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过敏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近年来,食物过敏反应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有所升高,对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由于人类对于食物过敏的临床研究受到伦理学限制,因此采用动物模型对食物过敏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进行研究是常用的方法.过敏原种类繁多,过敏机制复杂,目前国际上尚未建立标准统一的食物过敏模型.由于牛奶、鸡蛋、花生是婴幼儿的重要食物,因此在幼年动物过敏模型中常采用这三种食物作为过敏原进行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策略研究.该文即对这三种食物致敏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作者:胡斌;王成举 刊期: 2017年第05期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在儿童中是一种相对少见而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感染为常见原因,主要临床特点是反复或持续咳嗽、气促、喘息,肺部有湿啰音和喘鸣音.目前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肺功能和高分辨率CT检查.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标准,以经验治疗为主.该文主要对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辅助检查、诊断、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李思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右美托咪定是美托咪定的右旋异构体,是一种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较强的镇静、镇痛、抗焦虑作用.右美托咪定可减少手术与麻醉引起的交感神经反射,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对呼吸中枢无抑制作用.静脉注射是右美托咪定常用的给药途径,主要用于围术期手术麻醉和监护室镇静,但属于有创性操作,不提倡用于小儿.与静脉注射相比,右美托咪定非静脉途径用药起效缓慢平稳,安全范围广,用于围手术期镇静或手术室外的麻醉,具有良好效果,特别适用于小儿患者.右美托咪定经鼻滴注可通过鼻腔黏膜吸收入血,药物起效速度相对较快,生物利用率高.右美托咪定具有无色、无味,对鼻腔黏膜刺激性低,小儿耐受性好的特点.该文对右美托咪定滴鼻在小儿麻醉中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作一综述.
作者:于威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脓毒症是危重患儿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细菌感染是引起脓毒症主要的病因.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是正确抗感染治疗的保证,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决定了重症脓毒症患儿的预后.我国目前对病原菌检测、鉴定手段仍停留在血培养和生化水平,检测周期较长,阳性率低,因此,建立快速高敏感的诊断方法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分子生物学技术被应用于细菌的分类鉴定,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缩短了检测时间,扩大了检测的病原谱.目前主要应用的有两大类,一类为基于核酸的检测技术,如核酸杂交、核酸扩增、DNA测序、基因芯片等,第二类为基于蛋白质组为基础的技术,如生物质谱技术.该文对近年来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细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张妮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蛋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研究认为Hcy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致病因素之一,且血Hcy水平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发现肾脏病患者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y可能与肾脏损害有关,而且使肾脏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高.该文对Hcy与肾脏病的关系做一综述,以期为肾脏病及并发症的预防、诊治提供新依据.
作者:苏益迪;王文秀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半个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类的青春发动期正在提前.青春发动期是指由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环境共同作用导致生殖系统成熟、获得生育能力的过程.青春发动时相是指个体处于某一参考人群背景下,或与某一常规模式进行比较时,青春发育过程属于相对较早、适时或者相对较晚的状态.该文阐述导致青春发动期提前和青春发动时相较早的遗传因素、儿童肥胖、早期生长模式(包括宫内生长发育迟缓、追赶生长速度过快、脂肪重积聚)、心理社会应激(包括家庭情感环境不良、父爱缺失、国际收养)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等因素并对其机制与意义进行了探讨.了解青春发动期提前的相关危险因素可以为相关政策咨询和针对性预防措施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徐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先天性心脏病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产前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进行诊断、评估预后是目前围生医学发展的重要内容.胎儿心脏彩超对于孕中期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具有相对较高的灵敏度,是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诊断的金标准.胎儿心脏核磁共振技术在过去十年内发展迅速,其视野大、可重复性好等优点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弥补胎儿心脏超声的不足,但其技术上的问题也局限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目前被认为是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二线诊断方法.该文就胎儿心脏核磁共振技术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应用的方法、优势以及局限性进行综述.
