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1月至2007年5月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性白内障共256例256只眼.玻璃体切除术后时间6~24月,平均15.2月,玻璃体切除术后视力开始下降即白内障发生时间1~21月,平均8.9月.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玻璃体腔液体灌注组132例,无玻璃体腔液体灌注组124例,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等.结果 (1)术后3月,256只眼术后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无玻璃体腔液体灌注组术中后囊破裂10例,其中晶状体核坠入玻璃体腔5例,玻璃体腔液体灌注组术中后囊破裂1例,其中晶状体核坠入玻璃体腔0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6.61,P<0.025).(3)无玻璃体腔液体灌注组术后脉络膜脱离3例,玻璃体腔液体灌注组1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321,P>0.50).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时玻璃体液体灌注可以有效减少术中并发症.
作者:张武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长期使用青光眼药物对患者眼表的影响.方法 收集局部使用青光眼药物3个月以上的患者65例108只眼,分为单种药物使用组(A组)和多种药物使用组(B组);另收集正常对照组(c组)25例25只眼.对所有观察对象进行泪膜破裂时间测定(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T)、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结膜上皮虎红染色以及结膜印迹细胞(IC)检查.结果 正常对照组BUT(12.25±5.40)s,ST(11.65±4.66)mm,A组BUT(6.97±4.87)8 9ST(7.19±5.36)mm,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BUT P=0.000;STP=0.001). B组BUT(4.81±2.45)s,显著短于正常对照组(P=0.000)和A组(P=0.008);ST(5.20±2.97)mm,显著少于正常对照组(P=0.000)和A组(P=0.026).A组和B组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和结膜虎红染色评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组和B组IC评分2-3级所占比例明显增高,结膜上皮表现出鳞状上皮化趋势.结论 长期使用青光眼药物会导致患者泪膜稳定性下降、泪液分泌减少,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增多,结膜上皮杯状细胞减少、上皮细胞呈鳞状上皮化等泪膜、角膜和结膜的损伤.
作者:刘杏;毛真;钟毅敏;黄晶晶;王涛;肖辉;李媚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远期泪膜和眼表上皮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03例(139只眼)小梁切除术后6个月以上的患者进行眼表泪膜检查和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分析术后远期薄壁滤过泡的发生率与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MMC)的关系,分析术后远期泪膜和眼表上皮改变与术中使用MMC及术后滤过泡形态的相关关系.结果 小梁切除术后患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泪膜破裂时间缩短,眼表活体染色增多,结膜上皮鳞状化生改变明显.高浓度MMC组术后薄壁滤过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浓度MMC组和空白对照组.术后远期眼表上皮杯状细胞密度(GCD)与术中MMC的使用及术后滤过泡的形态呈负相关.结论 小梁切除术后远期患眼存在干眼表现.术中使用高浓度MMC可增加术后远期薄壁滤过泡的发生率.术后远期结膜上皮杯状细胞密度的降低与MMC的使用及隆起于眼表的滤过泡有关.
作者:钟毅敏;刘杏;毛真;林健贤;黄晶晶;王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半导体激光睫状体光凝术治疗晚期外伤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67例(67只眼)接受治疗,随防时间≥6月,分析治疗后第6月的眼压、视力和眼部症状.结果 视力无光感或光感的眼(Ⅰ组),光凝术后眼部疼痛消失为成功.Ⅰ组37只眼:1次光凝治疗后21只眼(56.76%)成功,其余16只眼(43.24%)需要经2次或2次以上光凝治疗;17只光感的眼中有9只眼变为无光感,4眼眼球萎缩.视力为手动或优于手动的眼(Ⅱ组),眼压在5~21 mmHg者为成功.Ⅱ组30只眼:1次光凝治疗16只眼,2次或2次以上治疗14只眼;共有22只眼(66.67%)成功,2只眼眼球萎缩,5只眼视力丧失.两组患眼1次光凝治疗,新生血管型与其他类型的外伤性青光眼的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晚期外伤性青光眼的方法,但常需要重复治疗.因术后存在着视力丧失和眼球萎缩的可能.对有视力的眼应慎重使用.
