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6-4443
  • 国内刊号:21-1348/R
  • 影响因子:0.79
  • 创刊:1983
  • 周期: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8-169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1年1期文献
  • 内界膜黄斑前膜剥除联合硅油取出治疗硅油眼黄斑前膜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内界膜剥除、黄斑前膜剥除联合硅油取出治疗硅油眼黄斑前膜的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对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硅油眼黄斑前膜患者48例(48只眼),患者均行硅油取出、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玻璃体腔注入2 mg曲安奈德.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视力及视网膜厚度(CMT)变化.结果 术后两周、1月、3月,患者BCVA逐渐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两周、1月、3月,CMT逐渐减少,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硅油取出的同时行黄斑前膜及内界膜的剥除治疗硅油眼黄斑前膜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减轻黄斑水肿,提高视力,减少了手术次数.

    作者:高雪霞;范志华;王瑞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抗VEGF治疗后玻璃体液中VEGF及ON测定

    目的 通过检测玻璃体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后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玻璃体液中VEGF及骨连蛋白(ON)的含量,明确玻璃体液中VEGF及ON含量的变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估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风险和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收集临床诊断为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患者15例,作为实验组,采集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康柏西普)0.08 ml后1周的玻璃体液0.02ml.收集临床诊断为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患者15例,作为对照组,采集玻璃体液0.02 ml.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其中VEGF和ON的含量.结果 PDR行玻璃体腔注药组玻璃体液VEGF平均含量(197.16±111.38)pg/ml,正常对照组玻璃体内VEGF含量(69.33±36.78) pg/ml;PDR组玻璃体液中ON浓度为(310.80±145.05) ng/ml,MH组ON浓度为(157.93±105.76) ng/ml.结论 PDR患者玻璃体注射抗VEGF后玻璃体中VEGF和ON的含量仍比对照组升高,在PDR的病理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李沭岩;陆士恒;李祯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共同性斜视患者眼表泪液情况研究

    目的 利用Oculus眼前节分析仪研究水平斜视患者眼表泪液情况.方法 用Oculus眼前节分析仪研究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门诊诊断为水平共同性斜视(82例外斜视及67例内斜视患者)的眼表情况:包括泪河高度、刺激性泪河高度、眼红指数、非侵袭性BUT、平均BUT等.结果 外斜视患者泪河高度为(0.21±0.06) mm,内斜视泪河高度为(0.17±0.05) mm,两种类型斜视患者第一次BUT<6 s,平均BUT<7 s,外斜视平均结膜眼红指数为0.83±0.37,内斜视平均结膜眼红指数为2.03±0.90.同种斜视类型不同性别间比较,各种眼表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同性别不同斜视类型间比较,内斜视泪河高度、第一次BUT、结膜眼红指数均与外斜视有显著性差异.随年龄增长,斜视患者的结膜眼红指数均增长.结论 斜视患者均具不同程度的泪膜不稳定及炎症.内斜视患者较外斜视眼表健康情况更差.应重视斜视术前眼表的检查,防止围手术期发生眼表并发症.

    作者:宋金鑫;郝兆芹;张翠;夏锦涛;吴洁;邢咏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填充术后二种不同体位比较

    目的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填充术后俯卧位和可调节二种体位的比较.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5年1~12月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眼科就诊的68例患者68只眼接受玻璃体切除术联合长效气体填充后,分为2组:29只眼纳入术后严格俯卧位组,39只眼纳入术后可调节体位组.病人随访3个月.观察术后视网膜脱离解剖复位率、佳矫正视力和并发症.结果 术前2组之间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俯卧位组为89.7%,可调节体位组为9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3月后佳矫正视力,俯卧位组和可调节体位组分别为(0.74±0.25) LogMAR和(0.77±0.36) LogMA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结论 不是所有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术后均需要严格地俯卧位,部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适当采取可调节体位亦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晏颖;陈晓;洪玲;朱丽;邓君;曾苗;宋艳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Keratograph5M眼表综合分析仪对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的眼表评价

