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儿科学杂志

国际儿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673-4408
  • 国内刊号:21-1529/R
  • 影响因子:1.05
  • 创刊:1974
  • 周期: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 2004年荣获卫生部首届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
  • 儿科学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6年3期文献
  • 卵清蛋白制作哮喘模型的研究进展

    动物模型在支气管哮喘的研究中有很重要的价值。目前哮喘模型制备方法有多种,对模型的评价也无统一的规范化标准。该文通过检索分析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哮喘动物实验的文献,从实验动物的选择、模型制备的方法,尤其是卵清蛋白造模的研究以及模型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以期有助于哮喘模型的应用和优化。

    作者:王雨薇(综述);鲍一笑(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DNA 甲基化与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复杂的遗传性疾病,受环境因素影响。表观遗传学作为连接遗传易感因素及环境因素的桥梁,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DNA 甲基化作为为常见的表观遗传修饰形式,可受环境及饮食因素的影响,从而对 CD4+T 细胞的分化产生影响,促进哮喘的发生。

    作者:孙思敏(综述);乔红梅(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高流量鼻导管氧疗与早产儿呼吸支持

    高流量鼻导管氧疗(high flow nasal cannulae,HFNC)是一种经充分湿化、加温,流量大于1~2 L/min,通过鼻塞外联吸氧管输送高流量混合氧气的无创性呼吸支持模式。在新生儿的应用中,HFNC 产生的扩张压与氧流量呈正相关,与新生儿体型呈负相关,同时沿导管泄露氧气也会对其造成影响。HFNC在提高新生儿潮气量、呼吸功等方面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nCPAP)可能有相似效果,但仅限于流量低于2 L/min 的情况下。HFNC 可替代 CPAP /nCPAP 等各类无创通气方法,但在早产儿中推广普及则缺乏更强有力的证据支持。

    作者:韦秋芬;许靖(综述);潘新年(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神经管缺陷畸形的蛋白质学研究进展

    神经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NTD)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管闭合不全所引起的一组缺陷,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已发现的与 NTD 相关的蛋白质标志物主要有血清甲胎蛋白、羊水甲胎蛋白、羊水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 S100蛋白。该文对 NTD 相关的蛋白质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林瑞兰(综述);刘振江(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儿童肥胖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全球儿童肥胖呈逐年增加趋势,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超重和肥胖不仅在发达国家流行,而且已波及到发展中国家。我国已进入全人群儿童肥胖流行阶段。研究显示肥胖不仅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对健康的危害会延续到成年期,导致成人2型糖尿病、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提前发生或发病率增加。肥胖的原因包括遗传、生命早期事件、体力活动模式、饮食和社会心理因素等。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儿童肥胖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王星云(综述);刘洋;闻德亮(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川崎病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血栓形成(coronary artery thrombosis,CAT)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内皮细胞损伤、血液高凝状态以及冠状动脉扩张所致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其主要原因。川崎病 CAT 急性期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需积极行心脏超声监测,在血栓形成12 h 内或合并急性冠脉阻塞时需进行溶栓治疗,介入或静脉应用溶栓药物均有不同程度效果。血栓形成后慢性期应用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等口服药物可减少心肌梗死发生,提高远期存活率。在推荐剂量内使用溶栓及抗凝药物时较少发生不良反应,但仍需严密监测出血倾向。

    作者:梁秋月(综述);刘晓燕(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早产儿脑损伤的相关生物学标志物

    随着围生医学的不断发展,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成活率显著提高,而其脑损伤的发病率亦逐年增加。早产儿脑损伤以脑室内出血及脑白质损伤为主,是早产儿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主要原因,已成为影响早产儿生存质量的严重问题。早产儿脑损伤病因复杂,难以避免,早期诊断与及时合理的干预尤为重要。由于早产儿脑损伤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目前诊断有赖于影像学检查。脑损伤生物学标记物,如:髓鞘碱性蛋白、S100B、激活素 A、脑红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细胞因子 IL-6、IL-10、IL-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肾上腺髓质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等,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该文对上述相关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

