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毛细血管无灌注区(NP)的分布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82例DR患者(299只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资料.采用按象限、距视盘DD数的分区方法,分别对DR患眼的NP分布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182例(299只眼)DR得中,有102例(145只眼)存在NP.NP出现在视网膜鼻侧、下方、上方及颞侧的发生率分别为82.76%(120/145)、76.55%(111/145)、62.07%(90/145)、52.41%(76/145);NP出现在视网膜中周部、周边部及后极部的发生率分别为83.45%(121/145)、42.07%(61/145)、13.79%(20/145).结论视网膜鼻侧象限,NP出现多;视网膜中周部是NP易、常发生的部位.
作者:盛倩;谢学军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建立应用扫描激光检眼镜(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e,SLO)测定微视野的方法,并测定不同年龄正常人中心10°视网膜光敏感度,计算年龄与平均光敏感度的相关关系.方法用德国Rodenstock SLO对80例160眼17~85岁正常眼进行中心10°微视野检测.结果 SLO可清晰观察后极部眼底情况.正常人各年龄组中心10°平均光敏感度与性别、眼别、象限别无关(P>0.05).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随年龄增加呈直线下降,年龄(x)每增加10岁,平均光敏感度(y)下降0.055dB,即y=30.9-0.055x.结论 SLO微视野检查将眼底解剖部位与光敏感度相对应,具有直观、准确的优点.正常值的测定为进一步研究黄斑部病变时光敏感度的变化提供依据.
作者:喻晓兵;龙力;师自安;戴虹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眼前节异常眼的玻璃体手术特点并评价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96眼伴有角膜或/和晶状体异常的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其中按术前主要诊断分为视网膜脱离60眼,玻璃体积血22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Ⅵ期2眼,球内异物6眼,人工晶体脱位2眼,化脓性眼内炎4眼,均在角膜触镜下行玻璃体手术.眼前节异常包括:角膜混浊63眼,晶状体异常47眼;其中14眼并存角膜和晶状体的异常.随访期2~39个月,平均5.29±6.99月.结果视网膜脱离60眼中,术后41眼网膜全复位(68.33%).非视网膜脱离36眼中,术后9眼继发视网膜脱离,终网膜平伏率28眼(77.78%).术后视力提高≥1行者为网脱组56.14%和非网脱组65.63%.结论玻璃体手术对治疗大多数伴有眼前节异常的严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是有效的,但其术前疗效预测性较差,术中选择重新处理角膜创口,配合不同角度接触镜的运用和巩膜外顶压,可以克服术中观察的困难性.
作者:李毓敏;许叶圣;沈丽萍;楼定华;冯琦蓉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总结硅油支持眼的人工虹膜膈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11例硅油支持眼人工虹膜膈植入手术适应症,手术效果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11例人工虹膜膈植入眼原发眼病中,7例(7/11,64%)为严重外伤眼,2例(2/11,18%)为增埴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眼,1例(1/11,9%)为严重PVR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眼,1例(1/11,9%)为Coats病眼;7例(/11,64%)人工虹膜膈有效地防止了硅油接触角膜,11例人工虹膜膈植入眼,均未引起视力的进一步下降;其手术后并发症主要为低眼压和人工虹膜膈表面的纤维膜形成.结论硅油支持眼的开放性人工虹膜膈植入可通过自然隔断,建立房水循环来维持眼压,有效地防止硅油接触角膜引起并发症.
作者:许艺民;马志中;王常观;冯学锋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有效地防止下直肌后徙术后下睑退缩的手术方法.方法 37例下直肌后徙加CPH复位术病人,下直肌后徙4~6mm,中位数6mm,CPH缝合在新肌止端前浅层巩膜或肌肉断端上,手术前后采用三棱镜遮盖试验测量双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角,测定双眼下睑缘的位置关系.结果术后双眼下睑缘位置关系无变化,术后无一例发生下睑退缩,15例随访1~20月,中位数6月,也未出现下睑退缩,多数病人眼位满意.结论下直肌后徙加CPH复位术可以有效地防止下睑退缩.