    目的 评价共同性水平斜视人群的眼表健康状况,并探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征集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采用新一代的Keratograph 5M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测患者双眼首次非侵入式测量泪膜破裂时间(NI-TBUT-f)、平均非侵入式测量泪膜破裂时间(NI-TBUT-ave)及泪河高度(TMH),采用相关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斜视类型、眼别、性别对检测指标的影响,及各测指标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研究征集了年龄在8~58岁的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118例(236只眼),检测结果为,TMH(0.16±0.05) mm、NI-BUT-f (9.70±6.13)s、NI-BUT-ave (11.85±5.94)s,它们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NI-BUT-f明显短于NI-BUT-ave (P =0.00);除外男性的泪河高度值比女性略低(P=0.02),斜视类型、眼别及性别对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相比年长者,25岁及以下者的泪膜破裂时间明显缩短(P=0.00).结论 儿童及青少年的眼表健康情况令人堪忧,应引起临床工作者高度重视.

    作者:杨梅;潘美华;谢仁艺;何欢;王海燕;林晓滨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低温等离子和结膜移植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临床比较

    目的 比较低温等离子手术(LTP)和自体结膜移植(CAG)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对2013~2014年在解放军324医院眼科收治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63例,分为两组:低温等离子组(LTP组,30例)和自体结膜移植组(CAG组,33例).LTP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低温等离子处理创面,CAG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其他相关治疗相同.术后观察:局部手术部位充血评分、术后疼痛评分、角膜上皮的愈合和原手术部位复发例数.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部位均无缺损、坏死、感染,巩膜无坏死穿孔,CAG组移植物均生长良好.LTP组较CAG组术后在术后1d,3d,7d,1个月早期胬肉手术部位充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在术后1d,3d,7d的疼痛分数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LTP组较CAG组术后1d愈合率无统计学意义(x2=2.283,P=0.131),术后3d的角膜上皮完全愈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31,P=0.004),术后5d所有患者角膜上皮完全愈合.LTP组与CAG组比较术后复发率无统计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x2 =0.859,P=0.354)、3个月(x2=0.458,P=0.498)、6个月(x2=0.005,P =0.945),1年复发患者经局部药物治疗无变化.结论 早期LTP组患者较CAG组疼痛轻,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快,CAG组较LTP组局部手术部位充血较轻,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但是LTP组手术创伤更小,术后角膜更平整,是有效的治疗翼状胬肉的新技术,值得推广.

    作者:陈康;蔡晓峰;秦驰;李旭清;庹瑶;赖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光感受器细胞层与视力的相关研究

    目的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观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层IS/OS连接变化,并分析IS/OS连接变化与视力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秦皇岛市海港医院确诊为DME患者155例(310只眼),应用OCT检查,观察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黄斑区IS/OS连接变化;采用SPSS 19.0软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DME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IS/OS连接缺损长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901,P =0.000),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佳矫正视力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629,P=0.000),IS/OS连接缺损长度与佳矫正视力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729,P=0.000).IS/OS缺损长度任意两组之间的患眼视力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ME患者黄斑区IS/OS连接改变和佳矫正视力有一定的关系,对判断患者的视力、预后及病情随访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叶丹;张宏光;赵博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维吾尔族中小学生眼压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维吾尔族中小学生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与性别、年龄、中央角膜厚度、屈光度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研究方法,以201 1年克拉玛依市不同民族中小学生近视眼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中,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维吾尔族中小学生6~18岁完整资料326例(652只眼)为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维吾尔族中小学生中位眼压为17.0 mmHg,平均中央角膜厚度(545.17±34.87) μm.IOP在男、女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51,P=0.099),眼压、中央角膜厚度在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9.517,P=0.000;F=5.625,P=0.000),眼压在不同屈光状态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57,P=0.018).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IOP与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202,P=0.000),IOP与中央角膜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 =0.453,P=0.000),中央角膜厚度与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139,P=0.000).结论 维吾尔族中小学生眼压与中央角膜厚度呈正相关,与年龄同样呈正相关.临床工作中需要综合以上因素分析中小学生的眼压变化,并通过对其眼压的变化情况的了解,达到预示其眼的屈光状态的变化.同时对近视、高眼压的治疗及预防有所帮助.

