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儿科学杂志

国际儿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673-4408
  • 国内刊号:21-1529/R
  • 影响因子:1.05
  • 创刊:1974
  • 周期: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 2004年荣获卫生部首届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
  • 儿科学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6年9期文献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研究进展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常见于早产儿。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早产儿成活率逐渐升高,同时BPD发病率也逐渐增加。目前,BPD的常规治疗并不理想,故亟需寻求一种新创性疗法减轻BPD造成的呼吸系统损伤,提高生活质量。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的研究为BPD的治疗提供了新切入点。该文就MSC治疗BPD的可能作用机制及目前研究现状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黄蓉(综述);陶莉;吕回(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细胞信号通路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目前早产儿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已成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为棘手的问题之一。 BPD的分子机制极其复杂,发病过程需要诸多信号传导通路的共同参与。该文就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核因子-κB通路、转化生长因子通路、Wnt通路、mTOR通路等与BPD的可能关系予以综述。

    作者:李龙辉(综述);王少华(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进展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是影响儿童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原因复杂。内因存在于基因层面,外因则包含早产导致的肺发育不成熟、免疫力不足引起的感染、临床治疗干预引起的并发症、气道管理质量不足等。该文综述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病机制及近年国内外防治研究进展。

    作者:黄海云(综述);李晓东(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低出生体重与肾脏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由于早产或胎儿生长受限而造成的低出生体重将会对肾脏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在成人期,低出生体重儿的远期不良效应与多种肾脏疾病进展相关。研究提示低出生体重可能通过影响肾单位的发育、微血管结构功能及内分泌水平而参与了多种肾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该文主要就低出生体重与肾脏疾病发生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朱艳(综述);吴滢(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哮喘个体化治疗的药物遗传学

    哮喘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不同哮喘患儿对药物的治疗反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主要与个体的基因多态性有关。相关基因包括: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ADRB2)、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NR3C1)及白三烯合成酶基因(LTC4S和ALOX5)等。药物基因组学的运用是实现哮喘个体化治疗的重要因素,降低入院率和病死率,减少治疗费用。该文对儿童哮喘相关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哮喘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荆小袁(综述);陆敏(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毛细支气管炎与谷胱甘肽的相关性研究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且与后期哮喘的发生有密切联系。其具体发病机制和免疫、氧化应激等机制有关。近来研究发现谷胱甘肽可能在保持气道上皮完整性,抵御肺部损伤与炎症等方有重要的作用。该文就谷胱甘肽在毛细支气管炎发病机制中的可能的保护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王海英(综述);吴福玲(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定量脑电图和事件相关电位在新生儿脑认知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认知是大脑的高级功能,新生儿认知功能有自身发展特点。定量脑电图可直接、客观反映大脑功能状态并用于认知研究。事件相关电位是认知相关的神经电生理改变,由刺激诱发,与认知事件有锁时关系。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使用这两种技术探索新生儿的认知功能,并取得一定进展,该文对这两种技术在新生儿脑认知功能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程其蕊(综述);屠文娟(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维生素E与儿童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

    维生素E( vitamin E,VE)是人体血浆中主要的脂溶性抗氧化剂。目前已有研究表明维生素E具有保护神经系统、骨骼肌、视网膜、心血管系统等作用。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维生素E与支气管哮喘之间的相关性。该文就维生素E的理化性质、及其与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谭晓琳(综述);彭东红(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吸入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研究

    目的:观察并比较不同疗程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复发率及安全性。方法101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三组均采用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吸入治疗,治疗疗程分别为2月、6月、9月。治疗期间随访评价疗效及治疗依从性。停药后随访6个月评价记录咳嗽变异性哮喘复发情况。治疗前后行骨密度、血皮质醇测定及心电图检查评价其安全性。结果三组患儿咳嗽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5.2894,P=0.0710)。 A组停药6个月复发率高于B、C组(χ2=4.8581,P=0.0275;χ2=4.4826,P=0.0342),B、C组停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22,P=0.8814)。三组治疗前后骨密度、血皮质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电图检查无异常,未发生声音嘶哑、口腔念珠菌病等局部不良反应。结论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效果良好,且中长疗程方案(6个月)不仅疗效更好,停药复发率更低。