作者:王卫群;白燕慧;金学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角膜补偿眼压(IOPcc)与前房穿刺测量眼压(direct intracameral IOP,IOPintra),探讨角膜生物特性对眼压测量的影响.方法 双肓前瞻性研究.拟行超声乳化手术患者73例(73只眼),随机选择1只眼.超声测厚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ORA测量IOPcc和角膜生物属性:角膜滞后性(cornealhysteresis,CH).角膜阻力因子(corneal resistance factor,CRF).应用IOD眼压测量装置行前房穿刺测量IOPintra.结果 IOPintra为(15.48±4.64)mmHg,IOPcc为(16.63±3.68)mmHg;IOPcc高出IOPintra(1.15±4.12)mmHg(P=0.019);IOPcc和IOPintra与CH、CRF相关,IOPcc,IOPintra及两者的差异与CCT不相关;IOPcc与IOPintra的差异与cH相关(r=-0.283 P=0.015).结论 IOPcc读数比IOPintra高1.15mmHg,其差异受CH影响.角膜生物属性对眼压测量的影响需慎重考虑.
作者:段素芳;王勤美;赵云娥;俞阿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后SITA(瑞典交互式阈值算法)视野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非对照性研究,32例(37只眼)原发性开角型或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患者手术前后行标准SITA24-2视野检查.评估平均偏差(MD)及模式标准差(PSD)的变化,同时观察手术前后佳矫正视力、眼压及青光眼用药情况.结果 32例(37只眼)佳矫正视力从术前0.32±0.16提高至0.58±0.21(P<0.05),抗青光眼用药量从术前2.16±0.73降至术后0(P<0.05),眼压从术前(23.32±10.69)mmHg降至(11.73±3.28)mmHg,(P<0.05).手术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视野平均偏差(MD)从术前(-14.12±9.37)增加至术后(-13.61±9.21)(P<0.05).模式标准差(PSD)从术前(6.41±3.92)至术后(6.38±3.89)(P>0.05).结论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后MD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PSD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光眼患者SITA检测的PSD值未受晶状体混浊的影响.数值相对稳定,可以在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随访中作为观察青光眼进展的重要指标.
作者:杨瑾;刘爱华;孙慧敏;李筱荣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球筋膜下麻醉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62例(162只眼)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由同一术者分别给予球筋膜下麻醉(A组,81例)或球后麻醉(B组,81例)后,实施手术操作.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麻醉镇痛效果,并对患者合作度和麻醉并发症进行考察对比.结果 162例患者在手术的四个阶段感觉无痛或轻度不适,平均疼痛评估分数如下:A组1.06±0.02,B组1.25±0.03.实施麻醉过程中A组(0.15±0.02)疼痛分数低于B组(1.04±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中和术后0.5h、24h,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合作度较好或非常好的A组占88.9%,B组占8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多并发球结膜下出血,B组多并发眼睑水肿.结论 球筋膜下麻醉过程中与球后麻醉相比患者疼痛较轻,手术过程中可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和满意的患者合作度,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麻醉方法.
作者:陶靖;张文一;王明扬;王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微视野检查特征.方法 应用MP-1微视野仪(Nidek TeclnnoIogles Vigonza Italy-MP-1)检测了11例(19只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记录患眼的固视情况,以及中心20度的光敏感度.结果 特发性黄斑裂孔周围的四个象限的黄斑20度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eansensitivity,MS)明显下降,四个象限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MP-1微视野计检查可以量化评价特发性黄斑裂孔的黄斑区MS,并为手术治疗提供了重要的辅助信息.