    作者:唐娟(综述);陈珊;周伟(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肥胖儿童内皮功能紊乱早期无创评价方法

    肥胖儿童在儿童青少年人群中逐渐增加,肥胖可引起代谢异常如糖耐量降低、血脂异常、血压升高,进而增加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儿童时期很少发生严重的心血管终点事件,因此用于预测及评估儿童高风险心血管疾病的早期指标尤为重要。该文综述肥胖儿童发生的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与免疫功能紊乱、慢性炎症、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的关系以及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评估内皮功能的无创方法,从而为有效评估及干预儿童肥胖相关的早期心血管改变提供帮助。

    作者:王卡娜(综述);王春林(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不同类型小于胎龄儿的生长发育比较

    各国报道的小于胎龄儿发生率约为3%。小于胎龄儿是导致围生期患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且预后与成年期多种疾病相关。仅通过出生体重来判断小于胎龄儿的生长受限不够全面,因为未考虑到小于胎龄儿的身体比例。根据孕期影响因子的来源、作用于胎儿的时间和作用严重程度的不同,会产生两类小于胎龄儿:匀称型小于胎龄儿和非匀称型小于胎龄儿。二者出生后的体格和神经发育情况可能存在差异。该文通过比较各分类指标,并在各分类指标下探讨匀称型小于胎龄儿和非匀称型小于胎龄儿的体格神经发育差异。

    作者:郭翀(综述);葛品;陈津津(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儿童变应性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协同治疗及管理研究进展

    儿童变应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常在同一个体共存,两者交互影响疾病进程及疾病严重程度。国内外研究显示给予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患儿糖皮质激素、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皮下/舌下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可协同治疗两种疾病。由于变应性鼻炎和哮喘均为慢性呼吸道疾病,需要长期随访并阶梯性调整用药,因而患儿及照护者的自主评估有助于疾病的协同管理,慢性疾病管理工具对疾病的协同管理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视儿童变应性鼻炎和哮喘协同治疗和管理,对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减轻疾病负担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晓颖(综述);向莉(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病因学研究现状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系一组多病因疾病,以不能解释的心室肥厚为特征。由于不同病因的肥厚型心脏病危重程度及治疗方法不尽相同,故能否早期做出正确诊断对患儿预后和生存率有很大影响。该文就小儿肥厚型心肌病的病因分类及特点进行综述。

    作者:胡金玲(综述);任卫东(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鼻病毒感染与儿童哮喘

    病毒感染可引起各年龄段的喘息与哮喘发作。在儿童时期,喘息性疾病常由病毒感染所致,而反复喘息与儿童哮喘有着密切关联。近些年有证据表明鼻病毒与儿童哮喘关系密切。该文简要介绍鼻病毒感染在喘息儿童中的年龄分布、流行季节及易患因素,同时对鼻病毒与喘息的关系、临床实验室检查及相关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朱雯靓(综述);刘传合(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microRNA 调控肺发育的研究进展

    微小 RNA(miRNA)是一类长约22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 RNA,它在转录后水平通过翻译抑制或介导靶 mRNA 的降解来调节基因的表达。近年来研究发现,miRNA 参与调节细胞分化、增殖、组织发育及脂质代谢等,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该文对 miRNA 生物学作用及其对胎肺、出生后不同阶段肺发育的调控进行综述。

