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儿科学杂志

国际儿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673-4408
  • 国内刊号:21-1529/R
  • 影响因子:1.05
  • 创刊:1974
  • 周期: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 2004年荣获卫生部首届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
  • 儿科学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08年2期文献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围生期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近年来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围生期胎儿和新生儿的脑组织中,EPO基因的表达主要受到缺氧的诱导.外源性的EPO可通过抗氧化损伤、阻断谷氨酸的兴奋毒性作用、抑制一氧化氮的过度合成和抑制细胞凋亡等多种途径发挥对围生期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围生期脑损伤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沈盈;俞惠民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癫(癎)儿童认知功能的研究进展

    既往主要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研究癫(癎),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神经科专家开始重视对癫(癎)儿童的认知、精神、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功能的研究.这些功能异常,严重影响了癫(癎)儿童的社会功能.癫(癎)对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除症状性癫(癎)的原发脑损害以外,其他影响因素也逐步得到研究证实,在癫(癎)的治疗和长期随访过程中,这些因素应予以足够重视.

    作者:黄会芝;唐久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胆红素神经毒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近年来胆红素神经毒性及其分子机制再次引起研究者的重视.部分学者提出,轻度升高的游离胆红素可通过直接与细胞膜作用发挥神经毒性.实验发现,较低浓度胆红素可能通过内源性凋亡途径诱导神经系统细胞凋亡.除已被广泛接受的影响能量代谢等分子机制外,目前研究还提示,胆红素可通过促使谷氨酸在细胞外累积,促使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影响炎性介质分泌,产生大量NO发挥神经毒性;而血脑屏障、细胞膜可能以转运蛋白主动外泵胆红素的方式对抗其神经毒牲.

    作者:孙逸;俞惠民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依赖性受体在肿瘤形成中的作用

    依赖性受体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它依赖于其特异性配体的存在与否,分别激活存活或死亡两个截然相反的信号传导途径,指引细胞增殖或凋亡,从而导致肿瘤的形成或消退,因而又将编码依赖性受体的基因称为条件性肿瘤抑制基因,在无配体分泌区诱导细胞凋亡,遏制肿瘤的发生发展.该文对近年来依赖性受体的研究及与肿瘤发生的研究新进展作以总结,为进一步揭示依赖性受体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肿瘤基因治疗的靶基因选择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作者:王弘;薛辛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发生研究进展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激活神经生发区的神经干细胞,发生增殖、分化、迁移.生发区缺氧缺血后,触发基因转录,启动下游信号分子传导,神经发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影响神经发生的因素有神经生长因子、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神经发生可以改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的功能恢复.

    作者:卢俊杰;蒋犁;黄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CpG DNA对支气管哮喘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CpG DNA在支气管哮喘(哮喘)动物模型中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备受关注.CpG DNA免疫调节作用是暂时性的,主要是针对天然免疫,是非过敏原依赖性的,在哮喘实验模型中具有抑制过敏反应速发相和迟发相的双重作用,并能逆转进展中的炎症反应.在这种抗炎反应中,由CpG DNA诱导产生的吲哚胺2,3-双加氧酶起一定的调节作用.CpG DNA免疫疫苗样作用主要针对获得性免疫,是一种抗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抗原特异性过敏反应有长期的抑制作用,且较传统的单独过敏原脱敏治疗更安全.该文就CpG DNA在治疗哮喘中的两种不同作用机制,即免疫调节和免疫疫苗样作用作一概述.

    作者:邱晓梅;罗芳;李孟荣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儿童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目前人们在儿童心力衰竭(心衰)药物的研发和治疗上已经开始广泛注重与心衰相关的神经内分泌机制的作用.一些新药,如利钠肽、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和中性内肽酶抑制剂等正不断地被添加到儿童心衰的治疗方案中.该文将对上述药物作一概述,以使作科医生了解心衰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杨晓东;陈秀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脂联素与围生儿生长发育的关系研究

    脂联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脂源性激素,具有广泛的生物调节功能,在能量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与能量代谢紊乱相关疾病如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肥胖有密切关系.研究发现,围生儿脐血中存在脂联素,与围生儿的生长发育明显相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是妊娠期常见疾病,严重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该文对脂联素与胎儿、新生儿的发育及脂联素与妊娠期相关疾病的关系等作一综述.