作者:徐剑;俞存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眶壁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特点与骨折类型的相关性.探讨少年儿童眶壁骨折的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18岁以下眶壁爆裂性骨折患者69例,5~14岁组23例和15~18岁组46例.观察术前眼位和复视情况.眼球内陷程度和眼球运动,CT影像特点表现和术中所见,术后眼位、眼球内陷和眼球运动恢复情况.结果 5~14岁组伤后出现恶心、呕吐,眼球垂直运动受限的构成比高于15~18岁组(P均<0.05).5~14岁组眼球无内陷的构成比高于15~18岁组(P<0.05).5~14岁组眶下壁活板门样(trapdoor)骨折的构成比高于15~18岁组(P<0.05).CT显示为眶下壁线性骨折的20例患者术中发现16例骨折区呈trapdoor表现,下直肌嵌夹于骨折区呈紫红色肿胀.结论 5~14岁儿童生眶下壁trapdoor骨折的风险较高,确诊后早期手术对促进眼外肌功能恢复和减少复视残留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丽红;唐东润;孙丰源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技术检测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眼动脉(OA)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 随机抽取PDR患者56例(56只眼)分为A组PDR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30例(30只眼),B组PDR不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26例(26只眼);C组为其他缺血性眼病患者14例(14只眼),其中包括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7例(7只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7例(7只眼);D组为正常对照组15例(30只眼).分别记录四组CDFI的OA血流参数.结果 PDR的A、B两组与其他缺血性眼病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之间,A、B两组与正常对照组EDV之间及阻力指数(RI)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两组与其他缺血性眼病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之间及砌之间,A、B两组与正常对照组PSV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R患者OA的外周循环阻力增加、远端组织血流灌注不足,当OA的PSV降低时可合并同侧颈内动脉狭窄及缺血性脑血管病.
作者:种泽龙;陈松;韩梅;庞雅菊;赵堪兴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anterior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和A型超声波生物测量技术(A超)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和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的异同.方法 分别采用AS-OCT和A超测量33名(54只眼)正常人的CCT和ACD,分别采用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和Bland-Altman方法,分析两种仪器的测量值的差异、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 A超与AS-OCT的CCT值分别为(524.41±23.24)μm、(513.37±22.71)μm,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06,P=0.000),差值均数为(11.04±5.10)μm.两种仪器的CCT值正相关(r=0.976,P=0.000).95%LoA(95% Limts of Agreement)为(-21.03,-1.04)μm,95%LoA的区间范围为19.99μm,为A超CCT平均值的3.81%.A超与AS-OCT的ACD值分别为(2.89±0.29)mm、(3.18±0.26)mm,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052,P=0.000),差值的均数为(-0.29±0.17)mm.两种仪器的ACD值相关(r=0.803,P=0.000).95%LoA为(-0.63,-0.06)mm,95%LoA的区间范围为0.57mm,为A超ACD平均值的19.72%.结论 AS-OCT的CCT值和ACD值与A超的测量值相关.与A超相比,AS-OCT的CCT测量值更小,而ACD值更大.两种仪器测量CCT的一致性比ACD高.
作者:曾阳发;李彬彬;黄国富;李月桃;何明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儿童眼内炎玻璃体切割(玻切)术后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和预后,为临床防治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114例儿童眼内炎患者行玻切术后视网膜脱离33例33只眼的的临床资料.并根据眼内炎玻切术式不同分为4组,Ⅰ组(巩膜外环扎+玻切+曲安奈德注射+眼内光凝+硅油填充)19只眼,Ⅱ组(巩膜外环扎+玻切+眼内光凝+硅油填充)23只眼,Ⅲ组(巩膜外环扎+玻切+硅油填充)37只眼,Ⅳ组(玻切+巩膜外环扎)35只眼.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随访≥16月.结果 儿童眼内炎玻切术后视网膜脱离的总发生率为28.95%.各组发生率依次为:10.53%,26.09%,29.73%,40.00%.经χ2分割法检验,Ⅰ组与Ⅳ组,Ⅱ组与Ⅳ组,Ⅲ组与Ⅳ组,Ⅰ组与Ⅱ组,Ⅰ组与Ⅲ组术后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与Ⅲ组术后视网膜脱离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4只眼放弃治疗外,所有病例炎症得到控制、视网膜复位.结论 儿童眼内炎因其自身特点,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外环扎、曲安奈德注射、眼内光凝、硅油填充术可有效预防眼内炎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作者:谭叶辉;吴国基;蔡锦红;邵毅;方旭林;肖启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相关危险因素,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连续收集合并脉络膜脱离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病例10例(A组),并以同一时期不伴脉络膜脱离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病例12例为对照(B组),对比两组发病年龄、病程、术前屈光度、眼轴、眼压、视网膜脱离范围以及术后视网膜复位、视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 A组发病年龄大、近视度数高、眼压低、视网膜脱离范围大,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眼压差异显著(P<0.01);两组的一次玻璃体切割手术视网膜复位率相近,A组为80%,B组为83%,但A组术后视力≥0.02的比例低(P=0.048).结论 高度近视黄斑裂孑L性视网膜脱离一旦合并脉络膜脱离常伴有年龄大、病程长、近视度数高、视网膜脱离广泛和显著低眼压等特点.适时采用玻璃体切割合并硅油填充术可达到与不合并脉络膜脱离组相近的视网膜复位率,但视力预后仍较差.