    作者:居慧莉;郁志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SGK1调节T细胞亚群失衡在儿童哮喘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SGK1在儿童哮喘T细胞中的表达及对T细胞分化的影响,揭示SGK1调节T细胞分化在儿童哮喘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在西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儿童支气管哮喘患儿28例,依据临床诊断进行分级。通过ELISA分别检测IL-4、IL-13和IL-17A在哮喘患儿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从哮喘患儿外周血(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磁珠分选CD4+T细胞,通过Real-time PCR检测SGK1的表达。从PBMC中分选获得Na?ve T细胞,体外诱导分化,通过Real-time PCR检测SGK1在Th1、Th2和Th17细胞中的表达。以siRNA干扰SGK1,FCM分别检测Th2和Th17细胞分泌IL-4和IL-17A的能力。构建哮喘小鼠模型,以shRNA-SGK1 Na?ve T细胞静脉回输,观察shRNA-SGK1对哮喘气道炎症的影响。结果与健康儿童相比,哮喘患儿血清中IL-4、IL-13和IL-17A的水平明显升高,且随病程进展,血清中这三种因子的水平越高。哮喘患儿中,SGK1在外周血CD4+T细胞中的表达显著升高,且SGK1的表达与IL-13和IL-17A呈明显正相关。在体外诱导分化的Th2和Th17细胞中,SGK1的表达明显升高,而在Th1细胞中表达变化不明显。抑制SGK1的表达,Th2和Th17相关的细胞因子IL-4和IL-17A都明显下降。在体内,shRNA-SGK1抑制了哮喘小鼠IL-13和IL-17A的血清水平,气道炎症明显降低。结论高表达的SGK1通过调节T细胞亚群的分化促进了儿童哮喘的进展。

    作者:李海龙;吕雅丽;王宁;刘翠翠;吴守振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吸入布地奈德对哮喘儿童血清IL-18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儿童血清白细胞介素18( IL-18)的变化以及吸入布地奈德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本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患儿6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患儿接受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3个月为治疗组,其余28例未予以激素治疗患儿为常规治疗组。同时选取同时期同年龄组健康体检儿童60例为空白对照组,治疗组以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3个月,分别测定各组患儿血清IL-18水平并比较其变化。结果哮喘患儿外周血血清IL-18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患儿(P<0.05),治疗组患儿经过3个月的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其外周血IL-18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但是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哮喘患儿血清IL-18水平升高,吸入布地奈德可降低IL-18水平。提示IL-18是哮喘临床疗效的有效评价指标。

    作者:赵莉;刘凯;陈凡;王丽君;欧良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血清骨膜蛋白在毛细支气管炎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骨膜蛋白在毛细支气管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在无锡市儿童医院呼吸内科及外科住院的17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毛细支气管炎组85例(轻度毛支组40例、重度毛支组45例);普通肺炎组44例及对照组47例。分别检测患儿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血清总IgE和骨膜蛋白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轻度毛细支气管炎组、重度毛细支气管炎组及普通肺炎组、对照组四组血清骨膜蛋白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5.8053,P<0.0001);轻度毛细支气管炎组较重度毛细支气管炎组高(χ2=8.31,P<0.05)。轻度毛细支气管炎组、重度毛细支气管炎组、普通肺炎组及对照组四组嗜酸粒细胞百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3.8710,P =0.2757);四组间血清IgE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1088,P=0.7750)。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气道存在嗜酸性粒细胞炎症,骨膜蛋白是毛细支气管炎气道嗜酸性粒细胞炎症的一项重要预测指标。