作者:李巧娴;甘晓玲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本文对我院1988~2003年的15年的17例眼眶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观察其临床表现,总结了眼眶骨瘤的影像诊断及治疗方法.结论眼眶骨瘤多起源于副鼻窦,可以引起眼球突出、移位及视力障碍.X线和CT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较大的肿瘤可以采用手术切除,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
作者:张文静;宋国祥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比较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与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在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与监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配对研究,同时对26例(50眼)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OCT与PERG检查,配对χ2检验比较二种检查在青光眼中的异常率,线性回归分析其间相关性.结果青光眼环绕视乳头的RNFL平均厚度以及上、下象限的RNFL厚度与PERG振幅呈显著性相关(P<0.05).OCT与PERG检查在青光眼早期中的异常率分别为40.9%与77.9%,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进展期与晚期中的异常率分别为78.6%与82.1%,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青光眼的早期诊断中,OCT的敏感性低于PERG;在进展期与晚期,OCT与PERG的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联合检查将则更有助于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与监测.
作者:王梅;葛坚;刘嫣芬;蓝育青;骆荣江;郭慧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玻璃体手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与视力改善相互关系.方法对21眼糖尿病黄斑水肿病例实施玻璃体手术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黄斑部视网膜厚度与视力改善相互关系.结果手术后2个月内视网膜厚度平均幅度下降<200μm,视力提高不明显,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36),术后4个月视网膜厚度平均幅度下降300μm,视力明显提高,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手术后4个月黄斑区视网膜厚度<200μm,平均视力0.3,200~300μm,视力平均0.12,>300μm平均视力0.06.术后并发症,黄斑板层裂孔,黄斑前膜.结论糖尿病玻璃体黄斑牵引黄斑水肿,应及早实施玻璃体切除手术,解除玻璃体对黄斑的牵引,使视网膜解剖复位.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视力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手术有较严重的并发症,应仔细选择手术适应症.
作者:王丽丽;薛晓辉;杜善双;王海燕;朱忠桥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Ⅳ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合并弥漫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行全视网膜联合黄斑格栅状光凝后黄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对12例Ⅳ期DR合并DME患者15眼全视网膜联合黄斑格栅状光凝术前、术后3天、7天、30天、90天OCT、视力、黄斑光敏感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28天、90天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提高(Wilcoxon rank sum test P<0.05、P<0.01);术后3天黄斑中心厚度比术前有显著增加(P<0.05),术后7天与术前无差别(P>0.05),术后30天和术后90天比术前均显著降低(P<0.01);术后3天黄斑中心10°光敏感度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术后7天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30天与术后7天相比明显提高(P<0.05),术后90天与术前和术后30天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Ⅳ期DR合并弥漫性DME患眼行黄斑格栅样光凝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后3月视力保持稳定或提高;术后早期原有黄斑水肿加重或引起黄斑水肿,随后逐渐减轻,至术后1月、3月黄斑视网膜厚度较术前显著下降;黄斑中心10°光敏感度早期下降,后逐渐恢复提高.
作者:袁援生;胡敏;程玉霞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旋转斜视临床特征及不同处理方法.方法 12例主述旋转复视患者根据眼球运动、同视机、双马氏杆和眼底照相等不同检查结果2例行下斜肌减弱术,10例行上斜肌矢状移位术.结果所有患者未再述旋转复视,视自然物体清晰.结论上斜肌矢状移位术适用于前下方明显的外旋转斜视,是治疗旋转斜视的主要方法,而上半视野旋转斜视明显时应采取下斜肌减弱术.
作者:张伟;赵堪兴;郭新;杜翠琴;宋坤英;马惠芝;岳以英;朱丽娜;陈霞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眼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充填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特点.方法对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充填200眼术后进行随访检查.结果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充填术后36只眼继发青光眼(18%).结论继发青光眼是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充填术后常见并发症,与硅油在眼内时间、硅油乳化、硅油进入前房有关;药物和手术治疗可有效控制眼压.