作者:戎芳;刘武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眼底无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ol electmretinogram, mf-ERG),评价其在糖尿病患者早期视网膜功能改变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mf-ERG检测30例(56只眼)正常对照组和32名(58只眼)无眼底镜下可查见的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对两组mf-ERG中a波和b波的潜伏期、振幅总和以及b波的振幅密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在糖尿病组,除0环和颞下象限之外.b波的潜伏期均明显延迟,而a波和b波振幅总和及b波的振幅密度减低主要集中在黄斑周围区域(0~1环)和颞上象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f-ERG能在DR出现之前客观定量地评定视网膜功能的变化程度和范围.
作者:刘东伟;徐国旭;卜曙旸;黄江;杨焕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青少年近视眼的屈光矫正与近外周融合功能的关系以及评价双眼水平位均衡状态.方法 利用综合验光仪检测97名青少年近隐斜、近外周融合力和双眼水平位均衡的情况,将近视青少年按照近视程度.矫正情况分类,分组为A组,0.50~1.50D;B组,-1.75~-3.00D;C组,-3.25~-4.50D,分别同正常青少年进行近外周融合力的比较和双眼水平位均衡的评估,分析屈光矫正对近外周融合范围和双眼水平位均衡的影响,以及近隐斜和近外周融合范围的关系.结果 未矫组与正视祖和足矫组在近隐斜度(f=33.43,P=0.000)和近正融像性集合(F=90.55,P=0.000)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近负融合像集合间均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2.78,P=0.07).未矫近视青少年表现为近融合范围的变小,近融合范围的均值为(+11.22~-16.51).近正融像性集合与近隐斜存在负的直线关系(r=-0.785,P=0.00).正视组,足矫组.未矫组的双眼水平位均衡的异常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2.467,P=0.002).结论 近视如不矫正,双眼水平失衡率显著增高;对近融合范围的影响在低度近视就已经非常显著,主要表现为对近正融像性集合的影响.对近融合范围的影响是近视程度越高影响越大.
作者:李飏;陈剑;周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患者女 63岁农民左眼视力障碍眼红、眼痛、7d于2006年11月27日入院.患高血压10年、糖尿病半年.服药治疗.
作者:刘守丽;王东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患者男 13岁因双眼视力突然下降2d于2007年10月19日来我院就诊.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双眼视力均为0.1,矫正无提高;双眼轻度睫状充血,尘状KP(+);瞳孔大小正常,光反射存在;玻璃体尘状混浊;双眼底视乳头充血,境界欠清,视网膜广泛灰白色水肿,整个视网膜血管均由白色渗出物围绕形成白鞘,极似冬天裹着霜雪的树支,且以静脉受累明显,视网膜有散在的小片状出血.
作者:熊小艳;赵菊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随着对角膜生理和光学作用认识的深入,以及眼科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涌现,角膜内皮移植手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从DLEK到DSEK,DSAEK再到后来的DMEK,手术操作日趋简便,切口逐渐缩小,更多的保留了正常角膜组织的形态和功能,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加快了患者视力恢复速度.随着手术操作的不断改进,角膜内皮移植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并显示出诸多优势.目前,角膜内皮移植正在取代传统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成为治疗角膜内皮疾病的重要术式,使角膜移植由治疗性手术逐渐向屈光性手术过渡.
作者:夏宁;洪晶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眼病.其病因复杂,治疗方法多样,疗效报道不一,作者多年临床数项观察,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对其诊断、病因病机、治疗、预后及预防和研究展望做系统论述.