    作者:吴含春;刘红晨;付玲玲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新生儿泪囊炎1012例治疗时机及方法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的新生儿泪囊炎采用不同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眼科门诊治疗的1 012例(1 172只眼)新生儿泪囊炎患者,按年龄分为<2个月、3~6个月、7~12个月和13~28个月共四个组,根据患儿不同年龄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月龄<2个月患儿予泪道按摩或联合泪道冲洗,3个月以上患儿冲洗泪道不通后行泪道探通术.随访1~12个月.结果 月龄<2个月226只眼,采用泪囊区按摩治愈12只眼,治愈率5.31% (12/226),泪道冲洗治愈16只眼,治愈率7.08% (16/226);3~6个月龄753只眼,经泪道冲洗或泪道探通治愈738只眼,治愈率98.01% (738/753);7~12月175只眼,经泪道冲洗或泪道探通治愈173只眼,治愈率98.86% (173/175);13~28月18只眼,经泪道探通治愈12只眼,治愈率66.67% (12/18).3~12个月龄患儿泪道探通术治愈率(96.66%)明显高于12个月以上月龄患儿(66.67%),两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528,P<0.05).结论 2个月以内的患儿予泪囊区按摩或联合泪道冲洗等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的患儿采取泪道探通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而3个月以上12个月以下行泪道探通术效果佳.

    作者:李雯霖;何爱群;林海波;陈慕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结膜移植术后,导致其复发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对2010年3月29日至2016年3月8日期间在无锡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住院接受治疗的93例翼状胬肉患者,通过临床病例回顾及随访记录患者发病年龄、发病时间、胬肉类型、HE染色病理切缘淋巴细胞数量,血浆淋巴细胞计数、免疫组化染色胬肉组织上界、下界及鼻侧切缘SDF-1表达情况,对纳入研究的患者通过病例回顾性分析及随访了解患者愈后情况,随访截止时间2016年8月18日,比较治愈组与复发组相关指标的差异性,并对翼状胬肉患者复发可能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引起翼状胬肉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不同预后的翼状胬肉患者鼻侧病理切缘SDF-1表达水平、鼻侧病理切缘淋巴细胞数方面存在差异,复发组患者2项指标皆高于治愈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翼状胬肉患者鼻侧切缘SDF-1高表达是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OR =6.317,95%CI为5.82~6.849,P=0.00);而患者年龄、翼状胬肉发病时间、血液中淋巴细胞数量、胬肉类型、胬肉组织上界、下界、鼻侧切缘淋巴细胞数量与患者的术后复发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SDF-1在翼状胬肉组织鼻侧切缘的高表达与是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郑兰育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房角分离瞳孔成形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大瞳孔并白内障

    目的 观察房角分离术加瞳孔成形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大瞳孔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宝安区人民医院眼科,治疗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大瞳孔合并白内障患者58例(69只眼),均行房角分离术加瞳孔成形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5个月,观察患者术前1d、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眼压、矫正视力、房角(前房角镜检查)、前房深度(Lenstar LS900)、视野、视神经纤维层厚度(跟踪法OCT检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1)经全身和局部降眼压治疗术前1d患者眼压为(33.16±5.28) mmHg,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分别为(22.36±1.24)、(17.11±1.22)、(16.48±0.29)、(16.28±0.29)、(16.24±0.38)、(14.15±0.24) mmHg,与术前比较,眼压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7.522,P<0.05).(2)术前入院时患者视力为0.13±0.07,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分别为0.17±0.08、0.32±0.15、0.35±0.15、0.42±0.18、0.45±0.09、0.46±0.17,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3)术前1天患者中央前房深度:(1.45±0.22) mm,术后1 d~12个月(3.31±0.34) mm,明显深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17.935,P<0.05).结论 房角分离术加瞳孔成形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大瞳孔合并白内障能更有效地控制眼内压,提高视力,术后恢复良好.

    作者:金玲;张宏;牛静宜;王乙婷;牛玉玲;曹端荣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结膜囊肿术中破裂透明质酸钠凝胶的应用

    目的 探讨结膜囊肿切除术中囊肿破裂透明质酸钠凝胶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抚顺市第三医院眼科结膜囊肿切除术中囊肿破裂病例22例(22只眼),对这些病例行囊肿腔体注射透明质酸钠凝胶填充,将囊壁撑起,囊膜暴露,再继续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22例(22只眼)患者囊肿全部完整剥离切除,成功率100% (22/22),术后观察半年,无复发.结论 结膜囊肿切除术中囊肿破裂囊肿腔体注射透明质酸钠凝胶填充,手术治疗效果佳,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田岩;张方顺;杨丽光;刘静;李庆华;杨序;朱宁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不剥除后弹力膜内皮移植术治疗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大泡性角膜病变观察

