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重庆地区近10年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分布、流行趋势及药敏变迁等情况.方法 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997-2006年间以腹泻病住院并经粪便细菌培养确诊为细菌性腹泻的患儿104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10年间从11895住院的腹泻患儿中分离出肠道病原菌1044株,总检出率为8.8%,其中包括志贺菌(826株)、沙门菌(90株)、大肠埃希菌(101株)、铜绿假单胞杆菌(21株)和变形杆菌(6株),呈逐年下降趋势.(2)各年均以志贺菌检出占优势,并以福氏Ⅱ型为主(62.3%),且宋内菌的检出构成比逐年上升;8~11月份为检出高峰期,占总检出的58.7%.(3)学龄前期检出率高(34.4%),青春期低(1.4%),均以志贺菌为主,而婴儿期以大肠埃希菌感染显著(占36.4%).(4)氨苄青霉素、利福平、痢特灵、红霉素对所有的细菌都耐药,耐药率都在95%以上,三代头孢的耐药率在3.7%~50.0%;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的耐药率分别为21.6%~87.9%、28.6%~92.5%.结论 重庆地区儿童腹泻病原菌的检出呈逐年下降,以志贺菌为主,婴儿期则以大肠埃希菌感染显著;(2)各抗菌素中,病原菌对三代头孢敏感,其次为氟喹诺酮类,对氨基糖苷类及其它抗生素耐药.
作者:赵兰兰;朱朝敏;张爱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中国人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症(sporadic HD,sHD)易患基因内皮素受体-B的突变与多态性特征,比较不同种族sHD在基因改变上存在的异同.方法 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集武汉、太原地区92例sHD及32例患儿双亲的标本,并以60例正常儿为对照.提取外周静脉血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方法(PCR-SSCP)对内皮素受体-B(EDNRB)基因exon-2进行分析,并通过DNA测序检测阳性标本的核苷酸改变方式,与文献报道的其他种族sHD同一基因特征做比较.结果 全部标本EDNRB基因exon-2均未发现突变与多态性位点的存在.结论 中国大陆sHD患者EDNRB基因的exon-2与大多数种族一样都不存在突变与多态性位点,与南非、中国香港地区sHD该基因特征存在差异.
作者:牛彦锋;王国斌;卢晓明;杜寒松;杨鹏;陶凯雄;汤绍涛;魏明发;周欣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HO-CO系统与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发病的关系及相关机制,为SGA的病因学防治开辟新思路.方法 选择2004年11月至2005年11月间正常分娩的非匀称型SGA50例(其中母亲无妊高征为SGA1组30例,母亲患中重度妊高征为SGA2组20例),并以健康足月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组)20例为对照.于新生儿娩出后立即采集脐动脉血标本并留取近胎盘处脐带标本,分别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新生儿脐血中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的活性,用Chalmers血红蛋白结合及连二亚硫酸钠还原法测定脐血中碳氧血红蛋白(HbCO)百分含量,并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新生儿脐血管上HO-1的表达.结果 (1)SGA1组及SGA2组脐血HO-1活性、HbCO百分含量均显著低于AGA组(P<0.01).而SGA1组与SGA2组脐血HO-1活性、HbCO百分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GA组、SGA1组及SGA2组脐血HO-1活性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均呈正相关(P<0.05).(3)脐血管上HO-1的表达:SGA1组和SGA2组与AGA组比较HO-1表达强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GA1组与SGA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脐血HO-1活性与胎儿宫内发育及新生儿营养状况密切相关
作者:戎小平;邵勤;郭秀霞;江莲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通过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5例新生儿HIE患儿脑病理标本进行免疫组化观察GFAP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进一步综合分析其与新生儿HIE的发生、病程的关系.结果 25例新生儿HIE脑标本均可见不同程度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小脑星形胶质细胞表现为生后24h内死亡者增生程度重(P<0.05),生存时间越长,增生程度反而较轻;慢性缺氧时大脑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程度重(P<0.05),急性缺氧时延髓增生程度重(P<0.05),混合性缺氧大脑及延髓增生程度均较重(P<0.05).结论 新生儿HIE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程度与HIE的发生、病程密切相关.
作者:武辉;王东轩;高玉先;严超英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究小儿上消化道道疾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感染与胃炎的关系,评价十二指肠黏膜活检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555例3d至18岁儿童胃镜资料,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91.42%的住院病人和71.15%的门诊病人临床表现有腹痛,以脐周为主.无腹痛而有其他消化道症状的患儿在胃镜和病理检查下均有异常,可见无痛性溃疡发生.消化道异物占3.6%.小儿上消化道疾病以慢性炎症为多见,病变均以中-重度为主.病理切片标本中H·pylori阳性率为28.6%.H·pylori感染组儿童炎症程度、胃窦黏膜腺体萎缩、淋巴滤泡形成和炎症活动性均较非感染组为高,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1).十二指肠黏膜不同的镜下表现与球部黏膜和胃窦黏膜炎症程度、胃窦黏膜H·pylori阳性率及淋巴滤泡形成无关(P>0.05),与胃窦黏膜腺体萎缩有关(P<0.01).结论 儿童上消化道疾病临床表现以脐周腹痛为多见,无腹痛而有消化道疾病表现的患儿有进行胃镜检查的必要.淋巴滤泡形成是儿童H·pylori感染的重要表现之一.H·pylori感染除与炎症严重程度有关外,与疾病长期反复后的恶变趋势有关.镜下肉眼十二指肠黏膜的病变,不能替代病理检查的结果,临床有必要进行十二指肠黏膜活检.
