性肿瘤长期生存者健康状况评估

    随着儿童恶性肿瘤治疗水平的进展,儿童恶性肿瘤长期存活者的数量逐年增加,其远期的生存质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该文就儿童恶性肿瘤长期存活者的总体健康状况,生长发育,心、肺、内分泌、精神神经、生殖系统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晚期死亡,第二肿瘤发生情况,社会适应能力等及其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作者:徐晓军;汤永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儿童脑胶质瘤相关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胶质瘤是儿童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具有较强的增殖潜能,持续侵犯脑组织,不易早期发现,手术切除后易复发,严重危害儿童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儿童胶质瘤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多基因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涉及到多种癌基因、抑癌基因、DNA修复基因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突变的变化,该文对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玄;高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血脑苯丙氨酸转运与苯酮尿症临床表型的关系及治疗新探索

    苯酮尿症患者血中高浓度的苯丙氨酸(Phe)与其他大分子中性氨基酸竞争血脑屏障氨基酸转运体进入脑内,影响脑发育.通过氢磁共振波谱分析可测定脑Phe浓度,通常血/脑Phe的浓度比例约为3∶1.研究发现,脑Phe浓度较血Phe浓度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更大.个体血脑屏障对Phe的转运与脑Phe浓度相关,高表观转运米氏常数、低大转运速率/脑内消耗率者的脑Phe浓度较低,对脑白质的损伤及智能发育的影响均较小;采用大分子中性氨基酸制剂可降低患者脑内Phe浓度,改善脑内神经递质合成,成为苯酮尿症治疗方面的又一新的探索.

    作者:顾梅青;叶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脑性瘫痪的康复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一种表现为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的综合征,其病因是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常伴随感觉、认知、交流、感知、行为、抽搐等障碍[1].CP的康复需要综合、协调地应用多种治疗方法和技术,使患儿的运动以及语言和智力等功能达到佳状态,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使其能够接受教育和融入社会.

    作者:麦坚凝;徐开寿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治疗进展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SS)也称脓毒性休克,是儿科常见危重症,其诊治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20世纪70年代,我国学者在救治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中毒性痢疾患儿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功挽救了许多SS患儿的生命.但严重脓毒症在世界范围内依然是造成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

    作者:宋国维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