    目的 评价不剥除后弹力膜的内皮移植术治疗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大泡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7例(7只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施行不剥除后弹力膜的内皮移植术,随访6~12个月,平均8.1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变化、内皮密度数及植片与植床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眼红痛、异物感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3个月佳矫正视力提高范围0.05-0.5,术后6个月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 168±525) cells/mm2,发生植片移位2例,经手术复位后恢复良好,其中1例因植片移位接触房角引起继发性青光眼.随访12个月,7例植片保持透明,未发生排斥反应、未见人工晶状体脱位.结论 不剥除后弹力膜的内皮移植术治疗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大泡性角膜病变效果良好,但远期疗效尚需继续随访.

    作者:林宝涛;郭萍;姚晓明;黎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高眼压分析

    目的 讨论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高眼压的原因,以及临床治疗策略.方法 前瞻性研究,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53例,共计266只眼,均常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观察术前,术后1周,1月及6月不同时段眼压,观察术后22例高眼压患者佳矫正视力,视野,房角形态,分析其病因及处理方法.结果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后不同时段发生高眼压22只眼中,其中术后房角分离成功,房角始终开放,但眼压仍然升高者8例;术后房角暂时开放但再次关闭者8例;术后房角始终未能开放者6例.所有高眼压22例患者均通过相关对症处理,眼压再次控制正常,青光眼未见进展,视力及视野未见进一步明显损害.结论 以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需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对于单纯性瞳孔阻滞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安全有效;对于病史较长、青光眼进展严重的非瞳孔阻滞性及多种机制共存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则需权衡利弊,术后出现高眼压风险增高,需仔细分析其原因,采取对应的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作者:吴作红;张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Joubert综合征一例

    患儿男,6岁.主诉“发现眼斜、右眼上睑不能抬起6年”,于2015年1月8日入院.眼科检查:双眼屈光间质清,眼底未见明显异常.视力:右眼0.12,左眼0.4.矫正视力:右眼0.2×-1.50 DS/+2.50 DC×125°,左眼0.8×+0.75 DC×10°;右眼上睑下垂,提上睑肌肌力:右眼4 mm,左眼9 mm.垂直睑裂:右眼5 mm,左眼9 mm,bell征(-),咀嚼时右眼上睑抬起,睑裂与左眼相等;眼位:角膜映光法-15°,三棱镜遮盖法:裸眼-40△L/R20△,眼球运动:右眼上直肌弱(--),双眼向周边运动时眼球震颤明显,代偿头位:头向左肩倾,视物时头部震颤.其他体格检查(神经科会诊):智力落后于正常.神情反应可,说话吐字不清,四肢肌张力偏低,肌力正常,膝腱反射活跃.心肺腹未见异常.病史:母非近亲婚配,家族中无类似患者.患者出生数月后,父母发现其眼球不随物体运动,并随年龄增长表现出共济失调,曾多次就诊于北京市儿童医院,3岁时行颅脑(磁共振MRI):中脑见“磨牙征”,双侧小脑半球间可见“中线裂”,诊断为Joubert综合征.

    作者:吴艳;张丽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局麻术中发生急性左心衰一例

    患者女,53岁.因左眼硅油填充术后6月于2015年11月30日入院,拟行左眼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患者于2015年确诊患有双侧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在我院已行4次右眼视网膜光凝术,6月前在我院全麻下行左眼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硅油填充术.既往有糖尿病9年,皮下注射胰岛素及口服二甲双胍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9年,自服优甲乐治疗.术前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冠心病9年,无药物治疗;发现高血压1年,口服厄贝沙坦治疗,术前血压控制在120~130/80~90 mmHg.患者近2年自觉快步行走时有胸闷、胸骨后烧灼感,休息后能缓解.近半年夜间入眠时偶感胸闷气短,未系统治疗.患者入手术室后吸氧,行心电监护,血压150/82 mmHg,心率78次/min,SPO298%,球后阻滞(1%利多卡因+0.19%罗哌卡因混合液4 ml)后行手术.