作者:王润生;吕沛霖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眼内容摘除术后一期植入羟基磷灰石义眼台(HA)的方法,以预防术后植入物暴露.方法 眼内容摘除后将自体巩膜分为两半,剪断视神经,将两半巩膜前移呈帽状覆盖植入的HA前部.结果 随访6~18月,本组19只眼均无义眼台暴露发生.术后眼窝饱满,义眼台活动好.结论 此术式方法简单、效果好,可有效避免义眼台暴露的发生.
作者:王慧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前房注气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在预防和治疗深板层角膜移植术中,微穿孔所引起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自2006年3月至2008年1月在邢台眼科医院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病人38例(38只眼),病例全部为圆锥角膜,且术中全部中出现后弹力层微穿孔(未穿孔和穿孔较大的病例均未包括在研究中),将38例病例分为两组(Ⅰ组11例.Ⅱ组27例),Ⅰ组的病人在术中行前房注气术,Ⅱ组的病人在术中行前房注气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术后观察角膜植片的层间积液、积气、气体位置和眼压,并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处理.结果 在Ⅰ组患者中:层间积液的患者有8例.占72.73%;眼压增高的患者有5例,占其中的54.55%;前房注气+周边虹膜切除术处理成功4例,成功率为100%,在Ⅱ组患者中.27例病人均未出现层间积液和眼压增高.结论 微穿孔引起的层间积液是深板层角膜移植术的常见并发症,而前房注气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是预防和治疗层间积液的较好方法.
作者:吴彦超;刘延东;王东;肖丽;鲁韶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通过一次性手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丁晶状体植入术结束时行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A),治疗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性黄斑囊样水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27例32只眼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及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4mg/0.1ml,手术前和手术后1d,7d.1月,3月,6月观察患者的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t tomography,OCT)测量黄斑中央凹厚度(centralfoveal thickness,CFT)的变化.结果 32只眼平均LogMarbcva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P<0.05).手术后1周,1月,3月,6月CFT平均厚度与手术前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2只眼中有6只眼(18.8%)于术后1月出现暂时性眼压升高,予局部用药后缓解.没有出现视网膜脱离和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在一次手术中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A治疗伴有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白内障是安全、有效且合理的.
作者:侯乒;陈伟奇;李立梅;李太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Ⅳ级以上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7年9月向380例(380只眼)Ⅳ级以上硬核白内障做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上晶状体植入术,术后眼部情况进行分析,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轻度角膜水肿50例,中度角膜水肿19例,于术后2~3周恢复.术后3月矫正视力≥0.7者为219只眼(57.63%).结论 Ⅳ级以上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提高明显,无明显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但手术者必须能熟练完成软核白内障超声乳化后进行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才能使风险及并发症降的更低.
