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stein-Barr病毒(Epsteir-Barr virus,EBV)属于疱疹病毒科γ亚科,与鼻咽癌、地方性伯基特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等相关,是重要的肿瘤相关病毒.EBV基因组中存在多个多态性区域,根据这些区域中氨基酸的变异,可将EBV分为不同的亚型/变异株.目前,关于不同EBV亚型/变异株与疾病间是否相关尚无定论.该文从LMP1、EBNA1、BZLF1这三个多态性区域总结了近年来关于EBV亚型/变异株与疾病表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艾军红;谢正德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半乳糖凝集素-9( Galectin-9,Gal-9)是一种新型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物,为半乳糖凝集素家族的成员.Gal-9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参与细胞的分化成熟、黏附、聚集、趋化、激活、凋亡等.Gal-9与临床关系密切,在急性炎症、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慢性炎症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孙士静;韩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肿瘤多药耐药是肿瘤治疗的难点,其产生机制错综复杂.经典的多药耐药机制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多药耐药相关蛋白的高表达、酶系统的异常、细胞凋亡的抑制及基因修复异常.近年来发现肿瘤多药耐药还与肿瘤干细胞、肿瘤微环境及信号传导通路异常等关系密切.
作者:殷楚云;王颖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血管迷走性晕厥( vasovagal syncope,VVS)是临床上常见的不明原因晕厥,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多认为与触发Bezold-Jarisch反射引起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发生矛盾反射导致血管异常扩张、血压下降、心排血量减少、使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厥有关.目前认为VVS主要与患者年龄、性别、晕厥病史、晕厥家族史、精神和心理因素、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但VVS确切的发病因素仍有待多中心、大样本的资料进一步研究.
作者:林萍;罗海燕;王成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相对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是脓毒症患儿病情恶化因素之一,目前临床诊断尚存在争议.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能抵抗糖皮质激素的抗炎活性,在机体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糖皮质激素之间相互作用可能引起相对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因此,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可能是临床上诊断相对性肾皮质功能不全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史柳红;王莹;钱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补锌可缩短腹泻的持续时间,降低腹泻再发率及腹泻病死率,但补锌不能减少排便次数和粪便量.锌对6个月龄以下婴儿腹泻无治疗作用,并因腹泻病程、病原体、锌盐类型、补锌剂量不同而存在差异.锌与铁同补可降低效果,与维生素A或液盐同补有协同作用.基础血锌浓度高低对补锌效果无明显影响,现有锌剂的依从性欠佳.病程较长、单独补锌、营养不良、母乳喂养的腹泻儿童服锌后较易出现呕吐.
作者:罗俊明;罗如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在体内外可被诱导分化为多种上皮细胞,如肺泡上皮、肾小管上皮和角膜上皮细胞等,表达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MSC回输体内后,可有效修复损伤的肺上皮细胞组织,缓解炎症损伤,减轻肾小管细胞损伤、减少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再生,并抑制细胞凋亡;也可在载体上利用MSC构建生物角膜,进行眼表修复,MSC本身还能表达角化生长因子等多种因子促进角膜缘干细胞增殖.另外,MSC还可以向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生精上皮细胞、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等分化.MSC在临床治疗上皮细胞损伤类疾病中展现出其巨大的应用潜能,为上皮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臧传宝;李栋 刊期: 2011年第06期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是新近发现的先天性免疫重要的跨膜受体和信号传导受体,通过免疫细胞表面的TLR,机体能够识别保守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刺激细胞因子生成,上调抗原呈递细胞共刺激分子表达,活化T细胞,在先天性免疫与获得性免疫间建立一个紧密相连的桥梁.TLR9是TLR家族中的一员,主要识别具有CpG结构的DNA病原体.研究表明TLR9参与免疫系统对EB病毒的识别,同时它在EB病毒感染及其转归中也扮演重要角色.该文就TLR9与EB病毒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作者:王佐凤;王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Tim)-1是Tim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员,主要在T细胞表面表达,在调节T细胞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发现Tim-1基因多态性可能与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感染等多种疾病有关.阐明Tim-1基因多态性与相关疾病的关系,可能会对这些疾病发病机制的明确产生深远的影响,对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手段和方法.