作者:汪晴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大多认为与免疫功能的紊乱有关.白细胞介素(IL)和干扰素(IFN)作为免疫调节因子,与肾病综合征发病密切相关.该文就IL-21及INF-γ在肾病综合征发病机制中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赵晶莹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川崎病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全身性中、小血管炎性综合征,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川崎病的发病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在亚裔人群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亚裔人群.冠状动脉损害是川崎病为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缺血性心肌病、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未经治疗的患儿约25%会发生冠状动脉损害,而经过治疗的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仍为5%.近年来该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发达国家儿童获得性心脏病常见的病因.目前关于冠状动脉损害的研究是川崎病的研究热点,而遗传因素在川崎病及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显示ITPCK、CASP3、TNF-α、CD40、IL-10、PELI1、GRIN3A、CTLA-4、SNX24、LRP1B等多种基因易患性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密切相关,该文就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易患基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朱丹颖 刊期: 2017年第05期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是一种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骨髓衰竭性疾病.目前通常推荐缺乏HLA全相合亲缘供者的患儿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包括抗胸腺细胞/淋巴细胞球蛋白和环孢菌素等.对于免疫抑制治疗无效或复发的患儿,可以选择重复免疫抑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新型药物或临床试验等治疗.由于移植技术的提高以及艾曲泊帕等药物的应用,患儿预后得到明显改善.该文就近年来复发或难治性SAA患者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指导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
作者:刘超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毒胡萝卜素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质网应激后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 associated lipocalin,NGAL)的改变及意义.方法 使用毒胡萝卜素构建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质网应激模型,免疫印迹法检测模型中内质网应激蛋白CHOP、GRP78表达水平,验证模型构建情况.Western-blot检测实验组(毒胡萝素组)与对照组(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中NGAL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毒胡萝卜素的佳给药浓度分别为2.5 μmol/L和5rnol/L,分别作用4h和8h.与毒胡萝卜素作用4h比较,作用8h后细胞中内质网应激指标CHOP和GRP78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增加(0.785±0.049比0.585±0.045),(0.728±0.064比0.523±0.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毒胡萝卜素作用4h细胞中NGAL蛋白的表达量比较,作用8h后表达量显著增加(0.826±0.057比0.567±0.024),并随着内质网应激的加重增加得更为明显(P<0.05).结论 用毒胡萝卜素诱导正常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能够出现内质网应激现象,可引起CHOP、GRP78和NGAL表达增加.随着内质网应激的加重,NGAL增加得更为明显.在内质网发生应激时NGAL表达增加,两者可能存在相关性.
作者:付晓鸥;侯玲;杜悦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切开复位经皮钢针固定手术治疗儿童早期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的中短期疗效.方法 自2004年1月至2012年3月,共收集我院16例儿童早期陈旧肱骨外髁骨折患者,男12例,女4例,左侧10例,右侧6例,12例畸形愈合,4例不愈合,均行切开复位钢针固定手术治疗,伤后至手术时间平均为7.4周(3.0~15.6)周,评价手术治疗后的影像学变化及肘关节功能.结果 患儿平均随访时间为4年(1.1 ~8.9)年,平均随访年龄为8.7岁(3.2~17.8)岁.根据Dhillon评分系统标准,肘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3.3±1.8)分提高到随访时(5.6±2.4)分,总评分从术前(5.6±1.1)分提高到随访时(8.5±0.5)分.其中7例患儿出现鱼尾畸形,8例患儿出现了肱骨外髁骨骺的部分早期闭合.所有患儿均未发生肱骨小头缺血性坏死.双侧肱骨髁宽度(4.258±4.622)mm、双侧肱骨角(7.063±6.496)°、双侧肱骨小头前倾角(8.000±10.520)°,双侧肱骨长度(5.633mm±4.177)mm,提携角(2.875±7.509)°,尺骨角(3.313±8.585)°.结论 伤后16周内的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行切开复位钢针固定的中短期疗效良好.
作者:贾国强;刘天婧;代琦;王恩波;张立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共刺激分子OX40/OX40L和IL-17在病毒性脑炎中表达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30例病毒性脑炎和30例非神经系统感染及排除自身免疫性脑炎患儿(对照组)脑脊液中IL-17及血清中可溶性OX40L (sOX40L)水平,并分析其指标在患儿脑脊液及血清中的含量及临床意义.结果 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中sOX40L为(531.95±85.78) ng/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IL-17为(24.87±6.21) ng/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IL-17可能参与其病理生理过程;而血清中sOX40L可能未参与病毒性脑炎的发病过程.