作者:石一宁;郭建强;苗朝旭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介绍利用散光环指导角膜移植术后选择性拆线矫正散光的简易方法,探讨拆线时间、术前病因等对拆线后散光变化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病例选择:不同病因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7~15个月35例40只眼.拆线方法:以电脑验光仪散光环的大经线为直径画圆(理想散光环),拆除散光环离理想散光环远处对应的缝线.比较拆线前后视力、散光和不同因素对散光变化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时间4个月.拆线前后平均裸眼和矫正视力分别提高2.9和3.3行.拆线前后平均散光分别为7.36D和4.35D(t=4.93,P=0.000),平均每拆线一根散光减少1.51D;术后7~9、10~12、13~15个月拆线后平均散光变化分别为4.88D、2.16D、2.15D,7~9个月组同另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3.72,P=0.000);圆锥角膜、感染性角膜炎、角膜变性三组拆线前后角膜散光变化分别为2.55D、1.68D、1.82D,圆锥角膜组同其他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4.19,P=0.030).结论散光环是指导角膜移植术后选择性拆线矫正散光的有效方法,拆线时间、术前病因等对拆线后散光变化有影响.
作者:高华;王富华;李岚;陈敏;史伟云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全视网膜光凝的疗效及预后分析.方法根据DRPS(Diabetic Retinopathy Photocoagulation study Group)制订的治疗技术规定,对290例438眼分别为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PDR)、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按技术规定的光凝范围和光凝参数行次全全网膜光凝(Sub-PRP)、标准全网膜光凝(S-PRP)和超全网膜光凝(E-PRP),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FFA及彩色眼底像,新生血管未消退者和无灌注区尚存者追加光凝,随访3~48个月.结果 PPDR视力提高和不变占75眼(78.1%),早期PDR视力提高和不变占153眼(81.8%),而高危PDR视力提高和不变占104眼(67.1%).经过一次全网膜光凝后,PPDR有效率为89眼(92.7%),早期PDR有效率为170眼(90.9%),高危PDR有效率为73眼(47.1%).3月后复查FFA NV未退,NP未消失者可以追加光凝,PPDR追加光凝17(17.7%)眼,但仍有10(10.4%)眼进展为PDR;PDR一次或多次追加光凝93(49.7%)眼,终仍有4(2.14%)眼行玻璃体切割术;高危PDR一次或多次追加光凝138(89.0%)眼,但终有33(21.3%)眼行玻璃体切割术,8(5.16%)眼因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视网膜或睫状体冷冻术.结论不同分期DR全网膜光凝术后预后不同,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合理的激光参数对不同分期DR进行全网膜光凝术是确保DR患者视力稳定的关键.
作者:齐慧君;黎晓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新鲜羊膜移植对翼状胬肉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新鲜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48例65只眼,其中复发性翼状胬肉8只眼,初发性翼状胬肉57只眼.手术均在显微镜下完成.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羊膜移植手术均一次成功.无免疫排斥反应.翼状胬肉患者除3只眼复发外,其余全部一次治愈.翼状胬肉复发率为4.6%.结论新鲜羊膜移植是治疗翼状胬肉的经济、有效的方法.
作者:徐世勤;杨云波;丁文盛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张××男 30岁五金厂工人于2004.2.2因工作中使用气钉枪时,不慎铁钉反弹击中左眼6小时入院,左眼视力无光感,左眼下睑1cm纵行裂口,眼睑水肿,左眼球明显突出,眼球运受限,眶压增高,球结膜充血水肿,角膜透明,角巩缘6点裂伤.前房清,轴深正常,瞳孔直径5mm,直接间接光反射消失.X光示:左眼球后金属异物30mm×3.2cm.CT示:左侧球后金属异物大小约30.5mm×5.3mm,前端距眼眶缘约11.7mm,诊断:①左眼眶内金属异物,②左眼球穿通伤,③左眼睑裂伤.急诊局麻下予以眶内异物取出术.