作者:黄志英;程宝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近年来国际肾脏病和急救医学界应用急性肾损伤取代传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概念,旨在早期诊断,以期达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降低病死率的目的.单纯根据尿量及血肌酐值的变化不能早期及时诊断急性肾损伤,目前一些新的生物学标志物的出现为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提供了可能.
作者:郭金杰;杜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贫血是早产儿生后常见的临床现象.早产儿贫血原因复杂,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低下和医源性失血是早产儿贫血的重要原因.防治早产儿贫血的措施包括延迟脐带结扎、减少医源性失血、合理使用基因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掌握严格的输血指征等.该文就早产儿贫血防治策略的预防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裴益玲;陈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新生儿糖尿病是一组异质性单基因遗传病,常被误诊为1型糖尿病.永久性新生儿糖尿病与免疫无关,主要与KCNJ 11、ABCC8和胰岛素基因等基因突变有关;多以酮症酸中毒起病,伴宫内发育迟缓、脱水.基因检测有助于疾病分型,并可根据不同致病基因进行靶向治疗.对于ATP敏感的K+通道基因突变的永久性新生儿糖尿病患儿可口服磺脲类降糖药(如格列苯脲)替代胰岛素治疗.
作者:刘颖;陶于洪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的一类外源性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干扰体内天然激素的合成、释放、转运、与受体结合、代谢及清除等各个方面,干扰正常激素维持体内平衡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作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被证实是引起儿童性分化、性发育异常的重要致病因素.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可扰乱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干扰雄激素的生物合成、转运、与受体结合、代谢和清除以及通过环境-基因的交互作用来影响儿童的性分化、性发育进程.
作者:李祥婷;蔡德培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以发热、脾肿大、血细胞减少、高铁蛋白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等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征,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型.继发性噬血细胞淋巴组织增生症由很多因素引起,其中病毒感染较为常见,尤其是EB病毒感染.该文就几种常见病毒感染相关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征作一概述.
作者:徐俊梅;谢正德;申昆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血管迷走性晕厥( vasovagal syncope,VVS)是一过性意识丧失患者常见的原因,目前主要借助直立倾斜试验来进行诊断及疗效评估.因直立倾斜试验过程存在一定风险,因此亟待探讨一种早期、准确、安全、有效、廉价、方便的VVS诊断及评价手段.目前定量病史的方法正在临床试验和实践中,较常用的有Calgary先兆晕厥标度和Calgary晕厥症状研究的三个积分调查表,Calgary先兆晕厥标度因其稳定、简单、易用,在评估VVS不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方面存在一定优势;Calgary晕厥症状研究的三个积分调查表在诊断VVS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作者:祝立平;王成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急性髓系白血病是由于造血多能干细胞发生不同基因突变而导致的一组异质性克隆性疾病.该文综述了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分型、危险度分级、正在进行中的三期临床试验治疗结果和微小残留病管理.此外,还简述了新型化疗药物如吉姆单抗奥佐米星、柔红霉素脂质体、氯法拉滨、克拉屈滨和伊马替尼以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应用.
作者:刘四喜;文飞球;李长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是存在于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系统,可保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脑缺氧缺血可导致BBB通透性发生变化.该文综述了BBB结构基础、功能以及脑缺氧缺血损伤时BBB结构和功能改变的范围、时间及其机制.利用这一理论对BBB调控可能在治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及中枢神经系统基础疾病方面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波;徐家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气道疾病,以往认为辅助性T细胞1 (Th1) /Th2比例失衡是哮喘发病的重要机制.近年发现了一种以产生IL-17为主要细胞因子的Th17细胞,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IL-17还具有对哮喘的负性调节作用,有可能成为治疗哮喘的有意义的靶目标.
作者:胡岩岩;王亚亭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同源盒基因家族编码一类转录调节因子,能特异地结合并调控靶基因,控制胚胎发育及细胞增殖分化.该家族中的多个亚家族与神经系统的早期分化发育密切相关,它们的异常表达参与了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同源盒基因家族与神经系统的关系,有利于预防神经系统异常分化发育和疾病的发生,为探索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途径.