作者:周莎;蒋丽蓉;储波;徐亚珍;张斌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昆明地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在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方法 对昆明市儿童医院2006年4月至2007年4月临床诊断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儿1112例行痰间接免役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结果 1112例标本中,阳性276例,阳性率24.82%,其中男190例(17.09%),女86例(7.73%),男女发病比例为2.21∶1.全年均可检出RSV,发生率高的是10~12月份(30.15%),低的是4~6月份(10.93%).RSV感染多见于3岁以下,尤以6个月以下患儿感染率高(36.22%).结论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昆明地区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特别是婴幼儿感染率高.
作者:赵明波;吴澄清;赵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CD11b、CD64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检测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儿科36例败血症新生儿及26名健康新生儿中性粒细胞CD64、CD11b的表达水平和CRP质量浓度,比较各指标对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评价它们对诊断该病的价值.结果 (1)败血症组CD64、CD11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以CD64≥35MFI,CD11b≥1300MFI,CRP≥8mg/L为阳性标准,三指标对诊断败血症的灵敏度分别为95.7%、82.6%、69.6%,CD64的特异度95.8%、阳性预测值95.6%、阴性预测值95.4%、约登指数91.5%;(3)CD11b、CD64水平在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意义,P均<0.01.结论 中性粒细胞CD11b、CD64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判断病情的可靠指标.
作者:郝玲;杨恒伟;李艳芝;李月梅;李彦敏;刘桂玲;高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危重新生儿早期喂养方式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及与胃肠损害发生的关系.方法 2001年6月至2004年6月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收治的56例危重新生儿开展前瞻性研究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随机将早产儿和足月儿分为按需喂养组和微量喂养组,其中24例早产儿中,按需喂养组和微量喂养组各12例;32例足月儿中,按需喂养组和微量喂养组各16例.所有新生儿在生后6h内开奶,按微量喂养[0.1~4.0 mL/(kg·d)]和按需喂养[开始10~20 mL/(kg·d),以后每天每次增加10~15 mL]分成两组,观察比较两种不同喂养方式新生儿发生胃肠损害的情况.结果 (1)无论早产或足月儿,微量喂养儿胃肠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按需喂养儿(P<0.05).(2)早产儿胃肠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P<0.05).(3)生后24h内胃肠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24~48 h胃肠损害发生率(P<0.05).(4)出生48h内极危重患儿胃肠损害发生率显著高于危重组患儿(P<0.05).结论 危重新生儿出生后不宜过早全奶按需喂养,生后24h内尤应慎重;提倡出生后6h从1∶1稀释奶开始,微量喂养,缓慢加奶,至生后48h才逐渐过渡至全奶,以减少胃肠损害的发生.
作者:廖忠敬;丘小汕;张巧玲;詹国媛;唐雯;文序;麦文英;刘艳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Alagille综合征是具有表型特征的慢性胆汁淤积的常见原因,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显性遗传性疾病[1].该综合征在1969年由Alagille等首次报道,并在1975年得到进一步阐述[2].
作者:王建设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胆道闭锁是一种肝内外胆管出现阻塞并可导致淤胆性肝硬化而终发生肝功能衰竭的疾患,是小儿外科领域中重要的消化外科疾病之一,也是小儿肝移植中常见的适应证.
作者:夏强;李齐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患儿男,出生半小时,因右侧肘关节处及足跟处、双手指中指及食指第二指节处、双下肢膝关节以下皮肤全部缺失收住院.患儿系第1胎第1产,胎龄34周,因胎膜早破,出生半小时.
作者:羊爱琳;张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EB病毒(EBV)是线性双链DNA病毒,基因组长度172kb,编码大约100个基因,其中重要的有编码壳抗原(viral capsid antigen,VCA)、早期抗原(early antigen,EA)、核抗原(EBV nuclear antigen,EBNA)的基因.
作者:郭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机械通气是在自身通气和(或)氧合功能出现障碍时运用器械(主要是呼吸机,ventilator)使患者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的一种方法.呼吸机治疗为当代临床医学中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是抢救各种危重病,特别是呼吸衰竭有效的措施之一.
作者:祝珺;李明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引起早产儿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参与视网膜血管生成的主要血管生成刺激因子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血管生成素(Ang)、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等,现总结如下.
作者:梁文英;蒋犁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现将我院2004-2007年来转运回院的102例危重新生儿总结分析如下.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男62例,女40例.转运日龄为≤12h 43例,≤24h 24例,≤3d 16例,≤7d 11例,>7d 8例.出生体重<1500g 15例,~2500g 49例,~4000g 33例,>4000g 5例.胎龄<37周32例,~42周47例,>42周23例.
作者:李春颖;张欣 刊期: 2008年第01期
Wiskott-Aldrich综合征(WAS)又称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病,自1937年和1954年Wiskott和Aldrich分别报道以来,全球各地均有发生,北欧发病率为1/100 000,日本为1/200 000[1].
作者:李雯;谢宗德;许自川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患儿男性,10min.主因生后皮肤苍白、哭声弱10min入院.患儿为第2胎第1产,孕39+4周剖宫产娩出,Apgar评分1min 8分,全身皮肤苍白,哭声弱,吸氧后不缓解而转入我科.胎盘、脐带、羊水无异常.
作者:曹静;魏欣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 概况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是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合格研究对象分别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然后接受相应的试验措施,在一致的条件下或环境中,同步地进行研究和观测试验效应,并用客观的效应指标对试验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价.
作者:李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第十届国际治疗药物监测和临床毒理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and Clinical Toxicity,ICTDMCT)于2007年9月9~14日在法国尼斯举行,本次大会由国际治疗药物监测和临床毒理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DMCT,IATDMCT)总部和当地组委会筹办.
作者:王丽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