作者:朱晓玲;林碧娟;林旋宇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患儿男 1岁半因畏光伴左眼球增大两个月就诊,以左眼先天性青光眼收住院.既往史: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全身检查:T36.5℃,P90次/分,R30次/分.一般情况好.心尖搏动位于右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心浊音界位于胸部右侧,心界不扩大,心率90次/分(于胸部右侧闻及),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肺部检查正常.肝脏于左肋下触及,质软.余全身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视力检查不合作.右眼前、后段检查无异常.左眼球扩大、突出,下睑倒睫,睑痉挛,球结膜混合性充血.
作者:许江涛;夏红玉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眼眶非何杰金淋巴瘤多发生于45~60岁,多见于泪腺区(正常泪腺内有淋巴组织),一侧或两侧眼睑肿胀、下垂,扪及无痛性硬性肿物,眼球突出,并向一侧移位,球结膜水肿,病变浸润增生,波及视神经、眼外肌,经常发生视力减退,眼球运动受限或固视.结膜下组织受累,可透过结膜看到粉色鱼肉样肿物,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发展较快,眼睑浸润变硬,遮住眼球,与眶内肿物连为一体.
作者:肖津安;车呈凯;吴晓林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眼眶手术主要是指眼眶爆裂性骨折修复术和外侧开眶取瘤术两大类手术,其共同特点都是有骨的断裂,需要复位和固定.前者需要将移位的骨折片复位,或后期因眼球凹陷,需要填塞物的固定;后者为了扩大手术视野需要将眼眶外侧壁锯开将骨瓣复位.近年来,我们采用钛板钛钉固定,但价格昂贵,而且有些较深部位的固定效果不好.近我们应用医用耳脑胶(EC),在18例眼科手术中,复位并固定骨片,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素芳;魏锐利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先证者女 35岁土家族自幼双眼视力不佳,羞明,于2002年6月8日就诊.全身检查发现听力障碍,智力低下,鼻根部及面颊部扁平,鼻翼宽,两侧距离较远,牙齿发育不良(小牙),余未见异常.双眼视力均为0.1,矫正无提高.双眼位正,运动自如.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角膜360°可见后胚胎环.虹膜基质发育不良,变薄,色素上皮外翻,萎缩,瞳孔变形呈多瞳孔.房角检查见角膜后周边混浊,Schwalbe线突出,晶体及玻璃体透明.眼底视乳头较小,色正常,余未见异常.诊断:Axenfeld-Rieger综合征.
作者:黄红艳;姚春华;胡淑红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患者女 35岁于2004年3月5日因左眼突然视力丧失1个月而来我院就诊.该患第2次妊娠,第1次妊娠时未发现眼部及全身异常.妊娠1个月时发现双眼视物模糊,妊娠5个月开始出现高血压,并有头痛头晕症状,血压高时可达240/200mmHg.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妊高征,行降血压治疗,效果不显著.妊娠7个月时发现左眼突然视力丧失.未经眼科诊治.妊娠8个月行引产手术.本院检查:血压140/100mmHg.视力:左眼无光感,右眼0.8.左眼瞳孔散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作者:李明花;李勤;闫东君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王×女 60岁于2004年1月6日,因双眼红、异物感1天,自购盐酸洛美沙星滴眼液(商品名哥台,批号H19980109),双眼滴用5分钟后出现头胀心慌、胸闷、四肢发软、尿频(5分钟一次),因症状持续加重来我院.既往健康,否认曾有药物过敏史.查体:神志尚清,呼吸急促,口唇中度发绀,全身未见皮疹.测血压76/40mmHg,脉搏110次/min,呼吸32次/min,考虑为药物过敏性休克.给与肾上腺素0.5mg皮下注射,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吸氧,平卧休息约30分钟后病情逐渐好转,1小时后除轻度头痛外无明显异常症状,血压、脉搏及呼吸恢复正常.