    作者:刘桂玲;李彦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进展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所的致出血性疾患.该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ITP国内外治疗进展,并比较各种药物的优缺点和切脾治疗有效性的预测方法,以期促进对ITP治疗的认识和进一步研究.

    作者:魏金铠;刘慧哲;石瑄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维甲酸与正常肺发育及高氧肺损伤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是继发于机械通气的一种慢性肺病变,常发生于早产儿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需要长期应用高浓度氧气者,还见于其他辅助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高浓度氧吸入致肺损伤的理论已被公认,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可以导致肺泡及肺血管发育受阻,肺间质纤维化.而维甲酸参与正常肺发育过程,可以改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肺发育阻滞,修复高氧肺损伤肺纤维化.该文对维甲酸参与肺正常发育及高氧肺损伤修复作一概述.

    作者:郦银芳;李海浪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新生期母婴分离对大鼠的远期影响

    新生期母婴分离是生命早期为常见的负性生活事件,对个体的生长和发育产生持续性的影响.该文就新生期母婴分离对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动、内脏高敏感性、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异常、神经系统的成熟以及其他方面所造成的远期影响及对婴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卓玲;吴斌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相关的神经干细胞研究进展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ADEM)是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的急性炎症性脱髓鞘疾病,亦被认为是急性多发性硬化症或其变异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急性型是研究ADEM的动物模型.神经干细胞(NSC)具有自我更新并长期保持多向分化潜能的基本属性,诱导内源性NSC增殖分化使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自我修复和NSC移植是目前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为治疗ADEM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郭淑艳;王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动物模型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是发生脑瘫的重要原因.合适的动物模型是研究脑白质损伤及脑瘫发生机制的关键.该文综述了不同类型实验动物的种类选择、特点,总结了近年来人们在体外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造成新生小鼠、大鼠、兔、羊、猪脑缺氧缺血,或通过颅内注射兴奋性氨基酸拟似物、细菌及脂多糖等途径,制作脑白质损伤模型的方法、结果及其如何对实验动物进行学习、记忆及运动发育评价,研究脑白质损伤与脑瘫的发生发展关系.

    作者:胡兰;陈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积聚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研究证实,TGF-β及其信号内蛋白Smad的激活在多种器官和组织如肾脏、肝脏、肺、心脏等的纤维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TGF-β1除了主要通过TGF-β1/Smad信号传导通路外,还可以启动多种机制介导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增殖及细胞外基质(ECM)的积聚;GMC增殖及ECM积聚是导致多种肾小球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应用抗TGF-β1治疗后,则可以防止GMC增殖及ECM积聚,故完善对TGF-β1作用机制的认识,可能会对临床诊疗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李广波;林瑞霞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机体免疫调节关系的研究进展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是构成细胞膜磷脂的重要成分,通过影响类二十烷酸的产生、细胞膜的流动性和基因的表达等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近年来对脂肪酸,特别是PUFA的研究已经成为营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母乳中含有丰富的PUFA,n-3、n-6PUFA含量和其比例不同的母乳对儿童免疫状态产生的影响亦不相同.研究n-3、n-6PUFA两者间的比例关系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该文综述n-3、n-6PUFA在机体免疫功能作用中的研究进展以及母乳PUFA对儿童免疫状态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于娟;黎海芪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川崎病诊治研究进展