    作者:张晓娟;项红霞;郁志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血小板计数对小儿肺炎炎症反应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在评判小儿肺炎炎症反应及病情严重程度方面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重症肺炎8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表现将其分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组与非SIRS组,分别于入院后1d、3d和5d测定两组患儿的血小板含量,并测定其急性肺损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及其病死率。综合分析SIRS患儿中符合2项、3项和4项诊断标准时的血小板含量,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急性肺损伤的发生情况及其病死率。结果 SIRS组和非SIRS组患儿的血小板数与入院时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分析两组患儿入院后1 d与3 d时的血小板含量,及3 d与5 d时的血小板含量,其生存组之间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死亡组之间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患儿与死亡组患儿的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情况分别是7.1%(4/56)与45.8%(11/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3.3, P<0.05)。病死率分别为26.7%(16/60)与10.0%(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48, P<0.05)。结论重症肺炎合并患有SIRS时,患儿的血小板含量会明显上升,这可能与重症肺炎病情发生恶化相关,随着SIRS病情加重,血小板则逐渐降低,所以血小板含量持续降低可能成为对重症肺炎患儿病情持续恶化的诊断标志之一。

    作者:张艺;谢雄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预防枸橼酸咖啡因所致早产儿贫血的效果

    目的:观察应用重组人促红素预防枸橼酸咖啡因所致早产儿贫血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早产儿分成三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A给予枸橼酸咖啡因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B在治疗组A的基础上,生后第8天给予重组人促红素。三组患儿均在生后第8天开始给依地酸铁钠口服溶液,疗程共3周;对比三组早产儿治疗前后网织红细胞( Ret)、红细胞比容( Hct)、血红蛋白( Hb)、血清铁蛋白( SF)的变化情况,并统计其应用鼻塞连续气道正压通气的天数、呼吸暂停的天数及输血例数。结果经治疗后患儿Ret、Hct、Hb水平及输血例数、应用鼻塞连续气道正压通气的天数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各组S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暂停的天数观察组A与观察组B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多于另外两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促红素能有效预防枸橼酸咖啡因所致的早产儿贫血。

    作者:王彤;李瑛瑜;王丽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200例海安县儿童重症哮喘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归纳海安县儿童重症哮喘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于我院儿科的200例重症哮喘患儿,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结果(1)流行病学特征:男女比例为1.44∶1,以男孩发病率相对较高。发病年龄以3~5岁相对为高,占54%。发病季节以冬季为主,占37.5%。发病诱因主要是是呼吸道感染,占60%。不同年龄段发病诱因不同,除外呼吸道感染,5岁以下儿童主要诱因为季节变化,5岁及以上儿童则为接触过敏原和运动。(2)患儿经过一般对症治疗、β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等综合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3)200例患儿,1例因就诊不及时,并发呼吸衰竭抢救无效死亡;2例自动出院,其余197例患儿(98.5%)均好转出院。住院天数为(10.4±2.1)d,好转天数(2.8±1.2)d。结论海安县儿童重症哮喘以男孩发病率相对较高,发病年龄以3~5岁多见,发病季节以冬季为主,呼吸道感染为不同年龄段常见诱因,其他发病诱因不同年龄段有差异。重症哮喘患儿若及早诊治、快速平喘和去除诱因,预后良好。

    作者:储开东;吉小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行换瓣手术一例并相关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相关检查及诊断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确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例1例,对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胸部CT、病理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总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后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该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初期临床表现与其他社区获得性肺炎表现并无特殊之处,初期通过血细菌培养及肺CT表现方面辅助其诊断,并且逐渐出现其他脏器的并发症,如关节疼痛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菌,常致肺组织坏死、空洞形成。但由于血培养阳性率较低,所以很多临床症状相符,但并未得到病原学检查支持。

    作者:陈丽;陈宁;韩晓华;蔡栩栩;尚云晓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