作者:金龙山;金帅星;郝为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患者女 20岁因右眼渐进眼球突出,视力逐渐下降1年余,2000年4月14日来我院就诊.既往史:1997年5月自觉鼻部干燥、鼻塞、外院诊断鼻炎,给予局部点鼻(药名不详),症状缓解.1997年12月因双眼经常流泪,外院就诊,诊断双眼下泪道阻塞.双泪道冲洗一次后,症状消失.1999年2月外院就诊,化验类风湿因子血沉高(具体数不详),诊断风湿性关节炎.
作者:魏红;肖利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患者女 50岁因右眼胀、眼球突出2月余于2003年6月16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曾于当地医院就诊,CT检查提示右眼眶内占位(未见颅内病变).当地医院考虑炎性假瘤,给予抗生素及激素治疗,每日强的松20mg,服用两周无效.入院后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3,眼睑无水肿,眼球运动好,前节及眼底未见改变,眶压T+1.眼球突出4mm.复查CT发现肿瘤位于眶外上方,破坏部分眶上壁,侵及颅内.
作者:徐青;肖利华;黑砚;冯慧萍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牵牛花综合症是先天性视乳头发育不全的一种表现,而脉络膜缺损是一种少见的眼泡胚裂闭锁不全所致的一种先天异常.二者同时出现并伴视网膜脱离则更为少见.笔者曾于2003年9月收治牵牛花综合症合并脉络膜缺损并伴视网膜脱离1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坤;吴雅臻;葛丽娜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血管样条纹是一种累及双侧眼底玻璃膜弹力纤维的变性疾病,其实质为全身性弹力纤维组织广泛变性在眼底的表现.如并发黄斑病变则可严重损害视力.本病病因尚未阐明,临床较为少见,现将笔者近年来先后所见2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瑜玲;雷嘉启;鹿欣荣;刘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基因芯片(Gene Chip)[1]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F)创建并发展起来的,1996年世界上第一块商品化基因芯片[2]问世,由此掀起了基因芯片研究热潮,并相继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基因芯片技术,并己在生物医学领域广泛应用[3~5].
作者:陆宏;孙慧敏 刊期: 2004年第10期
Eales病于1880年由英国眼科专家Henry Eales首次报道[1,2].Elliot首先认识到视网膜静脉的炎性病变,并描述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3].稍后,Keith-Lyle T等发现静脉和动脉都存在炎症[4].该病的病因至今仍未明确,近有些观点认为:该病因具有特殊的临床眼底改变和自然病程应归为一种临床综合症[5].
作者:薛爱玲;魏世辉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一、硬性角膜接触镜的历史发展角膜接触镜是一种很精密的眼科工具,用来提高视力、改善视觉质量已有200年历史,根据接触镜材质及受压后有无抵抗、能否产生弯曲分为硬性角膜接触镜和软性角膜接触镜.硬镜的材质初为玻璃,由于加工困难、比重大、易破碎的缺点,在20世纪中期,基本被重量轻、耐破损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所代替.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在光学性质上却不如玻璃材质,且容易吸水变形.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用醋酸丁基纤维素(CAB)制成了具有透气功能的硬镜(RGPCL).且于1978年获得了FDA的生产制作许可,使得硬性角膜接触镜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本文就硬性角膜接触镜临床应用和戴用时的并发症做如下综述,供眼科医生参考.
作者:王旭飞;李勤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视乳头水肿(papilledema,optic disc edema,ODE)是颅内疾病中常发生的重要体征之一,它既和神经外科疾病密切相关,又是眼科眼底病变中易见到的征象.早期发现ODE,尽快查明病因并给予适宜治疗,对维持或改善视功能,甚至挽救生命,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韦企平;童绎 刊期: 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