    作者:邢玉娇(综述);薛辛东;富建华(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手术方式研究进展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新生儿和小婴儿常见的消化道先天畸形,幽门肌切开术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几种术式:经典的开腹下幽门肌切开术对患儿的机体损伤较严重,有麻醉意外、术后感染、皮肤疤痕等风险;经腹腔镜下幽门肌切开术易引起幽门肌切开不全、侵入性操作损伤等弊端,经胃镜下幽门肌切开术对新生儿损伤小、没有手术疤痕、操作简单、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喂养恢复快,经口内镜行黏膜下幽门肌切开术为一种新术式,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蔡本龙(综述);张又祥(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麻疹防治的研究进展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麻疹传染性强,传播迅速,主要侵袭婴幼儿。随着麻疹疫苗的应用,该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明显减低,但是近年来,麻疹在我国某些地区仍有流行,而且在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上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及时了解现阶段麻疹的流行特征及临床表现,监测人群中麻疹抗体水平,对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对近期麻疹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作一综述。

    作者:张秋琼(综述);张琳(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川崎病也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由免疫介导的全身中小血管的炎性综合征,其中冠状动脉易受累。目前川崎病已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儿童冠状动脉损伤的首位病因。冠状动脉的损伤机制及治疗是目前川崎病研究的热点。该文就川崎病引起冠状动脉损伤的机制及治疗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高放(综述);易岂建(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Caco-2建立肠黏膜屏障模型及其在通透性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利用 Caco-2细胞建立体外肠黏膜屏障模型,系统评价并初步探讨其在炎症损伤后黏膜通透性改变中的应用。方法体外培养 Caco-2细胞,接种于 Transwell 板上,每日观察细胞形态;自培养第5天起,隔日测细胞膜的跨上皮电阻(transepi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ER);对于 TEER 值达标准的孔测定荧光黄透过率,进行透射电镜的完整性验证。应用培养21 d 的 Caco-2细胞屏障,加入不同浓度(0、50、100、200 nmol /L)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孵育24 h,光镜、电镜观察形态学改变,检测 TEER 和荧光黄透过率,应用间接免疫荧光和 Western blot 观察 ZO-1蛋白的分布及表达。结果Caco-2细胞单层 TEER 从第5~15天逐渐增加,在第15天已经达到600Ω?cm2,平台期保持至第21天;在此期间,细胞形成紧密单层,电镜下细胞呈高分化,细胞间形成紧密连接,绒毛整齐,极性形成;荧光黄透过量极低,体外肠上皮细胞屏障形成。加入 PAF 后,以100 nmol /L 对黏膜屏障通透性影响大:电镜下见紧密连接结构破坏、断裂,细胞表面微绒毛脱落、稀疏;免疫荧光可见紧密连接的标志蛋白 ZO-1荧光信号减弱,ZO-1环断裂,胞浆内可见阳性染色,提示其向膜下转移。此时,TEER 值下降,荧光黄透过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形态学改变规律一致;ZO-1蛋白表达亦降至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经形态学及细胞通透性验证,培养2~3周的 Caco-2细胞可形成肠屏障模型,用于体外肠黏膜屏障的研究;PAF 影响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表达,破坏紧密连接结构,从而影响肠黏膜屏障通透性。

    作者:许玲芬;张雪娇;林楠;郭静;王洋;孙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电解质、心肌酶谱和血糖变化对患儿病情的评估价值