作者:董万江;肖志全;刘华;胡绍柱;余素英;曹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眶壁修复术后斜视和复视眼外肌手术矫正效果.方法 对14例眼眶爆裂性骨折修复手术6月后仍有斜视和复视的患者,采取二期眼外肌手术治疗.结果 4例为限制性斜视,二期手术探查,松解肌肉、解除限制因素,后徙受累肌或/和缩短拮抗肌后,前方及前下方视野内复视消除;10例为非限制性眼肌功能不足所致斜视,二期手术缩短受累肌/和后徙拮抗肌后,9例复视明显好转,前方及前下方视野内垂直及水平斜视度分别小于10△和15△.1例仍有眼位偏斜,需佩戴三棱镜矫正复视.结论 正确分析爆裂性眼眶骨折修复术后斜视和复视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术式,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志刚;朱豫;曹木荣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共焦显微镜检查在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例(其中6例单眼患病,2例双眼患病)常规检查无法确诊的疑似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病例进行共焦显微镜检查.观察角膜内皮层病变结构.结果 活体共焦显微镜检查发现患眼角膜内皮细胞均偏大而且形状不规则,细胞核反光明显增高,可见散在双核、多核、偏位核及分叶核等改变,7例细胞边界模糊,部分病例有局灶内皮细胞缺失、胞内环形暗区、分裂状细胞等改变.此外,3例单眼患病病例的对侧眼在共焦显微镜下发现内皮细胞密度下降、大小不均等改变.后确诊为原发性进行性虹膜萎缩型2例、Chandler综合征4例、Cogan-Reese综合征2例.结论 共焦显微镜可以在细胞水平上无创、高分辨率地观察到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患眼角膜内皮层特征性的显微结构改变,且不受角膜水肿的影响,大大提高了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诊断的准确性,并有助于早期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胡蓉蓉;顾扬顺;李修义;汪晓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临时和永久泪道栓组合应用治疗干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观察35例干眼患者单侧上下泪点植入胶原栓,3d后症状改善明显的患者植入SmartPLIG泪道栓治疗.观察1月后眼部症状及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改善情况.结果 经单侧植入临时栓子后,与对侧眼相比STI和BUT都明显增加,29例患者症状有明显改善,其中有22例选择使用永久栓治疗.结论 单侧使用临时泪道栓阻塞泪道,可以提供患者双眼症状对比,为其进一步选择永久泪道栓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作者:朱萍;王艳玲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超声、CT及MRI对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长征医院眼科2004年1月至2007年11月经手术治疗,具有完整病理资料的眼眶神经源性肿瘤76例,回顾分析超声、CT、MRI检查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各种眼眶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均有一定的特征性.超声检杳有利于揭示病变内的组织结构.CT利于显示病变的空间位置以及相邻结构的继发改变.MRI即可以显示病变的空间位置、病变蔓延情况.也可以通过显示信号强度提示病变的内部结构.结论 联合应用眼部超声、CT、MRI是发现和诊断眼眶肿瘤的重要检查手段,对大多数肿瘤可以做出明确定性、定位诊断.
作者:岳岩;魏锐利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泪道探通术联合氧氟沙星凝胶填充治疗新生儿泪囊炎方法和疗效.方法 观察538例672只眼新生儿泪囊炎,先用泪道冲洗法把泪囊积聚的脓性分必物冲出,泪囊分泌物基本消失时行泪道探通,探通后注入氧氟沙星凝胶.结果 537例(671只眼)获泪道疏通.经6月至2年随访,获泪道疏通病例均无复发.结论 泪道探通术联合氧氟沙星凝胶填充治疗新生儿泪囊炎能保持泪道的正常生理结构,效果好,安全可靠.
作者:潘勇;葛军;张松;葛正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劈核勾联合显微镊分核技术在白内障摘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41例白内障采用劈核勾联合显微镊劈核技术进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后患者的手术外切口的弦长均小于5.5mm,术后1周矫正视力0.5者85例(60%);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5者为124例(88%),平均散光度为(0.83+0.64)D.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见.结论 劈核勾联合显微镊劈分核法简便、安全、有效.
作者:王班伟;叶亲颖;花文豪;黄晓燕;梁晓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地区性圆锥角膜的发病趋势及临床发病特点.方法 对816例(1596只眼)圆锥角膜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就诊人数逐年增加;男女性别比例为4.7:1;以11~25岁年龄组居多.占总数的84.7%.(2)圆锥角膜的发病基本上遵循近视-散光-戴镜无法矫正-圆锥角膜急性水肿期或瘢痕期;出现近视的年龄范围4~40岁,91.1%的患者发生在11~25岁.框架眼镜无法矫正时间范围1月~17年,96.8%的患者发生在4年内;其中111例患者发生了急性圆锥,有3例发生急性圆锥穿孔.(3)来院就诊圆锥角膜患眼完成期占60.7%,其中角膜变薄前突占91.1%,费氏环占73.3%,Vogt线占46.4%,Muson征占14.7%;在1596只患眼中,眼轴长度20.5~32.6mm,平均25.4mm.(4)15例患者被误诊;单眼发病率为0.6%,双患发病率为99.4%;仅有1例(0.1%)患者有家族遗传史;过敏性疾病8例(0.9%),先天智障5例(0.6%);先天性脑瘫1例(0.1%).结论 圆锥角膜在我国北方地区患病率逐年增高.以男性为主,绝大部分为双眼发病,就诊时一般均有圆锥角膜的典型特征,并与轴性近视有一定关系,显性遗传的比例很小.
作者:辛萌;史伟云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