    作者:奚春花;张祥晶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白内障术中后囊膜破裂后植入散光型人工晶状体一例

    患者女性,75岁.因双眼逐渐视力下降2年,于2013年6月2日来我院就诊.检查双眼裸眼视力均为0.4,双眼角膜透明,瞳孔正大等圆,双眼晶状体混昆浊C2N2P2(LOCSⅢ分级),双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眼压正常.IOL-Master (Zeiss)测量右眼轴长22.60 mm,左眼轴长22.65 mm;角膜曲率右眼44.58/48.56@106;左眼44.35/49.49@84.查角膜地形图除外圆锥角膜.诊断:(1)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2)双眼屈光不正.设计切口后经AcrySof Toric在线计算器确定:右眼人工晶状体型号为SN60T6,主切口位置为106°,预计术后残留散光-0.41 D,轴位16°;左眼人工晶状体型号为SN6AT9,主切口位置为84°,预计术后残留散光-0.73 D,轴位174°.于2013年6月8日先行右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散光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坐位裂隙灯下标记切口位置及Toric人工晶状体目标轴位.手术常规操作,患者术后第一天远视力为0.6,第7天至今远视力均为1.0.

    作者:刘婕;左建霞;赵娴;王民;邵丽静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结膜吮吸线虫一例

    患者男性,77岁.因左眼痒、分泌物多5d于2015年8月13日就诊黔东南红十字眼科医院.患者家里养1只狗,曾在狗左眼见白色细小虫一条.眼部检查:右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左眼结膜明显充血、红肿,并附于少许脓性分泌物,结膜囊内眦下穹窿可见数条透明线性虫体在裂隙灯下蠕动,用棉签分2次取出5条线状白色透明小虫体.详细检查结膜囊其他位置及泪小点处无异常.根据虫体部位及形态,临床诊断:左眼结膜吮吸线虫(见图1-4).5月后电话随访:左眼正常,无任何不适.

    作者:金鸣昌;高桂波;汪健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眶内异物伤致眶上裂综合征一例

    患儿男,11岁.右眼被玩具枪戳伤4天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双眼视力正常,否认眼部疾患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7,不能矫正.左眼视力1.0.右眼上睑下垂,不能自主睁眼,下睑可见长约10 mm横行皮肤裂伤,已愈合结痂.裂伤处皮下可触及一硬物,位置固定,不能活动.触摸时患儿有疼痛感.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右眼瞳孔大,直径约7.0 mm,对光反射消失.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右眼眼位固定,各方向均不能转动(图1).眼眶三维CT检查提示右眼眶内异物(图2).于当日急诊行右眼眶内异物取出术,术中取出一根长约4.5 cm棍状塑料异物,经患儿辨认为玩具枪前端零件(图3).术后给予全身抗感染、激素、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治疗,术后患儿右眼上睑下垂、眼位固定、瞳孔散大体征未见改善.考虑右眼眶上裂综合征.继续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治疗,术后3个月复诊,右眼球转动较前略有好转,其余查体同前.

    作者:胡雁汀;李勤;李金刚;马晓琼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RPE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

    随着视网膜相关疾病发病率的增加,以及其致盲的高发生率,加之,尚无有效药物治疗方法,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细胞移植作为一种再生性疗法逐渐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经过多年研究及临床实验,对于色素上皮细胞移植的移植条件、细胞来源、移植方式及其所存在的问题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文中将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并对未来发展的前景及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蔡斌翠;杨锦;李筱荣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外斜视单眼水平直肌手术对侧转非共同的影响

    侧转非共同(lateral incomitance,LI)在非麻痹性外斜视斜视患者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在斜视手术前后都可发生,LI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手术是影响LI的因素之一.治疗外斜视的单眼水平直肌手术作为非对称性手术,既可解决术前存在的LI,也可能使术后产生新的LI,术后LI会影响患者侧方注视时的双眼视功能,患者在功能和美观上都容易产生心理负担,生存质量也将受到影响.文中通过对以往相关文献的回顾,将外斜视单眼水平直肌手术对LI的影响进行综述.

    作者:张旭;岑洁;章翼;亢晓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Nd∶YAG激光治疗后发障并发症分析

    后发障是现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简单及普及的治疗方法是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虽然操作简便,视力恢复快,但有时会有并发症发生.文中旨在总结分析Nd∶ 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后的并发症.

    作者:张昱;姜霄晖;吴红;王琇;阎晓然 刊期: 2017年第01期