    目的:研究小儿病毒性脑炎(severe viral encephalitis,SVE)患儿血清电解质、心肌酶谱以及血糖变化情况,并分析相关指标对病情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SVE 患儿80例。根据 SVE 诊断依据将80例患儿临床程度分为观察组(暴发型12例、重型25例)37例和对照组(普通型21例、轻型22例)43例。对两组患儿进行血清电解质、心肌酶谱以及血糖水平检测对比,并分析 SVE 患病程度与电解质、心肌酶谱以及血糖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低钠血症、心肌酶升高以及高血糖病患比例分别为67.57%(25/37)、78.38%(29/37)、83.78%(31/3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93%(9/43)、25.58%(11/43)、27.91%(12/43)。两组 Cl-、K +等电解质水平对比无差异,但观察组Na +、Ca2+等电解质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心肌酶谱中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等指标以及血糖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VE患儿与电解质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心肌酶谱相关指标水平以及血糖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后以 Na +≤130 mmol /L、CK≥174 IU /L、血糖浓度≥7.0 mmol /L 为临界值对所有病患进行检测,发现电解质、心肌酶谱、血糖检测的准确度、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均较高,并且数值呈现依次递增的趋势。结论 SVE 存在明显的电解质水平紊乱、心肌严重受损以及血糖水平显著升高,临床上依据这些水平的检测进行及时的治疗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曹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他克莫司治疗儿童耐药型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他克莫司对糖皮质激素联用霉酚酸酯或联用环孢素 A 耐药的肾病综合征患儿的疗效,为多种免疫抑制剂耐药的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提供临床经验。方法研究对象为2007年9月至2013年5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肾内科住院或门诊治疗的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36例患儿,所有患儿均联用霉酚酸酯或联用环孢素 A 未缓解,再改用他克莫司并随访1年以上。结果他克莫司治疗3个月完全缓解28例(77.8%),未缓解8例(22.2%);总疗程1~2年,1年内有13例复发。肾脏病理:微小病变型10例,全部缓解;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3例,完全缓解18例,未缓解5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3例未缓解。结论他克莫司对霉酚酸酯或环孢素 A 耐药的肾病综合征患儿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志辉;周宇航;段翠蓉;吴天慧;寻劢;张翼;张良;丁云峰;康志娟;银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新疆喀什地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治现状分析

    目的:了解新疆喀什地区儿童哮喘的诊治现状。方法随机入选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间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206例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就患儿的就诊情况、误诊情况、确诊所用时间与手段、既往药物治疗情况、用药依从性及预后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患儿出现症状至就诊的长间隔为13个月,其中65.5%的患儿出现症状7天内送至医院就诊;在所有误诊病例中,误诊为喘息性支气管炎者63例次,反复呼吸道感染者59例次,鼻窦炎者31例次,支气管肺炎者15例次,咽喉炎者12例次;患儿6个月内确诊率为13.6%,6个月以上确诊率为80.1%,1年以上确诊率为6.3%,其中仅13.1%的患儿依据临床症状联合肺功能检测进行确诊;哮喘急性发作时,94.7%的患儿使用了支气管扩张剂联合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此外全身性激素应用率为34.5%,茶碱应用率为22.3%,并且64.1%的患儿误用了抗生素进行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时,70.4%的患儿吸入激素治疗,5.3%的患儿口服抗白三烯药物治疗,20.4%的患儿行抗过敏治疗,31.1%的患儿采用中药治疗,6.8%的患儿采用免疫调节剂辅助治疗;用药依从患儿占71.4%,不依从者占28.6%;治疗后症状减轻、一年及两年以上不发作患儿所占比例分别为46.1%、9.2%、7.3%,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变化、加重及缓解一段时间后复发的比例分别为28.2%、5.8%、3.4%。结论采用肺功能检测联合临床症状进行确诊、吸入糖皮质激素及口服抗白三烯药物治疗在哮喘患儿中的应用比例偏低,有待进一步提升;患儿的误诊及药物误用情况较为严重,需进一步避免;患儿全身性激素及茶碱的应用率偏高,应当减少使用;患儿的用药依从性及预后情况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刘孝忠;王志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超声和放射线检查预测无气腹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者的手术指征

    目的无气腹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sing enterocolitis, NEC)患者的外科干预时机仍不确切。该研究旨在明确此类患者外科干预的相关预测指征并且评估有效的影像报告对外科决策的意义。

    作者:许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从突触到电子荧屏活动中儿童大脑中的连接

    大脑的神经连接体在胎儿期通过神经发生、树突形成和突触发育形成。神经元间优连接通过内在自发神经活动和对外界特别是生后的刺激的感觉输入而产生。大脑社会性的发育依赖于相互交流,特别是和父母的交流。婴儿生后就开始模仿成人并且很快学会识别面部。他们像磁铁一样吸收声音,特别是当他们坐在用喃喃母语和他们讲话的妈妈腿上时。电视、DVD、平板电脑和手机对他们大脑的影响代替不了这种多感官的相互沟通,而且对2岁以内的孩子,也不会产生象对大孩子那样的有利影响。