    川崎病是全身血管炎性疾病,主要累及心血管系统,造成冠状动脉损害.它包括典型川崎病和不完全川崎病.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不完全符合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起病隐蔽且好发于小婴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更高,实验室指标如新发现的脑利钠肽对不完全川崎病诊断有较高价值.川崎病导致的冠状动脉病变目前有新的高危因素评分标准.因儿童的体表面积和冠状动脉内径高度相关,在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冠状动脉病变时,美国心脏病协会建议采用Zorzi建立的方法.阿司匹林与静脉内免疫球蛋白(IVIG)联合应用仍是川崎病的首要治疗,对于首次IVIG治疗不反应的患儿还有追加IVIG、激素和血浆置换等治疗,其中激素治疗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作者:陈晶晶;黄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足细胞损伤与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足细胞成为肾脏病学的研究热点之一.足细胞损伤在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对足细胞分子生物学和病理学的深入认识将为相关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该文就足细胞生物学、足细胞损伤与肾小球疾病及其干预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宋少娜;张碧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研究进展

    多数学者认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与病毒感染、遗传、免疫、遗传代谢等因素有关,亦有人认为无特异病因,乃多种不同病因作用于存在先天缺陷的心肌而发病.根据是否合并其他心脏畸形分为原发型和继发型;根据左心室腔是否扩大分为扩张型和缩窄型.病理见心内膜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增生.心力衰竭为其主要症状.国外的治疗为长期口服小剂量地高辛,辅以利尿剂和扩血管药物,用至心脏恢复正常大小,地高辛疗程2~3年;国内在上述基础上加糖皮质激素口服,直至心电图及心脏彩色超声接近正常,糖皮质激素疗程1~1.5年.长期足量使用洋地黄似为决定预后的因素.心脏持续扩大、严重心律失常、收缩、舒张功能障碍、房室瓣大量分流是其致死的危险因素.

    作者:唐浩勋;袁越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间充质干细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紊乱关系的研究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免疫功能紊乱、造血微环境异常和造血干/祖细胞破坏,而其中免疫功能紊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造血支持作用,也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将再障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与免疫功能紊乱发病机制联系起来,将为再障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作者:吴艳;于洁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早产儿贫血的发生机制与防治进展

    贫血是早产儿生后常见的现象,而且出生体质量越低,贫血出现越早,程度越重,持续时间也越长.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低下是早产儿贫血主要的原因,而医源性失血是早产儿生后2周内早期贫血的重要原因.防治早产儿贫血的措施包括减少医源性失血、合理使用重组人类红细胞生成素、掌握严格的输血指征等.该文主要就早产儿贫血的病因、治疗及预防现状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彭华;童笑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心肌细胞β肾上腺素受体及其与心功能障碍关系

    心肌细胞β肾上腺素受体在细胞内外起着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不仅对机体发挥生理调节作用,而且与某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很大关系.本文就心肌细胞β肾上腺素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传导系统及其与心脏的舒缩功能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甄波;刘春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体外膜式氧合在儿科的应用

    体外膜式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又称体外生命支持.其原理是将体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过特殊材质人工心肺旁路氧合后,注入患者动脉或静脉系统,起到部分心肺替代作用,维持人体脏器组织氧合血供.

    作者:黄宇戈;封志纯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生长激素缺乏症诊断标准的探讨

    生长激素缺乏症(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GHD)是指下丘脑或垂体前叶病变致垂体分泌生长激素(GH)部分或完全性缺乏,导致生长发育障碍性疾病.儿童期GHD发病表现为生长迟缓和GH不足所致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成年期主要表现为代谢调控紊乱.

    作者:杜敏联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生物电起搏治疗胃食管反流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生物电起搏治疗动物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 取新生仔兔26只,生后2周,作为对照组行放射性核素扫描,监测胃排空率、半排空时间及残留率等项指标.然后将它们制成胃动力障碍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动物模型(模型组);将模型组分为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治疗组15只仔兔从术后1周开始应用生物电起搏治疗7~14d,非治疗组未经治疗,两组分别进行核素扫描并检测两组之间胃半排时间、排空率及残留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模型组与对照组之间所测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非治疗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胃生物电起搏治疗仪可改善胃食管反流的症状,协调胃十二指肠蠕动,促进胃排空,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作者:李丽娜;李心元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更正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