作者:范文文;贾秀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在人类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酸不稳定性亚单位( acid-labile subunil,ALS)在IGF对靶组织的作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类IGFALS基因突变可导致人类ALS缺乏症,该病以血液中ALS缺乏、循环中IGF和IGF结合蛋白显著降低为主要特点,临床表现为轻到中度的矮小、青春发育延迟、骨质疏松、胰岛素不敏感等.而ALS缺乏对于碳水化合物代谢、骨代谢影响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仍不清楚.
作者:张丽娜;梁立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福辛普利(fosinopril,FOS)对脂多糖( lipopolysacchatide,LPS)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β1整合素(Itg-β1)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体外培养的大鼠GMC,鉴定后3~10代用于实验.实验分组:对照组、LPS刺激组(LPS组)、FOS干预组,根据LPS刺激基础上加FOS浓度不同又分为FOS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为FOS1组、FOS2组、FOS3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6h、12 h和24 h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GF-β1蛋白含量;荧光定量RT-PCR检测TGF-β1及Itg-β1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1)大鼠GMC在6h、12h、24h三个时间点TGF-β1蛋白分泌量(ng/L):对照组分别为958.55±34.67,1052.05±48.59,1166.06±35.39,LPS组分别为1342.12±39.87,1432.31±39.33,1537.77±43.79,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而FOSI组分别为779.58±48.64,878.33±29.50,962.57±31.94;FOS2组分别为989.311±73.56,1073.29±66.89,1210.75±61.68;FOS3组分别为1253.78±45.32,1348.18±45.81,1450.06±46.24,FOS各组TGF-β1蛋白分泌均低于LPS组(P均<0.01);(2)大鼠GMC在6h、12h、24h三个时间点TGF-β1 mRNA表达量:LPS组均高于对照组;FOS1组、FOS2组、FOS3组均低于LPS组.(3)大鼠GMC在6h、12h、24h三个时间点Itg-β1 mRNA表达量:LPS组均高于照组;FOS1组、FOS2组、FOS3组均低于LPS组.结论 LPS可诱导大鼠GMC TGF-β1蛋白分泌和mRNA表达增加,同时上调Itg-β1 mRNA表达,FOS可抑制LPS诱导的TGF-β1蛋白分泌和mRNA表达,同时下调LPS诱导的Itg-β1 mRNA表达,提示FOS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因子等非血流动力学机制对肾脏起保护作用.
作者:郝志宏;邓颖;于力;王丽娜;温捷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encephalogram,VEEG)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6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在入院24h内和治疗两周后进行VEEG监测,并记录和分析监测结果.结果 64例患儿中VEEG监测以弥漫性θ波为主的24例(37.5%),以弥漫性σ波为主的8例(12.5%),以α波为主伴有阵发性θ或σ波的13例(20.3%),以局限性θ或σ波为主的19例 (29.7%).64例中VEEG监测出现癎性放电的32例(50.0%),其中临床发作30例,全面发作17例(56.7%),单纯部分发作6例(20.0%),复杂部分发作4例(13.3%),部分继发全面3例(10.0%).治疗后患儿脑电图均有改善,其中以弥漫性θ波为主43例(67.2%),以弥漫性σ波为主21例(32.9%),无癎性放电患儿.结论 VEEG监测对病毒性脑炎中癫癎诊断有重要价值,并对治疗效果观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彭建霞;王淑玲;郝立成;张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专家,北京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杰出的总编辑钱贻简教授,因病于2011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7月12日清晨,全国各界的代表和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编辑们前往北京医院送别钱老,在告别室中摆放着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以及众多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送来的花圈.7月21日,北京医院隆重召开了缅怀钱贻简教授座谈会.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北京医院院长林嘉滨、笔者等近百人参加了座谈会.
作者:游苏宁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儿科急诊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儿科学亚专科,多数国家的儿科急诊医师可以处理儿科全科疾病,只有在急诊室里处理不了或者复杂的问题才会将患儿转诊到相应的专家门诊或相应的科室住院治疗.目前我国的儿科急诊医师实际上仅能处理小儿内科的疾病,对于其他问题都是由相应的小儿专科医生处理.国外的全科急诊儿科模式在处理灾难等突发卫生事件时有较好的应急处理能力.本人有幸参加了中国-加拿大高级儿科急救培训班,撰此文将所见所闻与同道分享.
作者:林刚曦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