作者:贾天明;刘苗苗;杜开先;张晓莉;李小丽;甘玲;申丽;郭芪良;刘朋朋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喜炎平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患儿血清中TNF-α、IL-6及IL-18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96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分为对照组47例,观察组49例.对组照给予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注射液,按体重每日10~15 mg/kg,2次/d,3~5d为1个疗程.观察组给予静脉滴注喜炎平注射液0.2~0.4 ml/kg,高剂量不超过250 mg,1次/d,3 ~5d为1个疗程.同时对两组患儿进行常规对症治疗,高热患儿给予退烧药物治疗或物理降温.观察两组患儿发热、咳嗽、咽喉肿痛、鼻塞流涕、恶心呕吐及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对治疗前后患儿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IL-18的水平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并监测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及腹痛腹泻症状消失时间均显著较观察组患儿短(P<0.05),而恶心呕吐的消失时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中TNF-α、IL-6及IL-18的水平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6.0%和91.8%;观察组的不良反应也较对照组少.结论 喜炎平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机体内炎性因子IL-1β、IL-6及TNF-α的表达相关.
作者:戴爱所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血清Rho激酶、内皮素(endothelin-1,ET-1)、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患儿表达的意义.方法 选择确诊为左向右分流型CHD患儿69例,其中36例不伴有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为无PH组,33例伴有肺动脉高压为PH组;另以年龄相仿的门诊体检健康儿童30例为健康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放射免疫法和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测定各组血清Rho激酶、ET-1和NO水平.结果 CHD患儿血清Rho激酶、ET-1分别为(34.04±8.60) pmol/L和(70.62±20.97) ng/L,均高于对照组(18.90±3.07) pmol/L和(44.61±3.88) ng/L(P均<0.01);而NO水平(52.34±11.33)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69.01±8.40)μmol/L(P <0.01).PH组患儿血清Rho激酶、ET-1分别为(39.81±8.42) pmol/L和(88.30±14.15) ng/L,均高于无PH组的(28.27±3.30) pmol/L和(52.93±6.86)ng/L(P均<0.01);而PH组NO水平(43.94±6.39)μmol/L明显低于无PH组(60.74±8.61) μmol/L(P<0.01).CHD患儿血清Rho激酶、ET-1水平与肺动脉压力呈显著正相关(r =0.730;r=0.888,P均<0.01),NO水平与肺动脉压力呈明显负相关(r=-0.673,P<0.01);血清Rho激酶、ET-1与血清NO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519;r=-0.565,P均<0.01).结论 CHD患儿血清Rho激酶、ET-1水平的升高和NO水平的降低与肺动脉压力密切相关,参与CHD过程中PH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李加新;孙兴珍;程学英;姜玉章;谭维琴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WPPSI-Ⅳ和ASQ-SE用于儿童早期发育筛查的价值及儿童早期发育影响因素.方法 从我院儿童保健科门诊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进行常规保健的儿童中分层抽取240例.将2岁6个月~3岁11个月的儿童共80例纳入A组,男女各半;4岁~6岁11个月的儿童共160例纳入B组,男女各半.对两组进行韦氏幼儿智力量表第四版(Wechsler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ale of intelligence-Ⅳ,WPPSI-Ⅳ)及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社交-情绪(ages and stages questionnaires-social-emotional,ASQ-SE)进行评估.比较不同年龄组WPPSI-Ⅳ联合ASQ-SE筛查发育异常发生率的差异,A、B两组WPPSI-Ⅳ及ASQ-SE异常的性别差异,基于WPPSI-Ⅳ和ASQ-SE筛查结果探析儿童早期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 WPPSI-Ⅳ联合ASQ-SE筛查出A组发育异常率为10.0% (8/80)、B组为11.3% (18/160).A组与B组儿童的发育情况基本正常,发育异常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儿童的WPPSI-Ⅳ异常率无性别差异,B组男孩ASQ-SE异常多于女孩(P<0.05).剖宫产、孕周≤36周、严重疾病史为儿童发育异常的影响因素.结论 WPPSI-Ⅳ与ASQ-SE用于儿童早期发展筛查具有较好评估作用,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早期认知、情绪异常率并无明显差异,但4岁~6岁11个月的儿童中男孩比女孩更易发生社交-情绪异常,值得引起重视.出生史对儿童早期发展有较大影响,结合ASQ-SE予以针对性的引导和干预可促进儿童身心良好发展.
作者:吴春艳;吴婕翎;胡华芸;付敏;罗丽辉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