    作者:许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皮肤间接触减少早产儿采血中近红外光谱检测到的疼痛反应

    目的研究皮肤间接触是否可以缓解早产儿静脉穿刺过程中的利用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检测到的疼痛程度。

    作者:许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裂隙脑室综合征报道一例并文献复习

    患儿,女,5岁6个月,慢性起病,反复发作性。因“反复发作性呕吐、头痛半年”于2014年11月8日入院。现病史:患儿半年前出现反复发作性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无呕血,与进食无关,每日呕吐约5~6次,呕吐时无双眼凝视,无视物模糊、黑蒙或视幻觉,伴有头痛,前额部及颞部为主,平趟不能减轻,站立时无加重,在当地医院输液治疗2~3 d 后均能缓解,缓解后如常。但每隔10余天再次发作,经输液后能缓解。病程中无发热、咳嗽、腹泻和腹痛,发作时精神差,发作间期精神正常,食欲正常,大小便正常。既往史:5年前因患有“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引流术。出生史及生长发育史:出生史无特殊,生长发育较同龄儿落后,11个月能坐,2岁3个月能走,2岁8个月能叫“爸爸、妈妈”。家族史:父母健康,无家族遗传史。入院时查体:体温36.2℃,呼吸24次/min,心率100次/min,体重17 kg,血压109/60 mmHg(1 mmHg =0.133 kPa),神志清楚,精神差,呼吸平稳,无皮疹,头围正常,前囟已闭,口唇红,咽部不红,颈软,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平,软,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无肿大,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双侧膝反射正常,病理征阴性。辅助检查:三大常规未见异常;肝肾功能心肌酶电解质及葡萄糖 CRP 未见异常;腹部立位片未见异常;腹部彩超:肝内管壁回声增强,腹水中量,脾、胰腺、泌尿系、胃肠道未见异常。上消化道钡餐未见异常。常规脑电图背景节律稍慢。入院后第2天头颅 CT 检查,见图1。

    作者:陈辉;钟建民;吴亮;陈勇;虞雄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因诊断儿童交替性偏瘫一例并文献复习

    1病例资料1.1一般资料患儿,女,2岁,因反复交替出现双侧肢体运动不灵活20个月,于2014年7月26日入住北京天坛医院儿科。患儿在20个月前(生后4个月)无诱因出现左侧上下肢主动运动减少、软弱无力,伴头部及眼球向一侧偏斜、面色苍白、精神状态差和哭声减弱,症状持续3~4 d 后自行缓解,间歇期未见明显异常表现,1周后右侧上下肢出现相同表现,到当地医院查头部 CT 和脑电图未见异常,按“癫疒间”给予奥卡西平口服液4 ml /d,治疗4个月,效果不明显,仍反复交替出现肢体无力、面色苍白、精神差及头部和眼球偏转症状,有时伴双眼球震颤,亦可是单侧眼球震颤,有时为单个肢体无力,以上肢多见,曾有2次出现四肢无力发作,发作时患儿仅能转动头部、眨眼和吞咽,持续数小时自行恢复。上述表现在入睡后消失,清醒后数分钟再次出现,每次发作持续长9d,短数十分钟,有时1d中有数次发作,均可自行缓解,多数是在睡眠清醒后恢复正常,长发作间期为20余天。此后曾间断服用“中药”治疗,效果不佳。患儿在发病以后语言、大运动均较同龄儿落后,2岁仍独立行走不稳,只能叫“爸爸、妈妈”等简单叠词。患儿为G1P1,足月顺产,生后无窒息,家族史无异常。

    作者:任守臣;田亚萍;冯卫星;高宝勤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